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人在大宋,无法无天 > 第403章 建立现代化国家体系

第403章 建立现代化国家体系

第403章 建立现代化国家体系

庆历七年是大宋最舒服的一年。

四月份西夏和辽国相继派来使者,向大宋求和。

其中西夏愿意称臣纳贡,辽国则希望再次签订和平平等条约。

甚至还小心翼翼地祈求大宋将辽阳府归还给他们。

但显然如今的辽国已经没有资格再与大宋讨价还价,他们能稳住内部就不错了。

因为耶律宗真一败,最先搞事的就是蒙古草原的蒙兀,东北地区的渤海、女直、室韦等民族,内部动荡不安。

所以大宋严词拒绝了这个要求,并且大声斥责了辽国的使者,把他们骂得狗血淋头,却不敢回嘴。

这一次大宋的诸多臣子们那是扬眉吐气,反观辽国使臣,一个个怒意上涌,忍气吞声。

不过大宋也没有继续落井下石。

五月十四日,最近天气愈发炎热,温度不断升高,又恰逢汴梁商业最繁荣的时候,城内暑气蔓延。

然而析津一战,他们不仅丢了辽国南京,同时也丢了辽国东京府,这个火器的重要生产基地。

因为大宋并未搭理西夏使者,态度不置可否,也没有与他们签订和平条约。

而辽国一灭亡,东北再出现一个由女直、蒙兀、渤海、室韦等人建立的统一政权对于大宋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

只是辽国每年的岁入都不过区区几百万贯,最多的时候也才千万贯,并且其中大部分税收都来源于燕云和东北地区。

毕竟辽朝九百余万人,契丹民族只占总人口的约八分之一,其他民族占八分之七。

由于赵骏阴险的军备竞赛战略,导致辽国大部分资源和产出都要用在军费开支上。

大宋目前并没有彻底消灭辽国的心思,于是在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之后,总算是换来了辽国喘息的机会。

