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四合院之再启人生 > 第475章 远洋货运

四合院之再启人生 第475章 远洋货运

作者:老狼爱牛羊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4-10-21 23:29:58

第475章 远洋货运

“这位就是江先生,两家船坞的信息都是江先生帮着调查的。”

出了浅水湾,车队就在别墅区外等候,邬倩倩就将一位三十出头的男子介绍给朱雪峰,江先生还带着两位帮手,加上邬倩倩这边的陈秘书和随行人员,一行人倒是浩浩荡荡。

“朱先生您好!很荣幸认识您。”

江先生个子不高,外形也很普通,一身西装,倒也显得很正式,和朱雪峰一身便装比起来正式不少,一双眼睛很是灵活,虽然很热情,但可以明显感觉到他的惊讶。

江先生的确很惊讶,和邬倩倩合作了好几次,从东升公司拿了好几笔信息费,对东升公司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只是万万没有想到邬倩倩背后的老板这么年轻。

“江先生您好,听倩倩说过您,本事很大,给她帮了不少忙。”

江先生客气道,“哪里哪里,都是拿钱办事,邬小姐掏钱,这事必须得办得漂漂亮亮,朱先生,你还真是年轻,要不是邬小姐说您才是老板,我还以为是谁家公子呢。”

“您说笑了,今天还得麻烦您给好好介绍一下…。”

朱雪峰没有太多客气,直接让江先生带路,今天要考察两家船坞和码头,江先生负责介绍。

一行人先到了太古船坞,太古船坞就在本岛的东北部,超级黄金地段,现在还是工业用地,但随着香江的快速发展,本岛怎么可能还保留工业用地,要是能拿下这里,将是华人踏入本岛的第一人。

“朱老板,这里就是太古船坞,那边的码头又叫蓝烟囱货仓码头,由太古集团与蓝烟囱轮船公司合创的太古船坞。”

朱雪峰点点头,这地方是太古洋行的地盘,以前也是个捞钱的好地方,不过因为航空业的崛起,现在太古洋行的注意力转移,前几年大肆进驻了国泰,据说现在占国泰航空48%股分,前不久还给邬倩倩找过别扭。

“嗯,地方是不小,可见昔日的辉煌,就是没能跟上时代的的发展。”

好端端的地盘,却出现亏损,真是端着金饭碗讨饭,现在的太古船坞到处呈现一股衰败,工人也是无精打采,朱雪峰以前只在渡船和酒店顶层远远看过,这次是第一次来现场。

码头位置很好,深水码头,依着地势而建,但区域显得小了点,停靠以前的货轮没有问题,可要停靠万吨货轮或更大的,两艘就转不开,的确已经跟不上发展。

一连串的八个船坞,还有一间在干活,一个千吨的货轮正在清理船底的藤壶,十几个工人慢吞吞的干活,没有一丝活力,和朝气蓬勃的香江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码头也有两艘中型货轮在装卸,更多的泊位没有来往的货轮,倒是停着三艘货轮。

“这里现在吞吐量这么小?那些空着的货轮就是他们的船队?”

“朱先生,这里是本岛,大宗货物当然不会卸在这边,当然是去九龙仓码头更方便,这里卸货的都是供应本岛的,那两艘装卸的和三艘停靠的都是太古的船队,现在已经没有其它货轮来这里装卸。”

“嗯,是这样啊,看来太古的情况的确很不妙。”问了个这么浅显的问题,朱雪峰也挂不住,好在戴着墨镜,没人看出他的尴尬。

“这里呢,二战前非常繁忙,船厂的订单根本做不过来,太古远洋船队…”

江先生滔滔不绝的介绍完,又在船坞管理人员带领下,一行人在船坞转了一圈,朱雪峰全程没有再提问,只是静静的查看各种设备,包括已经封存的,心里有了底。

“走,去下一家。”

黄埔船坞和码头都在九龙岛,和太古正好隔着维多利亚港相对,占地面积更大,地理位置的价值虽然不如太古,但也是不可多得的黄金地段了。

天星渡将一行人送到九龙岛,轮渡码头不远处就是九龙仓码头,货轮如梭,川流不息,和太古完全不像在一个城市,一条填海形成的深水泊位远远的伸出,直插维多利亚海湾,几十艘巨型货轮停靠着等待卸仓,这里的停靠条件的确是太古不能比拟的。

“走吧,看完黄埔船坞再回来看看。”

这么繁忙的海运,已经可以预计到海运的再次蓬勃发展。

黄埔船坞离九龙仓并不算太远,九龙岛也就这么大,都在维多利亚港湾,但处境却完全不一样,这里和太古船坞差不多,一排排船坞立在海边船场。

这里比太古船坞情况略好,一连串的九个船坞,还有三间在干活,两艘应该是在维修,一艘在重新刷漆,远处的码头也有一艘中型货轮在装卸,也有几艘货轮趴着。

“只有三分之一的船坞有活干,这里的情况并不比太古强。”

