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终宋 > 第1302章 借魄

终宋 第1302章 借魄

作者:怪诞的表哥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18 20:51:42

第1302章 借魄

第1302章 借魄

随着北方的大事小事一件件安排妥当、南征之事又提上议程,李瑕便准备南归了。

去岁他从开封北上时便未带仪驾,这次回去则是轻车简从,准备在沿途抽调兵马。

正月十二,队伍出了北平,文武诸臣出城相送。

天空还在飘雪,随张珏而来的诸将在长亭外站了一排,都有些气闷。

“看样子,大帅真要留守北方,我们也不能南征了。”

史炤道:“我早便告诉你们了,莫抱这种期望。”

“你们说这不是闹吗?”刘金锁嘟哝道:“我可是临安人,打临安却不带我,多糊涂啊。”

“刘大傻子,你说谁糊涂?”

“张大帅糊涂。”

“我听说前几日议事的时候,陛下说了,南征就不用太多兵力,也打不了多久,小仗,小仗。”

“我看也是,带的都是文官。”茅乙儿道:“到时肯定劝降的多。”

“那不得带上我们刘大将军?一张嘴能说会道的,不得劝降许多人。”

“哈哈,伱现在这般笑话我,但要让我去,没准真让我办成了。”

诸将于是大笑起来。

他们或多或少都在之前的战事中受过伤,两月来又是养伤又是战后整备也是许久未得清闲,今日是难得聚在一处,马上又要分镇中原各地了。

“茅将军!”

忽听得前面传来一声呼唤,诸将转头看去,却见是一名文官正匆匆向这边赶来。

“陈先生。”茅乙儿喜道:“那是我原先的军中参议官,打点钱粮、出谋划策可是一把好手哩。”

“我军中参议官就每次都说钱粮不够用,定是不懂打点。”刘金锁道:“不如叫这陈先生到我帐下来。”

“打完仗他已经立功调任、改知寿州了,往后当个高官要得。”

说话间,陈虞之已赶到了面前,有些气喘道:“茅将军,我今日便随陛下南下了,方才想起,当日还有首诗未送给将军。”

“诗?”茅乙儿一愣。

“不错,当日鏖战乃颜,学生方欲一诗相送却正遇敌冲锋,不想便拖到了今日。”

“嚯。”

诸将纷纷羡慕地起哄。

茅乙儿有些赧然,左顾右盼之后又有些得意。

于是在起哄声中,便见陈虞之抱着拳,郑重将那诗吟了出来。

“柳湿征衫晚出关,荒城古雪剑花寒。西风漠漠龙沙路,马上青山带醉看。”

“好!”

诸将虽然听不懂,却能在陈虞之的态度中感受到对他们征战沙场的敬重,文也好、武也罢,共同收复河山,与有荣焉。

~~“好!好诗……”

长亭之中,众臣还在捉紧时间与李瑕商议各种事宜。

忽听得后方一阵吵闹,张柔遂让人去问。

待得知是有陈虞之给茅乙儿作了诗,众臣点评了几句,来了兴致,皆说今北方平定、南征在即,当以诗词相贺。

这种事,众人自然是先看向了白朴。

张柔开口相邀道:“太素笔落诗成,先来一首,如何?”

之前白朴因其父亲之事被捕到燕京,被金莲川幕府诸汉臣们保下性命,如今燕京既复,他便在翰林院混一个清闲的文职。

当时忽必烈让白朴作词,他只作了首表达不愿仕元之词。

但在今日,他却是含笑应了。

“恭敬不如从命,且由学生来抛砖引玉。”白朴捻着长须,环顾周遭,道:“那便为南征赋词一首。”

“好。”

“笳鼓秋风,旌旗落日,使君威震雄边。羡指麾貔虎,斗印腰悬。尽道多多益办,仗玉节、亳邑新迁。江淮地、三军耀武,万灶屯田……”

白朴吟到后来,转身,看向官道上一个个身披盔甲的武将,吐出了最后一句。

“明年看,平吴事了,图像凌烟。”

这词不算惊艳,却是个好彩头,指出大军一两年内便能平定江南。以白朴平时之为人,可说是非常给面子了。

不过他与张家有关系走得近,其中有几句话便隐约像是给张家写的,算是他的性情如此。

等众人评说了几句,白朴团团行了一礼,又退回队伍里,不愿出风头。

其后旁人纷纷上前写了诗词。

如今北方文脉凋零,连他们这些士人作的诗词也只能算是不错,少有名篇佳作。

直到刘秉恕身后有个年轻人出列,有些傲然地微昂着头,吟了一首诗。

“卧榻而今又属谁?江南回首见旌旗。路人遥指降王道,好似周家七岁儿。”

“咦。”

众人不由纷纷看向刘秉恕,笑问道:“这是刘公带来的人?好锐气的诗。”

“这是真定砚公的学生,刘因刘梦吉……”

