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骗了康熙 > 第390章 朝局大变

骗了康熙 第390章 朝局大变

作者:大司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18 21:06:46

第390章 朝局大变

第390章 朝局大变

如今的京城,已经不是玉柱离开之前的景象了。

现在,八爷党的人,已经崛起于朝堂。

老八管着内务府,老十四管着兵部,老九管着光禄寺。就连草包老十,都管了鸿胪寺。

户部,还是由老四管着,他正好又成了玉柱的顶头上司。

现任户部尚书,穆和伦,姓喜塔腊氏,镶蓝旗满洲,原为礼部尚书。

差事是永远办不完的,玉柱从宫里出来,径直就回了隆府。

隆科多正好在家。

玉柱递牌子进宫的时候,他已经在步军统领衙门里接了旨意。

父子俩有一年多没见面了,便命厨下整了一桌子席面,亲父子对坐着,开始痛饮。

隆科多连饮了三杯酒,却一口菜都没吃。

玉柱就知道了,亲爹的心里,不怎么痛快了。

也是,玉柱一回京,就又抢了隆科多的实权宝座。这事啊,无论搁到谁的身上,心里怎么可能舒坦呢?

吉林将军,虽是正一品的吉林土皇帝,军政一把抓。

但是,吉林那地方,天寒地冻,地广人稀。哪怕人参、貂皮等特产堆积如山,也运不进关内。

因为啥呢?

嘿嘿,吉林的皮货和人参,都走私进了关,你让盛京将军喝西北风去?

只是,这种老观念,在玉柱这里,就严重的落伍了。

玉柱一直没吱声,埋头陪着隆科多,连饮了十杯酒。

等隆科多开始夹菜的时候,玉柱这才慢腾腾的说:“阿玛,曹寅监制的大海船,快要造好了。到时候啊,大海船出了海之后,去吉林那边,满载了百年的高丽参啊,紫貂皮啊这些好东西,直接运到大沽口。嘿嘿,盛京将军那孙子,即使想黑吃黑,也只能吃到您的屁。”

隆科多一楞,仔细一琢磨,立时明白了玉柱的意思。

天津卫是隆科多的老地盘了,通州知州又是玉柱的门下赵东河。

隆科多想清楚了这一层之后,心里的郁结情绪,立时消散了许多。

毕竟是亲父子,隆科多的心里再不舒服,总不能打玉柱一顿吧?

如此争气的好儿子,隆科多心疼都来不及,又怎么舍得动手去打呢?

这肉啊,始终是烂在了,佟家人自己的锅里!

隆科多丢了京里的实权,却因为垄断了吉林的山货,可以走海上的贸易,而继续赚大钱

在权和钱之间,隆科多总算是捞着了一样,心理上也就舒服了一些。

“唉,皇上已经老了,记性也大不如从前了,经常性的忘事儿。”隆科多的心气顺了之后,就开始给玉柱讲述京里权力圈的实底了。

亲父子之间,只要及时的处理好了小小的芥蒂,啥事不好商量?

玉柱点点头,他远在湖南,对于朝中的动态,自然不如隆科多观察得这么仔细和到位了。

要知道,隆科多就是靠着揣摩清楚了上意,才从三等侍卫,逐渐爬上九门提督的宝座。

客观的说,隆科多对康熙的分析,对玉柱而言,有着极高的参考价值。

“另外,皇上最近明显有抬举三爷,对抗八爷的想法。”隆科多的这话,其实只说对了一半。

隆科多是四爷党的事,从来没有告诉过玉柱,他以为玉柱不知道他的老底子。

玉柱心里门儿清,二废了太子之后,康熙之所以要抬举老八和老三他们,依旧是权力互相制衡的帝王心术在起作用。

如今的朝堂之上,老三、老四和老八,个个都有机会,但人人无把握。

这显然是康熙的高明之处了。

但是,这么做的弊端,也是很明显的。

康熙为了不暴露新储君的身份,在权力分配的时候,就必然出现如下场景:老三多捞了实权,老四和老八也要跟着多得。

如果,老八倒了霉,老三和老四,也要跟着被削权。

依此类推!

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也!

