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皇明皇太孙 > 303 多事之秋

皇明皇太孙 303 多事之秋

作者:我喜欢的猪头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4 19:50:59

303 多事之秋

皇明皇太孙正文卷303多事之秋朱允煐早早的上朝了,坐在龙椅上的他在耐心的听着文武百官在奏报政事。

他还是很有耐心的,虽然和老朱知会过一些事情,两个人也确确实实在这段时间里仔细的讨论过一些事情。但是现在,没必要立刻在朝堂上提出来,需要一些个合适的时机。

其实朱允煐也很清楚,大明朝虽然开国三十载了,大明朝的国势也越来越强不假。对于朱允煐来说,也确实是感觉到比较满意和骄傲的。

“此次朝廷大胜,北边暂时安宁。”朱允煐缓缓开口,对文武百官说道,“各部且记得协理此事,筹功、封赏之事不得耽搁。都督府、兵部,即刻报上条陈。”

对于朱允煐的话,大家并不会感觉到意外,大家也都觉得应该这么做。说起来,也因为这些事情就是朱允煐这个皇帝应该做的事情,这是朝堂上衮衮诸公的分内之事。

尤其是开国之初,若是有功的将士的封赏都做不好,那可就要出现大问题了。

朱允煐很清楚一些事情,对于这些事情自然也是比较放心。现如今的一些个事情,他可以放心的去整理,可以在这段时间踏踏实实的去做一些个比较大的变革。

下朝后的朱允煐回到了武英殿,他要处理的事情不少。他也让人带来了一大堆资料,朱允煐这个时候也可以踏踏实实的去做一些个事情。

在大明的人口统计、土地制度,这一切都是很严肃的话题。因为老朱对户籍问题无比在乎,以前就有户帖,就有黄册。

洪武初年的时候人口看起来很少,甚至不足宋朝时的十分之一。但是这里面有着很多隐藏的人口,或者是沦为富户的佃户、奴仆。再者就是逃散的,也确实不少。

现如今大明的人口在快速增加,朱允煐也仔细的在研究着大明的人口增长规律。

从洪武一年到十年左右,这段时间是清查人口。从洪武十五年左右,大明开始了‘人口普查’,也包括大明国泰民安,人口开始迅速的增加了。

尤其是在洪武二十五年之后,地方割据势力几乎被彻底的消除,大明附近也没有太多的大敌。人口暴增也不为过,大明的户籍早就超过了一千万户,这还不算一些可能被隐藏的人口。

因为大明的土地早就警告了丈量,现在的土地基本上是在四亿亩左右,大明现在每年的税粮则可以达到三千三百万石。这些,可是地地道道的税粮,没有其他的税收。

隐瞒土地、投献,这是存在的。就像隐藏人口一样,哪怕大明一直是在清查人口、严格管控户籍,不过这样的事情确确实实是存在的,这也是避免不了的一些事情。

虽然现在还没有特别完整的统计,但是朱允煐觉得人口达到一亿的规模,距离这个数字也不远了,大明朝的国势强盛也可以在这里看得出来了。

当然这一切还不够,宋朝的时候人口多。没有那么一些个燕云十六州,宋朝的人口也一直都不算少。大明朝的人力资源,还有进一步提升的必要,这也是一个国家实力的体现。

朱允煐很清楚这个道理,这也是他现在非常想要推行土改的一个原因,因为大明的土地越来越多、人口越来越多。

土地应该养活更多的人,养活在不断增加的大明人口,而不是沦为极少数人敛聚财富的一个工具,不能是一些人控制农民们的一些手段。

对于这些事情,朱允煐是很敏感的,他很清楚,现如今的大明确确实实需要做的更好一些。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朱允煐可不希望到最后的时候,明朝再次出现如同历史上的那种收不起来税、养不活人的局面,他可不希望看到极少数人拿着大明的俸禄哭穷,在贼寇或者异族来到的时候一边哭穷一边做好了投敌的准备。

这样的事情可不是在夸张,不管是吐槽大明的宗室也好,或者是吐槽小冰河时代的到来,这些确实都是大明衰败的一个原因,甚至那些清谈误国或者是内讧都是原因。

但是归根到底,还是百姓活不下去了也就只能造反了。李自成、张献忠这些人的叛乱,再加上女真人的虎视眈眈,这才导致中原沉沦。

只要百姓有地种,只要百姓能够活下去,想要出现那么一些个席卷天下的造反,那就有些难了。不是活不下去,可没多少人是想要将脑袋别在裤腰带上。

朱允煐对此是比较有底气的,有些政策他肯定是需要去处理好,有些政策是他必须要去执行的,他可不一定是要将一些事情留给后世子孙去处理。

心情不错的朱允煐皱眉看着折子,估计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朝堂上下就需要再次吵闹起来,绝对没办法闲着。