李瑕如今常读书,倒也听得懂这诗中典故,这个真定来的年轻官员嘲讽的是宋太祖赵匡胤。

那“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便是赵匡胤灭南唐时的名言;至于“周家七岁儿”指的则是赵匡胤陈桥兵变时、年仅七岁便被夺了皇位的周恭帝柴宗训。

短短一首诗,把对赵宋的讥意表达得淋漓尽致,确是才气逼人。

只是显得有些小家子气了。

比如陆秀夫便一直站在百官之中,听了这诗心里便微微摇头。

待这些年轻官员们都写过诗,则是几位重臣出列。

郝经写了首长诗,依旧是那娓娓道来的风格。

“白叟休垂泣,苍生获再苏。只知期用夏,更拟论平吴。旭日冰天透,仁君雪国无。终能到周汉,亦足致唐虞……”

这是到现在为止陆秀夫最喜欢的一首,不像白朴那么敷衍,不像刘因那么凌厉。

可惜这诗还是太晦涩了,没能让更多人感受到如今北方平定、马上要吞并江南的格局。

而此时还敢跟在郝经后面写诗词的,已只有刘秉忠了。

看到众人的目光向刘秉忠看去,却见这位老臣笑了笑,出列向李瑕行了一礼,捻着长须,开口缓缓吟诵。

“望乾坤浩荡,曾际会,好风云。想汉鼎初成,唐基始建,生物如春……”

陆秀夫听了不由缓缓点头,认为这首词的气象确实是够的。

“……天君几时挥手,倒银河,直下洗嚣尘。鼓舞五华鸑鷟,讴歌一角麒麟。”

“好!”

待到刘秉忠一词念罢,群臣纷纷大赞。

哪怕周围的武将并不能听懂诗词,也能因此而大感振奋。

这是刘秉忠与郝经的不同之处,他刻意在词中用了更多浅显大气的词语,为的便是让不通文墨的将士也能感受到新王朝的恢宏之气,让南边的士绅百姓向往这天下一统的太平之世。

“臣以此词,预祝陛下旗开得胜,早日平定江南、混一天下。”

“借诸卿昔言。”

李瑕伸手虚扶了一些,目光看去,却发现有不少臣子目光灼灼,其中便包括白朴。

他才想起来,这些人是以为他很会写诗词的。

毕竟气氛到了这里,果然有人敢开口相邀。

“陛下许久未作诗词了。”

李瑕摆了摆手,道:“朕从来不作诗词。”

陆秀夫本已十分期待,闻言不免失望。

然而,下一刻李瑕却又道了一句。

“不过确有篇先人的词作十分应景,当与诸卿共赏。”

陆秀夫不由再次惊奇,连忙与群臣一并行礼,道:“请陛下赐教。”

“好,这也是在书上看来的。”

李瑕并不推托,转身看向远处的雪原,径直开口。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只这第一句,陆秀夫听了不由便是一愣。

昨夜他还在想该如何向那些从未见过北方雪原的师朋故旧描绘,却始终没能想到这般大气、壮阔的句子。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转过头,穷尽目力还看不到长城,但知道它就在那里,便能让人心安。

只这开头两句,气吞中原、不忘失地的魄力与志向,就已足够让陆秀夫感慨。

他不由心想,一定要把这首词写给江南的亲友。

相比躲在江南仕奉那连故都汴京都忘了的赵宋,他们若能来感受一下,眼前看着这大气磅礴的河山,耳边听着这大气磅礴的词句,方知何谓英雄。

李瑕却忘了后面的句子,停顿了一小会儿。

长亭里一片寂静。

众人似乎连呼吸都不敢。

唯有雪花落下时还有极细微的响动。

终于,李瑕继续开口。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陆秀夫只觉脑子里热血上涌,意识都有些混沌起来。

并非是因为诗词中的文采,而是在窝囊了三百年之后,猛地听着这一再拔高的气魄,对比实在是过份强烈了。

~~是夜。

姜饭听到马蹄声,从篝火边站起来,眯着眼看着风雪中狂奔而来的那人,惊讶地唤了一声。

“陆相公?”

“姜司使……”

“陆相公,陛下让你暂留北平,怕的就是你太冲动。”

“我知道。”

陆秀夫却是用冻得通红的手从怀中掏出一沓信件,语速飞快。

他行事素来端正,少有如此匆忙的时候。

“这是我改过的,诸公的词作,还有那首《沁园春》亦在其中,咏的是北国,该收的是江南。司使当把它们尽快送至江南,该让他们看看……”

话到这里,陆秀夫停顿了一下。

他整理着心情,发现连“好似周家七岁儿”这样的句子自己都不觉得凌厉了。

相比起来,把赵禥那样的皇帝比作柴宗训,根本就是抬举赵禥了。

于是,陆秀夫咬咬牙,发了狠般地补了一句。

“该叫这些偏安一隅的井底之蛙们放开眼量了。”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