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人在大宋,无法无天 > 第72章 少内斗,多干事(感谢云哥盟主打赏)

第72章 少内斗,多干事(感谢云哥盟主打赏)

第72章 少内斗,多干事(感谢云哥盟主打赏)

跟日本的国仇家恨搁一边,大宋是真的需要日本的各种矿产,以弥补自身黄金、白银、青铜、硫磺、硝石等矿产不足的缺陷。

而且赵骏出的主意又不是武力入侵,而是遥控指挥,本身就不需要真的出兵大规模攻打。

虽然手段是不光彩了些,可这能实际解决大宋面临的困境。

但即便如此,这些士大夫们也是犹犹豫豫,完全不考虑用一些小手段就能给大宋带来多大的利益,简直能把赵骏的血压给拉满。

要不是他最后威胁,恐怕那群人还是会不答应。这让赵骏怀疑,跟这群虫豸在一起,怎么能搞得好政治?

难怪大宋灭亡得这么快,皇帝与士大夫阶级的能力和胆量真是一言难尽。

不过好在最终众人应下,并且赵祯也承诺会立即让皇城司去调查日本国现在的情况。

这令赵骏勉强压下了火气,开始下一个议题。

很快会议上午巳时短暂结束,因为大家都饿得饥肠辘辘了,王守忠在门口一直不敢进来,赵祯看到了之后招呼他,才想起来肚子有些饿。

主要是赵骏之前讲的东西都比较笼统,但现在开始细说之后,所有人都不自觉被吸引,从而听得入神,忘记了时间。

所以在王守忠的提醒下,会议先停住,大家在巳时末刻,吃了顿不早不午的饭,中午继续开会。

过程当中赵骏讲了很多事情,除了派船队前往美洲搜寻农作物以及经济、文化以及半军事入侵殖民日本,或者说殖民日本本州岛的石见地区,掠夺他们的矿产以外,还有塑造意识形态。

内容就是如果想短时间内平息民间日益高涨的阶级对立,可以办报纸,打造民族主义,把辽国和西夏塑造成敌人,在民间不断渲染情绪,转移内部矛盾。

只是这个提议刚说出来就遭到了众人的反对,不管赵骏怎么骂他们,他们反正打死都不同意,颇有点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意味。

因为他们担心这样会让辽国和西夏彻底敌视大宋,可能会让辽夏之间形成同盟,共同对付大宋。

这让赵骏又很不高兴。

对于他来说,效仿新中国那样,收复失地以及强盛国家,让汉人以及中华民族的所有百姓过得好才是真理。

至于辽国西夏以及周边异族,要是你们愿意成为华夏民族的一部分,赵骏当然乐意接纳。

但你们要是成为华夏民族的敌人,还欺负汉人百姓,那就不能怪他手黑。

而且塑造意识形态,还有利于调动百姓情绪,让百姓恢复到汉唐那样尚武精神,从而在将来攻打辽国和西夏,收复故土的时候,更能势如破竹。

因此民族主义从来都不是一件坏事。

只是考虑到就宋朝这些统治者们的尿性,以及目前宋朝军队的情况,就单单一个西夏都能给他们揍个半死,更别说武力强大的辽国。

所以赵骏最终也只能打消了这个念头,等将来对军队进行改革之后,再谈这件事情。

然后就是其它一些细节琐事。

如茶法改革、盐法改革,效仿明初时候戍边的开中法,在入中法当中加入盐引。还有冗官问题的深入探讨,以及目前大宋面临的其它困境。

一直等到赵骏说完了自己很多大方向可以改变的事情之后,下午时分,众人才开始正式进入共同讨论的议题。

之前都是赵骏在讲,众人在听。现在就变得畅所欲言,各自聊起了他们所遇到的问题。

就当是提前在给赵骏介绍目前大宋的现状。

此刻观稼殿非常宽敞,大门和窗子全都打开。七月初的下午凉风习习,吹入殿内,散去了盛夏时节的酷暑,带给人一种无比的舒畅。

赵骏手里捏着茶杯,瞥了眼门外,侍卫们离得很远,只有王守忠在殿外头伺候,眼观鼻鼻观心,对殿内的谈话充耳不闻,显现出了相当高的宦官素质。

“这就是现在大宋的冗官情况,景祐二年,自门荫入仕者,足足有八百三十四人,而科举入仕者,才九十六人,纵使加上特奏名,也不过才一百零三人,远远少于门荫。”

