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澳洲风云1876 > 第843章回顾29年发展历程

澳洲风云1876 第843章回顾29年发展历程

作者:葡萄无牙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4 18:37:31

第843章回顾29年发展历程

今年是1905年初,距离1876年穿越重生已经第29个年头,距离大洋帝国建立已经第15个年头,如今回首往事,感慨颇多。

当年第一次踏上布里斯班码头,李福寿年仅16岁,还是一个风华正茂的少年,在澳洲这片广袤土地上经过近30年的奋斗,度过了辉煌的青年时期,今已人至中年。

他长身玉立,目光深邃的透过高大的拱形窗户,俯瞰山下远远铺陈到天际的红河谷大都市,眼神中带着欣慰之色,凝立良久。

经过29年的发展,大洋帝国如今拥有6000万人口,这其中,第一代来自北方大陆的华裔移民差不多有4000万人,构成了帝国的主流族群唐族,其他的人口是在澳洲本土及海外州新出生的人口,属于移民第二代。

这样算下来,差不多一年100多万移民的样子,早期人数少一些,中后期人数多一些,平均一年移民130万人左右。

这样的数字

并没有对庞大的大清帝国人口增长带来多大的影响,相比原来历史时空,在频繁自然灾害中死亡的灾民大大减少,溺婴现象大大减少,人口矛盾相对缓和一点,仅此而已。

进入20世纪初

大清国依然以四万万五千万人口位居世界第一,29年中移民澳洲的4000万人,就像一颗小石子丢入池塘里,没有溅起些许微澜。

相比较传统而保守的第一代移民,第二代移民对帝国中西包容的文化接受程度更高,归属感更强,文化程度也高的多,识字率达到9成以上。

普遍提高的识字率,极大的增强了帝国人口素质,也是近年来工业和科技成就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雄厚基础,厚积而薄发。

随着时间的推移

以李孝祖,段长江为代表的移民第二代陆续进入青年期,呱呱坠地的移民第3代逐渐成为主流,代表着未来的希望。

有鉴于教育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性,范仲斋首相第2任期内,全力推广的三大政策,除了“美丽新农村运动”,“全民医疗制度”这两大政绩外,还计划将“五年制义务教育”提升到“八年制义务教育”水平。

美丽新农村运动占据的政府开支并不多,大多用于兴建乡村道路,给予农户沼气池补贴,修建一些垃圾收集站,花不了多少钱。

全民医疗制度同样如此,重点在每个村镇设立卫生站,派遣医学院毕业生进入村镇卫生站工作,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

这些卫生医疗服务都不是免费的,只能说具有公益性质,最起码要维持卫生站的办公开支,运行开支以及人员开支,这些村镇卫生站少则一二人,多则一二十人。

政府方面对偏远卫生站有一定的补贴,绝大部分卫生站要求自收自支,自负盈亏,独立经营,允许个人承包,行成遍及全国的基本医疗卫生网络。

这与“美丽新农村运动”相辅相成,旨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创建卫生环境,提高全民寿命和幸福感,让人们切切实实感受到发展的红利。

在教育领域

大洋帝国的中小学校分为三类,以公立学校为主,私人贵族学校和慈善学校为辅,在总计6000多座中小学校中,仅慈善学校就有1100多座,含皇室捐助的769座,教会学校238座,社会善心人士捐助的107座,成为基本教育的有力组成部分,基本能够实现全民教育的目标。

考虑到八年基本义务教育需要投入更多资源,为此,政府支出方面将会重点向教育倾斜,将占据政府开支总额的近10%,以推进全民教育政策。

相比较而言

军事开支在政府支出中只占据不到8%的比例,在国民经济总量中占据0.717%,连1%的比例都不到。

说明大洋帝国是以经济建设为主的社会,凭借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全力发展工业与科技,而没有如同扶桑国一样,把一半以上的政府开支拿出来穷兵黩武,支持陆海两军疯狂发展准备,参与远东争霸。

在重大历史关头,李福寿保持了战略的冷静性,选择了最合理的策略以避免与伦敦彻底决裂。

事实证明,这是一项极为英明的战略决策。

建国之初

陆海两军有一股大干快上,全面扩张的发展思潮,陆军部希望维持60余万人的大规模军队,甚至进一步扩张。

海军希望打造20艘战列舰以上的庞大舰队,拿下吕宋群岛,全面侵占荷属东印度群岛,顺便把新西兰也摘下来。

这种种的扩张冲动,全都被李福寿以无与伦比的威信压了下来,着手对南北战争后的陆军实行大规模裁员,三年只退不征新兵,军队员额从63万削减到14万,将节省下来的巨额军费用于发展经济,恢复南方州生产。

海军部也迎来了5年无新舰订单的空白期,海军预算一减再减,只能维持基本的职能。

事实证明

李福寿的清醒决策是正确的,澳洲南北战争震动了英伦三岛,在伦敦的舆论界,李福寿的形象也从女王陛下忠贞臣子转变成了祸国巨奸,要求大英帝国实施武力干预计划的言论占据了主流,这对新生的大洋王国造成严重威胁。