便在大宋有意放辽国一马的情况下,辽宋之间的这场战役也最终落下了帷幕,并且也最终确定了如今东亚地区的地位格局。

耶律重元虽然是皇太弟,可政治能力还略微欠缺,所以耶律宗真在病重之下,也是听从了张俭的意见,让耶律重元派人向大宋请罪。

每年光要从大宋这個中间商手里买的硫磺就超过一百多万斤,铁器和青铜都要用来制作手榴弹和大炮,国内发展乏善可陈。

宋国答应不再继续北上进攻,并且俘虏全部可以赎买回去,而且以前签订的商业条约依旧算数,除了要求辽国每年进贡几千匹战马,一万两白银以外,倒也没有其它要求。

至于西夏。

析津一战,大宋抓获的伤兵、投降的辽人、以及战场上俘虏的士兵加起来有十余万之众。

火药的生产基地被捣毁,又失去了燕云和辽阳府,人口、经济、国力损失惨重,势必会遭到各民族的反扑。

所以帮忙维系辽国那一戳就破的政权统治,让他们继续内耗,处于混乱阶段,对大宋来说才是最好的结果。

而契丹民族的士兵则可以由辽国赎买回去,用金银铜、战马、牛羊、皮毛,一切资源和矿产都可以用来当赎金。

由这些厢军监督,让这些部落人原地参与幽州建设,参考大宋目前正在进行的大基建政策,四处挖水渠、修道路、垦田地。

这下辽人就出了大问题。

虽然现在大宋强盛,也对目前北方的经营暂时不感兴趣,但并不代表他们需要一个强邻。

屋子里摆了不少冰块,硝石制冰作为最古老的制冰技术之一,皇室自然每年会在夏季来临之前制作大量冰块存储,现在正是需要的时候。

不过张俭毕竟是做了那么多年太师的人,虽然已经行将就木,可也不难明白宋国的想法,因此向耶律宗真进言。

果然正如张俭所料。

随着这次惨败,整个辽国的根基都被动摇。

受地缘影响,从日本买入的硫磺只能在辽阳府卸货,为了降低陆地成本,自然也就只能选择原地制造火药和火器。

结果大宋收复沈州的时候,直接把辽国的火器制造基地给一锅端,工匠和原材料全给收缴。

这样辽国通过火器还能继续镇压那些各部落的少数民族,而为了有钱维持火器,就必须要对那些少数民族可持续竭泽而渔,就又引发了契丹与其它民族的矛盾。

大宋这么做自然不是为了讨好辽人,而是不这么做辽国就得亡国了。

原本还能活到九十多岁的岁寿恐怕也接近油尽灯枯。

此时辽国皇帝耶律宗真病重,老太师张俭原本在顺州,得知前方噩耗,同样是一下子病倒。

对于汉籍辽国士兵,大宋采取了相对宽松的政策,将他们编为了地方厢军。其余蒙兀、渤海、女直、室韦等部落人,则是编为建设军团。

如果大宋置之不理,那么很有可能几十年后才会出现的金人灭辽的事情,就出现在当下了。

甚至连辽国大将萧孝穆,也允许他们赎走。

大宋自以前的万年老二,一跃成为东亚霸主,一时间八方震动,朝贡者络绎不绝。

唯有政制院清凉舒适,院外大树参天,绿茵遮蔽,清风徐来。

现在燕云以及东北最富庶的辽阳府都被大宋夺走,岁入可以说至少减了六成以上,对于辽国来说,基本上就已经算是苟延残喘,没有原地崩溃就不错了。

因此可以说大宋已经把辽国压榨到了极点,既答应与他们继续硫磺贸易,又要搜刮他们的钱财。

那大抵就只能随缘了。

所谓墙倒众人推,鼓破万人锤。

显然过两年把西夏灭了,收回河西走廊也是迟早的事情。

他们能够继续以武力镇压其余民族部落,除了靠强大的宿卫军以外,火器的存在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因素。

“这段时间汴梁还真是热闹,辽国使者、西夏使者、高丽使者、大理使者、越朝使者、回鹘使者.还有稀客,就连日本使臣和远在西域的黑汗使臣也来了。”

晏殊一边审阅着今天的劄子公文,一边随口说道:“这些人络绎不绝啊,朝廷接待都费劲。现在全推给了外交部,王嗣文今天早上还向我吐苦水来着。”

“那是,老美一战前还只是个二流国家呢,一战后就发了大财,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大国。二战后更是成为世界两极之一,等毛熊解体,风头一时无二,真就是天下无敌。”

赵骏笑道:“咱们现在的情况基本上就跟毛熊解体后的老美差不多了,天下无敌,八方来朝,成为了东亚的老大哥。”

“不得不说,这种感觉,还挺不错。”

众人互相对视,都哈哈大笑起来。

“对了汉龙,汴梁大学那边说学生太少,希望今年能扩招一些,你怎么看。”

开过玩笑之后,贾昌朝问赵骏。

他以前做过教育部尚书,现在也分管教育。

“嗯,以前汴梁大学虽然成立,但主要的方向还是为科学院培养人才,并不对外招生,只招收对科研感兴趣的进士以及极度优秀的高中学生。”

赵骏说道:“现在我们已经慢慢补齐了从小学到高中的大部分基础理科知识,高等数学、高等物理和高等化学也在稳步推进,是时候正式扩招,培养更多的科研人才。”

说着他沉思了起来,片刻后说道:“这样,由汴梁大学开始,让他们那边组织一下人员,带上人马和设备,在各路先建立起分支大学,大宋每一路至少得有一所大学,等学校建立好,便统招高考吧,让教育部那边组织一下。”

“是。”

贾昌朝点点头。

“很多国家要求在汴梁建立使臣馆,汉龙你怎么看?”