想起来朱允煐当皇帝以来,好像还真的没办法完全的清净,还真的是发生了不少的事情,也都是需要他这个皇帝去处置。

登基之初的时候就是杂乱纷纷,好在朱允煐这个皇太孙地位稳固,再加上老朱有意的扶植,朱允煐对于朝廷的把控一直比较稳。相比起很多新皇帝登基后忙着收权、培植班底,朱允煐可就没有这方面的麻烦。

登基的事情暂且不说,一登基就是春闱案。因为南北榜的事情闹得天下士子议论纷纷,结果就是将衍圣公一系也拖入了这件事情当中,随即引起更大的议论。

衍圣公依然是衍圣公,因为孔子的尊崇还是有必要的,大明也效仿以前的朝代对孔子尊以王爵。只是衍圣公,不再是文官之首,不再是正一品的官位。

衍圣公的爵位,只是七品而已,相比起宋朝高了一级,相比起元朝的三品又降了一些。

孔洙一脉,这也是真正的嫡脉。衍圣公的爵位回到了孔洙一脉,大明朝这是在方方面面的确立着一些规矩,嫡长制度的最坚实的支持者就是大明的皇室。

这显然不是什么坏事情,朱允煐也一直觉得自己这个决定是正确的。立贤之类的有太多的不确定性,朱允煐不希望看到后世子孙为了皇位争得头破血流,还是少点麻烦就好。

多事之秋,也是因为朱允煐刚刚登基就在北边大打出手,国朝大胜是真的,自然也让很多人看到了大明的兵力强盛,看到了大明现在是横扫八荒。

这样的一个多事之秋还没有结束,这登基的第一年还没有过去呢,朱允煐接下来自然还要做很多的事情,这都是影响朝廷的走势,影响这个天下的走势。

甘之如饴,哪怕自己看起来累得不轻,不过朱允煐确确实实是非常享受这一切,他很喜欢这样的状态。

说到底他是权力欲很强的人,责任感也不缺,他觉得自己可以治理好天下,而不是坐在帝王的位置上忙着享乐,或者求仙拜佛以期长生。

预热要开始了,朱允煐这个皇帝不喜欢直接就开门见山的做一些事情。有些事情要顺其自然的引导过来,必须要稍微的预热一下,这样才好自然而然的开始接下来的一系列大动作。

老朱也是在忙碌着,这个本来就是比较工作狂的皇帝似乎是在‘代班’一次后再次品尝到了掌控朝堂的乐趣了,他这个时候看起来开始活跃起来了。

文武百官在这个时候是稍微有点傻眼的,不过对于这样的一些事情也算得上是见怪不怪了。

作为大明朝的臣子就需要学会无缝连接,以前是为皇帝、皇太孙服务,现在是给皇帝和太上皇打工,这些事情对于他们来说确实不算是什么棘手的事情。

只是有些人也会感觉到比较担心,以前太上皇几乎是不怎么干涉朝政的。或者说就算是参与朝政,基本上也是不会在明面上,顶多也就是在幕后遥控指挥而已。

可是现在太上皇频繁召见大臣,开始主动要求臣子们将折子送过去,这就不得不让人浮想联翩了。

哪怕太上皇要的折子基本上是户部,是和民生有关的,但是这到底也是直接插手朝政了,这是一个强烈的信号啊。

朱允煐没有觉得不高兴,主要就是因为他知道老朱这么做的原因,他也不觉得这有什么问题。和他的皇爷爷唱双簧,这样的事情朱允煐是得心应手的,这也是为了接下来的一些事情做准备。

茹瑺作为吏部尚书,这是所谓的‘天官’,手握实权的他也被认为是朱允煐的最可靠的班底,他现在就是感觉到有些比较棘手。

虽然茹瑺也习惯了说太上皇和皇帝毫无隔阂,或者说底下的朝臣不太需要考虑投靠之类的,但是这也就是相对来说而已。

“陛下,太上皇今日频诏臣子,众位同僚私下里也是议论纷纷。”茹瑺看着朱允煐,语重心长的说道,“陛下是不是要和太上皇聊一聊?”

茹瑺这是绝对的班底,所以他在这个时候才会毫无保留的对朱允煐说出这些事情,这简直就是在挑拨两代帝王、让两代帝王生出‘嫌隙’啊。

朱允煐不在意这些,笑着说道,“做好本分,这事朕心里清楚!”

7017k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