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明末之席卷天下 > 第598章 一百两这么贵?

明末之席卷天下 第598章 一百两这么贵?

作者:金刀老炎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4 20:00:07

第598章 一百两这么贵?

三天后,丁毅和杜如海,宋祥等人,来到后世淄博地区,现在叫淄川和博山,属于青州府境内,就在莱州隔壁,和莱州极近。

这些年丁毅在登州,大员,先后设立矿科,对寻矿十分看重。

除了铁矿,铜矿,金矿等金属矿外,丁毅最看重的就是煤矿。

宋祥当年在登州和黄县中间找到一个煤矿,极大的缓解了丁毅的用煤。

但丁毅用煤又多又快,这才几年功夫,那边的产煤的速度已经跟不上丁毅用的速度,特别是长生岛新建二十座大鉴炉后,这用煤的速度,嗖嗖的往上窜,所以这些年丁毅不停的要他们寻找新煤矿。

没多久,宋祥锁定了博山煤矿。

明朝时,煤炭开始慢慢值钱,因为利用率越来越高了。

明朝之前,用煤不够普及,主要是那时用煤的地方比较少,最大的用处是冶铁。

当时主流用来烧饭的都是柴火。

但柴火是越砍越少,很多典故里,都有家里没柴,砍桌子凳子甚至床铺来当柴烧的事。

进入明朝成化年间后,用煤越来越多,煤的利用率高了,地位也慢慢提升。

但此时全大明仍然是七分用煤,三分用柴。

除了京师等地,大部份城市用煤的多,农村因为有山林树木,所以用柴的还是比较多。

淄川、博山这边此时就算农村,这边价格上煤与木炭差很多。

明末时,博山地区,包括青州地区,煤炭每百斤大概一钱五分银,木炭每百斤为三到四钱银,而木柴每百斤在松江可以卖到一钱。

木炭的价钱是煤炭几倍。

那就出现一个问题,砍一百斤木柴,比挖一百斤煤容易多了。

那怕烧一百斤木炭,也比挖一百斤煤容易。

所以,这边老百姓喜欢砍木来取暖,烧饭,还能卖钱。

而淄川附近煤最多的是博山,因为木柴更贵,且容易砍,所以博山的煤矿,居然不是很受欢迎。

其实博山煤炭丰富,而且全在地表浅层,非常容易开采,当地老百姓没事都会挖几锹,或用背挑,可用车推,要么到县城去卖,要么留在家里,自己冬天取暖用。

可因为这边是农村,用柴比较多,柴也易得,这也使的博山煤多的要命,挖掘的人也有限。

目前基本都是一些无地、失地或土地很少的劳动者赖此为生。

当地有田地的老百姓基本不会干这个,他们有这时间去挖煤,不如去山上砍点柴。

当然,也有少量聪明人,为了赚钱,想到了“份子井。”

所谓份子井,就是数家百姓共同分摊资金和劳动力,所得利润按分摊比例分成。这种煤井一般需要8至10个劳力,挖掘口径二三米的竖井,凿至10米左右后横挖,形成高1米宽1米的坑道,采掘者便可爬行采煤。

所需材料很简单:辘轳1个、粗绳数条、条筐若干、鹤嘴镐3把、照明灯5盏。每天约出煤50-100筐,每筐按60斤计,约1.5-3吨。

当然,随着社会发展、生产水平提高,煤井越来越深,雇佣工人越来越多,煤炭产量也越来越大,大概到清初时,大煤井需百人左右,日均产煤40吨。

但现在博山地区的煤矿,这种份子井很少,只有两三个。

这边份子井出现的原因,就是因为丁毅的人在青州收购煤炭,有人看到商机,这才组织起来。

此时丁毅正站在博山一个煤矿山上,看到下面到处都是挖出来的天坑,这里的煤矿在浅表层,很好挖,几米挖下去就能产煤。

一些无田少田的百姓以此为生,而最大的收购者,却是青州丁毅的办事处。

“开始我们在青州收购,发现有少量卖煤的,然后越来越多,后来终于知道,这边有煤矿。”

