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从驿卒开始当皇帝 > 第989章 琴酒竟是我自己

从驿卒开始当皇帝 第989章 琴酒竟是我自己

作者:秋来2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18 20:52:04

第989章 琴酒竟是我自己

第989章 琴酒竟是我自己

洪承畴捏着胡须在心中想着,我看最该防的就是你这个大明靖辽侯!我一眼就能看出谁与贺今朝相互勾结!

所以吴国俊越是表现的谦卑,洪承畴对他的警惕性就越高。

这种人在微末之时就敢勾结反贼,且把卖人头的产业连成一条线,让许多勋贵为了后代都搭上他的贼船,为人着实是大胆又阴狠。

(虽说大明没有钱下发赏赐,但总归是向皇帝证明我们干活了之类的,不会背上玩寇的罪名,不管杀良冒功还是买人头目的都一个效果)在洪承畴看来,这些武将玩的都是李成梁的手段,但都没有李成梁的水平高。

“皇太极在辽东做大,那锤匪贺今朝在西北做大。”

洪承畴捏着胡须道:“辽东有宁锦防线,还有山海关防线,倒是不必担心,可贺今朝占据山西之地。

他能直接从宣大进攻北京,这蓟镇便是最后的一道防线,靖辽侯可有防御法子?”

听着洪承畴不紧不慢的询问,吴国俊屏息凝神,洪承畴这个人在他看来是个懂军事的。

就是不会像孙承宗那种闭门造车,创造出什么不合时宜的新战法来。

在练兵时会曹随萧规,不胡乱发明新战法,就已经是文官的最大的进步了。

因为他们有正确的认知,大抵是在军事训练上,是没有他们认为的臭丘八在行。

也就没有了外行指导内行,效果会好上许多。

洪承畴除了没有卢象升的勇力,在指挥作战上也颇有建树。

吴国俊一直都没小瞧洪承畴,在他驻守蓟镇的期间,也想要与他打好交道。

奈何洪承畴根本就不像是能交心之人。

吴国俊则是一脸严肃的道:“宣、大之地皆有重兵防御,居庸关也重新修葺。

再加上北京内外城三道防线联合一起,只要贺今朝胆敢前来,就必然让他没有好果子吃。”

洪承畴对这一套说辞不屑一顾,宣大居庸关之地,贺今朝想要进来岂不是极为容易?

到时候北京城的城门由你小子开,也不是没可能。

他捏着胡须道:“靖辽侯一直都被陛下寄予厚望,若想要平定辽东,还得靖辽侯这种勇将前往。”

