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三国:季汉刘璋 > 第164章 心声

三国:季汉刘璋 第164章 心声

作者:花花家的太岁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4-10-21 23:33:23

第164章 心声

第164章 心声

沈弥、娄发,两位被刘璋派遣到永昌郡,去平定永昌郡境内哀牢夷作乱的校尉,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作战后,二人完成了他们接下的命令,荡平了永昌郡境内作乱的一众哀牢夷。

只是哀牢夷引发的大动乱是平定了,但作为军功的斩获却不是很多,盖因为战败的夷人见势不妙,就撒丫子跑路,往深山密林中逃窜,一边跑一边丢盔卸甲,减轻负重潜行林间,再加上夷人对山林的熟悉,进入山林就好像回到家一样,一拐角就能从汉军的眼皮子底下消失,如同鱼入大海、鸟遁青天一般,消失的无影无踪。

因此,在斩获的夷人不多的情况下,虽然拿到了平定永昌郡功劳的沈弥和娄发,脸上的喜色却不是很浓郁,毕竟这桩功劳还不足以让二人开怀大笑、喜上眉梢。

面色不佳,骑在马背上的娄发,抬头看了看天色,挥手示意士卒部曲停止了前行,并吩咐帐下传令官,去传达就地扎营的命令,天色已经不早了,再往下走,只怕要摸着黑灯瞎火的扎营了。

于此同时娄发伸手勒住了马缰绳,他座下温顺的南中矮脚马,通晓了他的心意,停步驻足不再行动。

“南中马腿脚矮小,四蹄不大,身形比起凉州大马,不知逊上多少,虽是如此,但南中马性格温顺,通晓人意,用来作为耕马、或者是老幼的代步工具,想来可以物尽其用。”娄发在座下南中马敏锐的感知了他的心意后,向着一侧的沈弥感叹了一句。

身形高大有如铁塔的沈弥认同的点了点头,他抚了抚座下南中马脖颈处的马鬃,对南中马给出了他的看法:“在这山林间前行,南中马称得上如履平地,再者某的贱躯颇重,一般的马承载了一段时间,便是气喘吁吁,马背都要矮上一层,这南中马却是半点苦累的表现都没有,可见南中马稳健,兼之耐力比较长。”

娄发面露微笑:“所以明公让我们多多搜罗夷人手上的南中马,虽然南中马比不上凉州大马,但用处还是很大,日后攻伐汉中的米贼张鲁,少不得要用上南中马载重粮草、运送辎重,一份畜力,抵得上好几个士卒奔波道路上载粮前行。”

“依我看,明公搜罗南中马的做法,还有另外的意图。”翻身下马后的沈弥,对着娄发说出了他考虑:“我们这次征伐哀牢夷,虽是平定了哀牢夷闹出的大乱子,但斩获的夷人不多,永昌郡的夷人没有受到大的创伤,我们统领的大军这一走,跑到山里的夷人估计观望一段时间后,就会窜出山林,重新聚集在一起,又在永昌作乱起来。现在我们夺了夷人的马,夷人的力量便被削弱了三分,下次夷人再叛乱就危害小了。”

“有理。”同样翻身下马的娄发认可的道了一句。

下马后的二人不再闲聊关于南中马的问题,而是分别指挥起各自帐下的士卒安营扎寨,虽然是在境内行军,但考虑到永昌郡的特殊性,这里满地都是夷人的足迹,说不定就会有一两家不长眼的夷人部落,跑来夜袭大军的驻地。

所以沈弥和娄发立营的样式,还是依照行军打仗时候一般,营寨前挖起深深的壕沟,壕沟前竖起锋锐的拒马,壕沟后用栅栏将大营环护了一圈,至于夜间的明哨暗哨,自然是不可或缺的,沈弥和娄发安排了精细之人,布置到了大营的四周,他们更是远远的放出探马,刺探立营之地周遭的动静,以防在这大军胜利返回滇池的时候,出了什么差池,那就不美了。

