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明:开局把系统借给洪武帝 > 第一百五十三章 赤脚医生体系和官员俸禄问题

第一百五十三章 赤脚医生体系和官员俸禄问题

发展医学,其实朱标很早以前就有了这个想法。

但之前生产力实在不足,官制变革、教育变革、铁路建设、科研从无到有的发展、工商业的发展,需要他搞的东西太多,实在是顾不上医疗体系。

但现在问题就不大了。

即便大明开销很大,一直在进行全国范围内的基础建设,但得益于工业革命,朝廷每年的岁入都在稳步增加。

这就足够他进行一些之前无法去做的大动作了。

朱标的想法很简单,之前不搞也就算了,现在既然要搞那就直接往大了搞。

在大明十五个省级行政区招募大夫,对这些大夫的医术进行考核,和官员一样要给予品级待遇和俸禄,并且以这些人为核心建立起公立大医院,然后再由这十五个省级行政区内的大医院培训出一大批懂得基础医学知识的赤脚医生散布向所有县乡,建立起赤脚医生体系。

这个体系看似很庞大,但其实依靠现如今老朱的影响力和大明的国力并不难实现。

毕竟老朱之前就办成过类似的制度。

比如涉及到征税的粮长制度,以及之前朱标刚刚参与改革的社学制度。

这两个都是朝廷对最底层的政治生态架构,现在来看实行的都很不错。

当然这个不错也就只是在洪武朝而已,朱元璋设置这两个制度的初衷是让家庭贫困的百姓子弟能上得起学,为大明持续不断输入人才。

不让官吏插手基层百姓的税收问题,以尽可能减少贪官污吏对基层百姓的剥削。

但想象很美好,现实很骨感。

洪武朝之后,粮长开始勾结官府剥削百姓,社学制度到明中后期也几乎名存实亡。

在朱标看来,老朱的这些政策虽然不见得有完善,但在封建社会已经可以说是非常有创新的尝试了。

只可惜人都是有贪欲的,在没有相应的监督措施之下,无论是粮长还是社学先生一旦掌握了全力,第一个念头都是利用这些权利往自己口袋里搂钱,而不是为百姓谋福祉。

这是老朱之后历代大明帝国管理者的问题,而不是制度本身的问题。

世界上也根本就没有完美的制度。

任何制度都有漏洞,关键是那些帝国的管理者能不能及时的查漏补缺。

薛立听着朱标向他描绘的关于太医院未来,心神不由一阵恍惚,有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

说实话,之前他已经眼巴巴的看着太多的部门改制了。

科学院这个研究奇技淫巧的部院从无到有,一点一滴逐渐变成现在的庞然大物,就是在他的眼前发生的。

现如今科学院院长万户已经是从二品的朝廷大员,而且就在须弥幻界之中,紧挨着太子殿下的办公地点,可以说是正儿八经的天子近臣。

万户曾经和他说过,当他看到蒸汽火车、路灯、高产水稻、飞艇,这些被科学院研究出来,逐渐被应用到大明帝国的方方面面,逐渐改变整个世界的时候,那种成就感无与伦比。

这样的荣耀和地位,说不羡慕那是假话。

他也曾幻想过有一天大夫这个同样属于上不得台面的行当能像这些研究人员一样,被人尊崇。

医学也能够在整个大明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大变革

薛立相信,不止是他,这应该是每一个医家人的梦想和期待!

而现在梦想照进了现实,他真的有了这样的机会。

“我一直认为,想要大明越来越好,就要让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情。”

“在整个大明范围内建立医疗体系,这是一件大事,也是一件利在千秋的事,我现在能做的也只是做出一个框架,一个方向,但具体怎么去做,还是要交给像薛院正你这样的专业人士人去做!”

“如果缺管理方面的人才,你可以来找我,我来给你调度,缺少资金同样如此。”

“以后医学院也要整体搬迁到须弥幻界中来,你们只要有困难随时都可以来找我解决!”朱标道

“是!”

