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大炎不良人 > 第七百七十九章 年前幸事

大炎不良人 第七百七十九章 年前幸事

作者:鬼缔 分类:玄幻魔法 更新时间:2024-12-24 19:53:46

第七百七十九章 年前幸事

长安城云波诡异,暗流涌动,宛若一块飞地的东海城,却异常的热闹。

自从三年前开始,在那场震动整个天下,吸引了无数目光的黑木崖大战之后,东海城开始了高速发展,迎来了质的飞跃,现如今的东海城跟以往的东海城,宛如是两个城池。

东海城有富甲天下银如海的说法,这里商铺林立,商人无数,走在大街上,不敢是十个有九个是做生意的,至少十之五六的人肯定跟做生意有关,以前的东海城,乃至海洲的市场,都是东海城三巨头说了算,可自从百货楼出现并且崛起之后,市场被重新划分,使得原本无序发展的东海城,形成了一个好的发展环境。

百货楼除了一家几乎囊括了所有生意的商铺之外,其名下还有诸多工坊,专门用来生产这些东西,单凭这些工坊,就结结实实养活了很多人。

做生意就是一个滚雪球的过程,越滚越大,百货楼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只用了两年半的时间,百货楼就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而其名下的各大工坊,也从之前的小作坊,慢慢变成了大工坊、大工厂,很多工坊和工厂现如今都搬出东海城,在城郊建立新的基地。

至于说工坊搬走之后,留下的那些店铺,也很快成为了一家家商铺,现如今的东海城,其地价之贵,直追神都长安,而且这个价格每天都在涨,很多在东海城有房有地的百姓,即便啥也不做,就凭卖掉这些房子和田地就能一辈子吃喝不愁。

长安百姓贵气,洛阳百姓傲气,而东海城的百姓则异常的精明,在那酒楼茶肆当中,随便一个人都能说上几句跟商业有关的事情,因此除了那些实在家里过不下去,或者目光短浅,亦或者是想去其他地方发展的人,选择出售手里的房产和田地之外,大多数人都死死地捂着手里的这份家产,不思进取也好,待价而沽也罢,亦或者做长远打算,总之,这些人现在的身价,都已经起来了。

百姓最好骗,百姓最精明,这不是什么套话,而是事实,可能在某些大事情上,百姓的眼界很窄,看不到那么高,那么远,可是,在某些事情上,百姓的智慧才是最卓越的。

温宏方是东海城本地人,今年已经四十来岁了,祖上是靠海为生的渔民,起早摸黑的出海,靠着勤劳的双手,辛勤的汗水,在经过几代人的不断累积,终于积攒下来了一份不算厚,却也不算薄的家底,在东海城内购置了一套不算大的房产,还有几亩薄田,小日子过的也还算不错。

在东海城这边,除了商业发达之外,其实这里的农业并不算好,良田稀少,越是靠近大海,良田就越少,薄田是有,在年份好的时候,能回本,稍有盈余,可在年份不好的时候,别说盈余了,就是回本都难,很多时候都是入不敷出的情况,可即便这样,也需要耕种下去,寄希望来年能获得一个好的收成。

不是人人都适合做生意,也不是人人都有本钱做生意,大部分的人只能靠一些手艺吃饭,抛开那些给富裕人家做工做事儿的人之外,很多人还是靠海为生,以捕鱼为业。

温宏方爷爷是渔民,父亲也是渔民,到了他这一代,算是半个渔民,其前三十年即便都泡在海上,在其很小的时候,就跟着父亲出海打渔,捕鱼的手艺自然没的说,不过,到了温宏方这一代的时候,家里也有些闲钱,在其成年之前,其父亲就在东海城购置了一套不算大的宅院,待到温宏方成家的时候,终于有了个落脚的地方。

温宏方的妻子不是什么富贵人家的女子,是距离东海城稍远县城的女子,严格论起来,二人还是沾亲带故的亲戚,不然的话,对方也不可能嫁这么远,不过,这种亲戚都没有什么血缘可言了。

穷人家可没有正妻平妻小妾这个说法,一般男人能讨到老婆就很不容易了,妻子长相一般,甚至有些显丑,人长得也有些豪迈,可能勤俭持家,会过日子,打理家务,下地劳作也都是一把好手,跟这样的女子过日子,是最好的选择,也是最安心的选择,虽然温宏方的父亲没读过书,可是在给儿子选媳妇这件事上,还是很有眼光的。

皇权时代,首重孝道,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因此成家是很多人在成年之后,首先要做的事情,温宏方跟他爹不太一样,温宏方兄弟姐妹众多,可惜存活下来的,成年的没几个,除了一个二姐和两个哥哥之外,其他的兄弟姐妹都没能活下来。

