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我,刘辩,雄主 > 第十八章:一个月后

我,刘辩,雄主 第十八章:一个月后

作者:贱宗首席弟子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4 19:43:18

第十八章:一个月后

三月中旬,何皇后所居住的长秋宫,与董太后所居住的永乐宫,已足足相斗了一个月,宫内的小宦官与宫女备受牵连。

何皇后这边还好,虽说这位皇后脾气也不好,刁蛮倔强,但有刘辩在旁说情,长秋宫的宫女们倒也没什么人受到牵连,相反还让刘辩在众宫女中博了个好名声。

宫内的宫女分两类,一类是从雒阳乃至河南征集而来,大多出身不佳,除非貌美过人,或者贿赂内侍,否则入宫后地位低下,只能干一些宫内的活,基本上没可能见到宫内的大人物。

还有一类则是良家子,即各地官员、世族的女儿,这些女子进宫后会被安排在灵帝、何皇后、董太后身边,历史上刘辩纳入的妾室唐姬便是这一类。

鉴于这些良家子进宫的目的就是为了攀附皇室,此次刘辩为她们说情,她们自然也就顺水推舟地向刘辩身旁靠,试图迎赢这位史侯的欢心。

这让蔡琰有些不高兴,虽然在刘辩故意拿这件事逗她时,她倔强地表示毫不在意,但当那些良家子故意靠近刘辩时,她下意识地噘嘴举动却是瞒不过旁人。

不过话说回来,刘辩对这些良家子还真没什么兴趣,整个宫内他唯一有兴趣的,便只有历史上命运坎坷的蔡琰。

“文姬且安心,我心中只有文姬,你才是我的皇后。”

当刘辩笑着宽慰蔡琰时,蔡琰又羞愤又疑惑。

羞愤的是她竟然真的对那些刻意靠近刘辩的良家子产生了讨厌之情,又疑惑于始终不明白刘辩为何对她如此宠爱。

顺便一提,在宫内养了一月后,过去因营养不良而显得面黄肌瘦的蔡琰,稍稍也出现了一些变化,皮肤逐渐白皙红润,手指指肚上因过去干农活而摩出的茧也逐渐淡去,整个人也丰润了些,变得愈发漂亮。

不过在雒阳宫内,蔡琰的这份美丽却没有太大的优势,毕竟这座汉宫几乎集中了全国的官宦之女,其中不乏有蔡琰更貌美的,只不过刘辩没什么兴趣罢了。

除了蔡琰,唯一让刘辩有点在意的,也就只有历史上他刘辩的妾室唐姬了,据他猜测,唐姬应该也是出身长秋宫的良家子,因此后来才会被何皇后看中,派去服侍刘辩。

不过目前刘辩还未在何皇后身边听说唐姬,多半是还未进宫。

三月十五日,韬光养晦足足一个月的刘辩,准备要开始他设法成为监国太子的行动了。

于是他派房殿令赵淳去请张让。

说起张让,历史上这老东西在董、何两枝之间是反复横跳的,明明他养子张奉娶了何皇后的妹妹小何氏,却依旧跟董太后那边不清不楚,甚至于还给董太后出主意,相助董太后已故之兄董宠之子董重官拜骠骑将军,分何进的兵权。

不过现如今嘛,张让已被迫与永乐宫断绝了关系,老老实实地站队何皇后,甚至于在这段时间,当董太后在灵帝面前诋毁刘辩,多次劝说灵帝改立董侯刘协为太子时,张让百般苦劝灵帝,也算是为刘辩出了不小的力气。

当日傍晚时分,张让趁着灵帝在玉堂殿后殿小憩时,匆匆来到甲房殿,刘辩命赵淳将张让迎入。

也许是因为被斩断了董太后那一枝的关系,张让对刘辩愈发恭顺,说是巴结也不为过,当然刘辩也不会因此改变对待张让的态度,依旧称呼其为‘张公’,免得张让胡思乱想,为谋后路又偷偷靠上永乐宫。

在彼此问候之后,刘辩故作余怒未消地对张让说道:“张公,近日我在文姬的规劝下,收敛性子,安分学业,却听说董太后仍执意要劝说父皇改立我弟为太子,这让母后与我十分不安,不知张公可有妙计?”

“这个不好办啊……”

张让满脸忧愁地说道。

还别说,近一个月刘辩韬光养晦,老老实实读书练字,张让也是大为惊讶。

惊讶之余,只剩下何氏一条出路的他,自然也不忘每日在灵帝面前说刘辩的好话,久而久之,就连灵帝也对刘辩大为改观,问题出在董太后那边,亲生母亲执意要立董侯刘协为太子,灵帝自诩孝子,又岂敢拒绝?

