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从驿卒开始当皇帝 > 第1025章 皇太极飙血赶路

从驿卒开始当皇帝 第1025章 皇太极飙血赶路

作者:秋来2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18 20:52:04

第1025章 皇太极飙血赶路

第1025章 皇太极飙血赶路

纵然是多铎率军杀出去,也只是与明军打了个不相上下,并没有像以前一样杀的明军大溃而逃。

多铎更是深刻的认知,这帮明军当真是不好对付。

于是再次派人求援,明国会集各省兵来拒我师,我兵击败其三营,获马五百五十匹,敌兵来者甚众。

皇太极指示方略,再派八旗兵增援。

可没过几天济尔哈朗遣使告急,说“敌兵实众”,他无法抵敌,麾下士卒被打的多想回家轮换,军心不稳,请求派皇上率兵前来助战。

从前线传来的求援战报,不断送到沈阳,皇太极直急得忧愤呕血,患鼻病,出血不止。

因为他没想到明军这波明白如此难缠,连一向英勇善战的济尔哈朗都觉得十分的难受,不断的求援。

于是他顾不得有病,决定御驾亲征,到前线亲自指挥。

不仅如此皇太极还发布出征命令,悉索沈阳城中的壮丁,传檄各部兵马,星集京师。

留居沈阳为人质的朝鲜国王世子等人皆是看到锦州卫大明援兵极盛,故而悉发国中兵继援。

其实朝鲜人的心情是极为复杂的,他们热切盼望着大明能够打赢,从而拯救他们于水火当中。

万历年间援朝之事,虽然明军军纪一般,但实打实的帮他们干掉了日本侵略者。

皇太极原定十一日出发,因鼻出血,延迟了三天,到十四日,血仍未止住,他不能再拖延,下令起程,命多尔衮率后军、并朝鲜王世子、大君教于次日出发。

他弟弟阿济格劝他缓行,毕竟大清皇帝一遍飙血,一遍赶路,从沈阳到松山这么长的路,他有那么多血可流吗?万一流血流死了,前线大军不说立即就溃散,对于大清而言,也是极大的打击。

皇太极捂着鼻子焦急地道:“行军制胜,利在神速,朕如有翼可飞,当即飞去,何以徐行也!”