邬倩倩感叹一声,这两家在几十年前可是香江繁荣的象征,没想到现在衰败至此,两家的状况都差不多,船厂是最大拖累,货轮还在勉强维持,码头业务也很少。

两家船坞都历史悠久,两家船坞曾经一度垄断香江的修、造船市场,背靠大陆,这边根本不缺订单,而香江的定位又造成了香江的海运行业的繁荣,繁荣的海运行业也极大程度的推动了香江的发展,两者互相推动,造就了二战前香江的繁荣和两家船坞的辉煌。

当年的船队规模在东南亚无人能及,还能远赴欧美从事远洋贸易,也是极为挣钱的行当,可惜二战海洋成了货船的坟墓,即使躲在香江的维多利亚港,也被小日子轰炸和掠夺,全毁了,光是太古远洋船队和船坞就一共损失了近四十艘远洋货轮。

小日子占领香江后,更是直接侵占了两家船坞,战后,两家洋行才重新获得所有权,经过重建,又更新了所有设施,当时的生意再次焕发了青春,一时间极为火爆,主要从事的就是内地对外的商业货运。

可惜随着国内的政局变换,大量商人携款外逃,对外商业迅速崩坏,一直到解放后,直到现在也未能恢复,再加上航空业的快速发展,远洋货运的成本又一直居高不下,似乎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造船的业务一下就变得极为惨淡。

随着九龙仓码头的扩建,两家船坞和码头的盈利再次能力大减,来香江的货轮选择了物流更方便的九龙仓码头,即便是补充淡水和货轮检修、清理船底藤壶等业务也变得极为稀少。

近十年来,更是入不敷出,大量设备闲置,船坞停工,靠着出售船队的货轮勉强维持,可局面一直得不到真正缓解,导致大量工人解雇,即使留下的不多工人也是生活艰难,工人的平均月收入才六七十港币,无数工人为了生存,不得已转场到九龙仓码头从事力工,力工虽然辛苦,但每个月还是能多挣点,一百港币左右的收入还是很诱人的。

太古洋行更是将兴趣转移到了航空业、地产和糖业,彻底断了继续投入。

“太古和黄埔最多的时候有多少工人?”

调查员看着眼前这个神秘的老板,虽然没有明白老板的意思,但好在当时查过这条信息。

“52年太古工人最多的时候有三千多人,现在只留了不到三百人,加上船员和管理人员才勉强六百人,黄埔也差不多。”

太古的船队还剩下五艘货船,这些只能在东南亚转悠,再远了去不了,现在最大的两个货运船也才三千吨,其它都是一千到两千吨的小货船,再也不复当年香江远洋货运船队的威风,这些船就是太古现在的主要资产,不进行维修都没法远航。

黄埔只剩下四艘,情况和太古也差不多,真是难兄难弟。

听说太古和黄埔共有有六艘六千多吨的大船不得已已经变卖,朱雪峰心里想笑,其中四艘都是被陈东那货买走的,当时给的钱可不多,毕竟都不看好海运市场,这时候的海运成本高的很,具体后面再说。

“就这样,两家船坞汇丰还估值六百多万?这船厂和码头看起来都离报废不远。”

两家船厂基本都处于停工状态,没有新船订单,码头卸货的也只有自己家船队的货船,规模大减。邬倩倩会意的记下,这几艘货船虽然旧了点,但主体结构都没问题,也未出现严重的腐蚀情况,得益于工人无所事事,没事就拉上岸清理一下藤壶。

“总体情况就是这样,两家加起来也才九条船,船坞都是废弃,估值明显有些高。”

朱雪峰睁着眼睛说瞎话,船坞是处于闲置状态,可各种设备都很齐全,基本都做了保养后封存,想要恢复生产并不算太难。

“还有,船太少,还都小,只能在东南亚跑跑。”

邬倩倩在资料上看过,但现场看了,也有些失望,这种状态的货轮,远洋当然是够呛。

“老板,我问过,他们不少船都改成挖沙船,现在香江这边地产生意不错,有几个老板买了后改装去挖沙,听说比跑船挣的多。”

“你是说立兴置业的霍老板吧?”

邬倩倩也听说过,现在香江的工程用沙,姓霍的占了大头。

“邬小姐说的没错,就是霍家。”

朱雪峰知道,就是这个霍家,起步挺早,现在香江的地产界已经有了一定的声望,可能没多少知道,霍家真正起家还真是靠挖沙。

还真是个眼光独到的生意人,后世他们家就成了香江的“海沙之王”,倒是与十九世纪西部淘金的另类发家史有异曲同工之妙,后世可能很少有人知道,赫赫有名的霍家居然是靠海沙起势。

人家淘金我卖水,你卖水我就卖食物及工具,那我就设计耐磨的牛仔裤,真正的聪明人不少,除了淘金的,这些人都发了家,霍家现在也在挖沙子,挺有意思。

“和霍家有过接触吗?”