暗地里,李福寿发动了十几年积累下来的欧洲人脉关系,撒下大量金钱干扰舆论,拉拢腐蚀伦敦上流社会人士,通过与英国敌对的积极德、法、俄、美外交,赢得世界强国的承认,这让英国顾虑重重,最终令伦敦武力干预计划迟迟不能出台。

可以说,吃奶的劲儿都使出来了。

另一方面

北方联军在战争中不顾伤亡的强攻猛打,迅速将战线推进到墨尔本,并通过奇兵出击一举奠定胜局。

至此,伦敦的武力干预计划已没有任何意义,只能胎死腹中,并接受当前的严酷现实。

李福寿在战后立刻表示效忠维多利亚女王陛下,愿意以英联邦的方式回归英国朋友圈,促成了这一以英国为首的国际组织,提前数十年诞生。

同时,大洋王国每年继续奉上600多万英镑的税收,这一切的行动加上明里暗里的外交努力,才抚平了伦敦想杀人的冲动,捏着鼻子接受了现实。

回顾这独立建国整个过程,可谓是步步危机,一着不慎便跌入深渊。

如果真的如同陆海两军强硬派将领所说的那样全面扩张,必将引起英法等老牌殖民强国的强烈敌视,恶化贸易环境,自绝于当今以欧洲为核心的世界贸易圈,直接与英国驻印度次大陆加尔各达第三战列舰队和远东舰队相抗衡,引发大规模海战在所难免。

以大洋帝国海军实力,完全就是鸡蛋碰石头。

届时

大英帝国站在道义的制高点上,可以组织世界联军惩戒不臣,在取得完全制海权的情况下,将属于大洋帝国的海外州一个一个地拔除,最终将澳洲本土围成一个死岛。

想一想这种可怕的前景,都让人后背发凉。

大洋帝国离不开英国朋友圈,英国朋友圈多一个澳洲抑或少一个,对伦敦影响不大,双方根本不在一个层级上。

回顾这一历史历程,李福寿心中暗自庆幸;

幸亏没听这些仆街仔的话,冲动害死人呐!

远远望去

如今的红河谷大都市涌现出很多三四十层的高楼大厦,大多聚集在北岸区的新市区,拓高了都市天际线,位于南岸的老市区还是以古典式建筑为主,各具鲜明特色。

南岸老城区代表着过往历史,北岸新市区意味着蓬勃发展的未来,高楼大厦形成的恢宏天际线,象征着工业社会的强大力量。

发展至今

红河谷大都市向东已经完全与青龙市接壤,向南无数的工厂楼房蔓延到朱雀市城郊,向西已经于白虎市联通在一起,仅仅隔着一条蜿蜒的白水河。

整个红河谷大都市占地面积900余平方公里,比汉城大了一倍半,人口接近200万规模,比较后世汉城千万以上人口,依然大有发展潜力。

但是要看到

如今的红河谷大都市依然有大片大片的森林和公园保护区,大明宫周边的大片森林就占地极广,北山街近的贵族宅邸,占地动辄数英亩,大贵族占地数十甚至上百英亩,这极大的减少了大都市用地。

在南岸老市区,城市以3至4层古典式建筑为主,还有大量的别墅,庄园充斥其中,能够提供的居住空间有限,这也导致了老城区楼房租金高昂,一般人可承受不起。

所以,未来留给红河谷大都市可开发的地皮并不多,可开发土地大部分处于城郊之外。

也就是说,侵占原本属于青龙,朱雀,白虎等城市的地皮,将近郊乡镇纳入红河谷大都市的范围,以建设高层大厦和住宅楼。

所以在帝国议会里,如今要求将四神兽市纳入红河谷大都市圈的呼声此起彼伏,赢得了很大一部分市民的赞同。

若真的能够实施

红河谷大都市将从目前的七个城区建制扩张到11个区,人口从接近200万增长到400万,区域面积从900平方公里扩张到6600平方公里,城市纵深极大的增加,为后续发展提供充沛动力。

得益于帝国蓬勃发展的经济,红河谷大都市区没有成规模的贫民区,基础建设优秀,虽然有各地城市建设水平参次不一的隐忧,但确实具备了合并的条件。

红河谷大都市建成了“回”字形地铁网络之后,已开始建设通达青龙,朱雀,白虎,玄武等城市的地铁,相互间的城郊电车网早已开通,宽敞的道路四通八达,将其紧紧的联系在一起。

截止1904年底

整个红河谷大都会区汽车保有量已经达到22.7万台(含货车),道路出现大规模拥堵情况,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皇家警察总署培训的交通警已经上岗,配套的交通法规正在制定中。

另一方面

建筑师开始设想在地铁和地面交通之外,为了疏导大都会区拥挤的车流和人流,建设高架路和高速路,严禁畜力车和行人通行。

大城市病在经济发展中逐渐显露出来,是李福寿犹豫不决的主要原因。

这几个城市不是不能合并,但是合并之后,给城市交通,给水,供电,污水管网,市政和环境卫生带来巨大的挑战,而城市高架环线必须要建设跨越布里斯班河的桥梁,必将截断布里斯班河向西的航道,万吨轮船抵达北岸码头后,继续向西已经不可能。