“老臣……老臣一定不辜负殿下的期望。”

薛正活了快六十岁了,但现在他依然生出了一种士为知己者死的感觉。

“当然,我要提前和薛院正说清楚,未来医学院会有大笔的宝钞流动,更是关乎着很多人的性命,所以整个医学院体系也会纳入朝廷的监管体系之中,这个也希望你能明白!”

“明白!”

“这是应该的!”薛正一脸认同。

“很好!”

“那就放手去做吧!”

看着鸡血满满离去的薛正,朱标满意的点了点头。

看着大明能够在自己手里一点一滴的被改变成自己心中的模样,说实话朱标也是十分有成就感的。

“殿下,李阁老求见!”看朱标这一轮会谈终于结束,现如今已经晋升翰林院翰林学士的方孝孺赶忙见缝插针的进来汇报。

“好嘛,这才刚歇了一分钟不到,这就又来活了!”朱标脸上有些无奈。

自己这一天天的,每天至少干五个时辰的活啊!

若是把须弥幻界三倍时间算上,就是十五个时辰。

一天干活三十小时,这特么简直离谱,说出去都没人敢信啊!

这个监国太子是真的不好当。

说多了都是泪。

“让他进来吧!”朱标颇为无奈的道。

李善长求见,他也不好往后推,只能见见了。

“殿下,这是您让我厘定的天下官员俸禄和福利,您看看有没有问题!”李善长进来之后,直接把自己的奏章亲手给朱标呈了上来。

朱标接过,打开粗略的查看了一番,点了点头。

这已经是从洪武初年开始,朝廷第五次提高官员俸禄了。

根据朱标的要求,这一次除了基本俸禄之外,还正式规定出了各个品级官员外出的车马费、年终奖、以及最重要的工作年限对应的俸禄提升表,以及养老金。

也就是说从今年开始,所有大明的官员从当官第一年开始俸禄不但会随着品级的提升而提升,还会随着做官年限的提升而提升。

而且只要你当官达到十五年,辞官荣归故里之后,每年依然能够从朝廷拿俸禄,一直拿到死。

这样的福利虽然还无法和现代社会的五险一金相提并论,但也已经远远超过华夏任何一个封建王朝了。

这也就是现在大明朝已经基本完成了第一次工业化,不差这点钱,要不然就这一次提升的俸禄,就能直接把大明朝搞破产……。

其实在历史上洪武朝朝廷官员的俸禄也是有过提升的,而且不止一次,总共提升了三次。

虽然即便提升之后依然不高,但别忘了,朱元璋可是制定有对科举士子的优待政策的。

比如说减免徭役,再比如免税制度。

要不然为何大明初年朱元璋杀官杀的那么狠,但每年科举考试的读书人依然竞争的头破血流。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当官的诱惑更大。

当然也正是这个对于士子的优待政策最终导致了大明朝士绅阶层尾大不掉,走向灭亡。

甚至还一直影响到后面的清朝,雍正的官绅一体纳粮就是在解决这一政策的遗留问题。

但说实话在历史上的洪武朝,这种减免徭役并没有后面那么恐怖,而且老朱设置的也是临时性质的政策。

在洪武朝,即便是一品官儿最多也只能免去二十四个人的徭役而已,所谓官绅彻底不纳粮是之后经过一代代读书人的努力,让这个政策由临时变永久,免税额度不断扩大造成的结果。

所以也正是因为看过整个明朝历史,朱元璋这一次并没有放开这个口子,设置对士子的优免政策。

这一点朱标是赞同的,在朱标的观念里,这种口子一旦放开,再想要关上可就难了。

现在优免政策没有了,但俸禄上可以提高嘛。

千里做官只为财的说法朱标怎么会不懂,高薪养廉一直都是他所提倡的。

看着李善长递交上来的奏章,朱标点了点头道:“没问题,往后就按照这个给各级官员发放俸禄吧!”

“这已经是朝廷现阶段能做到的极限了,若是有些人还要贪,那我恐怕也要和父皇一般大开杀戒了!”朱标道。

“殿下放心,无论是吏部还是都察院对贪腐这一块查的很严,我相信至少在现阶段大部分的大明官员还是好的!”

