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我,刘辩,雄主 > 第四章:何皇后

我,刘辩,雄主 第四章:何皇后

作者:贱宗首席弟子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4 19:43:18

第四章:何皇后

当日,因为有张让替刘辩说情,灵帝虽说仍然痛斥了刘辩一番,但也并未做实际的处罚,只是提出要为刘辩找个老师。

这事却叫张让始料未及,面色也微微一变。

莫非朝中竟无一人能担任皇子之师么?

当然不是。

此时朝中有已故太尉杨赐之子杨彪,马融的族孙马日磾,还有与先前在黄巾为祸中立下大功的卢植等许多贤臣,这些贤臣都有资格、有能力担任皇子的老师,问题在于这些人大多都是士人,张让岂敢让这些人担任刘辩的老师?

要知道刘辩一旦确立太子身份,他的老师就是太子太师,待他日刘辩继位为帝后便是太师,日后毫无疑问是朝中百官之上,位极人臣。

如此重要的职位,张让岂会让一个士人来担任?

该说张让不愧是汉桓帝时便已入宫的‘两朝宦官’,虽面色微变却也沉得住气,连忙附和道:“陛下所言极是,确实该为史侯选一位老师……老臣以为,不如从鸿学的师宜官、梁孟皇、毛大雅几人中挑选。”

这说的都是谁啊?

纵使是刘辩自认熟悉这段历史,也不知张让说的这几人究竟是谁,不过张让口中的‘鸿学’他倒是知道。

鸿学,全称鸿都门学,是灵帝大概在十年前于雒阳兴办的新学,因校址坐落于雒阳鸿都门一带,故而得名。

这所新学,是十常侍为了对抗士人,拉拢、培养拥护自己的士子而鼓动灵帝兴办的,它诞生之初就是为了对抗士族势力占据地盘的太学,是不择不扣的政治斗争产物。

鉴于士族对十常侍等宦官的不屑,鸿都门学的学生大多都是平民子弟——没错,是平民而不是寒门子弟,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动摇了士族笼络知识的阶级社会形态,为下层平民阶级提供了上升通道,若诞生于太平盛世时期,相信后世定会给予高度的评价。

这也算是灵帝与十常侍为数不多的政绩,虽然他们的初衷并非如此。

不同于太学,鸿都门学主要教授辞、赋、书、画,方才张让所提到的师宜官、梁孟皇、毛大雅,也都是当代知名的书法大家,较之士子阵营的蔡邕等书法大家分毫不差,深得灵帝的欢心。

若打个不恰当的比喻,鸿学与太学就好比专科与本科的区别。

当然,虽说是‘专科’,但因为是灵帝兴办,再加上之前因为两次党锢的关系大肆打压太学,截止目前鸿学的名声一点也不太学差。

想想也是,一个是平民子弟也可以求学的学府,一个是士族子弟都要托关系的学府,那自然是鸿学的名声要盖过太学,毕竟因为十常侍的关系,鸿学门生相较之下更容易得到高官厚禄。

“唔。”

灵帝思忖了一番,点点头道:“就从鸿学的博士中择人吧,阿父,这件事就交由你费心了。”

张让暗自松了口气,笑容满面地说道:“陛下放心,老臣定会为史侯选几位让陛下满意的老师。”

灵帝点点头,随即就挥挥手示意张让派人将刘辩送回住处。

张让会意,亲自将刘辩送到殿外。

此时刘辩自然也不忘抓住机会表示一下亲近:“张公,这次多亏你了。”

不得不说,不管天下人如何评价十常侍,但站在他的立场上,他想要在两年后顺利继承皇位,那么十常侍就属于是应当拉拢、且能够被拉拢的一股势力。

至于十常侍的危害,能有董卓的危害大么?

董卓入雒阳后,**后宫不说,还杀少帝、杀太后,退守长安前还烧雒阳汉宫,掘历代帝王陵墓,可谓是天下大恶!汉室乱贼!

相比之下,张让等十常侍在挟持少帝刘辩与陈留王刘协逃亡,在走投无路跳河自杀前,还不忘向少帝磕头诀别,大声哭喊:“臣等殄灭,天下乱矣。惟陛下自爱!”

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张让等十常侍临死前还不忘向少帝磕头告别,希望少帝保重自己,可见至少在忠于汉室这方面,张让等人还谈不上是真正的乱臣贼子,日后敲打一番再用一用其实也无妨,至少刘辩从未想过日后要将宫内的宦官赶尽杀绝。

宦官是杀不尽的,哪怕是后来在出师表中写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的蜀汉丞相诸葛亮,也不是照样拿刘禅身边的中常侍黄皓毫无办法么?

宦官、外戚、权臣、后宫,这些都是永远围绕着皇权的客观存在,皇权强势,则这四股势力安分;反之,则复有宦官、外戚、权臣、后宫为祸,把持朝政,压迫皇权,历朝历代莫不如此。

就像伟人所说的: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

因此,打铁还需自身硬,只要皇权保持清醒,宦官之祸不过是小疾,相较其他三股威胁差远了,毕竟宦官永远不可能篡位,而外戚、权臣、后宫,却可以!

