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澳洲风云1876 > 第810章宝马货车

澳洲风云1876 第810章宝马货车

作者:葡萄无牙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4 18:37:31

第810章宝马货车

大洋帝国的城市开发建设标准还是比较高的,属于那一个等级的城市建设,那么在规划建设初期,就按哪一个等级的建设标准执行。

比如说城市主干道,一级城市什么标准,三级城市什么标准都有明文规定,照此执行就行了。

一级城市主干道需要有多宽的绿化带,中心隔离带,下水主干渠道长宽多少?高度多少?污水渠多深都有标准。

按照莱特公爵的身份,莱特岛上最高可以有一座二级标准城市,若干三级、四级、五级标准城市。

内务府的拨款也是按照这样的规模确定,然后分成10年或者15年依次拨款,但这不是建设的全部资金,大概是三成左右的比例,剩余部分要自筹。

所以,莱特公爵要建设的城镇标准要远高于黎牙实比地区的新市镇,初期投入自然也高得多,纵然是引进民间资本,压力也是很大的。

不用说,这样的建设原则肯定是陛下定下来的,谁也无法改变。

有钱就建得漂亮些,没钱就简单些。

从这里,也能看出各皇子的能力大小,水平高低,是不是治国理政的材料。

1901年初,世界发生三件大事。

1月22日,统治大英帝国64年的维多利亚女王在伦敦去世,大英帝国陷入极度的悲痛之中,他们失去了引导帝国走向极盛时代的君王,失去了向前方航行的明灯。

维多利亚女王登基50周年,60周年,大英帝国都举办了盛况空前的典礼庆贺,当时有多么欢乐,这时就有多么悲痛,全欧洲的皇帝,国王,公爵,王子和公主都汇集在伦敦,默哀这位伟大君主。

英国为其举办了隆重的国葬,可以说是诸皇齐聚,其中包括了德皇威廉二世、加拿大总督坎贝尔九世、瑞典国王古斯塔夫六世、西班牙维多利亚王后、英王乔治五世,大洋王国皇储等等汇集一堂,盛况空前。

1901年2月5日

皮尔庞特·摩根买下了洛克菲勒家族旗下的几家铁矿和安德鲁·卡耐基的全部钢铁生意,合并成为花旗国最大的钢铁公司,全国钢产量的65%被其控制。

这笔举世瞩目的并购价值10亿美元,形成花旗国工业领域史无前例的托拉斯垄断企业,具有分水岭式的历史意义。

第三件事,庚子国难中,欧美各国联军提出4.5亿两白银的巨额赔偿。

世界20世纪初的开局并不平静,欧亚大陆和非洲充满了动荡和战争,工业革命的发展刺激着垄断企业的胃口,而不完善的社会并不能制约庞然大物,崛起在花旗国的托拉斯企业占据了垄断利润。

化工产业的杜邦集团,钢铁产业的摩根钢铁联合体,石油化工产业的洛克菲勒集团以及涅槃重生的花旗国通用电气公司,都是行业内的巨无霸企业,占据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

