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民国江湖二十年 > 第442章 风闻头绪

民国江湖二十年 第442章 风闻头绪

作者:征子有利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4-10-21 23:31:34

第442章 风闻头绪

第442章 风闻头绪

民国五年,奉天城南。

大雪纷纷扬扬,无声无痕,整座院落白茫茫一片,安静寂然。

门扉开阖,十几岁的小丫鬟手提热水壶,呼出一团团哈气,沿着抄手游廊,急匆匆地走进正屋。穿过厅堂,撩开厚实的棉布门帘,里屋的交谈声便随之清晰起来。

江连横身穿黑色夹袄,云纹绸面,羊绒棉衬,此刻正端坐在茶桌旁,双手搭在膝盖上,不苟言笑,看上去很有些老爷气派。

书宁缩在炕头上,怀里捧着手炉,用褥垫裹住两只脚。炕烧得很热,如同煎熬,她的双颊因而微微泛起红晕。

小丫鬟走进屋,给俩主子的茶碗儿里添上热水。

“老爷,夫人,喝茶。”

是年入夏,“府院之争”愈演愈烈。黎总统和段总理针锋相对,分别在英美与东洋的支持下,暗中角力争权。

江连横看了看雪势,叹声却道:“拉倒吧,这雪下的,等吃完了饭,估计就走不了了。”

“是個爷们儿!”

“诶?我想起来了!”书宁连忙转过身说,“上次二夫人提过,张家大少爷去当兵了。”

调停的结果是:既然府院天天吵吵巴火,谁也不服谁,那你俩干脆谁都别干了。

“嗐,才十六七岁,还早着呢!”江连横自顾自地走到门口,“当爹的给儿子铺路,谁也挑不出毛病。”

英国佬和法国佬已经在北国各地招募了十几万人,并将其统一运抵威海卫,乘船远洋,奔赴欧洲战场。

两人之间,鹅毛大雪下得正紧,仿佛一道稠密的纱帘将彼此远远地隔开。

“家家都放鞭炮,吃团圆饭,你就让我在这跟丫鬟过年?”书宁难免有些怨气。

虽说书宁是个强扭的瓜,但吃在嘴里倒也挺甜,无论怎么说也是带着“嫁妆”来的,人长得也不差,老老实实,从不闹事,怎么也不至于当成窑姐儿般对待。

“应该。”江连横笑着感慨起来,“那宅子是有点儿小,没有大帅的气势。”

今天,赵国砚从辽南回来,招募劳工的生意,到底还要不要继续做下去,江家打算先听听最近的情况。

闲话几句,江连横拿起桌上的帽子,问:“没别的事儿了吧?”

“我听说,老张家的宅子,准备扩建了?”江连横端起茶碗儿,轻轻吹了吹。

“你们的年薪将超过两千法郎,等到回国的时候,你们将过上富家翁的生活!”

袁新法拉开车门,头上、肩上满是积雪,“东家,回来了?”

想得挺美,但不切实际。

“嗯,我顺道路过,今天不在你这待着了。”江连横撩开棉布门帘,“今天国砚从营口回来,我得去跟他碰个面,就不来回折腾了。”

“很厉害么?”

眼见双方剑拔弩张,“大清孤忠”便在黑龙会的撺掇下,亲率五千辫子军入京“调停”。

车轮将积雪压实,发出“嘎吱嘎吱”的声响,面朝城北江宅的方向缓步行驶。

小丫鬟颔首屈膝,转身离开,方才的交谈声便又渐渐响了起来。

四年了……

脑海中的思绪已然没有断。

“嗯。”

彩旗飘扬,汽笛声响,西线劳工就此踏上征程。

看样子,他似乎是更加偏向于赵国砚的想法,叫停招募劳工的生意,但这又并非只是因为利益的缘故,而是另有一点让他对这门生意有些反感。

“没什么。”江连横摆了摆手,旋即又问,“张家的五夫人怎么样,你见没见过?”

江连横应声点了点头,似乎对此早有耳闻。

因为招工的不只是西线的英法,还有东线的毛子,他对毛子有种近乎偏执的厌恶。而且,关外跟他有同样想法的人并不罕见。

江连横知会一声,旋即迈开脚步,穿过院子,推门走进大宅。

“也对,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么!”

