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大炎不良人 > 第四百九十七章 黄泥酒、风沙楼

大炎不良人 第四百九十七章 黄泥酒、风沙楼

作者:鬼缔 分类:玄幻魔法 更新时间:2024-12-24 19:53:46

第四百九十七章 黄泥酒、风沙楼

大炎不良人第四百九十七章黄泥酒、风沙楼西洲城,风沙楼。

西北三洲,以西洲为首,而西洲又以西洲城为主,毕竟,西洲城作为抵御西域的重要门户,千百年来,有无数将士在这里抛头颅洒热血,一年又一年的坚守,才换来了西北三洲的安宁,更换来了中原的繁荣。

西洲城三种东西最多,将士最多,酒水最多,女人最多。

大大小小的酒楼鳞次栉比,在西洲城随便转一圈,就能看到无数的酒楼酒肆,这里的卖的酒水,大致分为三种,一种是度数较高的高粱酒、青稞酒,还有一种是黄泥酒,最后一种则是从玉门关内送来的中原酒水。

这三种酒,卖的最好的不是从中原送来的酒水,反而是最不起眼,甚至很多中原人听都没听过的黄泥酒,其次是高粱酒一类的酒水,最好才是中原酒水。

西北贫瘠,同样的土地,同样的种植方式,西北的收成能有中原的一半就是一个丰收的大年份了,像高粱、青稞、大麦小麦这些粮食,自己吃都够呛,很少有人拿它酿酒的。

当然了,少不代表没有,每到秋收的时候,还是有很多商家,大肆收购这些东西,用来酿酒,因为成本高,产量低,虽然其度数不低,很适合军中,可是,其要价也不低,因此它只能当做宴客的酒水。

至于黄泥酒,其实它本身是没有名字的,只因为这种酒水,都是用黄泥封坛,酒水呈现黄色,因此而得名,这种酒水度数不高,只比一般的米酒高上一些,口感辛辣,还微苦,跟烧刀子差不多,算不得多么好喝,至于其原料,更是让人无语,就是各种秋收之后,剩下的一些秸秆之类的,剁碎之后,进行发酵,从而酿出的酒水。

这种黄泥酒,不是酿成就能喝的,其刚酿成的时候,度数极低,连米酒都不如,而且其味道很难闻,很刺鼻,别说喝了,就是闻着就没有胃口。

一般的黄泥酒,往往都需要用瓷罐盛放,用黄泥封坛,埋在黄沙当中,任由其日晒雨淋,放置差不多一年的时间,才能拿出来喝,也只有这样,那股刺鼻的味道,才能淡去,而酒水的度数,也会在这一年时间里不断的提高,酒水放置的时间越长,度数越高,但是,其口感就愈发的辛辣。

很多从中原过来的人,初次喝这种酒的时候,都喝不惯,觉得难以下咽,但是,当地人却异常喜欢,一来是其价格很低廉,几文钱就能喝上,因为其造价很便宜,成本低廉,一堆秸秆,经过不断发酵泡制,可以酿出很多酒水来;二来西北昼夜温差大,尤其是到了晚上,温度低的厉害,在晚上活动,喝一口黄泥酒,就会感觉火-辣辣的,让人精神抖擞。

西北当地人,几乎家家都有黄泥酒,除了那些穷的揭不开锅的人除外,大部分人家里都埋着几坛子黄泥酒。

之所以这样,还因为黄泥酒还有另外一个故事。

因为年年作战,西北百万户,几乎家家都有男儿走上战场,每当家中有儿子出生的时候,他们都会酿造几坛黄泥酒,埋在院中,等到儿子长大成人,参军入伍的那天,这些埋藏多年的黄泥酒,就会被取出来,宴请宾客,也算是为孩子践行。

