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骗了康熙 > 第945章 渔翁得利

骗了康熙 第945章 渔翁得利

作者:大司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18 21:06:46

第945章 渔翁得利

第945章 渔翁得利

小佟佳皇后的徽号,最终被议定为:慈康。

至于,小皇帝生母的徽号嘛,迟早要商议的,便提前初拟为:慈惠。

迎接老皇帝的梓宫回京,自然是越快越能体现孝道,便定于明日一大早。

因为新君在柩前称帝之时,必须给天下臣工以恩惠,初拟大赦天下。

只是大赦天下的范围,老三和老九,又联合发难了。

玉柱端着茶盏,看着老三和老九十分认真的议政,不由微微一笑,这两个家伙,还当真了啊!

唉,忒他NND的天真啊!

难怪,历史上的老四登基之后,先弄死了老九,再圈死了老三。

这两货,喜欢作死,刻薄寡恩的老四,怎么可能惯着他们呢?

关于大赦天下的问题,玉柱早有盘算。

首先,周筌的一大家子,虽然被玉柱想办法,从宁古塔弄回来了。

但是,老皇帝惩罚性的诏书,一直悬在头顶上。

周家人,一律不许科举入仕,这个实在是太狠了,必须予以推翻。

其次,照惯例,新君正式登基之时,必然要颁下赏银,这笔银子至少要四、五百万两之巨。

改元和老皇帝的庙号、谥号等问题,这个嘛,就很有弹性了。

既可以由辅臣们定了,也可以交给翰林们去商议。

一般情况下,都是由翰林们商议出初稿,辅臣们认可后,再交给新君允可。

毕竟,翰林们就是吃文化饭的,而辅臣们的文化水平,显然不如翰林们。

顺治朝的四辅臣,从索尼开始,一直到鳌拜,他们认识的汉字都不多啊!

但是,老三和老九不同啊,这两位辅臣的文化素养,极高。

尤其是老三,引经据典的想给老皇帝定谥号。

臣子称呼先帝爷,照规矩,官方固定格式为:我 庙号 (谥号最后的那个字 皇帝)。比如说,我世祖章皇帝。

我,世祖,章皇帝,正好三抬。三抬的意思是,我世祖章皇帝这五字,必须突出于奏折的所有正文之上。

这个章字,就是顺治帝谥号的最后一个字。

聊天的情况下,省略了三抬开头的我字,一般问题不大,几乎没人会无聊的举报你。

若是参加科举考试,或是写奏折的时候,漏了三抬的任何一抬,那就会被言官们,上纲上线到大不敬的程度!

老皇帝的谥号很长,最后一个字,最重要。

玉柱对这些繁文缛节,持开放性态度,随便大家怎么拟,就怎么定,他完全没有意见。

马齐和张廷玉,又不是笨蛋,玉柱都没有吱声,他们两个敢插话么?

结果,神奇的一景出现了,老三和萧永藻,居然吵起来了。

老三认为,老皇帝的庙号,应为文宗,经纬天地曰文,慈惠爱民亦曰文也!

萧永藻则以为,应为仁宗,宽厚仁慈曰仁也!

两个人吵得不开交,玉柱又不管,老五不懂汉学,根本说不上话。

老七看不下去了,沉声道:“有什么可吵的?照我看啊,不如定为圣祖仁皇帝。”他其实是随口这么一说罢了。

没想到,玉柱当即点头赞同,“然也!”

玉柱都表了态,马齐和张廷玉,自然不落人后的也表态支持了。

庙堂上的事儿,往往就是这么神奇。

老三和萧永藻争得面红耳赤,大家却赞同了老七的看法。

公平投票的结果,五比二,老九没吱声。老三和萧永藻谁都没赢,老七反而占了上风。

大势底定之后,张廷玉对玉柱的高明手段,佩服一塌糊涂。

当所有人都以为,老五和老七,只是辅臣里的摆设而已。

谁曾想,玉柱竟然屡屡以老五和老七的意见为准。

八大辅臣之中,玉柱自带三票,他支持谁,谁就可以赢。

同样的事情,出过几次之后,聪明绝顶的张廷玉慢慢摸到了玉柱的脉搏:自己不主动出头,只支持老五或老七的看法。

这人呐,只要享受过畅快执政的滋味之后,就再也回不去了呀!

权力,自带不肯放弃的魔力,谁都不可能例外!

马齐还没看懂玉柱的心思,张廷玉倒是大致摸到了点门。

但是,就算是捶死张廷玉,他也不敢乱说,反而暗暗期盼不已。

凭什么没文化的满臣,就该高人一头呢?

再次叫起之后,慈康皇太后,正式获得了小皇帝的允准。

至于圣祖仁皇帝的称呼,慈康皇太后和玉柱的想法,大致相仿:无可无不可。

既然大部分辅臣都同意了,她也就点头允准了。

只是,其间出了个小插曲。

小皇帝毕竟耐不住性子,趁着慈康皇太后喝茶润嗓子的时机,他居然问辅臣们:“诸卿,朕之生母……”没继续往下说了。

张廷玉故意低下头,心里暗暗好笑,小皇帝真沉不住气啊,惟恐大家忘记了他的生母皇太后之位。

实际上,小皇帝真的操之过急了。

如今又不是唐朝末期,掌权的宦官们,不把皇帝当人看的时代。

先尊慈康皇太后,因为,她是诸皇子的嫡母,身份格外贵重。

至于,小皇帝的生母,照礼制,不过晚几日,再上奏罢了。

这么点事情,都耐不住性子,成得什么大事?

几乎所有人认定,小皇帝没啥大出息,很可能是个庸主。

但是,玉柱不这么看!

当年,鳌拜执政的时候,老皇帝经常闹出无伤大雅的笑话。结果,鳌中堂丧失了警惕心,反被老皇帝所擒。

正所谓,一失足成千古恨呐!

玉柱不动声色的瞥了眼小皇帝,嗯哼,也好,将来只怕是有机会经典一问了。

皇上,何故谋反?

实话说,由于老皇帝非常重视皇子的教育,二十几个皇子,除了老五之外,没有一个是文盲。

散起之后,随着一声令下,步军衙们的官兵们和顺天府的差役们,马上行动了起来。

黄土垫道,净水泼街,准备迎接大行皇帝的梓宫回京。

如今的京城,和一般人想象的不一样。

时人云:天晴时则沙深埋足,尘细扑面。阴雨时则污泥满道,臭气蒸天。

可见,当时京城道路环境恶劣到什么程度?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