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澳洲风云1876 > 第1113章回兵营

澳洲风云1876 第1113章回兵营

作者:葡萄无牙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4 18:37:31

第1113章回兵营

澳洲风云1876

几天后休假结束,俞鸿云与160多名结束休假的官兵乘坐快速小火轮,从雅尔塔抵达敖德萨港口,远远的便看到三艘黑乎乎的远洋潜艇停在港口里。

据同行知情的军官介绍;

这是皇家海军开发的新型远洋潜艇,排水量3800余吨,具有7000公里以上的续航能力,从索马里州到克里米亚跑个来回,不需要再加注燃油。

该潜艇具有很强的运输能力,能够运输960吨物资,悄无声息的通过斯普鲁恩斯海峡。

不知道此次抵达克里米亚,执行的是什么秘密运输任务。

若郑小五在这里,他肯定要想方设法打听下,那就是个好奇心特重的家伙,一顿大酒喝下来,师里团里长官的奇闻艳史就没有他不知道的,俗称“事儿妈”。

这样的人长官能喜欢吗?

那货干到副营长也就到头了,继续待在军中纯属浪费时间。

要不是他的破嘴比裤腰带还松,现在早就是正牌主力作战营的营长了,说不定中校副团长都有希望。

结果都坏在这张嘴上了,本来就好喝两杯,喝大了就管不住嘴……

俞鸿云没有多事儿,耳边听着军官们的议论,目光看着停泊在港口的三艘造型硕长的远洋潜艇,他晓得这属于穿浪型尖削艇艏,能够轻易分开海浪得到高航速。

艇体前段架着一门76毫米加榴炮,这是潜艇打击货轮的重要武器,一般在发现敌方单独货轮的时候,潜艇便浮出海面,操纵火炮予以击沉或俘获。

由于装填鱼雷非常麻烦,所以潜艇作战时,只有在遇到敌舰,大型货轮或者敌方护航船队的时候,才会实施鱼雷打击。

小火轮靠岸之后

俞鸿云跟随着人流上岸,在宪兵检查过军官证之后获准离开,部队就在敖德萨周边驻扎的军官们或是步行或是乘车离开。

他还得乘坐前往基辅的火车,经过两个半小时的行驶之后,抵达一个叫做克里维奥泽罗的小镇下车,那里是加里曼丹4师驻地。

这条铁路非常繁忙,承担着第二集团军和所属白俄部队上百万人的日常运输任务,从物质到弹药,从粮食配到休假官兵,主要都依靠这条铁路大动脉。

等了一个多小时时间

俞鸿云在敖德萨火车站坐上了早班火车,一路叮叮当当的向着北方驶去,最终目的地是前方的一個区间小站。

坐在火车上向窗外看去,大片已经收割完的麦田中,当地的乌克兰农民正在赶着牛翻耕,这是一项非常辛苦的活计,可以看到有很多妇孺在干,很少见到年轻力壮的男人。

在东线战场上

沙俄牺牲了太多的中青年劳动力,乌克兰就是征兵的重灾区,很多50多岁的农民都被强征入伍,这是因为白俄军队中欺上瞒下的积弊深重。

很多军队遭受重大损失之后,由于害怕长官问责,便强拉当地老百姓充数。

俞鸿云抵达这里有一年多了,曾经亲眼见到如狼似虎的白俄军队抓丁,那真是兵过如篦,寸草不生。

他所经过的村庄中,男人要么老的白发苍苍,要么就是还没有步枪高的稚嫩少年。

在沿海城镇工厂还算好一些,经常能看到大量的男性工人和市民往来其间,到了乡间情况就差多了,基本上和他看到的差不多。

宁为太平犬,莫为乱世人。

那些衣衫褴褛的乌克兰老人,面上是饱经风霜的凄苦之色,一个个都饿得皮包骨头,长得肥胖强壮的大都是地主豪绅或者打手。

不管在世界任何地方,战争给平民百姓带来的都是深重灾难,没有例外。

第2集团军作为外来军队,对此也无能为力,为了维护占领区的安定平稳局面,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在圣上划定的大克里米亚地区,该地区的乌克兰地主乡绅阶层被大量迁出,置换到基辅周边地区。