范仲淹看了眼默不作声的吕夷简王曾等人,继续说道:“如今大宋官员四万两千多众,门荫入仕者达十之**,没有职事者足有四分之一,朝廷每年要为他们发俸禄四百余万贯”

“这还只是基础俸禄,其余职钱、餐钱、茶汤钱、职田、绢布、春冬服、从人衣粮、茶酒、厨料、冰炭薪、禄粟、恩赏钱、香料钱,林林总总,加起来国库一年要花去一千六百万贯钱。”

“并且朝廷已经待他们极好,可下面有大量的地方官吏,在拥有职田的情况下还继续扩充田土,偷税漏税,拒不履行缴纳税费,且贪污成性,目无法纪,肥私亏公。”

“我想问问大家,四万两千多名官员,其中还有一万多人没有职事,只是领着各衙门的寄禄名头,就能在家无所事事,每月领到几十上百贯。”

“这是应该的吗?”

“还有若是只养这些人就罢了,可他们的子孙后人会继续门荫入仕,继续领着这些不该属于他们拿的钱,长此以往,国将不国,还有谁会愿意做事?”

“难道吕相、王相你们觉得这样下去对于大宋来说,是一件好事?亦或者伱们觉得,这些事情并不能动摇大宋的根基?”

说到了最后,范仲淹已经直接将矛头指向了吕夷简王曾等人,因为他们现在是利益集团的老大。

但不得不承认的是,他说的是事实。

既然要对冗官下手,范仲淹自然是早早地做了许多功课,里面的内容可谓是触目惊心。

先不说偷税漏税的问题,单说四分之一没有职事,就意味着一万多官员每天在家随便玩,然后每个月领钱,享受着国家供养,比蛀虫还蛀虫。

关键要是宋朝工资低,那勉强还能忍。可问题是宋朝官员工资福利巨高,堪称历代王朝之最。

后世《清平乐》里范仲淹说自己年入三十万钱,也就是三百贯。

实际上那是影视剧乱说,真正的范仲淹在做参知政事的时候月薪就六百贯了,这还只是参知政事一个头衔收入,其余寄禄官、散官、勋官、贴职、爵位等加起来,年入三万贯。

这一点在《宋史·职官志》以及《嘉祐禄令》上是有记载的,还有包拯做开封府尹的时候,光现钱收入就有两万贯,其它收入加起来,大概有两万一千多贯。

哪怕他们是二三品高级大员,享受的福利和津贴最高,中下级官吏没那么多,但普通官员每年几十上百贯还是有,工资收入绝对不能算差。

这么多官员,还有大量的官员不干事,就只领工资,哪个国家受得了?自然也就造成了宋朝的冗官问题也成为历朝之最。

吕夷简听完默不作声。

赵骏和赵祯同样没有说话,赵骏是现在才了解冗官的具体情况,赵祯则是早就已经清楚,无力改变。

还是王曾开口提醒道:“希文公,莫忘了,正因为天下官员多由门荫入仕,才会引发众人群起而攻。纵使我们都认可你的变法改制,天下官员会认可吗?”

“那难道就眼睁睁地看着这些蛀虫腐蚀国家?看着他们肆意妄为而无动于衷?”范仲淹十分不忿地道:“这天底下难道就没有公理了吗?”

“赵骏,你怎么看?”

赵祯望向赵骏,之前赵骏不太了解实情,也说了一些建议,如今范仲淹把具体情况谈了下,他希望听听他的看法。

赵骏摇摇头道:“这一点我的建议是先调研清楚,再做决定。不过就算调研清楚了,也别想一下子大规模裁减官员,老范你历史上的方向是对的,但方式错了。一下子搞掉那么多,人家不和你拼命才怪。”

“难道什么事都不做吗?”

范仲淹很执拗,认准了的事情九头牛都拉不回来。

“不是什么事都不做,而是要讲究方法。比如细分职权,把那些没职事的官员调去当地方官,一个县里,有个县令,两个副县令,四五个县丞不就行了吗?”

