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澳洲风云1876 > 第732章人口矛盾

澳洲风云1876 第732章人口矛盾

作者:葡萄无牙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4 18:37:31

第732章人口矛盾

花旗国疆域广袤,南方各州拥有悠久的种植棉花历史,棉纺织业也是美国轻工业支柱,产品在南北美洲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最远销售到扶桑国,是一项很有竞争力的产业。

但是花旗国的棉纺织业始终做不到最强,就是因为产品无法进入欧洲市场与广袤的英属殖民体系国家,这里都是大英帝国棉纺织工业传统市场。

大洋王国同样面临这样的难题,在与大英帝国进行多轮艰难会上之后,不得不作出自我限制的妥协;

棉纺织工业产品仅限于满足自身需求,不谋求进入英属殖民地贸易圈和欧洲市场,远东市场,以避免与英国机织布主要市场产生直接竞争。

没办法,在涉及自身利益的问题上,大英帝国态度极其强硬,谁的面子都不好使。

这样一来

莫桑比克棉布主要销售市场就在大洋王国领地,此外再加上琉球王国和越国,这部分市场人口约4000万(大洋王国3500万,琉球王国200万,越国320万),也可以少部分销售到法属中南半岛及荷属东印度群岛,但是这部分的量很少,因为这里也是英国机织布的销售市场,还要应对法国,花旗国棉布的竞争,相比较而言没有明显优势。

大洋王国海外领地中,位于莫桑比克广大西北高原地区降雨量少,年均降雨量是520~750毫米,阳光日照充足,气温适宜,是发展棉花种植业的优良地区,具有无可比拟的天然优势,自然环境类似于埃及尼罗河流域。

当初为了发展莫桑比克地区经济,经过专家反复考察论证,最终确定了赞比西河上游干旱高原地区经济作物以棉花,葡萄,干果为主,粮食作物以赞比西河下游稻米产区为主,赞比西河中部则以小麦,大豆,油菜为主的发展模式,事实证明是非常成功的决策。

经过10多年发展

赞比西河中下游城镇遍布,农田水利设施修建的沟渠河道长达4万多公里,各种引水提灌站和节制闸上百座,形成了面积数百万英亩的良田。

不得不赞叹华人移民是天生的耕作者,十年在非洲发展的历程中只是沧海一粟。

勤劳的华人移民仅仅用了10年时间,便将莫桑比克中下游大片肥沃土地变成了旱涝保收的良田,每年两季轮种,一季撂荒。

到了收获季节,一眼望过去金灿灿的沉甸甸稻谷,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分外喜人。

这里每年生产的大量粮食除了满足莫桑比克地区需求之外,还出口到索马里州和马达加斯加殖民地,南部非洲的英属开普总督府以及奥兰治自由邦,德兰士瓦共和国,成为西南非洲的大粮仓。

截止1895年7月末

莫桑比克地区总人口已经达到620余万,其中白人约13.4万人,土著黑人约30余万,华人移民577余万(含马达加斯加殖民地流入该地区的近40万妇女,很多属于法属殖民地,因为有利可图被法国人有组织地贩卖),每年新出生的人口达27万之多,业已经产生了强有力的内生人口增长动力。

莫桑比克地区度过了最初的艰难创业时光,正步入稳定增长轨道,未来发展一片光明。

有鉴于此

大洋王国君主李福寿通令内务府,逐步减少对华人移民非洲补贴,从最初每年高达270万英镑巨额投入,减少到如今每年72万英镑补贴规模。

这笔投入预计在未来10年,将最终减少至0,意味着政府间有组织移民活动彻底停止。

前些年频繁往来于远东和非洲之间的移民船,这两年肉眼可见的急剧减少,约莫减末少了三分之二。

政府方面有组织移民,从最初的每年近30万华人移民规模,直接缩减到如今的每年不足8万人,对于移民条件的审核更加苛刻。

移民政策上从放水漫灌到如今的有计划,有选择引进,意味着移民政策的深入执行,移民资金得到更有效的利用,效果更显著。

相对而言

这些年来,随着莫桑比克地区的名气越来越大,民间自发移民数量多了起来,有来自南洋各国的华人华侨,有来自大洋王国海外州及本土的商人和手工业者,有来自欧洲的白人移民,数量从每年的几千人已经增长到3万多人,这是一个可喜的变化。

综合来看

从1896年开始,莫桑比克地区的人口增长每年依然保持在38万到40万之间,这个速度是相当快的,主要是由于内生人口增长迅猛。

今后十数年内

由于生育期夫妇数量众多,生育愿望强烈,新生人口将始终保持迅速增长的态势,逐渐形成莫桑比克地区发展黄金时期婴儿潮,成为人口增长的主动力。

相应的将丰富社会需求,该地区小学中学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教授大洋王国本土规定的国文正音,使用大洋王国统一规定的教育范本,实施规范化教育。

