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大炎不良人 > 第七百七十七章龙门街、牛肉馆、杂碎面、争

第七百七十七章龙门街、牛肉馆、杂碎面、争

樊氏牛肉面馆位于朱雀门东路的龙门街。

朱雀门是诸多外来者进入长安的必经之路,龙门街更是很多人打尖歇脚的场地所在,相对于长安城其他街区昂贵的物价,龙门街的物价可以用物美价廉来形容,不管是酒楼茶肆,还是客栈茶摊,价格都很便宜,平时南来北往的行人,进入长安城之后,都会选择在龙门街落脚,若是到了举办春闱或秋闱的时候,龙门街更是许多寒门仕子扎堆的地方。

龙门街以前不叫这个名字,而是叫泥瓶街,位于外城,很早以前的外城,其实就是城外的意思,而泥瓶街是贫民扎堆的地方,肮脏污秽的很,而随着长安城的不断扩建,城外变成了外城,即便以前再贫穷的地方,也变得寸土寸金起来,泥瓶街也顺势崛起,成为了长兴街,而原本居住在这里的百姓,也摇身一变,成为了殷实之家。

都说吃水不忘挖井人,只有真正吃过苦的人,才能明白苦日子到底有多难熬,那些殷实之家所谓的吃苦,只是表面的吃苦,真正的吃苦是无法言说的苦,很多在泥瓶街崛起的百姓,都选择搬离这里,去往内城定居,去过‘人上人’的好日子,似乎是想逃离泥瓶街,可还是有不少人家选择留在这里,然后置办家业,从那些搬离此地的人手里,购买产业,在泥瓶街开办了很多商铺。

泥瓶街商铺林立,却大多数都上不了台面,最重要的一点儿,还是因为这里的东西都太便宜了,便宜的让人怀疑这里到底是不是长安城,而泥瓶街变成长兴街,又变成龙门街,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在六大王朝定都长安期间,从泥瓶街走出来很多官员,除却本身就出自泥瓶街的官员之外,大部分都是从全国各地来长安参加科举的读书人。

穷学问,富学武,读书考取功名,似乎是很多穷苦人家出人头地的唯一选择,而每次科举,来长安的仕子茫茫多,可能够住得起内城的仕子,终究还是少数,大多数人只能选择住在外城,或者干脆在城外居住。

在长安城这个寸土寸金的城池当中,泥瓶街是一个奇葩的例外,整条长街的消费都很低,成为了很多寒门仕子的首选之地,而在这仕子扎堆的地方,每年都会出几个进士,甚至是摘得三甲的人。

如此长年累月下来,泥瓶街出进士的人数,已经差不多快跟内城的持平了,因此,泥瓶街又被称之为鱼跃龙门的龙兴之地,泥瓶街又被改为龙门街。

龙门街商铺众多,其中以吃住为主,在这里基本没有娱乐场所,比如青楼勾栏这些寻花问柳的地方,在龙门街都看不到,而位于泥瓶街尽头的樊氏牛肉面馆,就是诸多商铺其中一家。

牛肉面馆,敢在这个主要以农耕为主的时代,公然售卖牛肉,樊氏牛肉面馆绝对是头一家,而且还是唯一的一家,可樊氏牛肉面馆开设的时间很久,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朝以前,二千多年屹立不倒,只能说明,这家面馆的后台很硬,硬的可以无视朝廷法度。

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樊氏牛肉面馆没有什么后台,樊家是龙门街的原住户,长安城还只是一个小县城的时候,其祖先就在这里定居生活,待到长安城成为国都之后,樊家也没出什么多有名的人物,樊家做官做的最大的,也只是太仆而已,

三省六部九卿,太仆是九卿之一,专门负责管理宫廷御马和王朝马政的,说白了,就是个负责养马的,权利不小,却也不大,除此之外,樊家就没出过什么大人物,大部分樊家子孙都是四品到七品之间徘徊着,因此,说樊家后台硬,那只是玩笑话而已。

樊家牛肉面馆之所以延续两千多年,屹立不倒,主要原因是因为这家面馆卖的根本不是牛肉面,而是羊肉和猪肉面,其中以羊杂汤和猪下水最为出名。

挂羊头卖狗肉,樊家这是挂牛头卖羊肉,也是奇事一件,而樊氏牛肉面馆这个名字的由来,跟秦朝的开国皇帝有关系。

当年,秦高祖还没有起兵造反的时候,就曾来过长安,只是,那时候的他,囊中羞涩,只能来龙门街转转,恰好看到了樊家开设的面馆,看了看菜牌,摸了摸口袋,发现还能吃两碗面,就走了进去,要了一碗羊杂和猪下水混杂的汤面。

以往这些东西,秦高祖别说吃了,就是看一眼都不会,可人饿都极致,吃啥都是香的,秦高祖在吃这面的时候,居然吃出了牛肉味,就说了一句,‘此乃牛肉也’,由此可见,当时的秦高祖是饿到了什么程度。

后来,秦高祖起兵打入长安城之后,第一件事不是去往皇宫,荣登大宝,而是来龙门街要了一碗杂碎面,于是,樊家的羊肉面就变成了牛肉面。

据说,秦高祖在成为秦朝开国皇帝之后,还多次出宫来这里吃面。

当然,这只是一段传说,至于其真假如何,无从得知,反正来这里吃面的人,是没有从里面吃出牛肉味来,毕竟,对于那些需要数着铜板过日子的仕子而言,牛肉面里到底有没有牛肉并不重要,主要能填饱肚子就可以了。

巳时末。

有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佝偻着身体,背着手走进了这家已经没有多少食客的面馆。

老人没有进入店内,而是选择坐在外面露天的桌子旁,看向伙计,笑着说道:“小二哥,来一碗杂碎面,多放汤,少放面,再来两瓣蒜。”

“好嘞!”