敢于反抗者,直接扣上一个私通德国人的帽子,军队的做法简单粗暴,压根儿也不讲道理,效果却出奇的好。

腾出来的地儿,要建立白俄军屯和华裔集体农场,给战争中立功的官兵们分封土地。

现在,大规模的基础建设正在进行中。

要说到基础建设,西乌克兰地区虽然地处欧洲,但是基础设施水平简直低的让人发指,唯一一条铁路从敖德萨至基辅,并且一直延伸到白俄罗斯的明斯克。

当然了,现在已经中断了。

那里属于德国人占领区,正在与第2集团军遥相对峙,白俄附庸军的前沿阵地,距离德军只有十几公里远。

白俄罗斯被一分为二,靠近西侧的被德国人占领,靠近东侧的属于沙俄工人新政府,向南进入乌克兰地区之后,就是第2集团军占领区,三方势力泾渭分明。

沙俄新政府现在也无力挑战第2集团军的占领,而第2集团军秉承着协约国的意志,也不承认沙俄新政府的合法性。

如今在基辅,陆续抵达包含11个欧洲国家在内的外国干涉军,总数已经增至67000余人,他们不停的越过边境去作战,支持东乌克兰的白匪叛乱。

总之,现在的乌克兰情况是乱糟糟的,只有在第2集团军核心占领区,即大克里米亚地区局势平稳,一片欣欣向荣的建设景象。

50多万俘虏们一起动手搞建设,那个场景真是人山人海,非常壮观。

这种景象,在其他地区可看不见。

顺着圣上划定的分隔线,已经拉出了一条长长的铁丝网,从摩尔多瓦中部地区一直抵达克里米亚半岛东侧,该地区与其他的乌克兰地区有宽达3公里的隔离带,严禁任何人非法穿越。

在铁丝网的后面

每隔150米修建一个钢筋混凝土永固碉堡,可以驻扎10~12名士兵,配备2~3挺重机枪,并且修建有永备坑道工事。

在战备情况紧急时期,可以迅速驻军。

每隔500米修建一个大型要塞工事,可以驻扎一个连的士兵,配备了中小口径火炮,足可以覆盖周边地区。

每隔4~5公里,便修建一座坚固的军营,周边修建各种明碉暗堡,大型战壕阵地,平时可以驻扎一个营的士兵,配备装甲卡车等巡逻车辆。战时便是整个战线的坚固依托点。

在隔离区的后方阵地上,修建有隐蔽炮兵阵地,以加强对前沿战线的火力支援。

俞鸿云知道;

等到战争真正结束的那一天,第2集团军全体便会收缩返回到大克里米亚地区,那里才是帝国真正的地盘。

所以,他眼睛眺望四周,前进的火车将广袤的西乌克兰原野一个又一个的村庄抛向身后,那些衣衫褴褛的村民,弯弯曲曲的乡间小径,极富俄罗斯特色的高顶建筑,清澈的河流……

极富田园色彩的景色统统抛向身后,这里是异国的土地,甭管以后归谁统治,那都与第2集团军的官兵无关。

军人只是这片土地的过客,只关心大克里米亚地区的建设,至于这些乌克兰民众的疾苦,土豪劣绅欺压民众,那就不是他们该关心的事儿了。

火车晃晃荡荡的开了两个半小时,呜响长长的气笛声终于进站了,克里维奥泽罗小镇到了。

远征军的官兵们很不喜欢俄国这些复杂又拗口的地名,所以把这里简称为4师,意思就是加里曼丹四师驻地。

俞鸿云从火车上下来,拎着手上的包左右四顾,远远的就听到有人喊;“营座,在这里。”

从火车上下来的官兵不少,这全都是四师轮换休假官兵,小小的火车站台外停着很多军车,其中一个少尉军官正在对俞鸿云挥手叫喊。

看见他俞鸿云就笑了,这是营部的警卫排长胡大栓,因为坦克营的驻地离镇上还有5公里远,所以特意开车到火车站来接他的。

“大栓,辛苦你了,等了多长时间?”

“没多长时间,我们也就才到半个小时。”

“营里怎么样,情况一切正常吗?”俞鸿云说着将手里的包扔到吉普车上,坐上了副驾驶的位置。

胡大栓少尉爬到后座坐下,回答道;“报告营座,装甲坦克营一切正常,前几天刚刚到了一批零配件,我营正在组织官兵维修保养车辆,现在已进入尾声。营里计划近期组织军事战术得失研讨以及模型作业,就等您回来掌舵了。”

“哦,走吧,回营部。”

“遵命,长官。”警卫排的吉普车驾驶员举手敬礼,回答了一声,将操纵杆挂上挡,加了一脚油门便如飞而去。

克里维奥泽罗小镇是个非常传统的乡村小镇,街道的长度只有300多米,如今的镇上顺着道路整齐停放着一辆辆军车,往来的军人川流不息,显得非常热闹。

吉普车离开正常后便开始加速,沿着乡村土路一路颠簸前行。

整个乌克兰地区的基础建设非常落后,连一条柏油马路都没有。

所谓的公路就是土路,最多在基辅这样的大城市铺砌一些石板路或者沙石路,出了城就是土路,只不过有些宽一点,有些窄一点罢了。

坐在吉普车上

当真被颠的脸上肉乱跳,讲话都“抖呵呵”的听不清楚,坐在车上必须牢牢抓紧前面的铁质扶手,否则一个大坑塘就能将人颠的甩出去。

十几分钟后

眼前出现一座正统的俄国村庄,这里就是装甲坦克营的驻地,一个被称为热沃罗夫斯基的村庄,若是不考虑一排排整齐停放的钢铁战车,那么在野花绿树的映衬下,显得安静而优美。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