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明之雄霸海外 > 第1690节 “风闻奏事”给不给?

大明之雄霸海外 第1690节 “风闻奏事”给不给?

作者:比萨饼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4 18:57:10

第1690节 “风闻奏事”给不给?

"爱书网"网站访问地址为

所谓“风闻奏事”,就是举报人可以根据传闻进行举报,不必拿出真凭实据,也不署名。

意思是你骂人可以不负责任!

宋仁宗“发明”了“风闻奏事“的制度,也就是说谏官可以根据道听途说来参奏大臣。此例一开,台谏官员与执政大臣势如水火,而皇帝却在一旁偷着乐。南北朝期间,封建监察制度又有

一项重大的发展变化,即,御史有权“风闻奏事“,又称“闻风弹事“。

史书上有关御史台官僚风闻奏事的记载相当多,试举数例:如《昭明文选》卷40“弹事”栏载南齐永明年间,御史中丞沈约弹劾王源与满氏联姻、受满氏聘钱五万事,即因“风闻”;《梁书·萧颖达传》,御史中丞任劾奏征虏将军萧颖达非法征收生鱼税,亦根据“风闻”;《梁书·王亮传》任劾奏尚书左丞范缜“附下讪上”,还是“风闻”。

“风闻奏事”作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中的重要举报方式,举报人可以通过“补空风捉鬼影”的方式进行匿名举报,即使最终查明举报不实,对举报人都不加罪。

其初衷本是好的,让官员在随时被举报弹劾的警示下执政,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古代官场肃贪反渎起到很好的促进推动作用。

毕竟在古代没有现代化的监控系统,制度也不完善,一些大臣猛将手执权力,旁人很难监督。

长期下来,国将不国,保不准祸起萧墙,有人造反!

上位者种种心惊担忧之处,是一般人不能全然了解的,若是有什么意外,便是项上人头不保之时!

换作是你在位,也会找TJ帮忙,让他们制约百官,有事没事时让他们互相掐架,当他们狗咬狗的时候,就没好那么多心思去琢磨造反的事情。

没有九千岁,还会有八千岁或者是九千九百岁。

无它,你得保命。

否则一夜之间,山河变色,你身首异处。

也就有了宋明的以文制武,毕竟唐代藩镇祸害之烈,令人心有余悸。

安史之乱平定后,朝廷政令不出京城,城外尽是藩镇,无可制约。

文官喷口水给你,你顶多是脸上臭臭的。

武将挥刀,那是要你的命!

一些大臣、将军久在其位,或功高震主,或势力庞大,党羽众多,但你不能轻举妄动,如果在没有拿到真凭实据之前你轻易对他们动手,就会动摇国本,令人不再信你。

问题是等你拿到证据,可能已经迟了!

因此宋代行台谏制度,明代用科道体制,是皇帝保江山的一种方法,只是后来走歪了。

科,是指给事中;道,是指监察御史。它们共同构成明朝监察系统的主体。在中国传统社会中,这是用来监督百官的监察系统。

明朝时设户、礼、吏、刑、工、兵部六科给事中,侧重于监察六部官员与事务,他们有封驳权,对朝廷经皇帝、执政大臣下发的圣旨、文书、章程,当他们认为不合理或者不合法时,他们有驳回诏书的权利,也就是说他们认为皇帝的决策不对时,完全可以将圣旨给怼回。

他们能规谏皇帝,充任言官,谏官制度自古就有,用来议论政事,以备顾问,减少朝廷政策失误,约束君王私欲,这种谏官上达天听的渠道被称为“言路”,因此,给事中也被称为“言官”。

还可以参加廷议和廷推,参与朝廷大政方针的制定,监督其执行。

他们的权限还有考察官吏,明朝对官吏的考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以上制下,由吏部和都察院进行考核,称“考察”或者是“考满”;另一种是以下制上,由科道纠劾,六科给事中是以下制上的主力军,一般地,吏部负责各级官员的考核,但同时要要给事中们负责把关,只有通过吏部和给事中的共同考核,才能对官员进行评判。

尤其在每三年的“京察”即考核在京百官时,给事中拥有不小的权利。

综上所述,给事中具备了人事监督、纪委和业务部门的权利等的权利,非同小可!

监察御史属于都察院,最高位置是左都御史,可与六部尚书同起同坐,负责监察各级官员的违法行为,还参与对官员经济政策的审核,

大部分的科道官员的官阶基本上不高,只等于地方上的七品县令,这是朝廷以小制大的一种措施,但不要小瞧他们,号称手握天宪,动辄地动山摇!

能够让这些品级不高的科道官员活跃起来的一个主要原因是“风闻奏事”体制,告人不用负责任,干嘛不告呢?

北宋自太祖开始留下不杀文官的祖训,基本为后代遵循,还有一个潜规则,那就是科道官员轻易不能杀,不可动,否则,你是不是心虚了,你怕什么?!

明朝自太祖立鼎,起初科道官员尚能积极完成其职责,但到了前明中期,吏治败坏,朝臣们结党营私,先后掀起一**激烈的斗争。掌握谏言、参劾大权的科道官员常常成为党争拉拢的对象,以实现党同伐异、攻击政敌的目的。这种以敌人之是为非、以敌人之非为是的作风,很明显会让皇帝真伪莫辨,让政治信息失真、失灵,上下壅蔽的现象就会危害朝廷的统治。

明朝中后期,科道官员的行政职能、职业操守都发生了质的变化,

所以在马士英所治的《前明国史》中明确地指出:前明亡于党争!

现在的皇帝还是姓朱,将来皇帝还是姓朱,不可能自家人打自家人的脸面,把责任推到奸臣的头上,从而干干净净地把皇帝洗白。

既有奸党,那么从属于奸党的科道官员充当了马前卒,经常成为党争的急先锋,其破坏力不容小觑。

新明既立,颜常武来了个一刀切,将“风闻奏事”给收了回来,科道官员还存在,但没有那种告人不负责任的权利。

他是海贼行强权,文官们虽有不满,但无人敢反他。

如此一来,科道官员的权利大缩水,带来了业务官员如六部官员、地方官员的威权上升,官员贪赃枉法,凭势欺人的事件渐多,民间怨气有所抬头,而执政的监国公主魄力不足,对于这样的情形控制不力,渐渐力不从心。

比方说,新明十年七月,兵部准备派遣兵部郎中赵新华前往北海,料理凯旋官兵夫船事务,朱真真接报后专门发布上谕,嘱咐这些人不要借机勒索地方、欺压百姓,尤其告诫中央官员不要和地方官员沆瀣一气。

然而她也知道虽然三令五申要严惩不贷,可苦于无人举报弹劾,有法难施。

御史本来应该对这种事上奏,可是问题在于“此等事,科道虽有风闻,因无实据,未便题参。地方督抚,又以官兵劳苦,不想得罪中央官员,不行劾奏,以致如此”。

朝廷既希望科道能够弹劾不法,又不愿他们风闻奏事,也就是说通过如何科道获得足够准确的信息,对于新明的统治者来说仍然是个很矛盾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个矛盾,朱真真除了再次强调要严惩不贷外,似乎别无他法。

之前还算好,待到皇太孙主持朝政,朝议汹涌,借机要求他恢复科道官员“风闻奏事”的权利!

……

听朱和坪述说他的苦恼,颜琨冷笑道:“这是反攻清算,必不可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