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定河山 > 第七百一十六章 只能顺意

定河山 第七百一十六章 只能顺意

作者:风雪云中路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4 20:00:59

第七百一十六章 只能顺意

要知道,历代皇帝只要有实权,自己陵寝都是其最为重视。很多皇帝虽说不求陵寝多奢华,可至少也不能太差,而且越结实越好。毕竟就算是普通人家的墓,都怕被盗墓贼光顾,更何况那些陪葬品更加奢华的帝王陵墓了。所以历代帝王有一个算一个,陵墓造价都极为 高昂。

按照工部尚书的这个办法,钱固然是省下了,可老爷子那里根本就无法接受。合着你这个儿子掌权后,到你爹这里是什么都省,来一个一切从简?眼下朝廷的岁入的确有些艰难,可还没有难到这个境地,连帝陵都要一省再省吧。这大齐朝,还远没有到亡国灭种地步吧。

中国人都讲一个孝字,真孝假孝虽说谁也不知道。可这个孝字当头,没有几个人敢不孝的。对待自己的父母,不仅要将就厚养,更要讲厚葬。尤其帝王陵寝,是否壮观、结实,不仅涉及到天家的威严,更涉及到天家的颜面。你一个帝陵修建的过于寒酸,岂不是被人笑掉大牙?

本朝虽说没有前汉那样天下赋税,三分之一养百官,三分之一供天家,三分之一修陵寝。也不像是前唐那样靡费巨大耗资以山为陵,可毕竟作为一代帝王,这陵寝总归不能太简陋不是?老爷子虽说他自己也没有想过太过于奢华,可你总该也得差不离,该建总归还是要建的。

想了良久,黄琼还是在折子上批道:“陵寝诸般事宜一切照旧。地宫既然已经动工,今年便先将地宫、宝顶、方城、明楼兴建完成,以便先将大行皇后安葬为宜。其余诸般事项,着工部拿出一个规划逐年增添。想了想,黄琼又在折子添加了,先由户部拨付七十万贯给工部。

批完了这道折子,放下手中的笔后,黄琼有些疲惫的捏了捏鼻梁。实际上,这笔钱他拨的实在有些不情愿。在他看来,老爷子身体还康健,陵寝一事至少在眼下也不是最为重要的。原本这些钱粮,他还有更为重要用处。欧阳老爵爷的那道遗折,黄琼心中一直都没有忘记。

在与于明远信件之中,于明远也证实了这个事情。甚至于明远还道,四大营出现这种情况,还要早于西京大营。当初他与前任兵部尚书是同年,靠着那张老脸才扣住部分想要外放的武官,才勉强维持了骁骑营的斗力。如今但凡有些能力的武官,宁愿去边军也不愿意来四大营。

四大营与西京大营的武官,俸禄虽说高于卫军近一倍。但卫军,尤其是沿海靠边诸路的卫军,谁靠朝廷的俸禄生活?便是内地的卫军,协助地方官府查私盐一项,便捞的脑满肠肥。于明远现在所在的河南路,就算是一个州的团练使,背地里面灰色收入,比他一年俸禄都多。

人心都是不知足的,一方面自己只能靠着俸禄,哪怕是本朝武官俸禄已经很丰厚了。一个六品武官,俸禄都要超过四品的知府。即便不贪不捞,足可过上一个富家翁的生活,还是没有问题的。可见到外面那些卫军武官,一个个各种手段捞得肥得很,又是置地又是置房。

四大营与西京大营,这些只能靠俸禄生活的武官,又那里安得下心来?有点门路的,都想方设法的外放。宁愿去做一个五品的州防御使、团练使,也不愿意留在京军做个四品武官。黄琼知道,地方卫军糜烂腐化,各级武官大发横财的这种情况,不是短时间之内可以改变的。

所以,他原本打算今年秋税进京后,想办法调剂一些,给四大营与西京大营各级武官,贴补一些,发一些战勤津贴。在把这些拖欠官员,尤其是那些下级京官的俸禄给补齐。可如今老爷子的心思昭然若揭,自己也只能顺势而为。将这笔钱粮,先挪去给老爷子修建陵寝。

其实黄琼也知道,给俸禄已经比文官高的武官发补助,并不是一个长久之计。这样不仅无法真正起到稳定军心的作用,反倒还要增加朝廷的负担。中国历朝历代都有一个毛病,某一项事情哪怕在不合理,但若是一旦开始实施,尤其是涉及钱财方面的,在想取消就很难了。

可问题是,现在先把四大营与西京大营,武官的事情解决了。千里求官只为财,不分文武官员其实都是如此。这个年代的人,你与他讲主义、家国情怀,大多数的人都是讲不通的。尤其是那种三十多岁的武官,建功立业的心思也早就没有了。升官发财,才是他们最终目标。

黄琼的打算是,至少先通过增加一部分津贴,留住部分有真才实干的武将。至于那些滥竽充数的武官,就算自己不走,黄琼也打算将他们调离。可现在,老爷子的陵寝为重,这件事也只能暂时先往后放一放。不过之前拖欠文官的俸禄,黄琼还是打算筹措偿还一部分的。

