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三国:季汉刘璋 > 第358章 兵向长安

三国:季汉刘璋 第358章 兵向长安

作者:花花家的太岁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4-10-21 23:33:23

第358章 兵向长安

长安,作为西汉的都城,拥有着丰厚的历史积淀和紧要的战略地位。

然而,在西汉末年、新莽之际,当王莽政权覆灭之后,各路起义军对长安展开了激烈的争夺,绿林军、赤眉军等军阀势力先后占据过长安,彼此之间爆发了残酷的战争,长安因此陷入了严重的衰败之中,古老的帝都近乎沦为了废墟。

因此,在中兴大汉的汉光武帝刘秀手下大将冯异攻取长安的时候,长安城只剩下一副空躯壳,民不聊生,百废待兴。

也即是在这种情况下,汉光武帝刘秀放弃了将长安置为都城的考虑,选择了中原腹地的雒阳作为东汉的都城。

当然,刘秀的这种选择并不只是单单因为经济民生的原故,更为重要是簇拥刘秀登基称帝的势力,这伙势力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要知道刘秀之所以能够在短短十几年内统一中原,靠的正是他在河北地区广泛拥有的政治基础和军事力量,他的麾下以南阳人和河北人居多,这些人或多或少的都偏向雒阳建都。

且若是东汉定都长安,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来进行修缮长安这座贫乏疲敝的旧都,于东汉开国之初、民生凋敝的情况下,实在不是一个明智之举。

是以汉光武帝刘秀选择了定都雒阳。

不过长安作为西汉的龙兴之地,终究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东汉时期,雒阳称东京,长安称西京,一般地方郡国长官称为某郡太守、某国相,唯二的例外便是河南尹,管辖洛阳附近二县,以及长安所在的京兆尹,管辖长安附近十县。

长安虽是势弱,但依旧能与雒阳相庭抗礼。

只是到了近代,雒阳和长安,这两座大汉的都城,都已是繁华逝尽、流金不再。

雒阳,在国贼董卓为避关东联军的兵锋之时,被董卓一举焚之,士民流离,宫室成墟,成为野狐和夜枭的居所。

而长安,在西汉末年就饱受兵灾荼毒的旧都,近代兵灾更甚,凉州群贼、关中诸将,纷争相斗于三辅之地,不以养民为念,只图今日逍遥,三五年间,关中鸡犬不复相闻,士民百不存一。

就像今日刘璋在步骑的拥簇下遥望长安城时,他感受到的不是长安的磅礴和雄壮,感受到的不是西汉的兴隆和伟大,而是沁入骨脾的凄凉,满目的荒残破败。

在这东汉的末年,西汉已经过去的太久远了,两百余年的西汉,空余一座长安城,默然的矗立在关中大地之上,无声无息的呢喃着往日的辉煌。

长安城外,道无行人,野无村居,天地榛榛莽莽,有若混沌初开,唯余生命力顽强的杂草、有一缕机会就疯狂生长的灌木丛,在没有人类干扰的情况下,散发出勃勃的生机。

“诶,李傕、郭汜真是干得不赖啊。”刘璋眉宇间神色凝重,他直直的感叹了一声,仿佛夸赞的言语,可语气里是对李傕、郭汜的浓浓杀意。

如果刘璋没有记错的话,历史上建安三年李傕、郭汜才伏诛,也就是建安元年、二年、三年,二三年间,关中就会被李傕、郭汜祸害的无复行迹,关中父老,能走的就往荆州、益州跑路了,不能走的,就在关中等死。

而眼下长安城外,仿佛天地初辟的场景,明明白白的告诉了刘璋,不用等到建安三年,就在这建安元年,关中的元气就歇逼的差不多了。

张既、韦康,这两位关中人,陪同在刘璋的身边,二人的神色皆是肃穆,眉宇间同刘璋一样,凝重的紧。

作为在三辅动乱之际,不曾迁徙他处,留在关中坚守的张既和韦康二人来说,李傕、郭汜等凉州贼造的孽,他们都是亲身经历者,一丝一厘,一点一分,他们都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的。