在取出这些埋藏多年的黄泥酒之后,他们又会埋下一坛黄泥酒,一年埋一坛,儿子什么时候回来,就什么时候停止,儿子什么回来,就什么时候把这些埋藏下去的黄泥酒取出来,很多人,埋了一辈子黄泥酒,直到他们老死,这些酒水都没能被取出来,因为他们的孩子回不来了。

黄泥酒既是因为它色泽浑浊,呈现黄色,又以陶瓷为罐,黄泥封坛而得名,又以它代表这西北人对亲人的期盼而闻名,西北黄沙漫天,黄泥无数,可是,它们却承载了西北百万户深厚的感情。

来到西北,可以不吃烤全羊,也可以不吃烤骆驼,但是,必须得喝黄泥酒。

最适合喝黄泥酒的,还是冬天,在寒风刺骨的冬天,围在火炉边,温上一壶黄泥酒,那别有一番风味。

风沙楼是西洲城最大的酒楼,酒楼一般,就是一个上下三层的建筑而已,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菜肴的味道也一般,跟寻常百姓家的家常菜没什么区别,唯一的特点就是量大,但是,风沙楼的酒水却是西洲城最正宗的。

风沙楼从开店到现在,已经经历了无数代,它不是什么百年老店,而是千年老店了,风沙楼从开业,一直就只卖一种酒水,就是黄泥酒,其他酒水,不管是产量低,度数高,口感好的高粱酒,还是中原来的精装白酒,风沙楼从来不卖,不但风沙楼自己不卖,也不允许食客自己携带,这算是风沙楼为数不多的规矩之一了。

很多人可能以为风沙楼的创始人是西北人,其实不是的,创办风沙楼的是中原人,而且还是一个饱读诗书的读书人,在很多很多年以前,这位才富五车,学高八斗的读书人,参与科考,却屡屡不中,心灰意冷之下,就决定弃笔从戎。

只可惜,这位读书人学问是很高,可惜,实践能力却差到让人窒息,手不能提,肩不能扛,别说提刀上阵杀敌了,就是上马都费劲,至于说出谋划策,那也是一个典型的纸上谈兵的货色,尽出一些馊主意,可能这就是他屡屡不中的原因所在。

弃笔从戎,也就半年时间,他就离开了军队,虽然只有半年时间,可在这半年时间里,他几乎把军中所有职业都给尝试了一边,从参谋,到将领,再到士卒,再到伙夫,马夫,等等凡是能做的,他都做了,没有一样做好的。

不过,这半年时间,他也不是什么都没有学会,在离开军队之后,他就开始在西北三洲游历,砸游历途中,每逢秋收的时候,看到田地里还剩下甚多秸秆,被当成柴火给烧了,他倍感可惜,也不知道他从哪本书上看到,说秸秆可以酿酒,于是,这位读书人就决心尝试一番。

身上的东西毕竟是书上的东西,实践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此人花费了足足五年时间,才酿出了第一坛黄泥酒,只是,度数太低,味道太难闻,没人愿意尝试。

也是一次偶然的机会,此人发现把黄泥酒埋在黄沙当中,可以提高读书,增加口感,消除异味,顿时欣喜若狂,反复试验几次之后,发现这不是偶然,而且他还发现,埋的时间越长,口感越好,度数越高。

有了这个发现之后,没多久,风沙楼就建立起来,而黄泥酒也正式问世,起初,还是没人愿意光顾,没人愿意喝,可是,架不住这酒便宜啊,能买半斤高粱酒的钱,在这里可以买一斤多的黄泥酒,还能搭上几个小菜,简直是太便宜,于是,很多人得知之后,就蜂拥而至。

起初,人们在初次喝这种酒水的时候,一边喝一边皱眉,一边皱眉一边骂娘,然后一边骂娘还一边喝,越喝越觉得可以,难喝还是难喝,但是,却总是让人念念不忘,忍不住喝上几口。

