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兴汉使命 > 第901章 习惯趋同

兴汉使命 第901章 习惯趋同

作者:开先洞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4 18:02:01

第901章 习惯趋同

"爱书网"网站访问地址为

定军山,兴汉山庄别院。

信使郭猎觐见刘正,呈上了刘安的书信。

“郭猎,刘安是什么打算?”刘正问道。

“庄主,兴汉军攻克长安,主动的接过了晋平天下的大旗。”郭猎答道:“时至今日,人心思晋。陛下以为当早定帝国名号,以安定世家庶民之心。”

刘正听了郭猎的话,也是举棋不定。

兴汉军的主要根基,是在幽州的五大山城。

如今大军出击西南益州,华夏大地十之**,皆扬兴汉龙旗。

定鼎新的帝国名号,就意味着迁都。

梅园毗邻渤海,昭示着兴汉军的海权政策。倘若迁都中原,又恐后人忽略大海。

此等大事,涉及到了兴汉国的千秋基业。刘正也不敢头脑发热,于是就决定,召集兴汉山庄所有的成员,到定军山别院参加建国筹备会议。

一个月之后,各方代表云集定军山。

文臣方面有:郭嘉,鲁肃,沮授,华佗,荀彧,司马敏,庞统。

武将方面有:吕布,甘宁,典韦,赵云,黄忠,孙策,邓艾。

梅园方面有:刘正,刘立。

特别代表:刘瑶。

就在大会即将召开的时候,并州南匈奴左部帅刘豹之子刘渊,奉命向汉中前线运输军需物资。得悉大会日程之后,上表西京将军府:请求列席会议。

庞统以为:兴汉军有席卷天下之势,当有包容一切之心。更何况南匈奴百姓承蒙教化,向汉之心早定。允许刘渊作为代表列席会议,政治意义重大。

邓艾则不然。并州数郡,汉匈矛盾持续多年。并州集团的存在,就是为了巩固汉土,打击草原民族而生。

邓艾以为:戎狄兽心,不以义亲,强则侵暴,弱则内附。故周宣有玁狁之寇,汉祖有平城之围。

每当匈奴兴盛之日,皆为前代边境重患之时。

自单于在外,莫能牵制长卑。诱而致之,使来入侍。由是羌夷失统,合散无主。以单于在内,万里顺轨。今单于之尊日疏,外土之威浸重,则胡虏不可不深备也。

刘豹部有叛胡,可因叛割为二国,以分其势。去卑功显前朝,而子不继业,宜加其子显号,使居雁门。离国弱寇,追录旧勋,这才是御边安民的长计。

若是兴汉山庄允准刘渊列席会议,势必会影响叛乱部落的斗志。

一旦南匈奴以此为准,重新凝聚成铁板一块,就会影响到并州的归属。今日允准刘渊者,必将成为历史的罪人。

庞统则认为邓艾过于偏激。想那战国时代,六国分秦,以为秦人不受教化而天下卑秦。及至商君变法立信,大秦东出。合纵连横,一强而六弱。

秦始皇雄才大略,大秦锐士席卷天下。六国贵族依旧卑秦,不奉秦法,不遵秦制。山东乱起,破釜沉舟。

高祖先入关中,约法三章尽收秦人之心。楚汉相争,承制应命。汉律源自于秦法,治国当有规矩。

高祖能容秦人,以之为根基建立汉统。吾等晚生后辈,为什么不能让久居并州的南匈奴人,成为兴汉国的正式成员?

邓艾觉得庞统是妇人之仁。倘若南匈奴人奋起直追,掌握了中原的冶炼技术,就会对中原的防御构成威胁。

这就是养虎为患。

今日的疏忽,他日必定会付出代价。

两人争执不下,只得找刘正主持公道。

“士载,士元:你们认为什么是汉人?”刘正问道。

“大汉即为壮士,华夏之民,但凡秉承轩辕之志者,皆可以汉人称呼之!”庞统答道。

“男耕女织,安居乐业者,方为汉人!”邓艾说道:“汉人既是一种生存模式,也是一种传承文化。”

匈奴游牧,不事生产,逐水草而居。这样的生活态度,就决定了牧民看天吃饭的态度。要是老天爷不给活路,那就让邻居也跟着痛苦煎熬。

南匈奴部族之乱,其实就是抢邻居的不断演化。我等部族牧民都在挨饿受冻,你们汉人农民凭什么吃饱穿暖?

南匈奴人从来都没有考虑过,汉人百姓为什么可以吃饱穿暖,总认为是老天爷偏心眼。亲兄弟之间要是觉得父母偏心,都会又哭又闹的争取好处。

南匈奴人眼红邻居的一切,自己没有的就伸手去抢。种地的百姓起早贪黑,其实并不比顶着寒风放牧的人轻松。牧民们在吹冷风的时候,只会想着农闲季节围着火炉琢磨生计的百姓。

牧民在忽略了农忙季节百姓的辛苦之后,就会产生一种戾气。

这就好比兴汉军的攻城掠地,镇帅府和督帅府的大将只在家中安坐,战后论功行赏,却拿了大头。很多人都无法理解。

人们总是习惯性的认为:只有在一线拼杀的将士,才有资格享受论功行赏的荣耀。这其实是一种错觉。

西京将军府总督并凉雍益四州军事,邓艾执掌三十万大军,应对三面之敌。怎么打,打哪里,都需要进行周密的安排。

玉门关北有坚昆,凉州西南是羌地,再有天府之国益州。可谓是三面环敌。

邓艾的谋篇布局,决定着西京将军府的战略方向。论功行赏拿大头也是应该的。

决策者的意志,决定了执行者的前途。这就是为什么会有“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的感慨。

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将能一时,帅雄万世。

自己人的内部,尚且有不平之人兴风作浪。南匈奴牧民与农耕汉民的积怨太深,更是容易心理不平衡。

兴汉军总不能一味的迁就南匈奴人。不能因为他们会哭,所以给予特别的优待。

“士载,中原汉人最大的特点,就是让周围的邻居学会自给自足。从而让更多的人吃饱穿暖,再也不愿意为祸地方。”刘正说道。

商君变法,秦人有制。郑国修水渠,关中变粮仓。这在一定程度上,杜绝了“坑杀降卒”的悲剧。

想要南匈奴人不抢掠,咱们只需要教会牧民种地,由放牧转向半牧半耕。温饱问题自然就解决了。

刘渊的向汉之心,将来肯定会改变南匈奴百姓的生活方式。

兴汉国向南匈奴百姓提供同样的教育,传授同样的农业知识。总有人会学有所成,最终让农耕走进草原。

牧民学习了农耕技术,就会生出向汉之心。这就是汉统传承的秘诀——承华夏汉制,有饱饭吃!

“庄主,你的意思那些靠耕作吃饭的牧民,尝到甜头之后,就会对汉人有一种心理上的认同感吗?”邓艾问道。

“士载,在牧民的眼中,牛羊吃草可以长膘,吃庄稼更能长膘。那些放牧的人,对牛羊毁坏庄稼肯定会觉得无所谓。”刘正说道:“一旦牧民学会了种地,就会限制牛羊乱啃滥食。这就是对庄稼的态度的转变。”

当半耕半牧的牧民,把保护庄稼的精神融入灵魂,就是汉化的开始。

一个保护庄稼的南匈奴人,会在潜移默化之中接受汉人的时令节气,进而改变传统的生活习惯和劳动习惯。

相同的生活习惯,势必会衍生类似的管理制度。

这种趋同管理,会让南匈奴人主动忘记那些细微的差别。

学种地!会种地!种好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