这边蔡齐问道。

“让他们建呗,也就是现在不能建联合国,以后还得找机会吞并他们呢。”

“那行。”

“汉龙,这是目前统计的全国工业情况,基本上每一路已经至少有三个钢铁厂,水泥厂和砖厂十个以上。”

分管工业的宋绶也说道。

“还不够,大建设还得继续啊。”

“步子是不是迈得太大了,咱们现在的收入虽然稳步提升,但要投入的建设财政也非常多,朝廷会很吃力。”

“不用怕花钱,钱这种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就得狠狠地花。”

赵骏想了想道:“周边这些小国我看还是太原始了点,让外交部和大理那边交涉一下,把从四川到云南的陆路修缮一下,把水路也浚疏一下,多卖点东西过去。”

“他们怕是不会答应。”

“可由不得他们答不答应,对了,四川和云南交界处那些番部落虽然名义上属于我大宋,但向来都是不服从朝廷管教,让成都那边派军队前去,接管城池,正式设立官府吧。”

“这。”

大家听到这句话,都愣了一下。

倒不是说担心会打仗,而是这样有点吃力不讨好。

古代王朝为什么只在意汉地十三州?

因为这些地方属于优质资产,物产丰富,土地富饶,适合农耕文明发展。

其它地方,像青藏高原、两广岭南、蒙古草原、东北三省、西南云贵等地方,在古代都是自然条件非常恶劣的地区。

所以诸葛亮虽然南下收服云南少数民族,但却并没有大力开发,而是建立庲降都督府,属于半羁縻统治。

现在大宋收回燕云之后,汉人固有的优质资产全都收回来。其它地方,就属于劣质资产,会不会增加朝廷的负担?

“先建立起官府,慢慢统治吧。”

赵骏笑道:“别管这些地方民族服不服,先宣示主权,再慢慢治理。主要也是云南那边产金银啊,大宋现在缺的不是物质,是钱。”

“知院不是打算做纸币吗?现在怎么样了?”

夏竦问。

“估计明年后年正式发售吧,已经在让化学院进行纸币制作工程了,要想防伪也不容易,不过银币可以从明年开始发售,这样就能减轻现在的缺钱压力了。”

赵骏说道。

“商品流通货币确实很重要,我大宋日益缺钱啊。”

晏殊叹了口气。

北宋出现交子就是因为缺钱惹得祸。

市面上的商品远远大于货币,就造成严重的通货紧缩。

这几年物价天天在跌,要不是朝廷一直在收购农产品维持物价,农民怕是要苦不堪言了。

主要也是大基础建设已经开展了五六年之久,从庆历二年到现在,全国的官道、水路、运河又进行了大规模修缮。

物资流通更快,打倒大量地主阶级之后,农田数量不减反增。加之摊丁入亩,大宋户籍数量从庆历前的七千多万,一跃暴涨到去年九千万左右。

田地越多、人口越多、生产力又暴涨的情况下,产出自然是巨量增幅。

各类稻、粟、豆、麦等农产品价格日益下跌,玉米、土豆、红薯等作物的引进又让畜牧业蓬勃发展。猪油、花生米、豆油制取技术提升,动物油和植物油价格也跌落下来。

可以说不仅仅是大宋这些年的宽松政策让民间繁荣,同时也是引进大量海外作物,使得生产力大幅度提升的直接结果。

“现在的生产力基本上达到了清朝的鼎盛时期,养活四五亿人口不是问题。接下来可能百年内,是大宋人口爆炸式增长阶段,涨到两三亿人不是问题。”

赵骏说道:“所以我们得加紧一点了,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识,农学院那边要大力发展起来,各种试验田、试验基地要投入建设,不断改良,寻求杂交水稻,要预备第三次生产力暴涨。”

“嗯。”

众人听后点点头。

“说起来,我已经建立了一个相对成熟的官员体系,以政制院为核心,各部各司其职,层层监督,层层治理。但我还没有建立起一个完善的现代化国家。”

赵骏忽然想到了一个问题,对众人说道:“这样,今天下午崇政殿会议的时候,我们与官家商量一下,完善现代化国家体系吧。”

“好。”

“也确实要走向未来,脱离原来的桎梏。”

“大宋终于要从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了,这是我们中华文明的一次开端与革新啊。”

“我赞同。”

众人纷纷应下,一个完善的现代化国家体系,这才是未来的根基与趋势。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