只是,酒还没喝完呢,户部那边就派了人来。

来的人,是户部的堂郎中那海。

那海见了玉柱,赶忙扎千行礼,恭敬的说:“禀少司农,管部的雍亲王爷,命卑职来请您去衙门里,有大事商议。”

户部尚书,别称大司农或大司徒。户部侍郎,紧随其后,别称为:少司农或少司徒。

玉柱闻言后,不禁哑然一笑,这个老四,就是个急脾气。

他这刚刚回家,好多家务事还没来得及处置呢,老四就急不可耐的找他去衙门里办差了。

得了,老四相邀,玉柱即使再不情愿,也要过去应付着。

老四这个人,可不是很好说话的家伙。

在细节的方面,老四其实格外的注重。稍微有个闪失,平时没事,到了他要整你的时候,就都会被拿出来充当罪证了。

玉柱原本就是官场的老油条。

这么多年下来,他陪侍康熙的身边,周旋于诸位皇子阿哥之间,早就看明白了一个客观规律。

基本上吧,大人物们,往往容易栽在细节的不检点之上。

但是,三朝元老张廷玉,却是个例外,恰好给了玉柱极好的示范作用。

一言以蔽之,管住嘴巴,绝不信口开河,做事必须要处处谨慎小心。

身在局中,才能看得更清楚!

玉柱一直认为,晚年的张廷玉,如果不出“昏招”,主动找乾隆索要配享太庙的崇高待遇,他很可能死无葬身之地了。

实际上,张廷玉正是看穿了乾隆要清除旧朝元老,独掌国柄的真实想法,才故意自污,主动漏出了破绽。

不然的话,以乾隆的心狠手毒,连他的发小讷亲都给宰了,更何况是张廷玉这个汉人权相呢?

张廷玉晚年虽然挨了狠锤,却能够老死于榻上,已经算是善终了。并且,由于他的知趣,乾隆最终还是赏了他,配享太庙的特殊待遇。

毕竟,乾隆,那可是伪装成了皇帝的,超级冷酷的政治机器。

隆科多则摆了摆手,说:“你且回去告诉老四,就说我父子很久没有见面了,正在喝酒,等改日再去衙门吧。”

玉柱暗暗摇头不已,我的亲爹呀,您老人家,在历史上,就是因为看错了老四,才丢掉了性命呢!

“伱回去禀了雍亲王爷,就说,我陪着阿玛尽了儿子的孝道之后,就去户部衙门报到理事。”玉柱的话,可谓是八面玲珑,令人无缝可钻。

玉柱冒着得罪了老四的风险,也要陪着隆科多尽孝道,隆老三这个当父亲的,怎么可能有任何不满呢?

与此同时,老四得知了玉柱的回复之后,不仅不可能怪罪玉柱,反而会认为,玉柱本性良善,纯孝,可交也!

在这个格外讲究道德,推崇孝道的时代,玉柱如果连亲爹都不孝顺,怎么相信他会忠于王事呢?

千里长堤,毁于蚁穴,说的就是要注意细节。

不过,隆科多也是个地道明白人。很快,他就主动结束了家宴,放玉柱出门去了户部。

户部还是在棋盘街以东的老地方,北边是吏部,南边是礼部。

回京之后,玉柱就不能坐八抬大轿了。

因他已是响当当的红顶子二品大员,也就改为乘坐四抬的小轿,径直去了户部衙门。

玉柱刚在户部的门前露了面,就见把门的差役们,全都单膝跪地,毕恭毕敬的给他行礼,齐声道:“小的们,叩见部堂大人。”

“罢了。”玉柱只是略微抬了抬手,淡淡的吩咐一声,便迈着四方步,踱进了户部衙门。

他和差役们之间的地位,相差甚远,即使是简单的寒暄,也属跌了身份之事。

再进户部之时,玉柱已是拥有极大决策权的堂官,彻底脱离了执行层面的司员阶层。

六部之中,尚书和侍郎,统称堂官。郎中和员外郎,则为司官。

为了区别于挂尚书衔的总督,没有大学士头衔的尚书,一般自称为本部,而省略了堂字。

与之相应的,为了体现尊重尚书之意,侍郎们一般自称为本部堂。

在官场上,官大一级,真的是压死人。

下级在自称的时候,多个堂字,和少个堂字,其细微之处,透露出,你是成熟懂事,或是不仅得罪了上司,还被当作是笑话看的巨大区别。

按照朝廷的规矩,玉柱这个满缺左侍郎,就相当于,苏联财政部的常务副部长,分管京里各个衙门的财政支出和报销事宜。

如今的玉柱,实权之重,令人不敢平视也!