当然了,黄泥酒虽然因此而问世,但是,真正让它闻名的,还是在风沙楼建立的第十年,发生了一件事儿。

当年还是中年人的男人,已经成为了一味老者,那一年,西域大军来叩关,西洲城危在旦夕,尽管将士们奋不顾身,以死相搏,可是,敌人太多了,根本抵挡不住,当时的西北三洲,可谓是家家皆缟素。

敌军突然来犯,朝廷的增援迟迟未到,想要守住西洲城,就必须就地征兵,征兵很容易,可是,当时正值寒冬腊月的,军备、军需都跟不上,很多新兵才入伍,分了一把大片刀,就上了城头,然后就再也没有下来了。

冬天的西北,白天冷,晚上更冷,很多负责守夜的士卒,都冻成冰雕了,但是他们又不能生火取暖,这个时候,风沙楼的老板,就取出了大量的黄泥酒,温好之后送上城头,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这个问题。

这些酒水,都是无偿赠与的,而且每当就新兵来到西洲城的时候,风沙楼都会赠送一碗黄泥酒,这既是践行酒,又是送行酒,尽管很多喝过黄泥酒的人,再也没能回来,可凡是回来的人,都会选择去风沙楼。

这场战争持续了数月,最终,西域还是退军了,敌军退却,黄泥酒却因此而闻名,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家家埋藏黄泥酒,成为了一种风俗,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西北的特色之一,就有这黄泥酒。

这位制造出黄泥酒,蹉跎一生,到死都没有留下什么名声的读书人,甚至连名字都鲜有人知读书人,却得到了西北所有人的尊重,读书人叫什么,不得而知,只知道此人姓黄。

黄泥酒的配方,没有什么秘密可言,从其被创造出来,就被此人公布于众,这也是为何西北三洲家家都能酿酒的缘故,可是,西北人,尤其是西洲人还是喜欢到风沙楼喝酒,尽管这里的装修很破烂,菜肴也就比大锅饭强那么一点点儿,酒水也难喝,可依旧抵挡不住西北人的喜爱。

前来西北三洲开酒楼的人很多,一茬又一茬,倒了一波,又来一波,在这千年时间里,只有风沙楼屹立不倒,可以说,廉价至极,难喝至极的黄泥酒是西北三洲的人,自己维持起来的。

-

此时,在风沙楼的二楼靠窗的位置,就坐着三个人,一个和尚,一个儒生,还有一看就是江湖人,两老一少三个男人。

桌子上的菜不多,却也不少,足足五菜一汤,菜也是寻常菜,大多以肉食为主,但是,真正亮眼的,还是桌子上的黄泥酒。

菜没有怎么动筷子,可是,酒水却下去不少,在桌子旁已经放置了三个空酒坛,桌子上还有一个刚刚开封的酒坛,旁边还放着三坛未曾开封的酒。

“此劫当如何化解?”酒至正酣,和尚端着酒碗,抿了一口问道。

在场的三人,有两人许一凡都认识,分别是大师伯姜三甲,还有和尚法海,至于那位做儒生打扮的男子,许一凡不曾见过。

姜三甲还是那副邋里邋遢的样子,一张四方桌子,三人各坐一方姜三甲一只脚踩在板凳上,一只手抓着一支羊腿,在哪儿大快朵颐,另一只手也没有闲着,时不时掏掏耳朵,或者挖挖鼻孔,亦或者是抠抠脚,其做派要有多邋遢,就有多邋遢,看着就没有多少食欲,可他却吃的狼吞虎咽,好像上辈子没吃过饭一般。

和尚喝酒,姜三甲吃肉,唯独那个儒生打扮的男子,显得最正常。

听到法海和尚的问话,姜三甲只是斜瞥了一眼对方,就继续大快朵颐,一边咀嚼着嘴里的肉,一边含糊不清的说道:“自有化解之法,你操什么心。”

儒生端着酒碗,抿了一小口,又拿起筷子,夹了一筷子菜,放入嘴里,细嚼慢咽起来,看到法海看向自己,儒生缓缓地说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法海闻言,倍感无奈,看了看姜三甲,又看了看儒生,不由得苦笑起来,摇摇头,叹息一声道:“唉......你们好像都不担心他?”

