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皇明皇太孙 > 116 一帆风顺

皇明皇太孙 116 一帆风顺

作者:我喜欢的猪头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4 19:50:59

116 一帆风顺

朱雄英觉得生活挺愉快的,他自认为很多的事情进展的也颇为顺利。

首先来说太子朱标在久病后,也休养过来了,现在重新投入到了繁忙的公务当中。再者就是高丽、东瀛那边的战事也进展顺利,高丽参倒是小事,白银越来越多的涌入大明,这更加的重要。

蓝玉在西番那边战事也顺利,将贼寇驱赶至罕东之地。这也就是以后的敦煌、酒泉一带,这也是为了更好的作为跳板,西域之地自然也是朱雄英必须要考虑收复的地方。

朱雄英在仔细的研究着地图,关西之地需要考虑啊。

安定、阿端、曲先、罕东、赤斤、沙州诸卫,朱雄英觉得这关西七卫的设置屏蔽了西陲,保证了西域往来和入藏的使臣商队的安全。

这些其实也是一些人眼里的关外卫,为的自然是巩固西北边防,加强对西域地区的控制,维护明朝与阿拉伯和中亚各国的贡路畅通。

其实同样重要的事情,这也是为了更好的攻击一些蒙古部落,不管蒙古是不是分为了瓦剌、鞑靼等部落,这些人都是需要警惕的。一旦大明这边回过神来,就要出手的。

朱雄英的心情很不错,说到底就是现在西南这边是比较稳定的,至于江南之地、荆襄等地,哪怕偶尔有着一些小叛乱,但是那些也都是可笑的叛乱,一些衙役就可以平叛。

总的来说,现在的大明境内是比较安全的。现在也就是西南、西域这边,还是偶尔有些叛乱,或者是这么一些地方,也是各方势力在不断的争夺。

大明如今处在攻势,大明现在处在上风,这一点对于朱雄英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军事上的胜利让朱雄英感觉到非常满意,而地方的政务上也没有太大的问题。主要就是总的来说是风调雨顺,大明现在休养生息的政策也很不错,国富民强不再是一个奢望。

秋高马肥的季节,朱雄英看着不断运来的煤球,看着越来越多的布帛、棉花,也觉得很满意。看起来大明的工匠们,北平府的百姓,不需要担心这个冬天难捱了。

边军那边也不需要担心,朱雄英强迫不少人种植棉花,这还是有着一定的功效。一些藩王们的地界也种了棉花,也都是以一个相对较低的价格被朱雄英大部分收了回来。

剩下的一小部分,自然就是藩王们留着自用,以及老朱一道圣旨,藩王们屁颠屁颠的将那些棉花制成棉被,运往天津、送去高丽或者东瀛。他们要爱兵如子,这些棉被就是送给他们的护卫所用,哪怕他们的卫所在给朝廷打仗。

军事、民生,或者是很多的政务、吏治,这也都是非常不错的,一切顺利、国泰民安。

朱雄英的北平修建的不错,不管是城池还是紫禁城。虽然累死了不少战俘或者死囚,但是通往天津的高速公路,现在修建的也还算不错,拱卫京师的天津,必须要重视。

朱雄英看起来就是这么的心安理得,他也没有感觉到什么良心不安。有些事情必须要这么做,接下来他肯定还是会继续这么做,甚至还是要进一步的扩大规模。

北平这边开发了还不够,辽东之地的开发算起来才是一个无底洞。现如今的生产条件,说实话想要开发辽东之地,想要黑土地成为北大仓,这将是一个非常有挑战性的事情。

但是朱雄英觉得小范围的开发也是有必要的,北边的军粮产出,不说完全自给自足吧,但是也需要考虑尽可能的承担大半。不说完全将这里变成北大仓,可是显然也不能是一些人认为的策马驰骋之地,不能留给一些野人。

还是要一步步来,如今国家内部算是理顺了,自然也就需要将一些此前没有被当做领土,或者是以前不重视的一些地方给开发出来。

现在很多人眼里,辽东之地是蛮荒之地,开发这些地方是他们认为根本不划算的事情。但是马文很清楚,开发这里不只是为了得到一个鱼米之乡,可以供给边军。

这也是有着一定的战略意图,自然也就是挤压一些部族的生存空间。更重要的是这些蛮荒之地一旦成为了大明子民眼里的鱼米之乡,农耕文明就可以扎根下来,这才是更加重要的。

大明现在地广人稀,现在根本不需要担心没有耕田可用。现在更需要担心的是人口不够,而不是所谓的土地兼并。朱雄英如今想着的开发东北地区,肯定也不是大开发,只是打下一个楔子而已。