因为现有的桥梁高度,不可能让万吨以上的巨轮通过,只能在这里中转货物,使用较小的船舶继续向西运输货物,这必将对西部以白虎市为首的十几个城镇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综合考虑后

李福寿还是批准了内阁呈报的红河谷大都市高架环线项目,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城市高架桥环线,在下游通过河底隧道穿越布里斯班河,在上游通过高架桥联结两岸,形成一个完整的高架环线,将北岸新市区与南岸老市区联通在一起。

这样一来

上面有高架环线,下面有地铁,地面有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加上新近上岗的交通警察指挥,能够有效的解决红河谷大都市区交通拥堵难题。

这可不是一件小事儿,预计在未来5年内,红河谷大都市区还将经历一轮汽车保有量的迅猛增长,从目前的22.7万辆增长到40万辆以上,总人口达到近500万规模,在世界上领先进入真正的汽车社会。

这一荣誉在原本历史上是美国人的,但是历史已经改变,大洋帝国的汽车产业在世界上占据毋庸置疑的优势,在每年52万辆的产量中,大洋帝国市场占有率达到83.7%。

大洋帝国澳洲本土以及位于美欧汽车生产控股企业,在1904年共生产汽车43万辆,远远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

这里面有两点优势非常重要;

第一点,是大洋帝国掌握天然橡胶资源优势,培养发展出了以固特异,米其林,顺驰,福顺达,莫尔兹比橡胶轮胎公司等系列世界领先的大型企业,这是其他国家无法企及的优势。

另一点,是大洋帝国汽车产业发展起步早,规模大,生产效率高,市场竞争力强劲,发动机,变速箱以及离合器等配套企业技术领先,拥有核心知识产权。

整个汽车产业链已经形成配套完全的零部件供应体系,这在当今世界独一家,其他国家的汽车企业也要进口相关的零配件,不具备独立生产能力。

在政策方面

美等国奉行自由市场经济,不干预企业发展和兼并,但大洋帝国不同,对汽车生产企业和零配件产业大力扶持,不但有科技扶持基金,在税收,供水供电,市场环境和出口方面都有相关优惠政策,予以大力扶持。

迅速成长起来的大洋帝国汽车产业,出现了林林种种数十家汽车厂,既有四家生产规模超过5万辆的综合性大型企业,也有在货车领域独占鳌头的宝马汽车厂,还有专业改装生产城市公交车的厂家,在细分领域独具优势,呈现百花齐放的喜人前景。

这里面,少不了李福寿的一番精心谋划,呕心沥血引导,这一点尤其重要。

他知道未来汽车产业的庞大规模,足以支撑起澳洲现代工业化体系,成为帝国支柱性产业。

一个汽车,一个羊毛,是大洋帝国的两大传统支柱型产业。

当今世界各国汽车产业普遍弱小,散乱,技术力量薄弱,没有核心竞争力,正是大洋帝国汽车产业独霸全世界的最好时机。

澳洲本土作为诞生第1台汽车的地方,汽车产业发展至今已超过24年历史,汽车产业弱小到壮大走过了完整的发展历程,培育了相当规模的世界市场。

如今,到了收获的黄金季节。

来自世界各地迅猛增长的需求,进一步推动大洋帝国汽车产业高速发展,仅在花旗国控股汽车企业就有通用汽车,福特汽车,卡尔迈勒汽车等十几家头部厂商,年产量总计达到7万余辆的规模,还有大众汽车,福田汽车,宝马汽车,星驰等厂家位于花旗国分厂,年产量达到总计11.7万辆规模,两项合计年产19万辆汽车,据花旗国汽车市场的9成以上。

如今世界汽车销售市场

大洋帝国和花旗国占据九成份额,剩下的一层份额就在欧洲。

富裕起来的花旗国对汽车的需求量极其旺盛,属于本国的汽车产业尚没有发展起来,便被潮水般涌来的进口汽车淹没了。

花旗国政府对此也束手无策,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国外控股的通用汽车,福特汽车,卡尔迈勒汽车一步步的做大,主宰了花旗国内汽车市场。

下一步

李福寿计划通过持有汽车产业各厂家大量股份的皇家基金引导,将会促成各企业规范化运营,开启上市历程。

按照核心企业在澳洲本土红河谷证券交易市场上市,非核心企业在纽约上市的原则,将企业的发展,与千千万万的股民联系在一起,发展壮大资本市场。

未来,红河谷大都市将会建设成为世界级的金融中心,迅猛发展壮大的资本市场,就是其最强有力的金融工具。

在本年度

酝酿推出的布里斯班期货交易市场,将会以羊毛期货,煤炭期货,石油期货,橡胶期货,蔗糖期货,香料期货为主,引领世界大宗产品价格走势,从而占据金融市场的先发优势。

这一切,都含有李福寿深深的战略考量,如今一点一滴布下的种子,必将对帝国未来发展产生巨大影响,从而奠定深厚的金融基础和工业基础,6000万人口给了他充分的自信,率领帝国向着世界一流强国迈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