赵骏解释道:“让他们各自去分管经济、农业、教育、统计、林业局、矿业、交通、治安等等,做kpi绩效考核,卷死他们。”

“之前就听你说过一次,什么是kpi?”

范仲淹皱眉。

赵骏笑道:“就是考核制度,明朝张居正改革里有这方面的详情,我到时候把他改革内容整理一下发给你,你自己去琢磨吧。”

发给我?

这话怎么听着怪怪的?

范仲淹一头雾水,就只好说道:“好。”

正在这时,赵祯问道:“赵骏,朕是想问问你,若是一个国家的大臣们都结党营私,连为朋党,互相攻讦,将会如何?”

这个问题问得很突兀。

只刹那间,满室都没了声音。所有人都静了下来,房子里似乎能听见大家的呼吸声。

官家这句话,似是在意有所指呀。

赵骏自然能听懂赵祯的弦外之音,便沉声道:“党争自古以来就是封建王朝最内耗的事情,东汉党锢之祸,唐朝牛李之争,大宋元祐更化,明末东林与宦党相斗,这些都加剧了国家局势动荡,损害了国家利益,或直接或间接导致国家的灭亡。”

“元祐更化?”

赵祯立即敏锐地注意到了这个词,因为前面有个大宋。

“是的。”

赵骏点点头:“元祐更化就是后来宋神宗,也就是你养子宋英宗赵曙的儿子赵顼晚期发生的事情,王安石和司马光新旧两党互相争斗,严重损耗了宋朝的国力。虽然宋神宗的儿子宋哲宗有一定作为,在位期间国力得到了一点恢复,但新旧两党问题始终没有解决,新法旧法冲突,社会问题愈演愈烈。最后宋徽宗继位,他在位期间昏庸无能,愚蠢至极,内忧外患之下,爆发了靖康耻,北宋灭亡。所以元祐更化影响非常深远,让大宋的国力下降得很快,算是导致北宋灭亡的间接推手。”

“官家。”

吕夷简这个时候终于说话了,站起身,向赵祯拱手说道:“臣无意阻拦改革,也不愿意阻拦改革。但范希文变法只知道一味蛮干,与全天下的官员为敌,这样下去怎么能行呢?臣只是希望他手段能温和一些,一下子裁撤那么多官员,大宋承担不起那么大的动荡。”

范仲淹大怒道:“尔等奸逆肆意把持朝政,百官升迁皆由你执掌,你阻拦改制,不过是因为满朝多有你徒子徒孙罢了。现在却说得如此正义凛然,当真是惺惺作态,令人作呕。”

“好了,希文公。”

赵祯想打断他的话,制止他们争吵。

但范仲淹不听,还在继续与吕夷简争辩,双方来回呛了好几句,把赵祯的脸都快气绿了。

一直到片刻后赵骏都快听不下去,说道:“希文公,你也别高兴得太早。”

“什么意思?”

范仲淹面色不善地看向赵骏。

赵骏说道:“你的十七世孙范文程帮助满清攻灭明朝,满清入关后多次屠杀汉人,你的后代功不可没!”

“我那是我后代的事情,跟我有什么关系?”

范仲淹刚开始听到时骇然不已,于是连忙推卸责任,这是人的本能。

赵骏就说道:“是啊,那满朝都是门荫入仕官员跟吕相公又有什么关系?这一切的根源不是制度吗?得从制度上找原因,还记得我说过的话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朋友,现在大家都在一条船上,你天天搞内斗有意思吗?”

“我”

范仲淹一下子就迷茫了。

和吕夷简都斗了好多年了,这说不斗就不斗,哪这么快放下。

“听我的,少内斗,多干实事。”

赵骏劝了句:“要不是你历史上确实是忧国忧民的好官,我才懒得管你。”

“.”

范仲淹默然不语,最终还是闭上了嘴巴。

“赵骏说得没错,现在大家知道如今我大宋的处境不妙,就应该众志成城,共渡难关。”

赵祯沉声道:“不止是希文公和吕许公,还有吕许公和孝先公,你们之间也应该放下以前的成见,握手言和。”

“是,官家。”

吕夷简和王曾对视一眼,站起来向赵祯拱拱手。

此时已经到了傍晚时分。

天色渐暗。

众人意犹未尽,继续开始新的议题,一直聊到戌时初,这才终于散会。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