朱雄英继续计划着,也在规划,“江南荆襄之地,这是整个国家的财政中心,主要的粮食基地。但是辽东这边,需要稍微的提供一点产出,以后越南那些地方也要有点产出。”

“还是不能将财政、粮食安全放在一个区域,大明需要好几个粮食基地,只不过一些是主要基地,一些就是要有着次要的基地了。”

“西域这些地方,以后可以多种棉花。好像我们的是亚洲棉,产出还是不如一些欧洲还是其他的棉花。但是也行啊,好歹那边地方应该是适合种植棉花的,得多努力才行。”

开发,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朱雄英也觉得这样的一些地方想要开发出来,可不是一些容易的事情,也不是可以立竿见影就可以看出来一些成效的。

将全国看做一个棋盘,不去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这也是老朱教育朱雄英的,这也是让朱雄英获益匪浅的。

毕竟他是这个国家的接班人,有些地方就算看似有所亏欠、缩减,但是在其他的地方补出来就好。很多的时候,还是需要有着更好的大局观,格局是非常重要的。

在朱雄英继续研究着地图的时候,徐妙清轻轻的走入宫殿,“夫君,该用膳了。”

“清儿,过来。”朱雄英指着地图,颇为自得的说道,“陪我看看这舆图,看看我大明江山!”

徐妙清走了过来,也颇为骄傲的说道,“皇祖父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乃圣人之功!夫君开疆拓土......”

“皇爷爷的功业,自然不需多提,至于我的那些些许功绩更是不值一提。”朱雄英笑了起来,对徐妙清说道,“更何况这一次高丽、东瀛之事,还是皇爷爷亲自布局、调兵遣将,皇爷爷也只是为我造势而已。”

想起来了什么,朱雄英说道,“半旬后,你先行回应天府,马上就是寒冬腊月了,你们先回去。今年这一大半年都没回去了,皇爷爷也该催促我们了。”

徐妙清自然也知道这些事情,朱雄英在北平继续坐镇,她自然是陪着过来的。但是眼看着,朱雄英就要准备回去了,作为朱雄英的正妻,徐妙清也是要回去祭祖的。

至于已经成为侧妃的练琼琼,她回不回去其实不重要,老朱也不会在意的。

朱雄英看着还算丰盛的晚宴,暂时也不需要急着什么土豆、玉米之类的高产作物。现在的大明有着足够的粮食产出,可以养活百姓。

说什么跨海、环球航行之类的事情,朱雄英也觉得稍微有点早,暂时也没必要好高骛远,现在的大明也没有基础。更何况朱雄英也很清楚,麦哲伦、哥伦布,包括郑和那些人,他们的航海也是有前人不断的积累。

现在的大明还不具备那些实力,现在的大明也不需要开始一些特别长的航海冒险,暂时将眼前的一些事情处理好,那就是比什么都要重要的事情。

这算得上是比较平静的一年,这也是顺利的一年,让朱雄英比较满意。他也希望接下来可以继续保持这样的步调,将基础夯实,这是比什么都要重要的事情,朱雄英还有很多的远大抱负呢。

徐妙清带着一些女眷先回应天府了,朱雄英则是继续坐镇北平,只是刚刚在腊月的时候,朱雄英就接到了奏报。

李善长中风,不良与行、口不能言,这也让朱雄英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才好。想到李善长如今也七十八了,在这个年代绝对算得上是高寿了,这也不需要觉得有什么好意外的。

大概李善长比起历史上要好不少,没有被几乎满门抄斩,现在还能安享晚年,这也就不错了。没了国公之外,好歹还活着,他的子孙也有着一些机会表现、起复。

只是朱雄英比较揪心啊,主要就是李祺的能力虽然不错,但是天津这样一个关键的地方,李祺可能还有些坐镇不了。

回应天府的时候再看看,找一个能力不俗、经验丰富的官员,给他安上一些罪名贬斥过来吧。这也是常规操作,朝堂上的那些人品级高,看不上天津知府这个小地方官。

更何况老朱不去贬斥,怎么能显得出来小朱的恩德呢,这都是套路啊!

这样的事情小朱做起来心安理得,老朱和大朱做起这些事情也都是非常得心应手的,他们可以不在乎那些官员的感受,他们在乎的只是那些文武能不能派上用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