看着自己批完的折子,黄琼也只能苦笑摇头,不知道该说什么好。想了想,黄琼又拿起户部的几个折子看了一遍之后,要求户部一增加江北诸地粮仓的存粮,并派出官员督察核实存粮的数量。其二,筹措一笔钱粮,暂时将两京四品以下京官以往拖欠的俸禄,先偿还三成。

好在朝廷以往拖欠文官俸禄,主要是折钱的俸这一块,禄米倒是不拖欠。虽说已经积欠了不少,可总数相加也不算太多。如果只偿还四品以下京官,数量相加也就是几十万贯。如今朝廷紧一紧还是掏得出的。刘昌家庭的情况,让黄琼见到了那些品级低,无实权京官的清苦。

这些京官品级虽低,但却都是进士及第,今后的国之干才。生活如此清苦,也辜负了朝廷开科取士的初衷了。长期能支撑下来的,都是家世雄厚的人。那些家世不好的人,除了寻找机会外放之外,恐怕就是苦熬了。六部好不容易培养出一些人才,用不了两年就全跑光了。

尤其户部、工部、刑部,这样专业性更强的有司,官员都是需要一定相应才能的。不是抓一个人,就能干得了的。你一个七品知县调到户部,官威可能是足够了。可真的懂得户部那些账本一类的东西吗?留不住真正专门人才,也难怪户部账目一团糟,几乎年年都入不敷出。

现在给京官长俸禄,暂时还有些不现实。所以黄琼这段日子就在琢磨,是不是先将那些四品以下的京官,之前拖欠的俸钱偿还一部分。这样,对那些穷苦的小京官,也是一种变相的稳定人心作用。这段日子里面,黄琼是一贯钱一贯钱的算,觉得去年的秋税还能支撑得起。

在暂时还无力全部偿还的情况之下,最终拿出了这么一个妥协方案。同时让户部清点国库内,历年来各国的贡品数量以及种类。同时,让户部就朝廷历年拖欠的文官俸禄,拿出一个偿还的计划,每年要偿还多少。那些人已经不在的了,但朝廷却还欠钱的官员也算在内。

以往拖欠的什么烤火钱,冰钱先不算,先以拖欠的俸为主。偿还以往拖欠的俸禄,先从四品以下的京官开始。至于四品以上暂不偿还,待致仕后由朝廷一并全部补发。若是不幸在任上去世,则连同恩典钱粮一同拨付给家眷。至于外任,看政绩考核以及所任府道州县。

先将穷州县开始补发,两浙、江南等富裕地区的外任官,一律暂时不做偿还。四品以下官员,比照京官例子。同时黄琼行文吏部,要求吏部对官员退休后的俸禄标准,做一个大幅度的调整。将原有退休官员,不分文武品级只要到了七十岁致仕,俸禄一律全额发放惯例。

改为在任期间,京查连续五年甲等,且无贪腐事宜的,或是六十岁前主动申请致仕的,除了禄米打对折之外,其他待遇比照在任期间全额照发。连续三年乙等,六十岁申请主动致仕的,禄米打对折,俸钱则发七成。如果到七十岁才按照朝廷惯例退休的,则一律全部打对折。

文官有军功者,致仕后俸禄各增加一倍,同样可以受封爵位。文官五十岁之前致仕的,则按照现行标准,在七十岁之前不发给俸禄。任期内因罪被罢官为名的,取消一切的退休待遇,到七十岁也不在发给任何的俸禄。同时根据官员品级不同,制定一个退休年龄段的梯次。

一个七品的官员,你不能让他都七十多岁了,还逼他在岗位上坚持。这种官到了衙门,除了打瞌睡还能办什么差事?若是外放,搞不好目的地都没有到,就有可能死在半路上。不能不分品级,一律都无差别对待纯属扯淡。要拿出一个根据品级不同,而逐步退休的方案。

黄琼在秉政的初期便发现,朝中四品以上的官员年纪偏大。尤其是二品以上官员,几乎找不到六十岁以下的。朝廷规定除了因罪罢免,或是自己主动致仕的之外,官员七十岁才可以退休。在七十岁之前退休,如果自己主动致仕的,哪怕年已经过六十九也是不给发俸禄的。

使得朝中不少的官员,年纪都已经六十多了,还在那里老骥伏枥。而到了老爷子这里为了保证朝局的稳定,甚至是侍郎的官员,几乎没有一个六十岁以下的。有的一二品官员,上朝走路都一步三颤,需要人搀扶着才能走路,碍于祖宗制度还依旧占着位置不松手。

如果这些官员,都有才干倒也罢了。可大部分却是老迈昏聩,除了点头什么都不会的人,有的就连话都已经说不利索。这些人占着官位,而朝中的官位却是有限的。他们不退下去,新鲜血液就补充不进来。祖宗的制度再好,可到了该调整的时候,还是应该做出调整。

不过考虑到老爷子对吏部的敏感,黄琼还是让吏部阅后,将这道行文转呈送给老爷子。而在行文上,黄琼也要求吏部尚书,在此事最终定下来之后,要做到严格保密。放下手中的笔,多少有些疲惫的黄琼,端起茶碗想要喝一口的时候,却发现手中的茶碗已经空空如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