姜三甲翻了个白眼,没好气的说道:“担心什么,有什么可担心的?”

儒生则笑着说道:“作为不良人,时刻都处在危险当中,如果连这点儿小事儿都应对不了,今后如何掌管整个不良人。”

法海没有理会姜三甲,而是看着儒生问道:“孙文山,你们真的打算让他掌管不良人?”

原来,该男子姓孙,孙文山这个名字,听起来可能很陌生,但是,若是提到男人的另一个身份,或者说另一个称谓,可能就不陌生了。

不良人三大不良将之一的孙将,相信很多人都会如雷贯耳,对于不良人,很多人对他们的印象都不算好,不敢说他们是三头六臂,长得凶神恶煞,但是也差不多,而像孙文山这样的眉清目秀,一看就是读书人的还是很少见的。

“不良人本来就该是他的。”孙文山又端起酒碗,抿了一口说道。

“他接得住?”

“接不住也得接,接得住更要接。”

法海和尚闻言顿时无语了,这样的话,如果从别人嘴里说出来,他肯定不相信,也不屑一顾,但是,这番话从孙文山嘴中说出,那就代表着,他已经站在了许一凡这边。

“这是你的意思,还是不良帅的意思?”法海和尚也跟着抿了一口酒,继续问道。

孙文山摇摇头,说道:“这不是谁的意思,而是他的使命,从他出生开始,就已经注定的事情。”

“他知道吗?”

“重要吗?”孙文山反问道。

法海再次默然,端起酒碗狠狠地灌了一大口,整个人的脸色瞬间变得红润起来。

“他究竟是皇室成员吗?”法海沉默半晌,忍不住又问道。

“重要吗?”又是反问。

法海再次感到了无语,不在问什么了。

这时候,姜三甲终于啃完了羊腿,油腻腻的手随意的在身上擦了擦,就端起酒碗,喝了一大口,然后浑身一个激灵,抖了抖身体。

放下酒碗之后,姜三甲长长的呼出一口气,皱眉说道:“他娘的,这黄泥酒难喝是真的难喝,比不上那小子捣鼓出来的白酒,但是,这黄泥酒确实越喝越想喝,有点意思。”

“好酒有好酒的好,烈酒有烈酒的妙,酒水优劣还在其次,主要是喝酒的人。”孙文山接话道。

姜三甲闻言,一脸不屑的瞥了一眼孙文山,讥讽道:“几十年年前,看到你的时候,就一副文绉绉的样子,看着就让人不爽,现如今,还他娘的是这个鸟样,看着还是不顺眼,真他娘的想揍你。”

听着姜三甲这火药味十足的话语,孙文山却半点儿不恼,笑着反击道:“当年,我见姜先生,正是先生最得意之时,不曾想,多年过去之后,先生虽然还是先生,可样貌和脾气秉性却大相径庭,真是让人欣慰啊。”

“他娘的,读书人说话,就是不一样,骂人都骂的那么不爽利,酸臭无比,臭不可闻。”姜三甲讥笑道。

闻听此言,孙文山却端起酒碗,抿了一口,悠悠的说道:“姜先生此言差矣,孙某可不是什么读书人,姜先生才是读书人,你可是有功名在身的。”

此话一出,姜三甲顿时无语了,吃瘪不小。

“打算让他在西北待多久,何时进京啊?”姜三甲狠狠地瞪了一眼孙文山,突然问道。

“还早。”

“嗯?还早?慧法小和尚可是进京了啊,李璇玑那小道士,也已经去往京城了,在不动身,那可就晚了。”

“不着急,还有一个人没有入京。”

“谁?”

“十六。”

“哦。”

姜三甲闻言,不在说什么了,重新端起酒碗,开始大口大口的喝了起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