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明末之席卷天下 > 第673章 人口翻倍

明末之席卷天下 第673章 人口翻倍

作者:金刀老炎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4 20:00:07

第673章 人口翻倍

大员兵马全军依然是二万人没怎么变,中间又和其他生番打过几仗,然后弥补了一些,一直保持在这个数。但这两年赵大山继续带着他们往台中和台北打,荷兰兵死了不少,目前全大员荷兰兵余下不到两百人,赵大山只好往步二营补了很多番军。

而现在又有一个新问题,自从普特斯曼拿到银子,又介绍船匠来后,他回到欧洲,大力宣扬这边的好处。

欧洲那边很多退伍的军人,甚至现役的都往这边来,想参加大员雇佣军。

被赵大山拒绝后,现在好多欧洲人在福建沿海地区流浪。

丁毅听到这里,更问,现在我们打到那了?

赵大山指着身后会议室上挂着的地图,说已经快到大员西北部了,他们的哨骑,已经能看到郑芝龙的移民。

前面说过,郑芝龙往大员移了有三四万人,都在西部和北部,丁毅的人马从南部往上打,目前已经打到台中的位置。

上次丁毅来时,他们还只打到南投县附近,这次已完全占据台中以南所有地区。

他们学日本人,一块块征服,然后在路口建堡,徐徐渐进,基本就是把这些地盘的上的生番和熟番们打的要么投,要么就跑。

丁毅看了看地图上标记,缓缓道:“暂时不要往西北打,原地筑堡,建防线。”

众人纷纷点头。

现在海面上郑芝龙还是一霸,那边是他的移民,丁毅现在打过去,容易破坏两人的关系,在他的战略规划中,定鼎天下之前,不想分心和郑芝龙搞事。

因为郑芝龙有例子在前面,满清得天下后,他就投降了。

如果丁毅得了天下,他也投降,那自然最好。

那就不往西北打,只能往东打。

此时从整个地图上看,丁毅的兵马势力范围,正好在大员省地图的下半部的左半部。

约等于正好占了四分之一大员。

大员中部和北部矿产比较多,丁毅也急不来,只能就近先打,一片片征服,让赵大山从今年开始,集中力量往台南城的东面山区进发。

这边山比多较,里面肯定有大量的生番,只能多靠番军和荷兰兵,还有他们疯狂的狗狗大军。

考虑到山区多,危险大,丁毅决定,收番夷为兵。

来的外国人,不管是荷兰人,意大利人,还是葡萄牙人,全收。

然后组织他们和番人往东面山区打。

丁毅的明军很金贵,打山区肯定要多用雇佣兵和番兵。

除了增收雇佣兵,考虑到这边明军还不算多,丁毅还要增兵三千明军。

“今年大员的汉人,无论是老移民还是新移民,每几户抽一,增兵三千,成立步兵四营。”

“我这次过来,就带了大量的兵甲,除了铳略少,可以配备一半铳兵,一半长枪兵。”

原来丁毅来之前就为这边准备好了,除了棉甲,锁甲,铳和长枪,还带了五百幅铁甲。

只要兵员凑齐,再强化训练半年,立刻就能成军。

成军之后,就算不如满清精锐,打打明军肯定完全没有问题,几次胜仗一打,就能成为精锐。

此次扩军之后,大员就有兵马两万三千,其中明军达到一万三千,点据了大半。

丁毅还道:“这边的步兵,特别是明军步兵,都要上船操练,找渡口演练登陆战。”

“步营炮兵,要会打船上的炮。”

“熟悉三级战列舰,等大型船只的基本构造,学会海上生存,不晕船,会游泳。”