“但殿下,有些事情却也要早做准备了!”

看朱标看向自己,李善长沉吟了一下这才解释道:“贪污受贿通常都是从基层开始的,特别是县令一级,因为他们直接和士绅打交道,最容易受到那些人的腐蚀。”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这也是我们在基层的力量太过薄弱导致的,那些县令孤身前往地方任职,想要做事,就必须向本地的乡绅大户妥协,给予一定政策上的便利,如若不然他们就什么事都做不成!”

“根据吏部的汇报,现在下面其实已经开始出现一些不好的苗头了,比如想做事就必须和那些士绅同流合污,甚至必须贪污受贿,让那些士绅抓住把柄,这样你才能有政绩才能平步青云,想做清官那士绅们就不配合你,你的政绩就不好,就无法升官,这才是现在的矛盾所在。”

“如果不想办法把这个根子解决掉,那贪污受贿之事就会永远存在,而且永远无法杜绝。”

“确实!”朱标听闻李善长此言,深有同感的点了点头。

这个矛盾在封建社会基本无解,因为朝廷生产力不够,无法下派太多官员对乡村进行有效的统治,必须依靠士绅阶层。

这也是所谓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由来。

那些士绅其实就相当于现代社会的村长和镇长,他们上需要向县令负责,下要负责管理百姓。

但他们可不单单是管理者,同时他们也是被管理者者的一员。

自己管自己,这听着就感觉相当操蛋。

但这就是现实。

这要是不利用手里的职权牟利,就真有些说不过去了。

“李阁老有什么想法?”朱标问道。

“殿下,除了大量增加衙门官员数量,而且是那种直接委派过去正儿八经做事的官员的数量,没有别的办法。”李善长小心道。

这可就又是一项需要巨大开销的花钱项目了,老李都觉得有些不好意思了,毕竟他刚刚才把官员俸禄提升的奏章报上去,这就又来要钱来了。

而且还有一个敏感的点来自于朱元璋。

朱元璋之前的执政方针一直都是皇权不下乡,老朱作为农民出身,小时候可是没少被贪官污吏欺压,所以他才会设置粮长一职,让他们代替官府向百姓纳粮。

现在李善长提的意见,显然是要增强朝廷在基层的管理力度,这和老朱之前的行政方针可是背道而驰的。

对此朱标倒是不担心。

时代不同了,自然应对一件事的方式方法也会不同。

还是那句话,工业革命让社会财富每年都在成倍成倍的增加,而社会财富总量增加的同时,朝廷能够掌握的财富也在倍增。

这些财富除了被朱标用来搞全国性质的基础建设之外,就是不断改革官职,增加官员数量,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力度。

之前朱标在改革官制的时候,把都察院和大理寺直接下放到县级,就是有这个考量在其中的。

都察院代表着监督权,大理寺代表的是司法审判权。

说白了都察院就是用来监督县级衙门里的官员的,而大理寺则是把本来属于县令的司法审判权直接拿走了。

这两个部门出现在县级衙门列表之中,老朱之前所担心的贪官污吏的问题就解决了一大半,虽然不敢说以后不会再有,但最起码不会那么肆无忌惮了。

但只这样依然不够,下面朱标要做的就是增强县级衙门的执法权柄了,再说的直白点就是要从地方士绅的手里一点一点的收回基层执法权了。

而第一步朱标打算从刑部开始。

“李阁老,我已经和父皇商量过了,下一步大明的改革方向会放在军队上,军户要全部转变成民户,而且军队的数量也会进行第一次大规模消减,以后的大明军要实行精兵强将制度。”

“而这些被迫复员的士卒,我并不准备直接给几两银子直接打发了他们,而是会让他们前往大明各地的县衙成为县令和刑部双重管辖的六扇门捕快,从此以后衙役不再是贱吏,朝廷会给予其正九品品级,和朝廷官员一样享受同等俸禄、津贴、年终奖,以及养老金。”

“李阁老觉得如何?”朱标问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