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三国:季汉刘璋 > 第342章 冯翊张既

三国:季汉刘璋 第342章 冯翊张既

作者:花花家的太岁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4-10-21 23:33:23

第342章 冯翊张既

陈仓。

望着一众关中耆老满是期盼和饱含热泪的眼睛,刘璋有一种民心在我的触动,他感怀颇多,一则自身责任之重,肩负着关中士庶的存亡,若是他胜了,关中士庶便可享太平之世,若是他败了,关中士庶在李傕、郭汜的剧烈残害下,关中再过一二年,只怕没有行人了。

二则李傕、郭汜等凉州贼毒害三辅,以至天怒人怨,瞧着一众关中耆老谈及李傕、郭汜时,恨不得食其肉、饮其血的愤慨神色,可见是恨毒了李傕、郭汜等人。

这第二条也就为刘璋引兵到关中后,打下了一个良好的群众基础,关中士庶,对他的到来是无不竭诚欢迎、惟恐落于人后,且不止是口头上的拥护,雍县的豪族还带来了粮草供给和青壮从军,没有丝毫犹豫的将筹码全部加到了他的身上。

不过对于关中耆老带来的粮草和青壮,刘璋有着自己的考虑:“诸位父老,璋军中粮草非乏,不欲烦民,粮草你们便带回去吧,用于抚育雍县的子弟……至于想从军的子弟,我一以纳之,来日共讨李傕、郭汜二贼,为关中开太平。”

关中战乱多时,耕种不宁,刘璋料定,面前的这批粮草,想必是雍县豪族从口粮中挤出来的,自家若是收下,只怕这些雍县豪族的族内少不得会因为营养不良饿死一批人,如此一来,粮草不乏的他当然不会收下。

此外,刘璋做出这样的决策,还有着收揽人心的想法,他既是要入主关中,自然要做出不同凡响的举措来,拒收粮草便是一条非常的行为。

宇内大乱,四海纷争,农时延误,粮草匮乏的问题在天下大大小小的诸侯处都发生过,是以没有人能抵制住粮草的诱惑,尤其是送上门来的粮草。

而刘璋,却是要做出这样的非常之举。

王翁脑子只觉嗡的一声,他感觉自己像是听错了,面前的刘益州竟然不想收下他们运来的粮草,这是亘古都未曾有过的事情。

王翁自谓生平以来,不管是昔日的汉军,还是今时的凉州贼,以及时不时侵扰三辅的羌胡,若是自家将粮草奉上,断然是没有不接受的道理,而且说不得还会上门来抢,可面前的这位刘益州,却是大不相同、异于常人,竟是拒了他献上的粮草。

“明公,这些粮草都是我等的一片心意,用于相助明公讨贼之用,还请明公收下……我等族内,粮草尚且充足,绝无断炊的情况,明公不必为我等忧心。”

王翁大抵猜到了刘璋的想法,他开口向着刘璋表明心意,并于心底感叹万分:‘仁德啊仁德,天下怎会有如此仁德的明公。’

“王翁切莫再言,璋说过的话,从无收回的时候。”刘璋上前,搀扶着年老体衰的王翁,示意众人进入陈仓城去,毕竟在城门口、烈日下一直交谈不太好,谈久了弄不好中暑倒下一两个耆老,那就不美了。

“这……这……”王翁听着刘璋斩钉截铁的话,他期期艾艾了两句,也只得点头答应下来,只是点头答应下来的他,眼眶里泛起了一层晶莹。

众人来到了陈仓官寺,刘璋好生安抚了一众暗自抹泪的关中耆老,并在入夜后摆了一个简单的宴席,用以招待关中耆老,最后,他目送这些关中耆老离去,让他们在陈仓内设下的居所安住下。

待做完上面这些事情,刘璋举目望天,但见夜色还不是很浓重,一轮钩月正处于东方升起不久的状态,斜挂在半空中,静静的流泻下清淡的月色。

“子远,说说李傕、郭汜处的情况吧。”刘璋没有安歇的念头,他向吴懿这个先锋主帅问询起了李傕、郭汜一方的情况。

吴懿应声作答:“明公,前面徐校尉在陈仓道口大败李傕、郭汜遣来的羌胡之后,李傕、郭汜便引兵而去,眼下二贼以及他们招诱来的群贼,屯重兵于长安城、黄白二城,此外长安、黄白二城附近的县城,则有少量凉州贼管制,见着像是打算等我们引兵去攻。”

