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晚唐浮生 > 第1369章 马车与消息

晚唐浮生 第1369章 马车与消息

作者:孤独麦客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18 20:45:39

第1369章 马车与消息

第1369章 马车与消息

赵匡明到枢密院报道后,便一直在等消息。

圣人去北平府好几年了,洛阳这边只剩大猫小猫两三只,找个做主的人都费劲。一直等到十一月初,他终于接到调令,以北衙枢密承旨的身份前往北京听差。

没说的,收拾行装上路。

姚洎也混了个官:将作监主簿,从七品下,奉命前往辽东道,修缮、改建城池——这本来就是他们的活。

前往北平,以前要么走塞外,要么走河北,如今多了一个选择:途经河东,再经蔚州、妫州,出军都陉。

于是他们离开洛阳后,径直北上,过邙山,渡河阳三城浮桥,穿过孟、怀二州,直入河东。

“过了万善镇,路就变得破烂了。”赵匡明下了马,走在弯弯曲曲的太行陉道内,回首看了一眼山下,笔直的一等国道延伸到了南方的天际边。

一等国道有东西、南北两条,他们方才走的是云襄道。只可惜这条路在太行陉口时断掉了,至今没有向北整修的迹象。

其实可以理解。太行陉的地形就那样,很难修建完整标准的一等国道。与其在山里较劲,不如继续向南,连通襄阳呢。

那条路在财力、人力屡受战争影响的情况下,终于越过了方城县,往南阳方向挺进。

而所谓的两京大驿道,东面已经过了汴州,往曹州方向修,西面则通到了渑池县。再往西,就进入陕州硖石县地界了。

总体而言,朝廷更乐意在河南修路,因为更有价值。

河东?慢慢等吧,除非圣人干预,不然云襄道下一步是连接邓州、襄阳。

“衙内可知,一等国道修了几年了?”姚洎突然问道。

赵匡明一愣,他还真不知道。

“前唐乾宁中就开始了,差不多已历十年。”姚洎说道。

赵匡明看了看这位荆南幕府节度掌书记,颇堪玩味地笑道:“姚掌记对大夏之事熟稔于心啊。”

“谈不上。”姚洎笑道:“经常往来洛阳,听得多了,便知道了。”

“今上这种武夫,最合你们胃口吧?”赵匡明问道。

“只是最合我们胃口的武夫。”姚洎说道:“但还不是圣君。”

“得了!真圣君,却未必应付得了眼下这个烂摊子。光和桀骜不驯的武夫打交道,圣君就做不来,非得来个狠人不可。”赵匡明笑道:“这个一等国道,你觉得有没有用?”

“衙内觉得呢?”姚洎反问道。

“有用,有大用。”赵匡明说道:“我为兄长督运过几次粮草,深知路越宽阔、平整,越可以上大车,途中耗费就越小,速度就越快。运粮如此,运货大差不离。”

“然也,百货便宜了,百姓开销能少一些,日子便没那么难过了。”姚洎说道。

“有好路,可用重载车辆,但亦需好的挽马。”赵匡明马鞭南指,道:“那便是名噪一时的铁力马吧?”

姚洎手搭凉棚,放眼望去,却见两匹高大健壮的挽马,拉着一辆沉重的大马车,行驶在一等国道上。

看马儿轻松写意的姿态,似乎车厢里的货物对它们而言,根本算不得什么。

果是健马!

“应该是了。”姚洎说道:“大江南北,未见得如此雄壮的挽马,也不知朝廷怎么弄出来了,莫非真有点石成金之术?”

赵匡明也不太清楚怎么回事,他甚至猜测朝廷从西域买了什么宝马回来,然后与本地母马配种生出来了铁力马。

但想想似乎也不对,这些年朝廷偶尔会弄出一批雄骏的战马,让爱马之人为之疯狂。但很快,这些骏马就销声匿迹了,仿佛只出现了这么一批。直到几年后,又有一批好马横空出世,然后再消失。

思来想去,只有一个解释了:朝廷在不断培育良马,但始终不太满意,一直在寻找他们心目中最好的马儿,无论是战马、骑乘马还是挽马。

“朝廷应该对铁力马比较满意,一批批放出来,好多地方都见到了。”赵匡明说道:“一等国道,配上铁力马,拉起货来可真是带劲。”

“说起挽马,我倒想起一事。”姚洎突然说道:“据将作监的大匠所言,少府、内侍省、将作监、军器监在联合打制一款新马车,听闻有四个轮子。他们试制了一辆,问题颇多。”

“哪些问题?”赵匡明好奇地问道。

“凡行,遇河止,遇山亦止,遇曲径小路亦止。”

“为何要停下来?”

