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兴汉使命 > 第831章 坚持到底

兴汉使命 第831章 坚持到底

作者:开先洞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4 18:02:01

第831章 坚持到底

"爱书网"网站访问地址为

刘正招揽诸葛亮失败,其实内心深处并不懊恼。

诸葛亮的执政理念已经在虚君实相方面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权臣更进一步就是篡位自立,退一步则会身死族灭。

诸葛亮做到了权而不篡,算是千古贤臣。只是他并没有解决权臣的定位问题。如何化解君臣之间的猜忌与对立?

诸葛亮的办法是绝对掌控,从而政出一门。他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却又不趁机篡位。这简直就是道德凯模。

只是诸葛亮的自制力很强,可以抵挡九五至尊大位的诱惑。然而其他人呢?

纯粹依靠道德底线来约束权相也过于儿戏了。诸葛亮做到了虚君实相的第一步,却没有更进一步的完善该制度。

这就是后来权臣一旦架空皇帝之后,不得不赶鸭子上架的篡权夺位。没有制度做靠山,君臣都无法安心。

每当有君臣面对这等绝境的时候,就会格外的思慕刘禅和诸葛亮之间的亲密关系。

扶不起的阿斗,居然在诸葛亮的虚君实相中四平八稳的坚持了近四十年。这期间还得面对魏军和兴汉军的强大压力。

对于蜀汉君臣来说,诸葛亮留下的政治硕果,让成都百姓受益无穷。

蜀汉的政治大略,是诸葛亮的大手笔。更是华夏权力巅峰最伟大的一次尝试。这就是蜀相的魅力所在。

倘若诸葛亮弃蜀来投,他辛苦建立起来的虚君实相政治根基将会毁于一旦。这对于华夏民族来说会得不偿失。

刘正通过百科全书,既可以发现诸葛亮的执政理念的先进之处,也可以找出其中的不足加以改良。

梅园的五相制度,其实就是根据诸葛亮的执政理念的升华。同时将执法权和审判权进行分割并独立于政务系统之外。

这样一来,就可以让五相之间互相牵制,从而避免一相独大的局面。

只是刘正毕竟是学习诸葛亮的执政理念,其中有很多关键的地方只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

山寨的东西,就算是在技术层面上完成了突破,也难以掌握其中的核心技术。

刘正以诸葛亮的执政理念为蓝本,由一相制度提升为五相制度。从制度层面上解决了相权威胁君权的根本问题。

梅园的五相制度是在模仿的基础上加以改良。乍一看起来似乎很先进,其实不然。诸葛亮的一相制度确立之后,即便是他已经完全离开了,蜀汉依旧运转良好。

这其中就有很多值得学习的东西。刘正对诸葛亮的执政理念一知半解,学起来就搞成了四不像。

当刘正向诸葛亮请教执政理念的时候,他从立法,经济,制度保障等多个方面加以阐述:

诸葛亮开宗明义的说道:“屋漏在下,止之在上;上漏不止,下不可居!”

为此,诸葛亮不仅带头廉政,树起一面旗帜,同时还把廉政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法律建设来抓。他的执政方略对蜀汉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诸葛亮时期的廉政建设,首先表现在对蜀汉宫城规模和皇帝陵寝规模的严格控制上。这主要的用意是约束皇族,避免皇家的铺张浪费挤占太多的资源。

其实这不是关键,这种举动的真正用意在于限制君权。只要皇族接受了这种限制,那就是相权的初步胜利。

在诸葛亮执政时期,年轻的皇帝刘禅,并没有坐以待毙。经常搞出一些啼笑皆非的事情来试探。

刘禅以天家子嗣不旺为由,钦采择秀女以充后宫。当时负责宫中事务的董允以为,古者天子后妃之数不过十二,今嫔嫱已具。不宜增益,终执不听。

这是蜀汉相权与君权的第一次较量。

刘禅作为一国之君,皇妃的数量是一个复杂问题。不仅涉及到皇宫规模建制等诸多问题,还关系到了蜀汉的政治格局。更有可能导致外戚干政,这就不是董允所能决定的了。

当时,蜀帝刘备由于夷陵战败的重大打击,决定潜心闭关修炼。蜀汉大统由嗣子刘禅继承。

刘禅幼弱,诸葛亮作为首辅重臣,事无巨细,皆由他一人专之。政事无巨细,都出自于丞相府。

诸葛亮在蜀汉上层创造了一个廉政奉公的政治氛围。蜀国的大、小官员皆以他为榜样,为官节俭,力戒奢华,造就了整整一个廉政时代。

持身正,方能约束君!这是诸葛亮的肺腑之言。他可以理直气壮的指责蜀汉新主刘禅的错失,就在于拥有了说话的底气。

诸葛亮立法公开、执法公平,有异于同时代封建的法律思潮。蜀帝刘备由汉中破剑阁。在益州成都称帝建立蜀汉政权。新国当有新气象,春雷一声响,万物定复苏!

然而益州几十年来一直为刘焉父子所统治。所以法令废弛,地方派系坐大自强。鼎鼎大名的西川派和东川派,就是益州派系中的两大领头羊。

刘备统治集团的强力介入,不仅破坏了相当一部分人制霸西川的企图,还让东川派也遭遇了沉重的打击。在这种情况下蜀汉政权作为客籍政权,将要面对着来自益州旧势力的阻挠。

形势比人强,蜀帝刘备猛龙过江。使得西川派发生了变化,吴班兄弟献妹结亲,从而摘除了派系烙印。

益州吴家的叛离阵营,迫使西川派与东川派放弃了私人恩怨合而为一,从而变成了左右蜀汉政局的新兴政治势力——益州派。

面对这种情况,诸葛亮认为苛法峻刑才能厘清上下。然而刘璋治蜀以宽,而蜀汉正是建立在律令长期废弛的基础之上。

这就导致官民之间秩序混乱,君臣之间理政无道,不仅紊乱了“纲纪”,还造成了私刑泛滥的恶果。

诸葛亮说道:“三纲不正,六纪不理,则大乱将生!”

这其中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六纪则是指诸父有善,诸舅有义,族人有序,昆弟有亲,师长有尊,朋友有旧。

诸葛亮认为只有治蜀以法,才能改变德政不举、威刑不肃的荒唐局面。也只有威之以法,才能改变蜀土人士的专权自态。

君臣之道,须得遵纲守纪。这就与儒家“崇礼”治世的观点截然不同。

诸葛亮认为国家的治乱兴衰的根源在乎“法”。法制立则国家兴盛繁荣,法制废则鼠辈横行无忌。

因此,诸葛亮一再告诫、反复强调法在治理国家过程中的重要性——夫以一人之身,百万之众,束肩敛息,重足俯听,莫敢仰视者。这就是法制使然。

不仅如此,诸葛亮还进一步从反面,认真的强调了不以法治国的严重后果。

诸葛亮抑扬顿挫的诵道:“若乃上无刑罚,下无礼义!陛下虽拥有天下,富有四海,而不能自免者,莱纷之类也。夫以匹夫之刑令加以赏罚,而人不能逆其命者,孙武、攘直之类也。故令不可轻,势不可通,方是为政之道。”

诸葛亮为了强调立制的关键前提在于立法,直接引用了他当年的劝谏表中的这段话。将国也如同将兵,其中的道理是相通的。

刘正总算是懂了——法不可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