于是这件事就只好拖着。

商议之间,刘辩压低声音对张让说道:“张公,你看这样行不行?你找个机会,趁父皇醉酒之际上奏此事,让父皇立我为太子……”

这话说得张让与在旁的赵淳倒抽一口冷气,骇然看向刘辩。

也就是张让现如今与刘辩、与何皇后关系亲近,且没有另一条选择,否则他将此事告知灵帝,相信灵帝必然愈发不喜刘辩。

当然了,若不是这种情况,刘辩也不会傻到对张让说这种话。

“这恐怕不成……”

张让苦笑摇头。

这让刘辩有些失望,失望于张让虽然被责骂专权,但其实相较历史上后来那些权势滔天的宦官、太监差远了,怪不得后人说东汉末期的宦官其实最弱。

“真的不行么?”刘辩试图使张让改变主意。

奈何张让始终不肯答应,显然他还知道自己的权势来自于灵帝,不敢做触怒灵帝的事。

当然,他的选择也使他逃过一劫——倘若张让真敢这么做,刘辩日后独掌大权后第一件事就叫这老家伙去为灵帝守皇陵。

“那……收买父皇左右呢?”刘辩又问道。

张让哭笑不得,毕竟这事他早就干了,灵帝身边的宦官,包括伺候灵帝左右的宫女,都是他精挑细选的。

可即便有这么多人替刘辩说话,刘辩的太子之职依旧没有下文,可见董太后对灵帝的影响力。

眼见这位史侯说得越来越不靠谱,张让连忙说道:“不如这样,老臣安排史侯多与陛下见面,只要史侯能设法得到陛下的欢心,太子一事,自然不是问题。”

他可不敢再让刘辩开口了,免得泄漏出去,孙璋等人参他一个教唆史侯的罪过——自永乐宫风波后,他们十常侍内部分裂,孙璋、封谞、夏恽等人正处心积虑要抓他张让、赵忠、郭胜几人的把柄,且双方已经闹到难以共存的地步。

只要此时朝中士人不来插手,不想这将十常侍一网打尽,张让、赵忠、郭胜几人迟早要与孙璋、封谞、夏恽斗得你死我活。

但很可惜,朝中的士人得知十常侍内部分裂,也试图来参一脚,这使得张让、赵忠、孙璋几人感觉到了危机,暂时停止了相互攻讦。

这不,张让试探着跟刘辩说起了这事:“……史侯,近日蔡姬去东观借阅藏书,回来后可曾说过什么?”

刘辩其实心知肚明,故作不知道:“没说什么啊,怎么了?”

张让犹豫了一下,旋即道出了原因:“是这样的,史侯不知,今年二月,也就是蔡姬初进宫那会儿,荥阳那边发生了郡民暴动,暴军攻打中牟,斩杀中牟令落皓及主簿潘业,声势渐盛……月初时,消息传到雒阳,朝中士人又一次上奏,诬陷是我等中常侍所致……”

“哦。”

刘辩心中恍然。

这些日子他只着眼于宫内,都忘了这事了。

见张让还直勾勾地看着自己,刘辩故作不以为然地笑道:“黄巾之乱是诸常侍导致,此次荥阳暴动亦是诸常侍导致,哈,天下纷乱,都是诸常侍导致……”

虽然是故作不以为然,但仔细想想,刘辩也不认为全是十常侍的过错,难道天下士人就都是安分守己、奉公守法的良臣、良民?

不可能的。

历来土地兼并,士族最恶。

“可不是么!”

见刘辩明显站在他们这边,张让心中大定,愤恨说道:“朝中士人久欲铲除我等,诬陷我等祸害乡里,说我等甚浊,难道这些人就清了?侍御史郑泰、郑公业,家有良田四百顷,竟尚不够他所结纳的所谓豪杰吃用;司隶校尉袁绍、袁本初,仗着他袁氏四世三公,专养亡命之徒……”

他喋喋不休地例举朝中士人的根底,刘辩也是听得频频皱眉,因为熟悉这段历史的他知道,在这件事上张让还真没诬陷这些人。

好生发泄了一番,张让这才消心中之火,拱手恳求刘辩道:“我等畏惧朝中士人以地方暴乱之名,再次诬陷我等,同时也是为了让陛下不必受此类困扰,是故按下未表,等待派军镇压暴乱凯旋之日,再上奏陛下。若史侯听到什么风声,千万莫要误会我等,我等对汉室、对陛下,还有对皇后、对史侯,都是忠心耿耿,绝无二心。”

刘辩听得心中好笑,好笑于张让等人竟然被吓成这个样子。

平心而论,作为灵帝身边的得宠宦官,张让等人的确没有必要隐瞒什么地方暴乱,说到底不过是朝中士人想要趁机铲除这些人的痕迹太明显,吓地张让等人只能隐瞒自保。

此事不做褒贬,只是一种客观现象。

“我自然相信张公……”

刘辩笑着点头,忽然,他好似想到了什么,话锋一转又问道:“张公准备派谁去平乱?”

张让恭敬说道:“咱家……咳,朝中已下令由您的二舅,河南尹何苗、何国舅率军前去平叛。”

『果然……』

刘辩心下暗暗点头。

此后就如史料所载,河南尹何苗率数千军征讨荥阳贼,大破之,斩首数千具,余众皆四散逃亡。

此时张让才将此事上奏灵帝,称先前隐瞒是不想灵帝为此事而劳心,随后又替何苗表功。

灵帝见何苗胜得干脆利落,心中高兴,非但没有责怪张让隐瞒反而嘉许,又拜何苗为车骑将军,封济阳侯。

何苗入朝拜谢,旋即就被得知消息的何皇后召入长秋宫。

获悉此事,刘辩亦赶着去见这位二舅。

在他的谋划中,这位在历史上枉死的二舅,是他不可或缺的助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