店小二年龄不大,二十来岁,肩头搭着一条白色毛巾,闻言之后,清唱一声,对于老人的这个要求,丝毫不觉得意外,反而觉得这是个行家。

樊氏牛肉面馆,最大的精髓不在于牛肉面到底有没有牛肉,也不在于面条本身,而是在于面汤之上,樊家的汤锅已经熬煮了上千年,肉汤之浓郁超乎想象,真正懂行的人来吃面,都不是奔着吃面来的,而是奔着喝汤而来的。

店小二取下毛巾,干净利落的擦拭着其实并不赃的桌面,笑着问道:“我们家的米酒也是一绝,这大冷天的,要不来一碗热米酒?”

老人很和善,闻言之后,斜眼看了一眼不远处的菜牌,似笑非笑的看着店小二,小二见状,顿时有些尴尬。

樊氏牛肉面是不贵,十个铜板就能吃一碗,可这米酒可不便宜,居然要二十个铜板一碗,一碗米酒可以买两碗面了,谁舍得啊,但是,老人还是笑着点点头,说道:“那就来一碗。”

“好勒。”

店小二闻言,顿时眉开眼笑起来,转过头喊道:“热米酒一碗。”

喊完之后,店小二就连忙转过身,笑着说道:“这位爷,你稍等,我这就给您端面去。”

“有劳了。”老人点点头笑道。

“小人不敢。”

店小二说着话,转身离开了,而老人则转过头,盯着不远处悬挂在墙上的菜牌,眼神恍惚,愣愣出神,似乎是想起了什么往事儿。

这位老人不是别人,正是当朝仆射房巨鹿。

此刻,坐在桌前的房巨鹿想起了很多年前,他初来长安时候的情形。

房巨鹿祖籍苏州,房家是苏州一个世家,虽然不是最大的,可在一众世家当中,也算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存在,而作为世家子弟的房巨鹿,赴京赶考,盘缠自然不是问题,房巨鹿在出发的时候,不但携带了不少的盘缠,身边还跟着一个书童,专门负责照顾他的饮食起居。

房巨鹿虽然出身世家,却不是嫡出,而是庶出,再加上其母出身不好,只是府里的一个丫鬟,虽然事后他娘亲也被迎娶进门,成为了小妾,可处境并不算好,可能是命薄,接不住那福气,在房巨鹿很小的时候,就常年生病,更是在房巨鹿第一次参加乡试的时候,就一病不起,驾鹤西去。

在世家当中,像房巨鹿这种出身的孩子,不敢说很多,可绝对不少,豪门大户,蝇营狗苟的事情茫茫多,见多了也就习惯了,房巨鹿小时候过的不算好,却也不算差,遭受同龄人欺压和排挤很正常,也会被府里的仆人丫鬟刁难,但是,主母对他很好,可能是她无法生育的缘故。

房巨鹿读书很用功,可以用头悬梁,锥刺股来形容,府里其他孩子在玩的时候,他在读书,其他孩子在读书的时候,他还在读书,其他孩子睡觉了,他依旧在读书。

天赋很好,读书还很多,还如此用功,自然引来了父亲的关注,但是,关注也只是关注而已,那个男人从他出生到他离开家,对他都没有什么好脸色,对他如此,对他娘亲也如此。

在他考中举人,兴高采烈回家的时候,那个男人也只是淡淡的瞥了他一眼而已,没有夸赞,当然也没有打击他,这让当时的房巨鹿很是失落。

在房巨鹿离开家乡,赴京赶考的时候,男人也没有送行,只是在他临走时,说了一句:“若是不中,就回来,房家还养得起。”

那一刻,房巨鹿是愤怒的,是仇恨的,他觉得那个男人太冷血了,他不配为人夫,不配为人父,心中暗暗发誓,不混出个人样来,他绝对不会回家,于是,带着一腔愤懑的房巨鹿离开了苏州。

苏州距离长安很远,以前,在苏州的时候,他以为天底下所有地方都像苏州一样的富饶,可当他走出家门,走出苏州之后,他才知道,原本并不是这样。

一千两的盘缠,已经足够他往返,可是,一路走来,花钱如流水,才走出苏州没多久,钱就花去大半,在进入襄洲的时候,更是遭遇了土匪,身上仅剩不多的百余两银子,也被抢走,不但银子被抢夺一空,身上的衣服和值钱的物件,更是被掠夺一空,除了那些只能当擦屁-股纸来用的书籍别丢弃了一地。

在那一刻,房巨鹿开始怀疑,读书有用吗?读书真的能治国平天下吗?

