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隋第三世 > 第627章:竭泽而渔

大隋第三世 第627章:竭泽而渔

作者:碧海思云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4 18:13:17

第627章:竭泽而渔

哪怕是上元节,但因为科考就在明天,所以学部、礼部、吏部、御部各司主官清闲不起来。大隋朝廷这些年重视教育,在先后在邺城、涿郡、太原、大兴兴建了四所高等学宫,又在地方上兴办了乡学、县学、郡学。

乡学的孩子只需学习《论语》、《千字文》、《三字经》等基础知识,只要认全《千字文》、《三字经》上的字,以及算出一百以内的加减法,就可以毕竟,然后进入县学,接受正式教育。而县学,也是培养地方官员地方,从这里出来的学子,虽然很难出现智谋出众、执宰天下的国相之才,但可以做实事,能够完善的将朝廷颁布的政令做好,能够为家乡父老讲解朝廷政令、教育本乡本土的孩子。

更高一级的郡学,同样不太可能出现妖孽之才,却能培养出律法、算学、医学、工学等多个领域上的人才,就拿算学来说,县学中教的是基本的运算和运用,但是到了郡学,要学就深入一些,深入到各行各业之中,比如工匠如何做才能更有效率,比如一栋房子大致需要多少砖头之类的,勉强算是培养精英之学,也是未来推动大隋科技前进的核心力量。虽然不像杨恭仁、韦云起、杨善会、房玄龄、杜如晦这类辅国之才,但却是运转天下所不能或缺的底层官员,如果没有这些人在底层施政,房玄龄、杜如晦再厉害也无可奈何。所以这类人的能力或许不出众,却是构成进行朝廷管理天下的基石,只要这些人一批批的毕业出来,朝廷就可以择优而仕。

至于最终的四大学宫,相当于后世的大学,是郡学优等生进一步学习的学堂,毕业以后的学子既可以参与科考,也可以留校研究,还可以到上担任郡学、县学、乡学教师。

当然了,杨侗如今手中能够拿出去教育学生的东西少得可怜,所以导致郡学的很多学科都在设想之中;比如说工学,你让工匠去依图打造一件农具、一件兵器,他随手就能帮你弄出来,但是让他说出一个子丑寅卯来的时候,他会跟你说‘就是这样子’、‘大家都是这么做’,你再问他大家为何要这么做的时候?他还很勉强回答;再问百丈高的乾阳殿为何竖立起来、为何承受得那么重的东西时而不倒的时候,他傻眼了。所以说,根本性的问题在于缺少教材;算学也是如此,杨侗参与高考的时候,能把150分的数学题考到20多分,你让他编写数学教材,还不如让他去砍人来得痛快。

他现在唯一记得住的就是加减乘除,另外还有几种图形的面积、体积计算工式,这几种图形的工式拿到大隋,已经被时代精英们惊为天人,你让房玄龄他们去写更高级的数学教材,可能吗?

还有火药,杨侗倒是想搞出来,但问题是他前世是生活在一个连小刀都拿不上车的时代,再加上他又不想去搞恐怖/袭击,哪有闲心去研究火药配方?问他,还不如去问隋朝的炼丹道士实在。

总而言之,大隋要想百家齐放,关键在于教材,只有把这个根源解决了,才能让科技慢慢的萌芽。对于学子们来说,你让我学什么,我就学什么,他们很少有人主动去创造。

而这一次科考!

对于考生来说,是一个意外的惊喜,虽然朝廷把考试时间提前了,但是两个月后的考试依旧有效,也就是说,这一次不中科,还可以参与两个月后的考试,如果两次都考不上,那是你自己的水平不如人了。

皇帝令刘炫、孔颖达、魏征担任洛阳考点的主考官,甚至表示自己会进入洛阳学宫观摩大考,对这一次突然袭击式的会试极为重视,三人不敢怠慢,都事先做足准备,一个考场竟有十个考官来回巡视,学子统一用规范楷书作答,考完便收卷糊名,盖上印章,打乱顺序后,编上编号,再由官员抄录,统一考生的试卷封存,然后再拿副本上交主考官批阅,防止舞弊。

批改完毕便行封存,待放榜前一个时辰,再根本副本上的编号,到到考生原件,拆卷录名,全程由学部、礼部、御部、吏部共同完成,如此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保证公正!