辽东那地界谁去,不死也得脱层皮。

吴国俊嘴上当然是冠冕堂皇的表示,只要陛下的吩咐,他必然会全力以赴。

这种话也就只能糊弄到皇宫内的皇帝罢了。

而且崇祯也极为容易相信臣子的当众表态,比如袁崇焕等人,当然现在朱由检也成长了许多。

就他先前想要议和,但许多臣子反对。

他就把主战派都划到了卢象升的部下,去给他当手下,然后卢象升遇到清军激战一顿,主战派死的七七八八。

兴许这招是崇祯从把忤逆他的文官,派到吴国俊这里戍边。

然后蓟镇时不时的有小股蒙古人叩边,言官顺利战死,悟出来的法子。

不管是坑谁,总之都挺好用。

主战派的气焰一下子就消失不见,目前主和派在大明朝廷内占了上风。

尤其是以卢象升为首的,直接被物理消灭,无法再发声。

崇祯刻薄寡恩的名头再一次炸响。

尽管朱由检做出了这种举动,但朝廷还是没有人胆敢率先开口。

毕竟以自家陛下的心思,目前除了杨嗣昌,谁先开口议和,就等着没有好下场吧。

在大明,议和就等于卖国的理论,可一点都不会少。

两人依旧相互试探,吴国俊是不想去辽东那块血肉磨坊的。

他又不是真的想要当大明的忠臣,嘴上说说罢了。

如今大明需要面对的形势越发的棘手,几处动乱,皆是不能迅速平定。

最主要是贺今朝已经占据三省之地,只要他牢牢钉在蓟镇,待到贺大帅东征,到时候开门迎接的便是他。

这个送上门来的首功,除了他还能有谁能把握住?否则白瞎他这么多年镇守蓟镇了。

洪承畴也不想去辽东那块地界,他认为凭借朝廷的供应,大抵是没有战胜希望的。

待到吴国俊告退之后,洪承畴同密云总兵唐通、玉田总兵白广恩说小心吴国俊,莫要放纵部下与蓟镇士卒起了争执。

此人能够长久待在此地,定是有几分手段在的。

对于这两个人,洪承畴还是表示信任的。

白广恩从贼变官,也一门心思跟着朝廷效命,即使他儿子被贺今朝俘虏了也不在乎。

唐通就更不用说了,是他洪承畴一手提拔上来的,且在平定其余反贼的战事当中表现优异。

至于王承胤这个人,洪承畴是看不上的。

左光先因为其家人在陕西被锤匪俘获,家中兄弟投靠锤匪,故而被洪承畴给遣归,用白广恩代替他,直接弃用此人。

对于这种事,洪承畴是没法避免的,没有杀了左光先,就算是对得起他在洪承畴麾下效命那么多年。

洪承畴对二人交代了几句,便挥手让他们退下,自己要给皇帝写一封书信,朝廷绝不能轻易卷入辽东战事。

白广恩对大明的忠诚也不是那么高了,开始回复儿子的信件,毕竟多条后路谁不愿与啊!

夜里唐通去找了吴国俊,同样作为早就暗中投效贺今朝的人。

唐通依靠着贺今朝提供的助力,立下不小军功,都获得了提拔,且身居高位。

细数洪承畴身边除了被他夺职的左光先之外,还真没剩下一个自己人。

就算王承胤也早就想要投降贺大帅,但吴唐二人秘密接触都没有带上他。

与左光先不同,唐通家里人都没有投效锤匪,家里的田地还被分了,至少在明面上是如此。

“洪承畴那个老头怀疑你勾结贺大帅,叫我们对伱小心些。”

听到这话,吴国俊虽然早就猜到了,但心中还是略微有些不爽。

“他狗鼻子倒是挺灵,得想个法子坑死他。”

吴国俊喝了一口茶:“要不然我心里不安。”

唐通深以为然的点点头,洪承畴这个人心思沉的很呢,而且也有能力。

“对了,大帅来消息了。”

吴国俊随即又给唐通细细说了大帅想要与朝廷议和,然后坐视朝廷放手去与流寇以及清军厮杀的策略。

唐通也晓得如今旱灾连年,家乡那里能饿不死人就已经谢天谢地了。

连朝廷都没有多少军粮下发,他麾下的这些士卒领到粮食,也得省着点吃。

大帅目前选择暂不出兵,作壁上观挑动其余几方势力相互争斗,倒是个好主意。

但问题是目前朝廷内的诸多大臣们,怎么可能答应同大明反贼议和呢!

“你准备怎么办?”

唐通把心中的疑问提出来,他们这些人陈兵蓟镇,除了要防备辽东,也防备西北呢,“皇帝塞到我这里的言官有不少,但也有人在我的支持下,得以重新回到朝廷。”

唐通看着吴国俊,便听到:“现在也该是他们发挥作用的时候了。”

“你有把握吗?”

吴国俊笑了笑,指了指自己的脑袋后:

“算计吴阿衡后,我才觉得的我的脑子还可以这样用,要不然一辈子只能干刀尖舔血的活。”

唐通眯了眯眼。

“我得想个法子,让皇帝同意议和,同时把我摘出来防御锤匪,派洪承畴领兵去支援辽东。”