入夜后的中军大帐中,沈弥和娄发摆起了酒宴,但考虑到是在行军过程中,多饮沉醉恐会误事,所以二人只是浅酌了几杯。

“文渊兄,我观你在永昌郡同叛乱的夷人交战时,称得上奋不顾身,不避刀剑,虽说这是为将的本分,但还请保全自身,多多防范一些,你身负校尉的职责,若有什么闪失,于大军不利,另外某可不想失却你这位好友。”几杯酒水下肚,娄发对着面前的至交好友沈弥道起了心里话。

在永昌郡平定哀牢夷时,娄发每每见到沈弥身披两重重甲,以校尉的身份,出现在战场的第一线,更是仗着身上的两重重甲,忽视掉手持锈兵的夷人,悍猛的手持环首刀,领兵冲阵,破坏掉夷人的阵型,将夷人军阵切割开来,而后开始一场屠杀。

沈弥的这种悍不畏死的作战风气,让娄发不免有些担忧,战场上刀剑无眼,他担忧沈弥这位好友一时不慎,会遭什么不测。

沈弥闻言放下手中的酒杯,郑重其事的向着劝告他的娄发,吐纳了自己的心声:“子初兄,你是知道的,某出身寒门,家父是一介平民,更是家贫无力娶妻,只能纳一位板楯蛮女为妻,方才有了某,身上一半是汉人血脉、一半板楯蛮血脉的东西。”

说到这里的沈弥,语气有些低落了起来:“在某小的时候,那些世家豪族的子弟看我的眼神,就像在看地上的一只臭虫,寻常的黔首百姓眼中,某是玷污了汉人血脉的异类,是不讨喜的对象,这些人看向某的眼神只有厌恶和嫌弃……就连某的父亲,对某也是甚为不喜,觉得我是一个蛮子,带出去丢了他的颜面,小时候是真的苦,就像每日嘴里含着一个苦胆一般,只能慢慢熬,熬一天是一天。”

“天幸长大成人的某多少有一些武勇,靠着这份武勇,某在巴郡混出了个名堂,成了一名渠帅,手下招揽了一些儿郎,少有人再敢于某的面前露出嫌恶的眼神,可是这群人就算嘴里不说,嫌恶的神色收敛在了眼底,某也还是知道,他们不喜我。真论起来,这些年来,巴郡能看得起某的人,不过是兴霸和你而已。”

“到这里,人生有一二知己,某就很满足了,不想做过多的追求。可天不该,某读了《春秋》《左传》这些书,知晓了忠,知晓了孝,知晓了什么是天下大义,不满足当一名任侠的渠帅,某想去寻一明主,效命于他,做一番响当当的事业,如此才不枉身高八尺的躯干,才不枉一身的武勇,才不枉为大丈夫。”

“可以某的出身,有哪位高高在上的权贵,会看得上一名身上流着一半板楯蛮血脉的人,会真真正正的以国士待我,发给某的官职,能真正的尽某的才干。故而,这些年来,我一直浑浑噩噩的在巴郡度日,混一天是一天,想着就这般到老,人生只能如此了。”

娄发静静的听着,没有出言干扰,只是偶尔为沈弥饮完的空酒杯中满上一杯酒水。

言谈至此的沈弥突然笑了起来,笑意真诚,发自于内心深处:“直到那一日,兴霸来到巴郡,言是要招揽部曲儿郎,效命于新任的益州牧,并劝告你我二人投效新任的益州牧,而后某跟着兴霸到了成都……当时某内心狐疑不已,疑心以某一个巴郡的渠帅身份,得不到新任益州牧的接待,疑心某日常的行事作风过于粗鄙,讨不到新任益州牧的欢心,疑心某身上一半板楯蛮的血脉,会惹得新任益州牧的嫌恶。”

“但这些狐疑,在这位新任益州牧以板楯蛮曾为高皇帝效命,某算的上是功勋之后,竟是为我亲自斟了一杯酒后,顿时烟消云消,那个时刻,某的内心一片清明,过往读的那些书,书中的人和物,都浮现了某的面前。某那一刻总算知晓了,为何豫让为报智伯之仇,屡次三番刺杀赵襄子,更是不惜以漆毁容,吞碳改变嗓音,什么叫做以国士待之,必以国士报之。”

“明公不以某的出身鄙陋,不以某的为人粗浅,超拔我为校尉,信之任之,待我甚为亲近,每每言语接纳,谈笑倜傥,皆是一片赤诚。某得主如此,是何等的福分。”沈弥言语感慨,发自肺腑。

