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澳洲风云1876 > 第995章维护北美和平

澳洲风云1876 第995章维护北美和平

作者:葡萄无牙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4 18:37:31

第995章维护北美和平

卞春松中将不但拥有迄今为止最丰富的装甲兵指挥经验,而且理论功底深厚,是装甲兵高机动大纵深战术理论的首创者,代表着大洋帝国陆军装甲理论一派,简称“装甲致胜派”,是国际装甲理论界两个主流派别之一。

另一派就是欧洲英、法、德等强国坚持的“步兵附庸派”,其坦克装甲车的设计理念也服从了战术理论,不追求高速度和高机动性,而追求大火力和重装甲,能够伴随步兵进攻就可以。

这些欧洲坦克普遍臃肿庞大,速度缓慢,可靠性差,大型巡洋坦克乘员动辄8~10人,最大的能塞进去14名坦克乘员,速度普遍只有每小时10~12公里。

这些体积庞大,运动速度缓慢的欧洲坦克,偏偏要冒着敌人猛烈的炮火参与正面战场进攻,等于就是活靶子,怎么可能不损失惨重?

坦克的正面装甲再厚,充其量也就是30毫米顶天了,哪里能禁得住中口径火炮的猛烈轰击?

高傲的欧洲人非常固执,非但没有反思坦克作战理论的利弊,反而从大规模使用装甲坦克立场退缩了。

很多德军将领宁愿多增加几个师的兵力,也不愿意使用这种旳铁罐子,顽固保守的理念,让他们很难接受坦克装甲车这种新生事物。

如此昂贵的装备,一炮下去照样完蛋。

德国装备了大量的大洋帝国制式坦克,但由于不合理的应用,在战斗中大量损毁,这不是武器装备的问题,而是战术思想的问题。

弄清楚这其中的分别,有益于抽丝剥茧的分析出德国第一集团军司令克拉克将军的真实意图,避免误判。

以T-2猎豹中型坦克为例;

“T-2”坦克全重26.5吨,采用大功率8缸9.4升柴油机驱动,功率226千瓦,乘员5人。

主武器为一门60毫米24倍口径短管加榴炮,一挺7.62毫米航向机枪,一挺12.7毫米车顶重机枪,创新性扭杆悬挂设计,每小时最大行驶速度达38公里,最大行程280公里。

这样的一款高机动性坦克性能优良,适宜执行大纵然、高机动穿插任务,充分发挥其速度快,火力猛,突击能力强的优点,撕扯开敌人重兵集团的防御,予以沉重打击。

反过来看

T-2坦克正面倾斜装甲角度76度,厚达23米毫米高硬度防弹装甲,这相当于55毫米垂直防弹装甲板的防御能力,在800米距离以上能够抵御37毫米战防炮的正面攻击,侧面装甲具有防御20毫米炮弹攻击的能力。

但是在火炮密集的欧洲战场上,60毫米和76毫米火炮装备到法国步兵营,这些大威力火炮只要一发命中,那么伴随步兵缓慢进攻的T-2坦克就是车毁人亡的结局,没有第2种可能。

T-2坦克一旦高速运动起来,这些笨重的陆军火炮根本就打不中,反而会被机动灵活的坦克一一摧毁。

再看看德国进口的野狼轻型坦克,这家伙完全就是薄皮,最多只能挡一挡步兵子弹,远距离上也能挡一挡重机枪子弹,在法制哈乞开斯20毫米速射炮口下,分分钟被打成筛子。

所以不是坦克不行,而是德军指挥官陈旧的观念跟不上发展,非要让轻骑兵干重步兵的活儿,怎么可能不遭遇失败?

分析了德国高级军官的作战思想,再看看现实装备。

德国第一集团军作为冲杀在前的先锋,共计配备了320台套各型坦克,其中T-2坦克约百余辆,野狼轻型坦克约200余辆,全都是一水的进口装备,没有德国生产的杂牌,可以说顶级配备。

从8月2号战争爆发后

经历一个多月的连番苦战,第1集团军坦克装甲部队损失惨重,平均减员2/3,也就是说各型坦克加在一起还有百余辆,其中作为主力的T-2坦克约40台左右,不可能再多了。

这清楚的说明,德国克拉克将军是一个思想顽固保守的老派容克军事贵族,在具有深厚军事素养的同时,无法接受新事物,无法很好地运用装甲部队力量,只不过把坦克装甲车当成冲锋的重步兵使用。

转过来再看法国第六集团军,总兵力约257000人,因为防御首都巴黎的因素装备了各种重型,中型和轻型火炮,数量高达1.17万余门,火力非常强悍,这也是他们敢于打算侧击德国第一集团军的底气。

法军火炮不缺,炮弹不缺,40多台T2坦克能起什么作用?