仔细分析莫桑比克地区华人移民人口结构,就会发现男多女少的矛盾相当尖锐,在大洋王国各海外州中排名居前,人口比例严重失衡。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王国内务府大规模缩减了对移民资金的扶持规模,以免失衡情况愈演愈烈。

在总数577万的华裔人口中,出生于莫桑比克地区各州0~9岁新生人口,总数约181万,其中男女比例各半,女性人口略多一点。

剩下的396万成年人口,含有117.6万个家庭,已婚人口共计247.29万人(源于一夫多妻因素),一夫一妻家庭不足百万,多出来近20万家庭都属于一夫多妻。

这20万家庭属于莫桑比克地区金字塔的塔尖,是率先富裕起来的群体,有军人,有商人,工厂主,店主,农场主,牧场主,地方官员和作坊主,他们有条件负担多妻多子的家庭昂贵开支,为社会创造了更多的经济产出,因而占有更多社会资源。

统计下来,整个莫桑比克地区有接近150万单身成年男人,希望在未来的2~8年内,组成属于自己的家庭。

如今在政府有组织移民中,每年8万人的规模,其中约有5万出头是来自大陆的年轻女子,剩下的是各行各业急需的人才,有郎中,戏子,厨子,接生婆,教师,各种手艺人等等,不一而足。

仅靠这点女性人口,差不多是杯水车薪,基本上无法缓和该地区日渐尖锐的人口矛盾。

更何况这些来自大陆的华人女子,是富裕群体争先追逐的目标,都想娶回家做正妻,那真是一个也没有多余的。

有许多澳洲本土财雄势大的媒体公司,已经把目标瞄准了莫桑比克这块新兴热土,准备通过民间组织输送大量女性人口,已满足市场需求。

归根到底

从大陆到西南非洲实在太遥远了,能够承受慢慢海陆颠簸的弱女子相当少,最初直接移民折损率高达2~3成,可谓代价高昂。

究其原因,这些绝大部分来自大陆穷人家女孩身体过于孱弱,无法支撑两个多月漫长的海上颠簸,再加上水土不服,很容易半途夭折。

后来经过摸索总结出了一套方法,大幅降低了女性移民死亡率,急剧降低到1%以下。

准备移民非洲的女性人口,先期运送到广东集中居住,在当地开垦良田,养殖肥猪,鸡鸭鹅等农产品,尽力调养身体,为远航打下良好的基础。

经过半年到一年的调养,达到一定的身高体重指标,经过医生签字同意后才能登上远去非洲的移民船,依旧不达标的则前往婆罗洲或是香格里拉。

此外,女性移民采用了专门的移民船,摒弃了通用大舱室的设计,改善了居住环境和卫生条件,增加了随船医生配置,增强营养膳食供应,多种措施齐下,终于实现远洋移民的安全健康到达目标。

但是这样一来,就极大地推高了移民花费。

原本能够运输3000人的大型远洋移民船,为了增添更多的活动空间,改装之后只能运输1760余人,单人运输成本骤增。

即便有政府人均10英镑以上的补贴,加上其他各项花费,每一位女性移民费用都要超过30英镑,实在太过昂贵,导致无法大规模推广这项经验。

总数高达150余万的单身汉想要解决婚姻问题,最切实的目标还是在马达加斯加岛上。

从这里流出的人口以女性为主,每年都高达十几万人的规模,极大的缓解了莫桑比克地区男女比例人口矛盾。

现在的问题在于大洋王国占据的莫桑比克岛北部人口资源有限,总人口也就是80多万,其中适龄女性人口不足30万,经过两年多时间的高强度输出,面临资源枯竭的尴尬境地。

所以,很多人目光投向了人口资源丰富的南部法属马达加斯加地区,这里的土著总人口有270多万,从12岁到30岁适龄女性人口有70余万,潜力巨大。

因此很多有势力的大人物,暗中与法国殖民政府相勾结,从事这一价值上亿法郎的交易。

不得不说法国人当中还是有很多聪明者,他们专门把7~12岁眉清目秀的当地土著女孩,集中到教会学校,给予良好的食宿条件,然后请华语老师教授国文正音,教授华人习俗礼节,穿衣吃饭也都按照华人的习俗严格执行,甚至教授音律诗歌,严禁说当地土著语言,违者予以重罚。

其目的不言而喻,就是冒充有教养的华人女性移民,从中谋取暴利。

其他法国人有样学样,在法属马达加斯加地区出现很多教会学校,只招收眉清目秀的女孩子入学,不但负责食宿还负责教育,一时间蔚为壮观。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