在考试的题目之中,经文解读、算学和策论占的比重较大,诗词文赋倒是不怎么重视。朝廷这些年也在编撰统一的经义教材,往年考生抱怨最多的就是答案不统一,同一卷经文可能有几千种解读,考官多以自己的理解为主,对自己不满意的释义不打高分。

秦始皇焚书坑儒,导致先秦经典残缺不全,虽然汉朝诸多大儒进行研究整理,但内容出现了不小的缺失,都靠后人一一补全。两汉之后,战乱持续到了大隋,经典正确释义遗失得越来越多,各种错误解释越来越多,以四书五经为例,现在衍生出了几千种注解,正因如此,孔颖达才打算集结天下大儒编写《四书五经正义》。

刘炫、孔颖达、魏征等人都是饱学之士,尤其孔颖达家学渊源,最为接近正统,由他主持修撰最合适不过,这是流芳后世的儒家盛会,没有哪个文人经受得了这份诱惑。

科考有条不紊地举行。

考试之日,考生们通过层层检查,鱼贯进入洛阳学宫。这些考生自清晨进入考场,至暮方退。考生到了规定时间还没有交卷的,准许燃烧一支朝廷提供的蜡烛,蜡烛烧尽,则必须交卷,否则视为弃考。

这几天,杨侗都会去洛阳学宫巡视,每天见到一千余名考生入场,听到官员呼其姓氏则入考场。入场之时天色还有些昏暗,如长龙的队伍移入各考场之中。这些考生人人身着白衣,有白衣胜雪的即视感,这让杨侗颇有一种“天下英才归大隋”的感慨。

从千军万马之中杀出来的洛阳考点考生,一共录取了一百二十八人,前三十名被孔颖达带入宫中当众殿试,杨侗以往只做过一次,其余时间都在外面作战,错过了殿试的时间,这一次‘恩科’恰好举办在他有空的时候,也有空接见这些栋梁之才,于是安排这三十人在西隔城的洛城殿觐见,殿试的地方也在这里。

学子们在来之前便从礼部官员那里学过基本礼仪,面对杨侗的时候,虽然个个汗流浃背,但礼数并没有落下,在杨侗一声令下,这才战战兢兢的起身。

他们之前都是平民百姓,即便仕途有望,但心态依旧,当他们见到亲近平民的皇帝,许多人都激动得浑身发抖,脑海之中盘旋着各种想法,但似乎又无从说起。

杨侗看在眼里,于是和颜悦色道:“开科取士是为国求贤,你们是从千军万马之中杀出来悍将,胸中才学自然是不凡的。殿试中如果表现得让朕满意,朕可以立即授予职位。主题是出自《尚书·五子之歌》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你们可以根据这个议题作文。孔尚书,把考卷发给大家。”

孔颖达早将试题抄录好,现在只须发到各人手中即可。考题甫一到手,三十名学子便迫不及待作答,一时间,殿内安静了下来。

杨侗枯坐一会儿,觉得很是无聊,便走下皇座,踱步到众人面前。许多人看到天子就在身侧,顿时都胆战心惊的哆嗦了起来,有的人笔都拿不稳,杨侗心知自己让他们紧张了,于是加快了脚步,如果遇到比较稳重的人,便会多留一会儿,只是这些人都没有让他耳目一新的观点。

待到收卷上来,杨侗也没有急着点评,而是发问道:“你们对大隋的政策可有看法?只要有想法,不管对错朕都能够接受,绝不怪罪。”

大殿之内,诡异的陷入一阵寂静。

孔颖达咳嗽了一下,恨铁不成钢的说道:“圣上问你们话呢,还不回答?这可是你们表现的机会。”