两个哥哥都比温宏方大很多,其大哥很早就跟着父亲和爷爷出海捕鱼,练就了两膀子力气,后来镇海军征兵的时候,他就去当了兵,据说在军队里混的还可以,可惜,在十多年前,随着大军出海剿匪的时候,死在了海上。

二哥身体羸弱,干不了体力活,读书很不错,一直想进入书院求学,奈何海洲没有书院,在其十六岁的时候,就学那文人仕子负笈游学,一走就是很多年,起初还有书信送回来,可过了几年,书信也没有了,人是死是活都不知道,温宏方爹娘去世的时候,还念道着这个二儿子。

至于二姐,在很早的时候,就嫁为人妇,嫁的不错,给东海城一位姓翁的富裕人家的公子的当了小妾,翁姓在海洲是大姓,主要还是源于翁家,作为一个传承久远的大家族,除了嫡系那一脉之外,其他的旁支旁系更是无数,而其二姐所嫁的翁家,就是翁家旁系当中的旁系。

嫁的不错,只可惜福薄,嫁过去没几年,就病死了,死前也没能诞下一儿半女的,对于富裕人家而言,一个小妾死了就死了,所谓的亲家,只是稍微熟悉一点儿的朋友而已,连亲戚都算不上,即便其二姐还活着,对方也不太承认这个亲家,因此,温宏方一家还是老样子。

贫苦百姓人家都有一个怪圈,越是那种穷的叮当响的家庭,子女越是众多,而子女越是众多,家里就越穷,几乎每一代都是如此,循环往复,而温宏方也不例外,到了他这一代,子女不算多,却也不算少,三儿两女,最大的已经二十多岁,最小的也才八岁而已。

温宏方读过书,说是读过书,其实就是识字,以前是其娘亲在给某个大户做工的时候,对方家里请了私塾先生,温宏方小时候长得也可爱,很讨喜,于是就跟着富家子弟学过几天,不过,这种情况也没持续多久,当那个富家子弟在学了一段时间之后,发现他不适合习文,反而适合习武,就专心让其走武道一途,之前请的私塾先生自然也失业了。

读过书终究还是有好处的,温宏方自从成家立业,有了子嗣之后,除了捕鱼之外,还学了其他的一些手艺,至少能做一些脑力活儿,其中一项技能就是打铁,也就是所谓的铁匠,当百货楼才刚刚建立起来的时候,工坊诞生,招募了不少能工巧匠,而温宏方就是其中之一。

子女多了,压力就大了,单纯靠捕鱼自然无法维持生计,即便是加上妻子在如何的持家有道,还是入不敷出,温宏方当初进入工坊,主要是因为工坊给的工钱不低,活儿数量累了点儿,可整体还是不错的。

温宏方脾气好,性格也不错,做事儿很认真,虽然技术相比那些专业人士差了不少,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还是很让人放心的,因此,当他在工坊做了一段时间之后,东兴工厂出现了,在其缺乏人手的时候,他就被调到东兴工厂做工,工钱多了不少,就是管理的严苛了些,一个月很难回家一次。

没办法,东兴工厂刚开始建立的时候,只是生产一些水泥、砖块和钢筋的活计,可是,随着战事的发生,东兴工厂开始朝军工厂的方向发展,铸造的都是军备,而这都是国之重器,管理严苛是必然的事情。

东兴工厂经过两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流水线,整个工厂被切割为大大小小上百个车间,每个车间做活的人很多,而负责的东西只是众多环节的一个,在这里做活儿的,除了像温宏方这样的技工之外,还有很多普通劳力,其中最多的还是那些长相怪异的奴隶。

温宏方负责的是炼钢,技术有一些,可主要还是体力活儿,这些钢材大部分都是用来打造军械的,对钢材的质量要求很严,温宏方不是一个普通的工人,是个小组长,手下管着十来个人,类似于这样的小组长在整个车间还有很多。

炼钢是一个很消耗体力的活计,那几个炼钢炉从他进来的时候,就一直没停过火,其中的温度很高,即便是在这严寒的冬天,在该车间做事儿的人,大多赤-裸着上半身,仅穿着一条宽松的长裤,由此可见,这里的温度之高,若是到了夏天,那可就要了命了,热死人是常有的事情。

东兴工厂最忙碌的时候,是从去年一直到今年秋天这段时间,尤其是在东家去了西北之后,东兴工厂一天十二个时辰,是昼夜不息的在告诉运转,据那些负责最后一道工序的工人说,很多军械才打造出来,还带着滚烫的余温,就被装车带走,第一时间送往前线。

在这里做活儿的人,都知道东兴工厂的东家是谁,是那个叫许一凡的年轻人,但是,绝大多数人都不曾见过此人,只知道他很年轻,温宏方有幸见过一次,东家是真的年轻,这让他第一时间想到了自己两个大儿子,老二的年纪跟其差不多。