江连横忽然想起倒清那年,第一次见到张家公子的情形,那小子看上去脾气挺好,人缘也不错,就是……少了点他爹身上那股草莽气息,究竟是阿斗还是仲谋也不好说。

“这不是还有丫鬟陪着你么!”江连横迎风眯起眼睛,转头吆喝起来,“惠儿,去进屋陪夫人唠会儿嗑!”

“具体我也不清楚,反正她们怎么说,我就怎么听,你不是不让我多问么。”书宁回忆了片刻,“那五夫人还是个名门之后,她爹好像是个将军,叫什么守山,我没太记住。”

如此一来,先前偷偷摸摸的“以工代兵”行为,也就随即变得堂而皇之起来。

后来讨逆军起,辫子军溃散而逃,老张顺势夺权二十八师,同时又趁乱兼并黑省地盘。自此,关东三省,只剩下吉林尚未纳入张氏手中——大势所趋,或早或晚而已。

江连横轻轻晃着脑袋,闭目养神,没工夫把心思放在这些家长里短之上。

房门关上,江连横暂且逃过一劫。

江连横沉声回应。

江连横戴上帽子,说:“行了,没别的事儿我就先回去了。”

更何况,洋人头、长风镖局和毛子兵……都是今时今日的缘起。

江连横在院心处停下来,转过身,面露难色地含糊了几句。

不过,这件事跟江家关系不大。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江家自然也是乘风而上,大有烈火烹油之势。

大帅夫人也是人,总要有几个阔太太朋友,没事在一起消闲解闷,江家的姨太太当然奉陪得起。

窗外大雪纷飞,昼短夜长,一个人孤零零地空守这座大宅,除了家丁仆从,连个上桌吃饭的伴儿都没有,换做是谁,都难免觉得孤寂难耐。

可不知什么缘故,南风始终打定主意要继续做下去,并三番两次劝说大嫂不要放手。

他忍不住撇了撇嘴,暗自嘀咕道:“怪不得一个个都是老光棍子!”

其实,宅子并不小,而是老张的势力越做越大,那三进宅院,早已经容不下这尊大佛了。

想着想着,马车已然穿过内城,开进城北江宅门前的胡同。

“应该也有十六七岁了,反正听她们说是不打算继续念书了,估计是想让他锻炼锻炼,早点儿接他爹的班儿吧。”

书宁点点头,“上次去打牌,我听她们念叨过,说是要把东边儿那块地买下来,再盖一栋大洋楼。”

“还真叫寿山?”江连横忽然感到有些玄妙,“我小时候听一个亲戚说过这人。”

“我会送礼。”书宁打断问,“但再有俩月就要过年了,你不亲自送过去么?”

江连横的回答言简意赅,随即又吩咐道:“下次要是再有机会去打牌,记着给五夫人备份儿重礼,还有她的贴身丫鬟也别忘了,另外其他姨太太——”

说罢,雪地上的脚印便又开始缓缓朝前蔓延,最终在院门口拐了个弯,从视野里消失了。

胡小妍信任南风,江连横却有些兴趣索然,因为商埠局已经放出消息,开埠一事,箭在弦上,江家正是需要人手的时候。

“寿山?”

书宁在门口呆站了一会儿,旋即猛地转过身。

书宁急匆匆地跟到大门口,却又被寒风吹住了脚步,倚在门边,有些幽怨地问:“今年大年三十,伱还让我一个人在这过啊?”

“砰!”

这件事尽管荒唐,且远在千里之外,但江家却受到了不小的震动。

眼下,张老疙瘩坐拥黑奉两省,不缺人手,但却急缺枪支弹药,因此才打算将奉天原有的破烂厂房重新拾掇起来。要求不多,只要能生产子弹,仿造、组装几条枪,便足以缓解燃眉之急。

“什么?”书宁在炕上没听清。

满清复国,可不仅仅局限于四九城地界儿。

“当兵?”江连横不禁皱起眉头,“这么着急?那小子现在也没多大吧?”

江连横钻进马车,老爹的劝告又一次在脑海里响起来。

这一年以来,赵国砚和王正南几乎都在营口度过。

“你今天不在我这住?”书宁往炕沿儿上挪蹭了两下。

书宁点点头说:“见过一次,挺好,长得年轻还有主见,听说特别受宠。”

“那过年怎么办?”