冷场,没人理他。

杨侗煞是失望,这些考生就和刚刚入城的农家孩子一样,缺少自信、胆魄、担当,怀着沉默是金、不言不罪的自保之道。拿起第一份试卷点名。

这名考生听到皇帝点了自己的名字,一点都没有准备似的傻了一会儿,才慌不迭的答道:“圣,圣上。草民对大隋政策没,没有任何看法,只觉……只觉圣上是心怀苍生子民的天降圣人,圣、圣,圣上施政方针自然是好的。”

杨侗更加失望了,随口追问了一句:“你认为哪一点好?好在哪里?”

那人也一阵支支吾吾,半天都答不上来,冰冷的天气里,居然急得汗涔涔的!

“你太紧张了,一时答不出来,朕可以理解。”杨侗笑着说道:“如果有什么想法,可以用文字的方式表述出来,好吗?”

“草民多谢圣上!”这名考生如蒙大赦。

杨侗点了点头,于是点下一位,后面的人见到杨侗和善,倒是表现得一个比一个好,虽然没什么好建议,但好在敢说了,一一问完,杨侗派人送他们出宫。

孔颖达叹息道:“这届考生实在平庸了一些,有两三个能言善辩、条例清晰的,也是言之无物。”

杨侗一张张翻看考卷,摇了摇头:“百姓家里出来的学子终究底蕴不足,因为先天上存在差距,所以见识、信心、胆魄都不如世家子弟,一碰到事情就和没头苍蝇一样…需要从最底层磨练才行。”

“这也是世家子弟比寒士更有能力的原因之一,相差几百上千年的底蕴,寒士要追上世家子弟,无疑要付出百倍努力。这种差距不知何时才能弥补,普通老百姓就更难了。”房玄龄在一旁说道。

杨侗略一沉吟,道:“我们年年开科取士,把厉害的人都录用了,导致考生的水平一年比一年差,有一种竭泽而渔的意味,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我们的官员恐怕会沦为史上水平最差的王朝了。四大学宫必须扩大招生规模,把郡学的优秀学子全部统一到四大学宫之中学习,这样才能接受到更好教育,成为真正的人才。孔尚书,你务必把此事当头等大事来办。”

“喏!”孔颖达躬身应命。

杨侗向房玄龄下令道:“玄龄,你对北方郡县的官员调整一下,将次官升为县令、县令升为通守、通守升为郡守,向个考点的前三十名都安排去各个县去当次官。调整出来的人,入朝听用。”

“圣上!”房玄龄拱手一礼,道:“微臣觉得可以再开恩科。”

“就这等水平,怎么开?开玩笑吗?”

房玄龄笑着说道。“圣上,我们开科取士,取的士都是三十岁以下的人,可是他们的家境相当不好,一边读书、一边还要为生活谋生,这个年龄段的人,读书少的时间实在少得可怜。微臣指的恩科是针对五十岁以下,三十岁以上的人群。这个年龄的人,绝对比现在这些人强。”

杨侗揉了揉脑门,笑道:“可以,朕都把这事给忘记了。”

当初生怕有人为了考而读书,搞得富足的家境一贫如洗,终其一生却什么都得不到,所以杨侗的科举设了年限,超过了科考年龄的人,就能够放下遥不可及的梦,踏踏实实的不家庭奋斗。在人才充足的时代确实有好处,可现在没有那么多人才,所以杨侗这个禁制有一种作法自毙的意味。

“圣上!”房玄龄又说道:“年龄的禁制是好的,不过现在有些不合时宜。微臣以为等到天下统一以后,各个职位的官员都齐了,再启用此项禁制。”

孔颖达也说道:“朝廷不能出尔反尔、朝令夕改,就以恩科的方式开科取士吧!意思是说,每个年龄段的人都可以报名,这样参与的人多了,朝廷也有更多的选择。”

“那就在秋天再来一场,你们先把具体章程拟定出来,等到二月的科考结束,再宣布。”

“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