对于刘辩的示好,张让心中满意且高兴,亦连忙道:“史侯言重了,老臣残缺之人,一生只求为汉室尽忠,能为陛下分忧,为史侯分忧,是老臣的福分。日后史侯若有何所需,老臣也定当竭尽所能。”

知晓其生平事迹的刘辩心下笑笑,但却未表现出来。

就在这时,十常侍之一、大长秋赵忠带着四名小宦官匆匆而来,远远瞧见刘辩与张让,快步而来。

“赵常侍,你行色匆匆,不知何事紧急?”

因为有刘辩在旁,张让并未像往常那样称呼赵忠为‘公’。

显然赵忠也猜到了张让的考量,在向刘辩与张让行礼后笑着解释道:“史侯,张常侍,是这样的,皇后得知了董氏之女那事,又听说陛下将史侯唤来训话,故急命我前来说情。”

虽然他说的是‘急命’,但事实上他并不着急。

自刘辩主动向郭胜示好之后,巴结这位史侯,就已成为十常侍内部的默契,赵忠当然事先就猜到灵帝身边的张让会替这位史侯说情。

若硬要说他着急,那纯粹就是想在刘辩面前表现一番,就跟张让要当着刘辩的面在灵帝跟前替他说情一样。

向未来的太子表功嘛,不寒碜。

“原来如此。”

张让恍然,笑着对刘辩说道:“既是皇后召唤,史侯不宜耽搁。”

于是乎,刘辩告别了十常侍之首,又跟着赵忠这位十常侍的第二号人物,一同来到了长秋宫,见到了汉室如今的皇后何氏。

何皇后,大将军何进之妹,史侯刘辩之母,据说十三、四岁时便在兄长何进与中常侍郭胜的安排下进了宫,后机缘巧合得到灵帝临幸而生孕刘辩,被封为贵人,此时又恰逢宋皇后被废,于是南阳一介屠户之女竟成为了母仪天下的皇后,可谓是十分神奇。

虽然不知其具体岁数,但从面貌来看,这位何皇后如今最多也不过二十六、七的年纪,正是风华绝代的年纪,再加上生得俏丽,投手投足间又有一股雍容华贵的慵懒,不得不说长相、气质、魅力三者兼具。

这让刘辩难免有些压力,拱手行礼时,心中仍有些不适应。

“母……后。”

何皇后或许是察觉到刘辩对她的些许生疏,不过并未太过在意,毕竟这个儿子自小养在宫外,接回宫内还没有一个月,与她生疏她也不觉得奇怪。

“我苦命的孩儿啊……”

她主动上前将儿子揽在怀中。

这让刘辩愈发感到不自在了,毕竟从前世的眼光来看,何皇后的长相与岁数正好在他的适宜范围内,可惜却是这一身的生母……

好在年仅十岁的他根本不存在那种冲动,只是心理上仍感觉有点不适,因此下意识地挣扎了一下。

何皇后敏感地感觉到了儿子的挣扎,再看到儿子满脸不适,只好将其放开,只是神色有些幽怨。

“母后,我……”

“辩儿无需解释,为娘明白。”

许是刘辩为难的模样让何皇后看了有些不忍,她伸手摸摸刘辩的头,脸上露出了宠溺的微笑。

不得不说,都说历史上的何皇后性格倔强妒忌,毒杀王美人、驱逐董太后,后宫莫不震慑,但这段时日刘辩亲身体会,这位何皇后对他倒是非常的宠溺与包容。

“辩儿,陛下没惩罚你吧?”

“没……”

刘辩不动声色地瞥了一眼手持拂尘伺立于一旁的赵忠,故作庆幸地说道:“幸亏张常侍替我求情……”

说着,他便将事情经过简单解释了一番,包括灵帝叫张让在鸿都门学中选择几人作为老师。

如他所料,赵忠微微一笑。

“那就好。”

何皇后亦松了口气,旋即拉着刘辩的手谆谆道:“辩儿,你想要蔡郎中之女进宫与你作伴,这事你怎么不跟为娘说呢?幸好你父皇这次没有怪罪……答应为娘,日后有什么事就跟为娘说,为娘会替你想办法的,知道么?”

“是……”

刘辩微微颔首。

不得不说,何皇后的表现让他不禁联想到了‘慈母多败儿’这句话。

当然,从史料来看,何皇后离‘慈’还有很大距离,尤其是对王美人与董太后,但不管怎么说,她对他这个独子的爱护之心却是无法作伪的,而这亦促使刘辩暗中做出决定,亦要改变这个女人的命运。

另外,他还得想办法哄得这位母后与他站在一起,以便日后阻止他舅舅何进做出犯蠢之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