王正南跟洋人走得近,很快便得到了消息,紧跟着下场掺和了一脚。

书宁朝棚顶瞟了一眼,仔细回忆了片刻,念叨着说:“好像也没再说什么了,提过两句军械厂,但她们都不懂,我也没听明白……”

毕竟,少时的他曾亲眼目睹“庚子俄难”,烧杀劫掠的场景历历在目,始终不曾忘却。

是年三月,远东和德意志断绝关系。八月中旬,“府院之争”落下帷幕,段氏掌权,终于下令正式参战,停止支付前清遗留下来的战争赔款,同时“强行”回收各地德租界——除了胶东以外,毕竟小东洋不肯松口。

何况,他三番两次镇压过宗社残党,心里自然得掂量掂量。

想到此处,江连横不禁沉吟感慨,“大帅可得好好活着呀!”

“拿上你们的合同,去往法兰西吧!”

“不光是稀罕,打牌的时候,听其他姨太太说,老张谈军务的时候,都不避着五夫人。”

不过,王正南似乎错估了这门生意的利润。

“哦,要鞭啊!”江连横装傻充愣,搪塞敷衍道,“你啊你啊,跟个小孩儿似的。好说,改明儿我给你整两挂,二百响儿的,让你一次听个够,就这,我走了啊!”

书宁忍不住“噗嗤”一乐,点点头说:“行,我知道了。”

当年,江城海的言传身教,江连横每一样都牢牢地记在心里,唯独女人这件事被他抛诸脑后。

“对,就叫这个,你听说过?”

还有老崔,江连横暗自感慨,已经十几年了,也不知道那老登现在还活没活着。

“爷们儿的,只要能管住裤裆里那点事儿,这辈子就能省去一多半的烦恼和麻烦。”

老张向来惯于骑墙观望。

“外头还下雪呢。”书宁趿拉着棉鞋走过来挽留,“你吃完饭再走呗。”

辫子军入京以后,关东三省尽皆响应。黑龙江的许巡抚、吉林的孟巡抚,纷纷在辖区内降下五色旗,再次悬挂起大清的黄龙旗,只有张老疙瘩坐镇下的奉天,始终犹疑不决。

不过,冯师长却早已急不可耐,脑袋一热,就把自己卷进了这场闹剧。

小丫鬟应声从下房里走出来,左右看了看,又悄无声息地退了回去。

“这么看重?”江连横放下茶碗儿,略感意外地问。

“嗯。”江连横应下一声,转而问道,“国砚到没到呢?”

“以工代兵”是官府决策,不是“卖猪崽儿”,而是代为招工,不仅麻烦事儿不断,而且利润少得可怜,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还有张大诗人,想起他那几首顺口溜,江连横又忍不住笑了笑,同样是多年未见,也不知道那老哥现在搁哪发财呢!

然而,无论他怎么想,时势洪流始终滚滚向前。

袁新法摇了摇头,“还没有,估计是下大雪,火车晚点了。”

于是,宣统大帝再上龙椅,陪“张孤忠”和“康圣人”耍了十来天,到底成了一出闹剧。

何况,造枪远比买枪难。兴办军械厂,江连横要是真有这份儿能耐,张老疙瘩估计要把他供起来烧高香,江家无异于手持丹书铁券、免死金牌,想怎么作,就怎么作。

大宗军火商会直接去找老张,而不是来找小江。

“咱俩两回事儿,我又不能天天跟人家姨太太后屁股转悠,那我不成老公了么!”

“这话说的,刚娶进门儿没多久,正在兴头上,那肯定稀罕呐!”

如同当年在关外修筑铁路时一样,他们也先后在西北和关外招募了大量劳工。

这些劳工沿中东铁路运往前线,沿途比海上的西线劳工更容易,也更安全,只是落地以后的生活条件,恐怕远比西线劳工更加艰苦恶劣。

不过,真正让江连横感到始料未及的是,这些赶赴东线的劳工,不止是在清扫战场、挖掘壕沟、或者充当炮灰;他们甚至还在毛子那边参加了一场内战!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