温宏方很感激这个东家,除了因为他在这里做工之外,更重要的是,这个年轻人改变了他的家庭生活,他在东兴工厂做工,妻子在作坊工作,两个女儿一个在百货楼做工,一个在四季楼做工,大儿子很早的时候,就进入了镇海军,成为了大将军殷元魁身边的亲卫,在殷元魁去往京城的时候,就跟随着去了京城,然后又去了西北,而两个小儿子,老二在今年秋闱的时候,赴京赶考,可惜名落孙山,不过,儿子来信说,他距离高中就差一点儿,听说明天会有恩科,他决定留在长安,明年再试试,对于儿子这个决定,温宏方还是很满意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虽然这句话有失偏颇,可读书似乎是他们这种清苦人家唯一的出路。

至于说最小的儿子,也在起点书院开学之后,被送往了书院求学,虽然起点书院严格来说属于私人学塾,可能有地方读书,终究是好的,更何况,教书的先生还是一代大儒荀德华呢。

年过四十的温宏方,现在觉得很满足,不,是非常的满足,单单就他这一家人,每个月的收入都不低,不提在长安备考的二儿子,还有在书院读书的小儿子,就两个女儿,现如今已经不用为嫁妆而操心了。

今天,温宏方没有留在工厂,而是选择回家,一来是西征战事停歇,工厂虽然还在运转,却不用像以前那般高负荷的运转;二来,温宏方已经有三个多月没回家了,再加上年底了,工厂那边也陆陆续续的放假,温宏方算是提前回家置办年货,待几天再去工厂做工几天,就可以正式回家过一个好年了。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大儿子温玉回来。

大炎王朝是有服兵役的律法,在建国初期,男人皆要服兵役,在十八岁的时候,需要服更役,就是每年服役三个月,服役三年,到了二十一岁的时候,需要正式服兵役,期限是两年,第一年在本地服役,可以是县,也可以是郡,或者是州城,被称之为正卒,另外一年则是到边关,后者京城等大州城服役,被称之为戍卒或者是卫卒,而在战时,人人都要随时应征入伍,若是不从,全家连坐。

不过,随着大炎王朝政权的稳固,兵役、徭役、劳役等等制度也都随之发生改变,兵役从凡是男人都要服兵役,变成按户服役,就是一家当中,年满二十岁之后,就需要有一男丁服兵役,而家中其他人,则无需再服兵役,只需要服徭役和劳役就可以了。

服兵役的士卒,大部分都是地方军服役,想温宏方的大哥,就是在海洲当地的镇海军服役。

当战事发生之后,得知儿子跟着大将军去了西北,对付西蛮子,温宏方说不担心那是不可能的,可担心归担心,他还是觉得很荣幸的,男儿披甲上阵,奋勇杀敌,建立功勋,是每个男人都想做的事情,对于儿子的安危,自然是担心的,可也不那么担心,毕竟是在大将军身边当亲卫,不一定需要亲自上阵,他还是毕竟放心的。

在年初的时候,西北那边传来军中爆发瘟疫的事情,这可把温宏方一家人给担心坏了,毕竟,瘟疫这种东西,是个人都知道其厉害程度,往往瘟疫发生之后,那就是拿命去填的。

可是,没多久,好消息就传递回来了,瘟疫被解决了,虽然在那场瘟疫当中死了很多人,可得知瘟疫被解决了,众人还是欢呼雀跃的,只是,在那之后,西北的战局就陷入到了极度危险的境地当中,这让很多人都替西征军捏了一把发汗。

那段时间,东兴工厂处于高负荷的运转状态,温宏方虽然担忧儿子的安全,可也只能干着急,他能做的只是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

在东兴工厂做工的人,除却那些土著奴隶之外,大部分的工人,其实都是士卒的家属,而东兴工厂在最忙碌的时候,负责人左一直接告诉众人:“想要你们家人在战场上活下来,就安心做好手里的每一件事儿,这才是对他们最大的帮助,你么锻造的每一把战刀,每一副铠甲,可能会穿在你们亲人身上,握在他们手里,是他们保命的东西,因此该如何去做,你们心里应该很清楚。”

简单直白的话语,却往往最能激励人,在那段时间,工厂的所有人都铆足劲,拼命的做事儿,他们无法抵达现场,也无法改变左右战局,唯一能做的,就是以这种方式默默地支持和保护他们。

连续几个月不眠不休的奋战,当前线将士浴血奋战的时候,身为亲人的他们,也在加班加点的忙碌着,当西北战局的结果出来,西北大捷的消息传递回来的时候,很多人终于如释重负,而在这之后,当一份份阵亡将士的名单被送回来的时候,又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马裹裹尸固然壮烈,可伤心是真的伤心,那些说将士就应该死在战场上的人,说的对,却也不全对,至少有种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嫌疑,让温宏方感到庆幸的是,他的儿子还活着,如此甚好,没有什么比这更值得高兴的事情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