“诱敌深入?”刘璋嘿然一笑,道出了李傕、郭汜这般举止可能的目的。

“当是诱使我们深入,意图拉长我们的粮道,并用长安坚城来抵御我们,使我们顿兵坚城之下,而后于长安城下一锤定音、决一胜负。”主簿兼军师中郎将荀攸嘴角噙笑,他摇了摇头道。

军议校尉法正伸出手摩痧着下巴的短须,他不屑一顾道:“李傕、郭汜想我们引兵前去攻打长安,那我们就偏不去,不顺着他们的心思。”

参军郑度闻言惑然了一句:“不去攻打长安,诛杀李傕、郭汜二贼,如何拿下关中?”

众人看向军议校尉法正,等着法正的回答。

法正轻微的摇了摇头,他缓缓道:“不去攻打长安,指的是不立即去攻打,而不是不去攻打。”

“我军初至关中,立足未稳。”法正解释道:“所以如果我们发兵去攻打长安,就显得太过急躁了,也容易露出破绽……我们还需步步为营,好生经营个把月,这个月先摆平陈仓附近的郡县,使左右两翼没有隐患,如此一步一步的向长安进军而去。”

“善。”荀攸合掌赞道,他对法正的意见很认可。

一声称赞后,荀攸向刘璋拱手道:“明公,我军步卒多而骑卒少,李傕、郭汜处骑卒多而步卒少,若是我们急切间引兵至长安,从陈仓到长安的粮道,必然会受到凉州精骑的袭扰,彼等依仗良马,来去如风,我们是断然追之不及的,此外我们也没有足够的骑卒去反制。”

“所以臣下认为,当依照法校尉,步步为营,一步步向长安推去……”荀攸抚着长须,他完善着步步为营的计策。

“关中子弟,遭受李傕、郭汜的荼毒残虐,如今已经是两三年多了,积怨甚深,自今日一众雍县耆老言谈便可知晓……关中父老不过是旧时无力抗衡李傕、郭汜麾下的强兵,只得默默承受,今者明公至此,关中父老有了依托,必然携粮裹甲前来助阵,就如雍县之豪族一样。”

“因此明公可以一步步向长安推去,在路上号召关中的豪杰,诛杀李傕、郭汜在三辅郡县设立的长官,使李傕、郭汜只余孤城两座,长安及黄白城,绝了李傕、郭汜内外的通道,让这些凉州贼众胆寒震恐。”

“嗯。”刘璋从善如流,他点头应下。

“当如先生、孝直所言,号召关中豪杰,一并讨贼,还关中一个清朗太平世界。”

接着众人再讨论了一二实施计策的细节,直到夜深,会议方才结束,在会议结束的时候,刘璋想起了一件事情:“此前虽是发了檄文于关中,可当时大军未至,也就没有言明针对李傕、郭汜的悬赏……今番我既已至此,当明告关中父老,放出对李傕、郭汜二贼的悬赏。”

“以明公之意,打算针对李傕、郭汜给出何等悬赏?”荀攸问询道。

刘璋应声作答,给出了他早已揣摩好的悬赏额度:“我意不论生死,且不论其人身份如何,只要能将李傕、郭汜送至,封侯,赏千金。”

荀攸点了点头,这个悬赏额是个合理的额度,配得上李傕、郭汜大奸大恶、国之大贼的身份。

“攸夜间就写上一份告示,明早遣间细布张关中各处,加上前面所言号召关中豪杰一起诛贼的计策,此外的话,明公可还有其他需要明告关中父老的吗?”身为主簿的荀攸领下了这份文书的书写工作。

“有劳先生了。”刘璋点头,他先是抚慰了一句作为劳模的荀攸,而后摇了摇头道:“至于其他,却是没有什么了。”

第二日。

从主簿兼军师中郎将荀攸麾下的属吏手中,数十名精细的骑士各自接过了一份告示,告示上是益州牧刘璋对李傕、郭汜给出的悬赏,以及对关中父老的号召,号召关中父老一并讨贼。

“尔等张告各处,切莫遗漏。”昨夜为了撰写告示,以至到了凌晨后方才睡下的荀攸,他顶着微微泛黑的眼圈,向着一众骑士吩咐道。

“诺。”一众骑士齐声应了一句,而后拱手告退几步,就纷纷各自上马,自陈仓向关中各处奔去。

做完了这一桩事务,荀攸忙不迭的赶到刘璋处,向刘璋交付:“明公,告示已经写好,且吩咐了精细骑士去张贴关中各处郡县……若无意外,不出三五日,关中豪杰必然都知晓明公的到来,以及明公对李傕、郭汜开出的赏额。”