“这车转不了方向。”姚洎说道。

赵匡明点了点头。

转向这个问题,其实在两轮马车上也有,但没那么严重。转弯时慢一点就可以了,多花点时间,多跑一段距离,总能转过弯来。

但以他的经验来看,四轮马车转向是比较困难的,只能停下来,用人力把车的方向扳一下。可若是车上载有重物,扳方向就很麻烦了,得想个办法解决。

总体而言,四轮马车能运更多的货物,或许六十斛粮食都不成问题。如今有了挽力强大的铁力马,又有宽阔平整的一等国道,其实很适合四轮马车发挥作用。

如果真能解决转向的技术难题,那就进一步降低了运输成本,造福百姓甚焉。

“这才多久?”赵匡明笑道:“多费些时日,总能捣鼓出来的。”

“也是。”姚洎赞同道:“那么多大匠凑在一起,或许明年便能看到四轮马车大行其道了。”

前方的道路稍稍宽阔了一些,赵匡明收起谈兴,翻身上马,道:“早日去北平吧,给朝廷当官,好像也挺有意思,比在荆南瞎混强。”

出来逛的这一圈,感触颇深。

曾经在夔峡等州当刺史,看着当地山民蛮獠在耕作产量颇低的“畬田”,就觉得很烦人。

不过他也知道,山南大抵如此,会种地的人都不多,还尽是南下的北人。时间一长,慢慢地就习惯了,每天打打猎,看看书,玩弄几个妇人,倒也不错。

曾经也带兵出征,击败西门道昭就让他高兴了很久。随后打雷氏兄弟,屡屡碰壁,又怏怏不乐。后来慢慢也习惯了,他开始与人打烂仗,与雷氏兄弟在烂泥地——各种意义上——打滚,偶有小胜,都兴奋不已。

如今看来,以往过的都是什么日子?简直是浪费生命。

前几日收到兄长书信,说他走后,雷氏兄弟内讧。雷彦威为弟彦恭、彦雄等人驱逐,不知所踪,朗州风雨飘摇,他已奉朝廷之命,兴兵讨伐。

赵匡明听后大笑。

雷氏兄弟这种土包子,除了烧杀抢掠,把朗州、澧州甚至江陵府弄得荒无人烟之外,就什么都不懂了,活该去死。

在这件事上,赵匡明自觉比烂仗对手站到了更高一层,这就注定了他们的人生会有完全不同的走向。

******十一月十三,赵匡明、姚洎二人抵达了太原府。

嗯,气氛有点不对。

他们遇到了途径此处的威胜军。这没什么,但全军上下两万多人尽皆缟素,这就……

稍一打听,终于知道南衙枢密使、食封五千九百户、清河郡王折宗本薨于鄂州,春秋六十有九——活到这个岁数,其实算长寿了。

又一打听,南衙枢密使朱叔宗、北衙枢密副使折嗣伦即将联袂抵达太原府,安抚威胜军将士。

“全军缟素,不愧折家军。”赵匡明低声说道:“他们本是要去辽东的吧?”

“应先至北平,由圣人检阅之后,再发辽东。”姚洎说道。

“那南边怎么办?”

“或会遣一支禁军南下。马殷其实也不太敢北上,有没有人过去,都无所谓的。”

“就这副做派,威胜军前景不妙啊。”赵匡明说道:“圣人眼里可揉不得沙子。平生最恨这些私兵,早晚给拆没了,或许打渤海打没了。”

邵圣的套路,大家都看出来了。堪称杂牌军之敌,威胜军这个鸟样,一定会被打压。

“也未必。去了辽东,不就归秦王节制了么?”姚洎说道。

赵匡明拍了拍姚洎的肩膀,道:“姚掌记,你没当过一镇官长,不知其中的弯弯绕。不会的,至少也要拆得七零八落之后,再归秦王节制。秦王对威胜军越亲近,这支部队的下场就越惨。”

姚洎哈哈一笑,道:“有道理,一时不察,想岔了。”

赵匡明抬头看了看晋阳的街景,酒楼茶肆林立,但食客甚少。缓了一年了,河东竟然还没恢复过来,难道以前更差?

“让开,让开。”前方街道之上,响起了一阵呼喝声,不多的行人纷纷走避。

赵匡明拉住一人,问道:“何人来了?”

此人操着浓重的河东口音,道:“还能是谁?保宁军的武夫呗!从江州返归后,终日耀武扬威,今日奉命送一批少男少女去古交城。”

“去古交城作甚?”赵匡明问道。

古交城在晋阳以西的山中,位置非常紧要,但其实不是什么好地方,耕地少,穷。

“内务府在那弄了个皇庄。恰好俘获了一批契丹、奚人少年,便送过去了。”行人说道。

“皇庄……”虽然内务府已经办了不下十个皇庄了,但赵匡明还是第一次听闻。

不需要别人过多解释,一听名字就知道怎么回事。还专用少年男女作为庄户,这是在培养死士么?还是契丹、奚人死士?圣人可真是了得!“皇庄占了河东的地,就没人说些什么?”赵匡明问道。

“占的又不是我家的地,关我甚事?”行人说道:“再者,晋王在时,那地拿来养马,结果却尽是瘦马、病马。河东就这个鸟样,还不如换个人试试。地,尽管拿去,多打点粮食,让我少去晋祠捞一回不死苹也行啊。”

赵匡明摇头失笑。河东百姓,对李克用怨念不浅啊。

行人见他无话,悄悄溜走了。

赵匡明也拉着姚洎离开。威胜军,他们最好少沾,不会有好事。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