“现在这边只有两个份子井,一个小承包商,官府每年收不到几个钱,大片矿区没人管,当地老百姓都自已来挖,我调查过,跑了大半天。”宋祥笑道:“这边产量最少是我们登州矿区的五十倍以上,可以用好久,而且比登州的好挖,在浅表层。”

历史上到了清朝末期,这边已经拥有两百三十多个矿井,最深的才一百米,而且在当时属于巨大的煤矿。

一般都是二十米到四十米深。

在这个没有机械的时代,只挖到二十米,且能源源不断的出煤,这种煤矿,是相当优秀。

因为官府不怎么管,有人借口承包一百亩矿,交少量的税,真正挖的时候几百上千亩照样挖,反正没人管。

丁毅很满意:“不错,以后这里的矿就是我们的了,你们和青州府说了没有?”

杜如海哈哈大笑:“我们找到青州知府,说把这里全承租了,每年给知府三千两白银,承租价,一百两每年,一次性承包五十年,以前承租的都不算。”

“尼娘的,一百两每年,这么贵?”丁毅骂道:“五十两一年不能再多了。”

杜如海一脸黑线,老大你要不要这么黑,这么大的煤矿呢。

“原先的矿工,愿意留下的就留下,不愿意的也不勉强,在这边建墩堡,附近囤田。”

“让方多台调一千人过来守着这。”

丁毅一道道命令下去。

前几天在登州,他决定登州也增兵四千,三千步营,一千骑兵。

骑兵归杜如海,步营为方多台和周有根。

现在让方多台在海阳所练兵,周有根带一千兵马来守这个矿区。

同时在附近召收矿工,包吃给银。

每人每天工钱为三十文。

此时明朝城镇中雇工,常价每天为三十文,农村为二十文。

丁毅出到三十文,做一天算一天,来干活的人还是挺多的。

为什么要日工,不是按月来。

因为淄博地域属大陆性季节风气候,冬春降水稀少,夏秋雨水多,地下水位也随之提升,一年当中只有半年可以采煤。

一般是从农历十月到第二年四月,五月以后雨季来临,井下不断出水,没有水泵无法采掘,而五月至九月又正是农作物收获季节,所以很多矿工会不来。

像现在八月,丁毅过来,现场看到的矿工就比较少。

这边雨季比较多,有时一月下十几天雨,按月结算会很亏本,丁毅当然要按天来。

“有没有办法从下面抽出水来?”杜如海这时问随行的几个工匠。

只要能抽出水来,挖煤的时间就会延长。

几个工匠们面面相觑,很显然,明朝还没有这样的技能,或者他们都不懂。

丁毅仔细想了想,这个时代最难的就是做水管,一般是用竹筒来。

因为明朝时挖矿就用竹筒,这时的人们已经知道煤层当中有瓦斯,所以用大竹筒中间打通,插入煤层上部,利用瓦斯比重轻于空气的原理,通过竹筒来引导。

丁毅觉的第一个想到这种办法的人,肯定很聪明,也不知他如何判断瓦斯比空气轻,怎么知道瓦斯会往上去,或者当时,他仅仅只想让毒气往上排出去。

果然,杜如海这时也想到他们挖煤时的竹筒:“咱们能不能用竹筒,就是和插在煤层上一样的竹筒,中间打穿,连接成管子,用来抽水?”

“用何来抽?”有人问。

“就是要你们想办法。”杜如海苦笑,这种事,当然得问你们工匠。

工匠们一脸尴尬,按他们现在的知识,很难想到如何抽水。

其实明朝已经有和针筒一样,用类似两层竹筒,利用压力来抽水的,但只能缓缓抽水,用在水井里。

这要想抽矿井里的水根本太慢,没什么用。

“下雨天还是不要挖,安全第一。”丁毅想了想这时道:“抽水事不急,可以慢慢考虑,先在附近建房,设堡,囤田,把这里圈起来,占为已用再说。”

众人深以为然。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