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皇明皇太孙 > 409 保守的经济学家

皇明皇太孙 409 保守的经济学家

作者:我喜欢的猪头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4 19:50:59

409 保守的经济学家

朱允煐对于市舶司是无比重视的,这就是大明朝的进出口贸易的窗口。这些地方必须是朝廷掌控,以后会不会进一步的放开还很难说,但是现阶段他是不会允许太多的民间力量参与其中。

说到底就是现在的市舶司产出比较大,而且是在不断的发展壮大阶段。

这个时候当然是需要朝廷赚取最丰厚的利益了,而不是让一些商人不断的发展壮大。更何况朱允煐的三个舅舅在摩拳擦掌了,一些武勋也有意无意的得到了一些消息。

他们对于南洋的土人越来越感兴趣了,他们也希望将朝廷赏赐的土地给利用上。虽然现在的土地基本上都是在辽东了,可是开发出来的话,那也是一笔不错的产出。

都是沙场上厮杀的,富贵都是靠杀人得来的,这个时候也就不要说什么仁慈了。

只要不在大明境内做一些事情,朝廷是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这一点,皇帝的意思很明显。

下朝后的朱允煐将六部尚书叫道了武英殿,他还有其他的事情要说。说是和市舶司有关,但是朱允煐也需要进一步的完善他的一些计划。

朱允煐看到重臣们到来,直接问道,“新明银矿,现如今如何?”

新明银矿,就是东瀛那边的石见银矿了,这可是大明朝重要的白银来源地之一。

严震直立刻站出来,这些事情他了然于心,“陛下,自银矿发现以来,朝廷不断增派能工巧匠,招募东瀛工匠。”

这是委婉的说法,朱允煐的四叔在东瀛开疆拓土,除了一些人是纳入王国之外。战败的武士,反抗的百姓或者是一些青壮,那都是要交给新明银矿卫所的。

朝廷给朱棣兵马、粮食等等,自然是帮着朱棣开疆拓土。但是也不是不求回报的,新明银矿自然是重点。所以除了大明朝派出去的工匠之外,很多矿工都是来自东瀛本土。

严震直继续说道,“朝廷早已找到银矿主脉,这些年也经常找到一些支脉。如今已经开出三百矿道,现如今尚有矿道在建、在开。朝廷也引入灰吹法等,白银数量剧增。”

朱允煐微微点头,只是问道,“现如今,每年送入大明多少白银?”

郁新立刻说道,“起奏陛下,每年送入大明白银约一百四十万两,尚有五万两黄金。白银五十万两归入内帑,三十万两由宗人府、五军都督府接掌。余下六十万两,收归国库。”

一百四十万两,差不多也就是五十吨的样子。而明朝的白银一两,差不多三十七克的样子。

看着朱允煐在皱眉,严震直赶紧说道,“陛下,新明银矿储量惊人,朝廷尚未知晓新明银矿到底能挖出多少金银。且银子数量不断增长......”

朱允煐打断严震直,说道,“朕没有不满,朕也知道开采那些银矿尚需时日。”

虽然大明的工匠厉害,大明也不断的在那里投入资源。可是要说现如今一下子每年弄出来几百万两白银也费劲,实际上现在的开矿很多的时候就是用人命填,基本上不要指望机械化,能够用上一些畜力就不错了。

严震直松了口气,朝堂上的这些大佬自然知道一些事情,尤其是朱允煐的一些嫡系。

当年老朱可是将东瀛列为不征之国,大概是觉得征讨东瀛不划算,也算得上是吸取了蒙古人东征东瀛的教训了。那时候的大明,也就是和东瀛的南、北天皇做些贸易而已。

可是当时的皇太孙派人四处寻找东瀛矿藏,‘意外’发现巨大的矿脉。

结果就是当时的皇帝老朱、皇太子大朱立刻翻脸,不征之国是不存在的。而且东瀛也是必须要征,谁让东瀛天皇没能管好倭寇,而且没有向大明称臣纳贡,已经番邦小国敢称‘皇’。

可以说新明银矿,那是英示皇帝的一个骄傲。哪怕战事是太上皇安排的,可是这件事情很多人都知道,最大的功臣就是如今的英示皇帝了。

朱允煐缓缓点头,笑着说道,“这就好,大明的白银越来越多,铜钱也就可以收回来了。”

明朝好些年已经没有增发铜钱了,本身铜就不够用的。但是也没有立刻废除,只是每一次铜钱被收回来,基本上就是被拿去冶炼了,市场上流通的白银和纸钞越来越多。

这是好事,对于朱允煐来说是好事,谁让大明是真的比较缺少铜呢,能少用就少用比较好。

朱允煐这个时候继续问道,“户部对宝钞,可有什么说法?”