唐通一脸不可置信的看着吴国俊。

他发现吴国俊变化了许多,都喜欢用脑子办事了。

一石三鸟的阴谋诡计,他都能酝酿的出来。

不得不说,这应该是大帅最想要见到的局面。

吴国俊确是觉得不动脑,始终都是底层的棋子,不可能会受贺大帅的重视。

毕竟以贺大帅的实力,将来投降他的明军将领不知几许。

吴国俊一定要在那些人投降之前,展现出来自己的价值和优势。

于是崇祯收到了两封信。

一封是蓟辽总督洪承畴的,一封便是靖辽侯的。

洪承畴的书信很是简单,直接就说辽东的形势复杂。

朝廷内外都遇到了困难,没有粮草供应,大军不可轻动,还需谨慎行事。

祖大寿驻守宁锦多年,定然能够与皇太极长久相持下去。

反观要小心西北锤匪贺今朝,突然袭击我大明京师。

吴国俊便阐述了祖大寿虽然对陛下心有余悸,但他也绝非是想要投降鞑子之人。

否则在大凌河时就投了,根本不会费尽心思诈降孤身跑回来,继续为大明效命。

此事绝非是边军故意搞事想要请赏之类的。

皇太极发现大明士卒越发的孱弱,定是想要寻机攻破宁锦防线,进驻山海关,然后占据长城内大明的城池。

犹如崇祯二年时他占据永平等四城一场,这次是打算占据了就不走了。

吴国俊又阐述了义州的地理位置,当然是复述了祖大寿的话。

总之皇太极这次是铁了心的想要拿下辽东全境,还望陛下能够多重视。

若是宁锦被破坏,山海关没了屏障。

辽东宁锦防线崇祯还是放心的,因为皇太极执掌后金之处,就雄心勃勃的想要拿下这两处地方,结果损失惨重。

但是皇太极没有攻打宁锦,而是屯兵义州,这就让崇祯有些头疼。

他虽然不擅长打仗,但还是擅长联想的。

大凌河之战之所以失败,就是皇太极派人围困不攻,消灭孙承宗等人的援军。

可是坐视关宁防线被攻破,绝不利于他的统治。

到时候清军就会更加肆无忌惮,像是贺今朝那样都开始占据城池,作为下一次进攻的跳板。

时刻威胁着北京,更加让他难以接受。

如今皇太极又来搞这一招,着实是让他烦躁。

事情进展到这个地步,该如何破解呢?

皇太极刚开始巡视锦州外围地区的时候,就引起明廷的强烈不安。

清军在义州修建城池屯田的时候,便引起祖大寿的警觉,急忙派使者报送朝廷,请求早做应对。

崇祯得到消息后,并没有深思,而是下旨严饬,各将官加倍侦查,千万别松懈。

陈新甲等人又接到崇祯的口谕,说奴贼狡诈,谋逆叵测,东西延边是战是守,还是增援,虽然在边臣料理,但是你们这些中枢更要多出主意,不许慢吞吞的把辽东的事情奏上来。

再加上金国凤打了胜仗,这事在崇祯那就算过去了。

但祖大寿再次上报他侦查清军在义州集结人马数万,关宁义州一带的屯堡,时刻遭到清军的袭扰,每天都驱赶夷丁难民砍伐树木,打草,让我在卧榻之侧,不得安宁,希望朝廷能够给与重视。

陈新甲说出自己的见解,关外报建奴载大炮而来,他认为大炮不便长途跋涉运行,要特别注意松锦,要及时考虑增援的问题,否则两城就会成为孤城。

待到皇太极要成为坐地炮之后,许多明军将领才觉得皇太极此举谋划狡诈,下手真毒。

崇祯闻言则是下旨让辽东诸将临战决断,命令督抚密谋方略应对,快些回奏。

辽东巡抚方一藻接到崇祯的谕旨,立即派新任的抚臣丘民仰代替他巡视辽东,命令祖大寿、吴三桂、刘肇期听他调遣,谋划战守之策。

结果丘民仰在复崇祯谕旨的奏疏中回复:“现在建奴远屯义州,实出下策。

千里运粮,士无宿饱,这是皇太极的第一个失策;清军志骄意满,力疲马乏,这是他的第二个失误;土地是新垦,与石田有什么区别,这是他第三个失误;

此君旷日持久,清军内部瑕隙易生,这是他第四失误。

反观我大明早早站稳脚跟,整兵严陈松山、锦州之间。

整合辽东群策群力,一直都在示弱迷惑皇太极,最终我军能逼进义州去驱建奴。

但是我大明想要驱逐狂奴,必须奇正互用,方为稳妥。”

方一藻见了丘民仰实地考察后,也否定了自己先前的推断,认为清兵据义州为“下策”。

但是作为一个官场的老油子他又上报:“建奴极为狡诈,要考虑他们假意再此囤积重兵迷惑我们。”

方一藻对战局的分析不说准确吧,那也是八竿子打不着。

而且他在给崇祯上书时,谈到明兵的现状时,大肆夸耀了一下关宁军。

明兵防守甚严,建奴至今不敢近城,只能窥抢海运,且我大明所在之地坚壁清野,建奴一无所掠,亦足以见我大明士卒守御布城之成效。”

当然如清兵学习诸葛亮当坐地炮后抢收庄稼的事情,则出他的意料之外。

这种事他也不会往奏疏上写,告诉皇帝。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