接着沈弥解释了征讨哀牢夷时,他每每先登破阵的缘由:“明公即以国士待某,某必以国士报之,投某以木瓜,报之以琼瑶。故而明公交代某的事情,某自是奋不顾身、肝脑涂地,如此方能报答一二。”

“此外,切莫说某不挂念自家的身子,子初兄不也是一样,这段时间征讨哀牢夷时,是鞍不离马,甲不离身,弓弩拉断了十几只,发出的箭矢只怕有数千了,某看你手上的老茧这次又要多上一层了。这里,某倒要劝告子初兄保重身体,留有用之身,方能报效明公。”

面对沈弥的反问,娄发无奈的笑了笑,说是沈弥不记挂自家的身体,他又何尝不是一样:“文渊兄,你的情况我知道,我的情况你也知道,你出身不好,我的出身也不好,我是寒门子弟,依据常理,是没有什么出头之日,没有谁会真心看重任用我,今番能得明公接纳,一举拔为校尉,恩宠优渥,过于殊待。我又怎么敢不忠勤任事,以图报效明公呢。”

沈弥、娄发的心绪在这一刻得到了共鸣,各自拿起身前的酒杯,二人目光灼灼的对视着,心意互通,将是对饮一杯。

“子初兄,请。”

“文渊兄,请。”——

汉嘉郡,汉嘉县。

“明公什么时候北回成都。”汉嘉县县令杨洪,向前来主持迁徙青羌到蜀郡居住的吴懿问道,他已知晓了整个南中大抵平定了下来,刘璋是时候返回成都了。

吴懿眉目柔和,对着面前这位犍为大族杨氏的青年才俊,开口说道:“南征的大军整顿开拔需要些时日,不过也快了,如今是十月初,十月中旬的样子,明公应该就回到成都了,说不准明公会轻身赶回成都,不与大军同行,早点返回成都也说不定。”

“明公不打算留镇南中一段时间吗?”杨洪心有疑惑,面色带着些忧虑:“南中虽然眼下平定了,但许多叛逆的叟夷逃窜到山林中,蛰伏了起来,若是大军即刻返回成都,这些蛰伏的宵小只怕会生出别样的心思,再度出来兴风作浪。”

对于杨洪的担忧,吴懿不以为意,他解释道:“这段时间夷灭的叟夷部落不知凡几,南中有异心的豪族也被震慑到了,后面就算还有宵小之辈跳出来,造成的祸患也不大。此外明公任命了建宁太守高颐为庲降都督,统五营士卒,镇抚南中,若有叛逆,可先行平定,然后报告。有高太守在南中行便宜之事,再加上明公天威悬于南中,当是没有什么大的问题。”

杨洪点了点头,他接着问起了吴懿:“关于旄牛夷王狼谭,明公打算如何处置,这人于疏通牦牛道有些功劳,但前面受到越嶲郡夷王高远所诱,犯下过攻打安上县的过错。”

“这事明公下了决断,狼谭是个识时务的人,可以用来作为官府招抚夷人的门面,展示给南中的夷人看,所以狼谭疏通旄牛道的功劳,十足的发下赏赐。”吴懿侃侃而谈,言明了刘璋的态度。

“明公宽仁。”杨洪赞了一句,接着他问起了吴懿话中的深意:“明公欲以狼谭为例,显示给南中夷人看,这里面是否有相关对夷人的治策。”

‘好个闻一知三的犍为才俊。’吴懿心底赞了一句,说出了刘璋对南中夷人的治理政策:“明公的夷人治策有三,一则以蚩尤为夷人之祖,令这些夷人知晓他们的根源,非是夷人,而是华夏苗裔;二则招揽夷人中渠帅的子弟于官府所立官学读书习文,不过只限于忠义之学,其他的天文地理、兵法韬略,一概不准夷人子弟进修;三则如旄牛夷,夷王日后均由狼谭一脉为王,其部族中若有旁人篡位,则由官府拨乱反正,另外继承狼谭夷王之位的,必须在官学入学过,方能继承夷王之位。”

面对吴懿如此长篇大论,繁措复杂,杨洪心底却如明镜一般,他一点即通,知晓了刘璋的谋划。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