唯有诛杀李傕、郭汜二贼,以谢关中父老。

一念至此,张既和韦康将目光投向了身前的刘璋,二人同时冒出了一个念头,天幸有益州牧刘璋这等爱民修德的宗室,兴义兵讨贼,为关中致太平。

“眼下长安城内可有百姓。”刘璋回顾,他朝京兆韦氏出身的韦康问上了一句。

韦康摇了摇头:“昔年李傕和郭汜不睦,二人于长安城内大战连月,城内百姓逃的逃,死的死,哪里还敢居留在长安城内,如今的长安城,只是一座军营而已。”

“城内城外是李傕、郭汜的凉州兵,关中诸将李堪、候选、程银、梁兴等人的三辅兵,以及为李傕、郭汜招诱而来的凉州杂胡。”

刘璋闻言点了点头,韦康不愧是本地人,作为地头蛇的他掌握的消息极为清楚,比之斥候间细刺探到的消息精准多了。

“明公近身至此,李傕、郭汜却发不发一兵一卒列阵相抗,可见其人心生怯意也。”韦康拱手道了一句,今日他们一行人来到长安的不远处侦望城池守御以及军事布置,但长安城内恍若未闻,任由他们观摩侦望。

张既轻笑了一声,他语气轻松:“前番李傕、郭汜派遣出来劫掠粮道的羌胡,为张任、张绣二位校尉杀的大败,或是一以灭之,或是束手请降,初战不利之下,李傕、郭汜如何还敢列阵抗衡。”

“这倒是未必。”法正,这位扶风人,对李榷、郭汜的恨意不比韦康、张既少,但他没有露出轻视李傕、郭汜的态度,而是做着较坏的打算:“李傕、郭汜二人,郭汜小憨,不足为虑,然李傕狡黠,素有良谋,不可等闲视之,今番我等临城侦望,彼等未曾出兵,恐是有使我等心骄之意。”

“兵法云,骄兵必败,以其恃强轻敌,对敌手不以为然,往往疏忽大意,致使兵败。”

军议校尉法正,这位谋士,或许由于年轻,还没有达到历史上曹刘汉中之战时,定军斩夏侯、一举夺汉中那般的奇谋诡策在怀的境界,但他的底子还是不错的,轻飘飘的看穿了李傕、郭汜的打算。

张既闻言点头称意,他拱手向法正道:“法君所言甚是,料敌须从宽,却是既浅陋了。”

“军国多务,四海纷争。”刘璋给出了总结的陈词:“张卿、韦卿,兵书不可不读,武事不可不涉,平定宇内的乱局,非在马背上不可,若只是通晓经学、舞文弄墨,却是无济于安康天下苍生。”

“康谨遵明公教诲。”韦康拱手称诺。

“既秉承明公教诲。”张既应然了一声。

虽是张既和韦康都是偏向内政型人才,但刘璋还是想磨砺一下他们在军事上的才干,毕竟二人就算不接触战争,地方上大大小小的贼寇,也需要他们行武事去荡平。

这关中,除了李榷、郭汜这些大乱子,小的乱子可也不少,而这些小乱子,自然不配刘璋去过问,刘璋也没有那等的精力,该过问的,应该是张既、韦康这二位令守。

对于张既和韦康的安排,刘璋心中已经有了个大略的决定,不过还需荡平李傕、郭汜后再说了。

眼下的第一要务,是夷灭李傕、郭汜二贼,摆平整个关中最后一座未降服刘璋的城池-——长安。

长安一定、李傕、郭汜一灭,偌大的关中之地,才是真真正正归属于刘璋了。

“还营吧。”

见着夕阳西下,几只归巢的鸟雀翻飞在云霞中,落日余晖,百鸟归林的场景入目,刘璋野升起了还营的心思,李傕、郭汜即是不出,而他该看的都看完了,自然没有必要停留下。

随着刘璋的一声令下,簇拥着他的步骑有条不紊的开始返身还营,队列严整,动作舒缓,不多时,刘璋一行人就返回了大营。

回到大营后的刘璋先是洗了把脸,抹去了身上的灰尘,以及身体上的些许疲惫,接着他就忙不迭的召见了荀攸。

荀攸作为主簿,典掌机密,需要从浩瀚如海的往来文书中提炼紧要的消息给刘璋知晓。

“天子东归雒阳,已经是抵达了雒阳城一段时日了。”荀攸道出了天子的动向。

“只是雒阳都城,昔年为董卓焚毁,百姓流离,士民奔散,宫室殿宇,一以焚毁,偌大一个雒阳城,化作丘墟之地,天子虽是归之雒阳,可雒阳非天子久居之所也。”