即便高速穿插,那也是建立在强大的装甲兵团实力基础上,小刀子再锋利,也不可能把大石柱子切断了,双方实力差了好几个层级呢!

因为装甲兵团所谓的大纵深穿插迂回,分割切断的战术动作,根据作战任务,还要保持一定的力量防止敌人反扑,而不是打完了就跑。

所以,大洋帝国陆军会在装甲师编制内,装备炮兵营,机械化步兵团等兵种,配合装甲力量防御时抵挡住敌人的反扑,攻击时扩大战果。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切断法国第六集团军归途的战役目的,包围而歼灭之。

德国第1集团军就没有机械化步兵团的编制,步兵也不可能伴随坦克装甲车高机动突击,仅凭两个腿跑能累死都有。

综上所述

吴佩孚少将提出的假设不成立,在上述三种情况中,只有第1种情况符合德军当前的举动;

即德国第1集团军司令克拉克将军压根也没有注意到侧翼暴露在法军面前,留给了法国人翻盘制胜的良机。

虽然说德**官素质普遍较高,但是自1871年普法战争之后,时隔43年,德军高级指挥官都没有指挥大兵团作战的经验,人数上万的战争都没有,更别说指挥数十万人的战争经验了。

在这方面

以大洋帝国和日俄美三国的经验最丰富,在10年以内,都有大兵团作战的指挥经验,甭管胜负,最起码指挥和组织大兵团作战的经验是有的。

俄国人输给扶桑人,扶桑人输给米国人,米国人输给大洋帝国,这形成了一个有趣的连环套。

所以,用不着神话德国高级指挥官,他们也有犯错误的时候。

现在的问题就在于,法国人能不能够抓住战机了?

大洋帝国在欧洲前线有自己的消息渠道,能够第一时间传回较为准确的战场信息,但是相比较实际战况,肯定有2~3天的延迟,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实际情况是法国人没有抓住这次战机,任由他从面前白白的溜走,而这就是下一步《战役指挥学》要教导的内容了。

如何从纷乱的战场中找出重点,抓住关键?

如何从看似无解的战局中通过合理指挥调动敌人,创造出战机?

如何合理的调配手中兵力,形成局部优势?

如何正确解读战局,以宏观层面来看待并引导战争的走向?

如何提前布局,以达到最终的战役目的?

如何利用空中力量,装甲力量,炮兵与步兵形成合力,创新战法,这都是将军学员们需要学习的新知识,新观念,新理论。

将军班的学员还将接触到最新无线电科技,乘坐小型运输飞机实际体验,随着T5重型坦克在演习场上奔驰,观看战斗机和轰炸机的联合演练,深刻感受新科技改变战争面貌的威力。

战争经验丰富的陆军参谋总部高官,军方大佬和陆军元帅李栓柱公爵大人,都将抽空为将军学员们讲课,传授自己战争中的心得和经验,为他们的成长贡献一份心力。

这一切,都是皇帝李福寿亲手布置的课程,目的就是为了让掌握第一线部队的将军们摒弃旧观念,引入新的战略性思维,这一批年纪在40~50岁之间的将军学员们,是帝国璀璨的希望之星。

若能冒出1~2个帅才,他的牙都能笑得合不拢,赚大发了。

就在年前,陆军元帅李栓柱公爵结束了坐镇北方联邦的重任,返回本土担任陆军部大臣。

原陆军部大臣莫如峰上将晋升元帅,受命前往北美坐镇一方,继续实力威慑米国,防止其出现任何异动。

在军队部署方面,北美地区就地新征8.6万名新兵,属于总计42万人士兵的增兵计划一部分,目前正处在紧锣密鼓的军事训练中,将会于明年初陆续成军,填充到乙级师和丙级师中。

这样一来

北美26万人的驻军加上这8.6万名新兵,还有本土陆续会输送的部分兵力,将会形成总计40万人的重兵集团,以维护北美地区的安定团结和平环境。

无论在何时,遏制米国都是大洋帝国皇帝李福寿优先考虑的战略选项。

不管欧洲怎么打,怎么闹,优先保证北美地区在掌控中,是李福寿作出一切决定的前置条件。

没有他的允许,美日两国谁都不许乱动。

原本在欧洲战火爆发之后,米国达文波特政府就出现了蠢蠢欲动的迹象,限定10万人以内的陆军兵力陆续调往新墨西哥州(第一次美日战争后成立,后文不再赘述)近9万人,米国各州又出现民兵师动员的迹象,这可不是好苗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