郁新这个时候立刻回答,“起奏陛下,这些年来,民间对于宝钞越发接纳。如今共有七类宝钞,由一文、五文、十文、二十文、五十文、百文、一贯。”

这也就是宝钞的面值了,按照老朱在洪武八年发行宝钞的规定,一贯等于铜钱一千文或白银一两,四贯合黄金一两。

实际上这也是调整了的,老朱一开始发行的宝钞面额都比较大,是从一百文起步直至一贯。可是这么些年下来,朝廷对铜钱的限制越来越多,所以小面额的宝钞就出现了。

如今大明宝钞归户部和工部,两个部门联合方能掌控造钞属。而且这里面还有二十四衙门当中的银作局、印绶监参与,宗人府也时不时的要派人过去监督。

朱允煐微微点头,强调道,“汝等要记好,莫要让人造假。若是发现假钞,严惩不贷。造假者入狱、抄家、杀头,不可轻罚。且不可请改币名、形制,莫要让百姓忧虑。“

实际上明朝的百姓对于纸钞一开始的接纳度不高,或者说现在也是差不多这样。

对于普通百姓来说,黄金、白银或者铜钱,那才是硬通货。纸币这些在他们眼里,基本上也就是一张纸,他们也担心朝廷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不认纸钞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自然也就是非常考验政府的公信力了。

所以这些年来,纳税的时候也是可以用纸钞。和朝廷做生意的话,朝廷是不发黄金、白银的,只发纸钞。

看似霸道,只是这样的推行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好在纸钞是可以流通的,朝廷这边也是认可的。

看到郁新等人点头,朱允煐继续提醒,“记得要倒钞,各地设行用库收换昏烂钞。凡票面金额、文字可以辨认的都可以继续使用,不许对用旧钞买货者提价。”

这就是回收了,一些烂旧的纸钞,朝廷肯定是要收回来的,这也是需要销毁的。

朱允煐可不希望看到市面上有着很多的新钞、旧钞夹杂在一起使用,或者是说旧钞在一些人眼里就是没有实际的面值。要不然的话,很有可能导致通货膨胀。

郁新这个时候立刻说道,“起奏陛下,此前朝廷早就设行用库兑换旧钞。收拢纸钞销毁、下拨,皆有户部并三法司、宗人府监管。”

对于郁新这个回答,朱允煐还是比较满意的。纸钞的制造、回收和销毁等等,这都是需要严格的控制的。不能让旧钞票无法流通,朝廷回收和销毁的纸钞,也必须要记录在案。

说到底就是朱允煐不希望看到大明朝的纸钞造成通货膨胀。

历史上的老朱时期的纸钞还算是比较流通,可是等到朱棣篡位后,不断地北伐、不断的花钱。他就一个劲的加印纸钞,这也导致民间开始不认可纸钞,大明宝钞的流通度和公信力越来越差。

对于这些情况,朱允煐自然还算得上是比较满意的。虽然他多少也明白,这些人是’报喜不报忧‘,多少也是说着一些最乐观的情况。

但是不管怎么样,纸钞的接纳度越来越高,流通越来越便利,这自然也是朱允煐乐意看到的事情。

这个时候严震直说道,“陛下,制造一文、五文、十文纸钞,朝廷......”

“你要记好了,朝廷制造纸钞,不为赚钱。”朱允煐立刻打断,严肃无比的说道,“小额纸钞尚且要造,这样百姓才好使用。”

现在制造一些小额纸钞,确实是一些个亏本的买卖。只不过朝廷不能只是想着制造纸钞的成本,朝廷需要看到的是纸钞能不能流通,有没有给百姓带来一些便利。

更何况说句难听的,纸钞那可是由朝廷发行、印制,这显然也就意味着纸钞这些东西,朝廷不要底线的话想印多少就印多少。

只不过这肯定是不行的,虽然对于经济不是特别了解。但是朱允煐一直严厉反对大肆印制纸钞,他可不希望大明纸钞到时候有成为一张废纸的一天。

“朝廷有多少白银、黄金,印制多少纸钞。”朱允煐再次严肃强调,说道,“莫要贪心,若是朕知晓有人扰乱此事,定严惩不贷!”

说起来朱允煐还是比较保守的,他以前到底不是学经济的。再者就是’一国财政‘,曾经学的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等课程,也就是一个皮毛。

保守一点没有什么坏处,因为朱允煐不希望一下子迈开太大的步子,不希望惹出一些乱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