这个问题,没有人能够回答他,在失去了盘缠之后,主仆二人是差不多一路乞讨,才进入京城的,在家的时候,这个五谷不分,四肢不勤的世家子弟,也学会了很多生活小技巧,当他抵达长安的时候,人们看到的不是一个苦读圣贤书的读书人,而是一个农民。

进入长安之后,他的第一顿饭就是在这龙门街的樊氏牛肉面馆吃的,没花钱。

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寒冬腊月,人人都不愿出门,唯独这面馆热气腾腾,香气四溢,主仆二人穿着单薄,站在面馆前,踌躇不前,饿是真的饿,可没钱是真没钱,虽然一碗面只要十个铜钱,可也吃不起啊。

当时的掌柜是个上了年纪的老人,在看到这个落魄书生和仆人之后,就给了他们一人一碗面,少汤多面,羊杂碎和猪下水更是铺满了整个面碗,在大冬天里,主仆二人一人一碗面,就着大蒜吃的面红耳赤。

之后的一段时间,主仆二人天天来,因为距离春闱科考还有几个月,除了吃面之外,也吃不起其他的,刚开始的时候,二人没钱,只能蹭吃,而每次掌柜也不多说什么,看到二人之后,就吩咐孙女给他们送两碗面去,房巨鹿心中很难为情,可在饥饿面前,文人的那点儿风骨早已经没有了。

后来,房巨鹿开始摆摊给人代写书信,以此来赚些银钱,终于有钱付账了,但是,每次他给钱的时候,掌柜的只收他三个铜板,而对此,房巨鹿在坚持几次无果之后,也就只能这样了。

从十二月份,一直到次年的三个月,四个月的时间,他在这里吃了四个月的面,一日两餐,然后就参加了科考,中了,甚好,可他还是天天来这儿吃饭,别人吃面十个铜板,他始终是三枚铜板。

之后,宦海浮沉多年,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他来这里的次数越来越少了,到了最后,他都快忘记这汤面的味道了,直到有一天,他突然想起来的时候,再来这里的时候,却发现当年的那位老人,早已经去世,而当年那位天天给自己端面,看着自己就脸红的小女孩,也嫁为人妇,成为人母。

那一次,房巨鹿没有走进面馆,只是站在街头静静的看着面馆,让下人把多年前欠下的饭钱补上,从那之后,他就再也没来过这里。

一个世家庶出的子弟,从习文到习武,从落魄书生成为一朝仆射,期间经历了什么,值得说道的地方太多太多,房巨鹿从出生就跟人斗,小时候跟家族嫡系斗,长大后跟一洲一郡的仕子斗,然后又跟天下仕子斗,入朝为官之后,又跟满朝文武去斗,之后又跟他国斗,其一生敌人很多,朋友却寥寥无几,能够称之为朋友的人,早就化为一捧黄土了,只剩下他孤零零的活着。

然而,唯一能让他记住的人不多,除了自己那个没读过书,却始终坚持让自己多读书的娘亲之外,也只有那个陪着自己从苏州一路走到京城的仆人,还有那个给了自己一碗面的樊姓老人和那个孙子都有儿子的女人。

小时候,娘亲健在的时候,经常在其耳边唠叨:“儿啊,不要争,该是你的就是你的,抢不来的,即便抢到了,也留不住的。”

“儿啊,娘让你读书,不是让你出人头地,只是想让你不被人欺负。”

“儿啊,不要怪你爹,他也有他的难处。”

“儿啊,安心去考,考不中也没事儿,娘还在呢。”

“儿啊,你不该去争的。”

“儿啊......”

年轻的时候,房巨鹿没有去听这些话,他要争,不但要争,还要争更多的东西,别人有的他要有,别人没有的他也要有,可是,当他为人夫,为人父,站在权利顶尖的时候,他突然发现,高处不胜寒啊,想退已经退不下来了。

早知道这样,当初就不该争的,若是当初,他听了娘亲的话,没有去参加科举,会不会现在过的很舒心一些呢,如果当年在遭遇抢劫之后,直接打道回府,会不会就不会出人头地呢,假如当初在来到长安之后,没有弃文从武从,一切会不会就会不一样呢,倘若......

早些年的那些人,这些年里早已经被忘却,即便此时回想起来,也只能模糊的看到他们的身影,他老了,他确实是老了,老的都应该埋进土里了。

“客官,面来咯,您的米酒!”

店小二端着热气腾腾的杂碎面,来到桌前,轻轻放下之后,留下一句客官请慢用,就转身离去。

房巨鹿的思绪被打断,缓缓回过神来,低头看了一眼眼前的面碗,不知道是不是热气太大,还是因为别的,房巨鹿微微眯起眼睛,拿起筷子,拨弄着碗里的面条,然后放下筷子,端起面碗喝了一口面汤,随即放下筷子,喃喃道:“争了一辈子,那就再争一次。”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