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澳洲风云1876 > 第1097章火力差距

澳洲风云1876 第1097章火力差距

作者:葡萄无牙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4 18:37:31

第1097章火力差距

“既然德俄和平条约签署是大概率的事件,帝国远征第二集团军在东线战场上独力难支,必要的时候,可以退回克里米亚地区静候战机,不要做无谓的牺牲。”李福寿说道。

他拿起茶杯饮了一口,目光环顾众人,最后落在了陆军元帅莫如峰的身上,开口继续说道;“如峰元帅,这只是我的一已浅见,主要是不想第2集团军承担太大压力,毕竟咱们是去帮忙的而不是打主力,用不着与德军死磕。但具体如何行事,还要看你们陆军参谋总部方面的意见。”

“启禀陛下,陆军参谋总部综合当前东线战场形势,以及第2集团军司令段祺祥上将的作战计划,依然以固守基辅地区为目标,暂时不考虑撤退至克里米亚半岛。”莫如峰元帅站起身来抱拳施礼,语气坚定的说道;

“参谋总部做出这样的决定,理由有三;

第一,第2集团军司令段祺祥上将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将,向来行事慎密,代表第2集团军请战愿望强烈。

不战而退,将会极大的挫伤第2集团军官兵高昂的士气,并非上策。

第二,基辅作为整个乌克兰地区和俄国西部工业,经济和交通中心,道路四通八达,位于乌克兰大平原上,非常有利于帝国远征军装甲兵团快速突击,纵深分割穿插,充分发挥战斗力。

基辅城市防御基础好,防御要塞建造坚固,能够抵御大口径火炮的正面轰击。派遣少部分兵力就可以完成固守,从而腾出手来组织机动兵团,对入侵之敌实施打击。

第三,第2集团军在驻守基辅期间,收容了大量俄军部队,其官兵编制较为完整,再补充了部分步兵武器和火炮之后,作战能力完全可以信任。

沙俄军队士兵并非熊包软蛋,受制于后勤供给力量的严重不足,两个人才有一杆老式步枪,一天只能吃一顿黑面包,有时甚至这样的后勤也达不到。

第2集团军在收容沙俄部队之后,加强了对其后勤供给,虽然不能说吃的多好,但是每天两顿饱饭还是可以供应的,还有少许的香烟和巧克力供应军官。

在对沙俄军队武器进行补充之后,面貌已经焕然一新。

经过审慎评判

西线战场上的白俄军队较为精锐,虽然大部分都是文盲,战技粗糙,连排协同作战能力差,但这是训练的原因。

这些白俄士兵身体强壮,作战勇猛,就像骡子一样能够忍受恶劣的待遇和环境,俄军后勤供给不上时,连续饿上两三天还能打仗,这在其他部队简直难以想象。

段祺祥上将有信心率领这些沙俄士兵,击退任何进入西乌克兰地区的同盟**队,唯一的条件就是要加强后勤供给,让这些沙俄士兵不再饿肚子。”

“现在收拢了多少沙俄士兵?”

“根据第2集团军最新汇报;总数约在57~58万人之间,一些组织混乱的散兵游勇他们没有收,给点粮食打发回国了。现在这些白俄军队挑的都是精锐,战斗力可以信任。”

“若后勤供应充足,还能收拢多少士兵?”

“若是仅挑选精锐的话,当前乌克兰地区约有260多万俄军,至少也可以再挑出几十万人来。”

“那没问题,让第2集团军多收拢一些前沙俄军队,为应付今后东线战场的复杂局面做准备,后勤上面加强对东线战场的供给,参谋总部应该配合内阁有关部门做出妥当安排。”李福寿改变了主意。

李福寿的初衷是保存实力,毕竟士兵们都是华人子弟,帝国公民,他可不愿意在东线战场上折损太多。

但东线的第2集团军战意满满,不愿意不战而退,这对视荣誉为生命的军人而言,实在难以忍受。

而且参谋总部陈述的三个理由确实很有道理,第2集团军收拢的白俄士兵是极好的炮灰,军队士气高昂,地理条件有利于充分发挥战斗力,完全有信心硬碰硬打一仗。

李福寿从善如流,转而支持陆军参谋总部的意见。

大洋帝国这样的工业强国打仗相当豪气,地面上的炮兵轰,空中的飞机炸,铁甲洪流乌泱泱的淹没敌军,作战方式领先于时代。

缺点就是资金耗费多,对后勤供应依赖性强,白刃战水平不高。

帝**队打短兵相接的堑壕战时,标准的做法是先甩手榴弹炸一通,然后冲过去用03式轻机枪扫两梭子子弹,最后再用刺刀解决残余敌人。

以俄日两国为代表的战斗方式就寒酸的多,一般子弹打了几十发就没有了,动辄白刃冲锋,规模大的成千上万都有。

所以在日俄战争中,常常看见双方白刃拼杀,这在大洋帝**队的作战方式中极少看到,军队也不提倡。

这不能说大洋帝国士兵勇敢精神不足,只能说步兵战术理念的区别,工业国和农业国实力的差异,没有足够的炮弹子弹供应,只能用人命往里面填。

收拢了近60万白俄士兵,第2集团军麾下总兵力达到96万余人,很有信心在东线战场打出光彩来,与德国人别别苗头。

如今在东线战场上

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联军总数约310余万,德军有55~80万之间,数量最多不超过百万。

德军数字为何有如此大的起伏呢?