于是众人不在劝谏。

皇太极以锦州“必克”的决心,自率三千精骑,一出沈阳,便纵马疾驰,昼夜驰行六天,于十九日抵达松山附近的威家堡。

皇太极属实是一路边赶路,一边流鼻血。

他到了之后马上传下号令:“命拜尹图、英额尔岱与科尔沁土谢图亲王所部、察哈尔锁诺木卫寨桑等部先在松、杏之间筑营,等他到松山后,合围松山、杏山。

主帅亲临前线指挥是走向决战的重要一步。

明清两方的主帅先后来到松山,把国中精锐雄兵猛将都投入战场,这在实际上已摆开了决战的阵势。

明朝投入的兵力共十三万,清朝投入的兵力有多少,官书没有具体记载。

因为清廷对于出兵多少这件事,几乎不怎么记载。

但是在清军入关前,满蒙汉总兵力约十二万多。

这次出师前,皇太极征调各部兵马,悉索沈中之丁参战,实际是实行全国总动员。

可以说,皇太极是倾国中之兵,不惜孤注一掷,与明进行战略决战。

另外,他还调来外藩蒙古诸部兵马,胁迫朝鲜出兵助战。

合计其兵力,数目不小。

比照他历次遣大军进关,都在六到十万上下(包含蒙古仆从军),而这次松锦决战是他即位以来面临的最严重的形势,所以才不顾鼻子流血一路狂飙而来。

皇太极投入的兵力肯定多于历次进关的最高数额十万以上,绝不会少于明军。

作为大明统率的洪承畴开始的策略很是成功,既然清军想要围点打援,那我就给你围点打援的机会。

他率领的主力距离锦州有一段时间,足够他可以支援锦州,又分割清军的兵力,使他们不能完全围困锦州,也不能完全打援。

然后派出小股部队不断的袭扰清军,轮番交战。

其实洪承畴非常清楚,皇太极并没有更多的实力消耗在锦州的围困上。

相比较围城而言,不仅仅是被围的稀缺粮草,围困者需要付出的更多。

皇太极为了解决粮食问题,现在义州屯种了一年。

前期多尔衮等人围着锦州也并不是很严格,因为做不到,被皇太极换回去训斥一番。

这就是双方一次比拼后勤国力的战事,就看谁能拼的过谁。

别看皇太极又是叫小弟蒙古人来助战,又是叫仆从军朝鲜助战,可粮食这大头始终是清廷自己出。

但是大明在粮草方面的准备就极差。

自从祖大寿叫援军的时候,朝廷内部就开始拖着,先是来回商议耗费月余,然后再确定人选耗费半个多月。

皇帝不相信兵部提出的策略,私下底给洪承畴写信询问怎么办,这又小半个月出去了。

洪承畴对答如流,然后便被指认由你小子去辽东指挥战局。

然后洪承畴粗糙的召集八镇兵马。

要不是贺今朝背地里花费不少“议和银子”在大明朝廷内部疏通关系,洪承畴到辽东,都不一定能储备这么多的粮草。

崇祯给贺今朝的议和钱,锤匪当真是帝都挣钱帝都花,一分别想带回家。

有了锤匪出力,让大明朝廷运送的军粮打底,洪承畴稍微有些底气。

他也深知在面对清军的时候,明军野战能力不行,故而大军聚集后加强协同,强化军纪,为此他还斩杀了几个副总兵立威。

因为在洪承畴手底下干活的几个总兵,能有几个算是他的心腹?数来数去,抛除他自己训练出来的洪兵,也就是唐通积极向他靠拢,别看吴三桂嘴上对他尊重有加,一旦战事不利,你看吴三桂还会不会拉着洪承畴一起逃跑?

然后派出小股部队轮番接战,既是练兵也是提升士气,结果清军士气下降的极快,这都是需要时间。

洪承畴也在等待时机,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他就要看皇太极能撑到什么时候?至于陈新甲所说朝廷没有钱粮,但是东凑凑西拼拼,当真一点都拿不出来吗?但是朝廷不去想啊,根本就没把大明最后这点“精锐本钱”放在心上。

陈新甲派来的人给皇帝写密信,我大明士卒从上到下都非常能打,打的清军都不敢交战了,然后就是时间拖得太久,朝廷没钱供养了,需要速战速决,这才有利于朝廷。

无论是陈新甲还是崇祯都把前线总指挥的意见给扔到一边,开始盲目自信,催促出战,不知道是不是大明的老传统手艺了!

洪承畴的战术极为成功,拖得时间越长对明军越有利,因为清军没机会包围洪承畴带来的主力,围困锦州这个点极为成功。

但是清军这次打援根本就不行,反倒前线总指挥济尔哈朗被洪承畴打的都想要遁走。

真是遭老罪喽。

清军跟明军就没打过这么憋屈的仗!毕竟入塞抢掠,他们打顺风仗都打习惯了。

祖大寿身处困境当中,虽然也难受,但更难受的是围城的清军。

他们抢不到东西,几万人天天吃义州屯驻的粮食,朝鲜送来的粮食,沈阳送来的粮食。

围城时间太久了,清军士卒都厌战,不断的轮换回家。

那军中心气就更差了!凭什么他能回家我就不能回家?这也是皇太极得知前线如此窘迫,立即下令全国动员,然后不顾流鼻血一路狂奔,生怕来晚了,功亏一篑。

作为双方统帅都非常明白眼前的形式,偏偏京师里的兵部尚书陈新甲和崇祯不明白眼前的形势,主要是皇太极想要什么样利于己方的形势,崇祯就非常配合的,做出有利于清军的形势。

不得不说一句,崇祯若是没有“中兴大明”的心愿,反倒跟着“万历一样摆烂”,大明也不至于倒如此之快。

崇祯才是带着大明这辆车,下山狂踩油门,一路狂飙导致翻车下山的主要罪魁祸首。

皇太极先是下令后续援军“横截大路”而军,以切断明军退路和阻击明军后援部队。

然后他便亲自带人去观察洪承畴的军事布置。

此时明军的部署是从乳峰冈至松山间,以步兵配置7个营阵,以骑兵环列于松山城东、西、北三面,并掘长壕护卫,洪承畴则坐镇城中指挥。

皇太极到达松山后,结阵于松山西七、八里,杏山东边山坡上。

他登山岗观看明兵营寨,只见明兵布阵严整,不禁感叹:

“人人都说洪承畴善用兵,果然名不虚传,难怪我诸将惧怕他!”