人们并没有意识到,垄断企业会制约市场竞争,限制技术进步,通过垄断获得超额利润。

也许有少部分社会精英意识到这个严重问题,但是他们的力量却不足以阻止托拉斯企业的诞生,这是资本社会必须经历的痛苦阶段。

在大洋帝国却不存在这样的问题,皇室家族基金参股大企业,事实上扮演了国有大企业的角色,引导帝国经济发展,在董事会,经营层和股东三者制约之下,运行较为顺畅。

在石油化工领域,大洋帝国发展出了以联合石油公司,加里曼丹石油公司,南洋石油公司三巨头为首的数十家石油企业。

在烟草业,拥有上百家制烟厂和更多的香烟品牌,涵盖高中低档卷烟,市场得到充分竞争。

在毛纺织领域,形成了以红河毛纺总厂为龙头企业,大大小小数十家纺织厂的竞争格局,品牌众多,可选性强,具备世界级的竞争力。

在金融领域,以帝国储备银行为管理机构,形成了以汇通银行,香格里拉银行,富国银行,汇源银行这四大王者为首,数百家银行和金融机构的格局,可谓百花齐放。

在机械和汽车制造领域,同样形成了配套机械厂众多,十几家汽车厂商竞争的格局,这让市场欣欣向荣,技术创新不断涌现。

汽车制造领域最大的亮点来自于一家德裔公民建立的机械厂,这家工厂叫做“飞马钢铁构件公司”,原本是专做汽车底盘大梁的企业,为福田和星辉汽车厂供货。

这家公司的老板弗雷德里希-史密特是一位资深高级工程师,原本是定居在美国底特律的德裔公民,有着20多年的从业经验,后来被澳洲蓬勃发展的汽车工业所吸引,意识到这是一个空前的发展机会,所以来到澳洲开设了这家制作汽车大梁的企业。

为了获得平等公民待遇,避免企业在税收和工商各方面受到歧视,弗雷德里希-史密特放弃了花旗国公民,而选择入籍大洋帝国。

在企业运营中

运输材料合成品经常需要用到重型拖拉机载货,无论是小4轮拖拉机还是重型拖拉机,弗雷德里希-史密特先生都感觉到使用不方便。

无他,这些拖拉机归根到底都属于农用机械,从设计之初,压根儿不是为了长途货运而准备的,一些胎里带的毛病相当严重。

比如说耗油量大,燃烧不完全,没有考虑长途运输的玻璃风挡,人机功能差,驾驶环境恶劣,零部件易损易坏等等,并不符合使用要求。

每天,厂里的拖拉机驾驶员都是一身油腻,满脸黑灰,一双手永远是黑乎乎的,长途运输更是受罪,抛锚在半路上是常事儿。

因为设计原因,拖拉机上装备的水箱一般较小,对机器的冷却能力差,水箱基本上运行一两个小时就要加水,否则就会造成发动机过热。

这在农场里不算个事儿,反正都在家门口,随便就能找到水塘和溪流。

但是在长途运输中,哪里能够随处找到水?

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儿。

还有拖拉机制动能力差,长途运输中的频繁刹车,经常会造成摩擦片报废,这种问题根本没有改进的余地,只有多准备零备件更换。

谷 正常来说,拖拉机的使用不会太频繁,一般都是农忙的时候用的多一些,农闲的时候就保养,作为农业机械是足够使用了。

但是作为长途货运使用,一年到头都不歇脚,各种毛病就层出不穷,弄得人头都大了。

因此,弗雷德里希-史密特先生萌发了设计一台专用货车的想法,从社会物资运输需求来看,这种新型产品应该大有市场。

考虑到研制一台货车所需花费资金不菲,1898年6月,弗雷德里希-史密特先生以“飞马钢铁构件公司”名义,向帝国科研扶持基金申请了项目,得到一笔3.5万金洋的科研扶持资金。

弗雷德里希-史密特立马组建了研发团队,开始着手货运汽车的研究,并且在1899年和1900年先后两次得到追加科研预算,成功研制出了一款1.5载重吨汽车。

该项目得到德裔社团大力支持,且顺利拿到了皇室家族基金注资,用于添置设备,购买场地和扩大厂房,在1901年初生产出第1台量产型货车。

“飞马钢铁构件公司”因此改名为“宝马汽车公司”,这一款1.5吨宝马汽车乍一投入市场,便受到了市场的热烈欢迎,订单如雪片般飞来。

同样这个新领域,也引起了其他众多汽车厂家的关注,纷纷斥资开始研发属于自己的货运汽车,这就是后话了。

宝马汽车采用了1.6升直列4缸汽油发动机,使用了创新型的大水箱,通过水泵强制换热,极大的减少了因为发动机过热而造成的各种故障,在汽车发展领域走出了大大的一步。

该车装备小型直流发电机,在汽车运行中可以发电,为汽车的两盏大灯照明提供电力,极大的增强了夜间驾驶的安全性,这又是一个创新性的发明。

最关键的是,这辆车将驾驶区与货运区彻底分开,为驾驶员装备了风挡和车厢,哪怕下雨也不用担心被淋成落汤鸡。而且还装备了一个手动雨刮器,驾驶员可以在里面用手来回刮雨,下雨天依然可以行驶。

种种优点,让1.5吨宝马货运汽车乍一面世,便受到了广泛欢迎,各种订单纷至沓来,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

“洛克斯,这个月能生产多少辆车?”