“先生辛苦了,眼下我们还需在陈仓修整几日,却是没有什么要事,先生且回去补个觉。”刘璋见着荀攸的黑色眼圈,他慰问了一句。

“不必。”荀攸顶着个黑眼圈,但他的精神却很不错:“不过是熬了一宿,算不得什么,当下虽说是大军远迈至此,需要修整几日,可粮草辎重、军械战具等物,还需早早的准备妥当,不要有什么遗漏才好。”

“念及军事大事,攸哪里睡得着,就算睡着了,只怕一只眼睛也还是睁着的。”荀攸微微一笑,眼下正在辅佐明主,争霸天下的关键时候,他只觉浑身是用不完的气力,睡意仿佛不存在一般,因是他虽然看上去有些缺乏睡眠,看精神上亢奋的很,断无一点惫色。

“得先生辅佐,璋之幸也。”刘璋感怀了一句。

正如荀攸所言,三五日内,一封出自益州牧刘璋之意的告示在三辅之地传了个遍,无论是关中的豪杰,还是关中的黔首,耳中都躲不过刘益州三个字。

一时间,关中除却李傕、郭汜等人,以及一意和刘璋对抗到底的关中诸将,剩下的饱受兵灾的豪杰黔首,无一不是群情激奋。

其中有志向的关中豪杰,开始行动了起来,他们装载着粮草,携带着弓矢赶赴陈仓,欲效命于刘璋麾下,协助刘璋征讨凉州贼,同时于其中建功一二。

至于未曾赶赴陈仓的豪杰,他们在得到蜀军作为依仗之后,纷纷起兵诛杀了李傕、郭汜置下的郡县长官,安排信使传首陈仓,并向刘璋递上效忠的文书。

这里有一位豪杰,姓张名既,字德容,为冯翊高陵人,曾经被举为孝廉,但没有赶赴京城入郎署为官的他,此时却是动身赶赴了陈仓,欲效命于益州牧刘璋。

当张既抵达陈仓后,第一时间他没有受到益州牧刘璋的接待,这里并不是因为益州牧刘璋小觑关中豪杰,而是益州牧刘璋此刻恰巧不在城中,而是在城外检阅部队。

因此张既见到的人,是益州牧刘璋之下的第二人,主簿兼军师中郎将荀攸。

面对出身颍川荀氏的荀攸,以及荀攸如今贵重无比的身份,张既不露一点怯色,他同荀攸侃侃交谈了起来。

“张君是冯翊人?”荀攸根据张既递上来的名刺,扯起了张既的籍贯,他对张既没有什么耳闻,冯翊也没有什么张氏的豪族,不过见着张既仪表非凡,他料定张既绝非凡俗之子,是故以主簿之重,亲自接待张既一番。

“是,既乃冯翊高陵人,寒门庶族出身,没有什么名望,主簿恐是难有耳闻。”张既无所遮掩的道明了自己的身份和家世,他的脸上没有一丁点因为出身寒门而有所羞惭的意思,神色淡然,波澜不惊。

见着张既的面色,荀攸略微点了点头,他抚须道:“前虽不知,今日却是知晓了张君……其实以张君的风采,就好比一根锥子放在囊中,早晚显露出来,扬名关中。”

“主簿谬赞了。”张既谦逊了一句。

他拱手道明来意:“既此来,是听闻刘益州引兵至此,有讨贼之意,我虽是不过一凡俗之辈,也想为关中子弟做一番贡献,故投效至此……还请主簿上告刘益州,言明既之心意。”

这里张既朗声道:“纵是留于帐下做一名士卒,我也愿意,还望主簿不弃。”

“张君此来,自然要上告明公,至于置张君何位,需看明公意思,然绝非一小卒尔,非是待士之礼也。”荀攸点头应下,同时他见着张既有如苍松一般劲拔的姿态,不由心底感慨了一句:‘关中佳士何多耶!’(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