多尔衮等人也在观摩洪承畴的布置,他们这些屡次与明军交手的将领,皆是未曾看到过明军如此严密的军阵。

纵然是阿济格等人与锤匪贺今朝交手吃了亏,他们也觉得贺今朝的布阵不如洪承畴。

尽管大家都是半路出家,在“学历上”吊打众人,花心思苦读兵书,在加上亲身操作实践,根本就不是拿三国演义当兵书这群人能比得过的。

甚至让贺今朝他摆弄十万大军往上,他都不一定能摆弄的开。

对于洪承畴这个对手,皇太极等人皆是给予了重视。

当然听皇太极说这话,济尔哈朗的脸色也稍微显得好看一些了。

皇太极看着洪承畴部下的军阵从早上观望道太阳落山,看到明兵大部分集中在前锋,后队颇弱,猛然省悟:“此阵有前权,而无后守,可破也!”

他根据明军高度集中,首尾不相顾的致命弱点。

当机立断,实行断粮道、掘壕筑垣的围困明军的作战方针。

于是,将清军部署在松山与杏山之间,从王宝山、壮镇台、寨儿山、长岭山、刘喜屯、向阴屯、灰窑山至南海口等处下营,切断松山与杏山之间的通路。

皇太极针对明军的部署,令清军大规模挖掘壕沟,准备困死明军。

“洪承畴既然想要当松山的马谡,那朕就当张郃,哈哈哈!”

第二天清军就对松山激战,双方胜负未分。

但是皇太极却命阿济格、博洛、图尔格等率部进攻塔山,夺取了明军在笔架山储备的粮食十二堆。

皇太极得了一个惊天消息,洪承畴竟然只敢带三天的粮草守卫松山,他不是找死又是什么?当真是天助我也!当天,他指挥清军掘壕,仅一天功夫,从锦州西面往南,穿越松杏之间的大道,一直到海口,连掘三道大壕,各深八尺,宽丈余,人马不得过。

东面为清疆域,南为海,无须掘壕,只横断松杏之间的通道,就把明援军置于包围之中,从而切断了明援军与后方的一切联系和粮饷供应。

洪承畴早就派出哨骑四处打探,当他听闻皇太极边流鼻血边赶路的时候,也忍不住唏嘘,这种人定然能够成就一番大业。

但这次他怕是要落空了!

“督师,我军放出只带了三天口粮的风声,皇太极趁着亲临前线,士气大振,必定会前来邀战,我军可以逸待劳。”

面对唐通的建议,洪承畴先是点头,随即摇头:“如此作战,虽然有利于我军,但是会让皇太极迟疑,那先前的布置就废了,理应主动出击,逼清军把我们“逼回松山困守”,才能把皇太极拖的更久。”

因为洪承畴知道他需要时间,皇太极也需要时间,大家都在等待最后的时间,一下子梭哈。

第二天一早,洪承畴指挥大军,出动骑、步兵与车营向清军展开了全面进攻,集中向清军镶红旗营地突破。

皇太极亲自上阵,手持长枪,张黄盖,率数人往来布阵,清军顽强阻击,明军“终不能闯壕”,撤退回营。

亲眼目睹战况的朝鲜王世子,当了前沿战地记者,给朝廷国王等写信进行报道。

明兵“绕阵于前野,清兵邀路,接战良久,杀伤相当。”

明兵闯围不成,大部退入松山城内外,皇太极也收兵回营,对诸将说:“今夜敌军必逃,我大军大胜。”

朝鲜王世子还有些感叹,他本以为大明这次能够大获全胜,没成想皇太极亲自到了前线,大明总督洪承畴一下子就不够用了,竟然会犯只带了三天粮食的错误举动。

亏得前几日皇太极还夸洪承畴是大明第一人呢!

结果,就这?朝鲜王世子理想破灭后,总归是认清了现实,即使他们心向大明,但身体还是满清的。

皇太极则是预料明军严重缺粮,必将突围,向塔山、杏山方向逃跑,遂布置兵力,等候截杀。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