“史密特先生,工厂已经加班加点的在干活了,这个月估计能够生产出120台车,最多不超过123台。”

“哦卖嘎的,这样的速度怎么能够行?我们积累了太多的订单,三年都消化不完。”

“没办法先生,您也看到了,厂里上千名工人都在忙着,要想增加产量,只有增加人手增加设备,增加场地,这些华人都是最好的工人,和德国工人一样棒。”

“那好吧,洛克斯,我再想想别的办法。”

看着生产主管洛克斯的背影,弗雷德里希-史密特先生神情烦躁的摇了摇头,开始顺着厂区转了起来,这里摸摸,那里看看,有时候出言指导一下。

他是一名严谨的德裔工程师,刻板守时,而且一丝不苟,对于产品质量要求极为苛刻,总会受到合作伙伴的赞誉。

如今这个年代没有什么流水线,生产一辆汽车围着众多的工人,差不多每辆生产的汽车周边都围着10来个工人,有的在安装底盘配件,有的在安装钢板弹簧,有的在吊装驾驶室,有的在清洗配件,抹上黄油准备安装。

每一个人都在忙忙碌碌,但装配一辆汽车要数千个零件,单纯拧各种螺丝就是一个大工程,弄错了还要返工,效率高不起来。

弗雷德里希-史密特先生的宝马汽车厂已经有2700多人,并且还在大力招聘雇员,培训班就有400多人正在学习中,依然不够使用。

有很多配套的货车零件,在市场上完全购买不到,所以在宝马汽车厂还有驾驶室车间,水箱车间,专用钢板弹簧车间,轮毂摩擦片车间等等,还有运输队,食堂,澡堂以及行政管理人员,林林总总一大堆。

他的宝马汽车厂并不算大,最大的澳洲通用机械公司有87000名工人,大众汽车公司有5万多名工人,东方红机械公司也有4.3工人,这都是海内外名声卓著的大企业。

让弗雷德里希-史密特先生烦恼的就是产量爬坡太慢,如今接了4200多辆货车订单,按照现有的生产能力,三年都完成不了。

所以,他已经不敢再接订单了,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大笔的钱赚不到,这种幸福的烦恼别人体会不到,他自己感触颇深。

问题在于那些大的汽车厂家也看中了这块市场,若是转产货运汽车的话,这些大厂家更有优势,毕竟他们熟练工人多设备也全,产能比宝马汽车厂要大的多。

这玩意儿就是一层窗户纸,捅开了就没什么秘密。

关键性的技术,宝马汽车厂已申请专利,比如发动机水泵强制换热技术,但这并非是无法逾越的障碍。

弗雷德里希-史密特先生一边在厂区里四处查看,一边苦思冥想,力图找出能够提高生产效率的切实办法,那每个月多生产10辆汽车也好,这可都是钱呐!

那……能不能试一试“埃特鲁利亚”方法呢?

弗雷德里希-史密特先生心中闪过一个念头,考虑完后觉得有门儿,随即便兴奋起来,立马脚步匆匆的返回办公室。

他要召集相关的行政人员和技术人员开会研究,是否能够把汽车生产中数千道工序精细分解出来,以实现生产效率的攀升。

他的灵感来源于埃特鲁利亚制陶工厂……。

1769年,英国商人乔赛亚-韦奇伍德开办了埃特鲁利亚制陶工厂,他将原本由一个人完成的制陶工艺分解成数十道工序,由专人负责完成,大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

工厂划分出了专门的挖泥工,搬泥工,和泥工,制坯工,彩绘工,雕刻工,锅炉工等等,实行精细化工序分解,每个工人专注自己这一块工作,失误也大大减少。

汽车生产可比制造生产复杂太多了,这个设想能不能实现,弗雷德里希-史密特先生心里也没有底,这事儿必须要群策群力,看能不能找到可行的办法。

只要任何能够提高生产效率的办法,不管多困难他都会去试,只希望能够抓住这个稍纵即逝的宝贵商业机会,让宝马汽车厂实现腾飞。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