这是因为德国处于内圈作战,可以利用国内发达的铁路交通来回调动军队,在东线战场发起攻势战役的时候,便调动西线战场的总预备队,增强攻击力量。

打垮了俄军之后,再利用铁路线快速调回,打一个时间差。

而在西线战场吃紧的时候,便调动东线德军支援,战斗方式非常灵活。

从14年爆发战争至今,俄军总计动员了超过1600万军队,在战争中伤亡高达9347000余人,始终无法击败东线德国偏师,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此。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俄军火炮严重匮乏,军工生产能力拖了后腿,这与武装到牙齿的德**队差距太大,所以一直被压着痛揍,兵员伤亡巨大。

德国人也就是占了武器装备的优势,中线战场上的德军和奥匈帝国盟友共计拥有14400门大炮,陆军重炮上千门,弹药供给充足。

相比较之下,,在战争爆发初期,俄**队拥有959个炮兵连,计有7088门炮,其中只有40门重型炮,双方火力明显不在一个层次。

举个例子

东线战场1915年5月开始的戈利采-塔诺夫战役中,德军在战线后方架起了1500门大炮,其中250门是重炮,还包括曾在比利时攻城拔寨的“大贝尔莎”攻城炮,为这些大炮准备的高达300万发炮弹之多。

反观俄军则是炮兵装备严重不足,平均每千人仅分配到2门大炮。这个比例甚至还不如一个世纪以前拿破仑军队的配炮比例。

俄军的炮弹供应极为紧张,相比大炮更加供应不足。

在进攻喀尔巴阡山口时,俄军炮兵部队就被严格限定每门炮每天只能发射3发炮弹。若哪个俄**官敢于超过这个消耗数字,就要军法从事,掉脑袋都是轻的。

戈利采-塔诺夫战役开始的第一天,德军1500门大炮狂轰8个小时,摧毁了对面俄第3集团军的所有大炮,使第3集团军无炮可用。

第二天,德军炮兵再度发威,在4小时里打出了70万发炮弹,密集炮火覆盖了30多平方公里战场,炸的土石崩裂,山河变色。。

俄第3集团军前沿阵地上的士兵们,每人要承受10发以上炮弹的轰击。

在德军优势炮火打击,许多俄军士兵化为了炮灰,有的团级作战单位成建制地被消灭。

在猛烈炮火中幸存下来的俄军士兵也被打懵了,面对冲上来的德军时,基本丧失抵抗力。

俄第3、第8、第9集团军在拥有火力优势的强大德军面前,纷纷败下阵来,仓皇后撤。第8集团军放弃了喀尔巴阡山口,第9集团军放弃了华沙,连波兰都丟给了德国人,被打的一溃千里,伤亡惨重。

此次战役中俄军伤亡140万人、被俘100万人,而德军伤亡仅有4万余人,差距悬殊到难以直视的程度,俄军缺乏大炮等重型武器是此次溃败的主因。

德军装备精良,训练有素世所周知,压倒性的炮火优势更是德军的制胜法宝,在东线战场上往往打出1:10甚至1:15的交换比,将千万俄军压的喘不过气来。

回头再看看西线战场,情况就截然不同了。

英法联军的炮火丝毫不逊色于德军,而且重炮数量更多,弹药储备更丰富,大型战役动辄炮火先轰上五六天。

所以在西线战场,德军与英法等国的伤亡比在1:1.5至1:2之间,差距并不太大。

在重火力相差不大的情况下,这就体现出德军战斗技能更强悍,组织更严密,综合战斗力更高的特点。

在索姆河战役末期

德**队吃够了大洋帝国“空地一体战”的苦头,即便躲在30多英呎深的战壕里,也避免不了被狂轰滥炸的悲惨命运,死伤枕籍,被打出了12:1的高战损比。

这其中的差距就是火力,德军擅长,大洋帝国远征军更擅长,而且能够把空中火力与地面火力有机结合在一起,配合装甲力量攻破坚固防线,打的德国佬满头包。

所以说,用火力欺负人没啥不光彩的地方,而这正是大洋帝**队擅长的领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