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明之雄霸海外 > 第2202节 在科伦坡

大明之雄霸海外 第2202节 在科伦坡

作者:比萨饼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4 18:57:10

第2202节 在科伦坡

公元1664年三月初六下午三点,斯里兰卡科伦坡。

那里南边海岸就是南华帝国的租借地,建有深水港口和最大的海外仓库!

中国城就在海边的一座山上,有层层叠叠的房屋和一条条宽敞整洁的道路,正是中国人聚居的地方。

记者贝奇看到下方的港口,已经聚集了一支庞大到令人胆寒的舰队,包括了二十八艘战列舰,虽然都是较小型的“东南亚级”三级战列舰72艘,该级战列舰拥炮76门,港口内没有拥炮90门“印度洋级”二级战列舰,更没有拥炮过百门的帝国级战列舰,且战列舰的新旧不一,新舰少旧舰多,但战列舰就是战列舰!

风帆时期的战列舰是威风凛凛,尤其是“东南亚级”三级战列舰,被认为是火力与机动性完美结合的产物,它们既有足够强大的火力,敢于对抗一级、二级的战列舰,又有坚固的防御,不象巡航舰挨了战列舰炮击即时散架,还拥有流线型的身躯,速度快捷,与巡航舰结伴航行时不会掉队。

固然一级、二级战列舰拥有强大的火力投放能力,但极为笨重难以操纵,无法执行主力舰队决战以外的其它作战任务,所以哪怕卡博特总督作为海军上将的体面,拥有二级战列舰作为座舰,这回他没带上二级战列舰。

南华舰队的军舰保养得当,军人们精神抖擞,军威毕显!

所以贝奇每次走过港口,见到战列舰时总是驻足停留观看,想到海军那激情燃烧的海上生活,不无向往。

他是《南京日报》的记者,多在大明工作,没见过战列舰编队的机会不多,不象他的同行王云生是《南华日报》的记者,对战列舰是司空见惯,除非是一二级的战列舰才会吸引他的注意力。

有两艘战列舰刚刚出港,此时它们已经脱离了拖船的拉动,自己吃上了风,上面的风帆大张,鼓荡前进,船头犁浪前进,船尾一条白色的航迹,还有一群海豚击水,它们矫健的身体跳离水面,就在战列舰周围跳跃,场面极为壮观!

由于传说中有海豚救助落水者的场面,因此广东人也不吃它们,海豚得以在人来人往的海域中自由。

何止是贝奇看出了神,港口各处一些中国人及游人都看得发呆!

当时环境缺乏娱乐,战列舰出航的场面让人得到了很大的观感娱乐。

从贝奇的视线望下去,他就看到几名呆在树下休息的搬运工,一不小心就“中弹”了,狼狈的逃离树下,他们遭遇了“神鸟”的轰炸!

“神鸟”就是乌鸦,科伦坡是“神鸟”的天堂,乌鸦在市内空中盘旋,遮天蔽日,叫声震耳欲聋,飞掠而过时一不小心就会挨炸。

所以,有点体面的人和女郎,都会打伞。

乌鸦得到了当地人的保护,中国人从不打它们来吃,既是入乡随俗,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喜乌鸦,乌鸦因为不吉利得保,正如中国人不会吃金鱼,金鱼因被视为瑞祥而活。

科伦坡在僧伽罗语为“海的天堂”之意。城市历史悠久,早在8世纪,阿拉伯人在此筑屋定居,当时称“科兰巴”(“港口和芒果树”之意),已经成为商贸重镇,14世纪时,中国商人频繁来到科伦坡港进行商贸活动,后葡萄牙人译为“科伦坡”,中国人照用不误。

它地处海滨,气候宜人,高温而无酷暑。市内的街道上到处栽有铁木树,河塘有睡莲,但更多的是直接耸云霄的椰子树。还有许多奇特的树,如“雨树”,它是一种傍晚树叶吸收水分,直到太阳东升后,叶子伸展,水就像雨滴似地洒给树下的植物。

当地人信佛,与中国人同宗,中国人在此地如鱼得水,租赁港口九十九年。

中国人在此大搞基建,港口、仓库、城镇等等,这里有船坞可以大修船只,变成了中国城,中国元素处处都有,贝奇还看到了一处平面屋顶上晒满了鱼翅,中国人喜欢吃鱼翅,结果鲨鱼就倒了大霉。

这屋顶的鱼翅多到数不清,也不知道杀了多少条鲨鱼!

科伦坡港太重要了,处于大航海时代东西方来航的中枢,从此地出发向西的船只,在此补给充足后,就航渡通过印度洋,下一站是阿拉伯半岛的亚丁港,中途不作补给。

现在,准备前往南非的帝国舰队在此取齐,准备出发。

二十八艘战列舰、三十艘高速巡航舰、二十五艘运兵船和八十三艘运输船组成的大舰队!

贝奇知道出航时间就在明天上午七点,因此他抓紧时间,在科伦坡各处游览,撰写游记,写完稿件后就托班船运回旭日港,再用班船运回南京发表。

贝奇向着港口走过去,很快他就接近了关卡,那里有“摩罗叉”亦即是锡克人,他们是皇协军,站得很直,在一丝不苟地检查着过往人的证件,哪怕是贝奇是纯粹中国人的面孔,胸前挂上了狗牌-记者证,锡克人也仔细对过记者证上的画像后才放行。

锡克人-出于职业敏感,贝奇寻思着有机会给锡克人写点东西,向大陆的读者们介绍一下这种中国人忠实的走狗,毕竟在阿三民族中,锡克人属于清流,是阿三中的奇葩。

“如果说战斗中其他的阿三都逃跑了,那么只有锡克人会与中国人并肩作战到底,属于中国人可以把后背交给他们的战友。”这是中**人对于锡克人的看法,他们特别胜任军人、警察岗位,因此得到了青睐,在南华帝国受到了较多的雇佣。

贝奇走向码头边,他找着了舷号为“南运113号”的风帆船,在跳板处有士兵把守,检查过他的记者证后才放行。

哪怕港区是中国人控制的也一点都不放松警惕,贝奇写下了戒备森严的通关过程,说祖国人民应该感到放心。

漫步“南运113号”的甲板上,贝奇曾在他的稿件上写下了:“虽然我没能在战列舰上坐着,但我坐在了象战列舰一样大的运输船。”

“南运113号”是大型盖伦式风帆船,有4根桅杆,前面两桅挂栏帆,后两桅挂三角帆,它的排水量达到了1200吨,差不多能与三级战列舰相比!

很不错地,作为有影响力的报社记者,贝奇得到优待,他乘上了一艘大船,这船主要运输军资而不是弹药,危险性较小。

他的同行,《南华日报》记者王云生因为有关系,坐上的是巡航舰,能够直面战斗,让贝奇羡慕不已!

“不管怎么样,只要能去南非,拿到第一手资料,我回国后必能升职!”贝奇还年轻,给自己打气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