老四的公事厅,依旧在户部衙门的大门附近。

玉柱一到,老四马上接见了他。

刚一见面,玉柱便长揖行礼,十分恭敬的说:“卑职拜见雍王爷。”

老四瞥了眼玉柱,笑道:“罢了。表弟,和你说过多少次了,到了我这里,甭讲究那些虚礼。”

现在的玉柱,已经不同于往日了。他不仅担任过疆臣,又是户部堂官,还兼了南书房大臣。

客观的说,以玉柱现在的身份,已经算是妥妥的朝廷重臣了。

其中,南书房大臣,作为军机大臣的前身,显得尤为重要。

名义上,南书房大臣的地位,远不如内阁大学士。但是,其对皇帝作出决策的影响力,却实质性的超过了大学士们。

其中的逻辑并不复杂。

南书房大臣,就待在乾清门外,几乎每天都可以见到皇帝好几次。

而内阁大学士们,很可能一个月才见得着皇帝三、五次而已。

当然了,类似吴琠和李光地这种以大学士身份,兼南书房大臣的重臣,乃是本朝之真宰相也!

规规矩矩的见过礼之后,玉柱丝毫也没有拘束的坐到了老四的下首,并主动吩咐老四的贴身仆从狗儿:“灌了一肚子的酒,口干舌躁的,狗儿,赶紧去上壶酽茶来。”

“嗻。”狗儿也没问老四,径直下去唤茶了。

狗儿敢擅自做主,只因他知道,玉柱不仅和老四的关系很近,而且玉柱在老四心目中的地位,也极为重要。

也许是玉柱的没有见外,也许是别的什么原因,老四的笑容,看上去,比刚才自然了许多。

玉柱和老四,早就是老熟人了。

面对老四那种皮笑肉不笑的尬笑,玉柱觉得,还不如对着原本的那张面瘫脸,反而更自然一些。

老四是个不喜欢闲聊的家伙。

既然玉柱已经来了,老四顺嘴关心了一下隆科多的身体健康,便主动进入了主题。

“表弟,你也不是外人,我就直说了吧。也不知道谁在暗中下的蛆,汗阿玛他竟然要普免全天下一年钱粮。”老四说的咬牙切齿,气得直哼哼。

玉柱一听就懂,还能有谁?

不是老三,就是老八他们嘛!

康熙的年纪大了,越来越好大喜功,比以前更喜欢听祥瑞二字了。

普免天下的钱粮,草民们也会得点小利。但是,王公亲贵、大官僚和大地主们最为得利,自然是格外卖力的颂圣了。

但是,康熙为图圣君的虚名,他只是动动嘴皮子而已。老四这个管着户部的亲王,就要跑断腿,操碎心。

可问题是,本朝的每年财政收入也就二千多万两白银而已。

普免天下钱粮,指的是,豁免田赋和地租,而不是免除所有的税赋。

户部的财政收入之中,田赋占了七成以上的大头。

眨个眼的工夫,老四的手头,明年凭空少了一千多万两银子的收入,这谁受得了?

玉柱没有急于回答老四的问题,他想了想,一脸平静的问老四:“表兄,不知,戴先生怎么说?”

戴铎是老四身边的极厉害的谋主,玉柱最先想到的就是,听听戴铎的分析。

“唉,他不擅理财也。”老四也够直爽的,一下子就掀开了戴铎不懂财税的真相。

接着,玉柱又点了几个人的名字,老四摇着头说:“他们都不懂这些。”

见老四目光炯炯的盯在他的脸上,玉柱彻底的明白了。

老四完全不想给玉柱留下推脱的余地,而希望他主动去劝康熙回心转意,绝不能让国库落下太大的财政窟窿。

玉柱的心里,其实已经有了办法。但是,他却故意皱紧了眉头,装作绞尽脑汁的样子。

只因,玉柱并不想让老四看出来,他对康熙的脾性,其实非常了解的真相。

不揣摩圣意,肯定办不好差使。

若是揣摩得太清楚了,却又犯了天大的忌讳,这叫妄揣上意,脑袋迟早要搬家!

把握好其中的尺度,不被任何人察觉到其中的奥妙,乃是玉柱的自保之道也!

(PS:凌晨辛苦码字,写得很用心了,求赏保底月票。)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