刘璋眉目间露出深思的模样,他朝荀攸问道:“以卿之见,天子当归何处,或者说,何人会迎奉天子。”

“依明公之意,关东诸侯,谁将迎纳天子?”荀攸不答反问,他挑眉问询了刘璋一声,同时他道出了反问的缘故:“我欲同明公互对一番,看答案是否相同。”

刘璋伸出手指,轻轻击打着案几,一二刻后,他答道:“兖州曹操。”

荀攸闻言露出了讶异之色,刘璋所说的兖州曹操,却是他心中的答案,关中诸侯中,会做出奉迎天子的诸侯,当以曹操为第一。

荀攸开口道:“襄阳刘表,昔日攸在荆州待过一段时日,对刘表也有一二点了解,刘表的志向,无非是坐保江汉,无争横天下之心,对天子的所在,自然不是那么的紧张,所以刘表必然不会北上奉迎天子。”

“冀州袁绍,虽是麾下谋臣猛将如云,肯定会有人建言让袁绍奉迎天子大驾到邺城,挟天子而令诸侯,南向以争天下,然袁绍为人,好谋而寡断,知事却不见机,一时三刻间,是很难下定决心奉迎天子,必然会落于人后。”

出身中州,为颍川名士,昔年在朝堂、地方上都厮混过的荀攸,分析起关东诸侯来是头头是道。

在着重分析完鹰扬河朔的袁绍和跨蹈汉南的刘表后,荀攸眉色深重的开始道起了曹操,兖州牧曹操。

“曹操其人,昔年汝南人许劭以知人著称,曾点评曹操曰:‘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故太尉桥玄也曾有言:‘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许劭、桥玄,皆见重曹操至此也。”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刘璋眉眼一挑,缓缓言道:“但见曹操横行兖豫,扬州袁术、徐州陶谦、并州吕布,都不是曹操敌手,可见许劭、桥玄,所言非虚,料想中原之地,恐为曹操所据也。”

荀攸长篇大论,刘璋自然也得说上两句,方便荀攸换气。

“明公说的是,中原之地,无有人是曹操的敌手也,早晚中原皆为曹操所有。”荀攸点头赞同道。

“曹操文武之才,夫略不世出,眼下虽是暂时名义上依附于袁绍,为袁绍守御河南,以便袁绍讨灭公孙瓒,不至于袁绍两面受敌,但曹操终不为袁绍之下也,袁曹早晚有一场大战。”

道完了对未来局势的揣摩分析,荀攸将话题重新转回奉迎天子的事情上:“曹操见机而做,知人任事,必然不会放过奉天子以征四方、掌控朝廷大义的机会。”

“且兖豫之地,地近雒阳,便于奉迎天子……是故攸断定,一则曹操本有奉迎天子之心,二则曹操麾下谋士多有明见者,肯定会大力督促曹操奉迎天子,两相合力,曹操当是会做出奉迎天子的举措。”

“说不得,眼下曹操派出奉迎天子的先锋,已经在路上了。”

荀攸说完这句,他的神色有些揪然,大汉天子,多么好的一面旗帜,若是能为他的明公所有,得乎奉天子以令不臣,借天子的大义征讨四方,天下诸侯孰能抗乎。

可惜的是,他们却是没有那等的机会。

刘璋神色淡然,并没有太多的得失之色,所谓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有些事情即是知道无可奈何,不如坦然接受,纠结于得失,反倒会怅然。

他眉眼间露出一缕揶揄之色:“料想曹操麾下谋士,荀卿的那位叔叔荀文若,定是大力拥促曹操去奉迎天子,且说不得是定策之人,拥定策之功。”

“啊。”荀攸难得的失色,他讶异了一声后,很快沉稳了下来,他斟酌着说道:“文若叔有王佐之才,自然不会落于人后,错过奉迎天子、把控大义的机会。”(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