这是把所有步营当陆战队来练。

这边没什么战事,沿海条件又好,是很容易训练的。

比如将来打大员最东部,你直接从西部翻山越岭过去有的爬,且费时间,也容易迷路。

但坐船到最东部,直接从东部登陆,那就简单多了。

而增兵的前提,就是人口和粮食,还有经济。

赵大山等说,除了银子略亏,其他都没什么问题。

首先是人口,这两年大员和济州都是大增。

崇祯十二年满兵入关抢到几十万人畜,被丁毅所劫。

当时丁毅送大员八万,济州十万。

丁毅当年走时,大员治下人口十三万,经过两年多的移民和征服番部,已经达到十五万。

加上送来的八万,现在人口是二十三万四千人,几乎是当年他离开时翻倍。

囤田同样大增。

因为丁毅占领的地方,都是后世大员四大平原,良田无数的好地方。

他当年走时囤田是二十多万,现在加上大肚社的田,再加上新移民过去一年的囤田,已经达到四十八万,而据朱向阳说,到今年底,这边囤田会突破六十万亩。

而这边红薯,土豆,和玉米都是大面积播种,产量比登州要高,两年前收税是按部族分,即汉人移民是三成,番族是五成,蒙古满人是四成。

去年赵大山他们商量过后,报丁毅批准。

统一改为四成,家中有兵丁者,免税两成,有吏员、工匠等,免税一成。

这样新政策下,大伙都想加入军队和当吏员。

去年四十多万亩粮田,赵大山实收各种税粮约为六十万石。

去年移民比较多,加上自己吏员,军队和移民、各种工人用粮,这边一共用了二十四万石,余粮三十六万。

朱向阳最后又道:“现在大员一共保持存粮三十万石。”

每年吃旧存新,他们今年卖了三十万石给福建对面,得到银子五十多万。

“这边粮价接近二两一石了?”丁毅喜道。

“福建有地区大旱,饥荒,粮价高,还有商人往陕西,河南卖,陕西那边,据说已经达到三两,四两银一石了。”朱向阳道:“咱们要运点过去,更能大赚。”

“别,那边都是农民军。”丁毅摇头。

现在他没有精力做这种事,被农民军半路抢了就血亏,当地明军也会抢。

他不可能派着兵马去护送的。

这样大员去年仅靠粮税,得到五十多万两银。

然后商业街的租金,税金,现在上面有两百多个商铺,堵坊,红楼都有,还有商铺销信,除掉开支,去年净收入是十五万两。

这边堵坊生意没有登莱两地好,一是人少,二是有钱人不多,主要还是来往的商客会玩。

然后就是制糖,现在这边年产量两百五十万斤左右,工人还是五千左右。

丁毅一听,工人还少了?

姚新汉笑道,因为匠作局有几个新来的荷兰工匠,改进了他们的工具,然后姚新汉带农科的一批专家跑了些地方,发现荷兰人种甘蔗都是瞎种,随机种,有的种的很不合理,距离南台城远,种植也不规划。

姚新汉这两年带着人,重新跑了周围,重新规划,新建糖厂,把糖厂分成赤糖部和白糖部。

前者的糖好出,工人也少,后者的糖难出,工人多,工具也进行了改进。

甘蔗种植都是有利了运输的原则,划片进行。

这样一搞之后,不但用工少了,效率还大大提高。

赵大山自己卖了大概有八十多万斤,主要还是日本和朝鲜,少量是卖到吕宋。

另一百多万斤都用来换货,包括牛,羊,布,药材,铁料,人口,甚至澳门的炮等各种货物,还有任务栏来换的各种奇葩东西,然后再把这些货物拿回来卖或用。

基本上这两百万斤换货的所得,除了自己用掉的,大概可以正好支付各厂两万工人的薪水。

而自己卖的一百万斤,他卖日本和吕宋比较贵,卖朝鲜没这么高利润,全年大概净利润为二十万两。

但随着这几年他的糖产量越来越高,换购的商人越来越多,日本那边也开始压价。

日本人很喜欢白糖,但丁毅也要制赤糖,必竟普通老百姓只吃的起赤糖,而贵族必竟基数比较少。

丁毅卖向日本和朝鲜和吕宋的,大部份是白糖,换购出去的,大部份是赤糖。

这时赵大山得意洋洋向丁毅道:“去年铁锅厂一共卖铁锅二十万个。”

仅在大员内部,卖生番熟番,就卖了有七千多个。

很多番人都是用粮来换,赵大山当然把这些粮又卖了,折算成钱。

另外的主要销种是吕宋,欧洲那边真是缺铁锅,难怪历史上到雍正时还几千上万的买。

也可能是他们卖海外土著用吧,反正有十五万卖到了吕宋,其余的卖到日本和朝鲜。

铁锅净利润为十八万两。

赵大山又道,他的任务栏最早写了年产二十五万,后来发现本地铁料出产速度和工匠不够,又改成二十万,果然现在产量勉强能到。

但去年人口暴增近十万,铁锅厂加铁矿工人也达到五千以上,今年可能破三十万只锅,利润会更高。

丁毅第一次见识到铁锅的利润,都有点想在旅顺打造铁锅了。

以他在旅顺工匠和工人数量,铁料的囤集数量,一旦想造锅,那是一个可怕的数字。

不过他还是很快否决,必竟暂时他的兵备都来不及造。

这样大员去年一年的收入已经大概出来了。

田税六十万,糖业二十万,商业买卖十五万,铁锅十八万。

共计一百十三万两。

另外还用糖换到大量的物资,人口,牛羊等,这都不算了,有的卖掉,有的用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