邬倩倩一愣,不会吧,老爷连挖沙子也想掺和一把?“没接触过,老爷你想把这几艘货船也改了?”

知道邬倩倩是回错了意,有外人在,朱雪峰懒得解释,笑了笑,“没这念头,只是问问,挺好奇的,走吧,咱们去九龙仓码头再看看。”

“九龙仓那边生意好得很,可惜人家根本不卖。”

当时提出来圈地的时候,九龙仓码头和这两家都上了名单,可九龙仓现在生意红火,已经上市,想要接手就得去股市收集股份,现在的实际控制人就是汇丰洋行,这家可是不缺钱的主,不可能抛的,两人才只好作罢。

“去看看,都是货运码头,为什么这两家码头没啥活,他们家却很兴旺,先去看看,有个直观感受”。

随口解释了一句,一行人又来到九龙仓码头,这里的确不一样,码头上等着卸货的货轮不少,不少码头工人正像蚂蚁一样的在进行最原始的搬运。

不远处也有了简单的机械卸船,看起来是五花八门,有几个起重量为一左右吨的小型电动吊,还有几个电磁吸铁盘,一个起舱机,这些玩意在那两个船坞码头都没有,也不知道是卖了还是根本就没有。

煤炭、黄沙等散货卸船已经改用采用滑溜化作业,一些杂货装卸也使用流动装卸机械,这使不少装卸工人摆脱了杠棒、绳索和箩筐,装卸效率有较大的提高,船舶装卸时间也大大缩短。

被江先生请来的九龙仓管理人员很自豪。

“在咱们这卸货比其它地方效率高得多,别的码头卸一艘700吨级煤炭船需要3~4天,咱们现在卸一艘万吨级煤船,船型好的只需3天,而且,除了我们这里,其它码头很难停靠万吨及以上的货轮。”

九龙仓这边的确不一样,伸向港湾的码头更易于大船停靠,设备已经远远把太古及黄埔码头抛在后面,看来花了不少钱,还有地理位置的优势,装卸和运输成本的确比那两个码头合适得多。

但万吨货轮卸船用三天还真没什么好吹嘘的,现在的申城,万吨货轮卸船用一天的事迹,在内部报纸上都很低调,申城的设备应该还不如九龙仓码头,靠的是激情和大力协作以及劳动者的智慧。

当然肯定也有一些其它这边没有的好东西,要是拿下这里,还得安排人去申城取取经,靠现在和内地的良好合作关系,这些事应该不成问题,说不好还能形成一定的商业合作。

“外面那些宁可在这排队,也不愿去其它码头,您看到了吧,在这即使排三天队,到时候也比在其它码头早完工,再说排队的时候,船员正好去逛逛九龙,多方便。”

这里离九龙商业区更近,的确也是个极大的优势,果然是个好地方,难怪后世为了九龙仓码头的股份搅起那么大的金融战。

“朱先生,九龙仓码头上市后融了2300万港币,花费巨资拓展了深水区泊位,又更新了设备,提高了装卸的效率,能替货运省下不少成本,那两家没有跟进,码头才变成这样的。”江先生又低声解释。

“调查得很细致,不错。”

朱雪峰很有兴趣的看了一眼眼前这个不太起眼的江先生,信息很全面嘛,报告里可没有这一段,见老爷对江先生感兴趣,邬倩倩笑着说道。

“江先生是我好不容易请来的,江先生这方面的消息还是很可靠的。”

“嗯,江先生辛苦了。”

“应该的,应该的。”

江先生还在客气,朱雪峰已经转身感慨,这位江先生调查能力不错,可收费也不便宜,比京城拼缝的那伙人黑多了,一个鸟粪就要了邬倩倩五千美元,都可以在香江买小三套普通住宅,自己得建议邬倩倩早点弄个自己的商业调查小组。

“排队的货轮还是太多啊,一个九龙仓码头还是忙不过来。”

“现在香江每年来往货轮接近三万,咱们九龙仓码头占七八成,可惜码头没地方扩建,要不然,来这装卸的更多。”

码头管理人得意的同时也很遗憾,他们也考察过两家船坞码头,可惜要价不低的同时,后期还要大幅投入,而且两个没有订单的造船厂就是个极大的包袱,考虑再三才没有出手,要不然根本没有东升公司什么事。

一年三万,一天也就不到一百艘,货轮吨位都不算太大,对于一个号称自由港的香江,作为全球十大良港之一,这个物流并不算夸张,朱雪峰知道,后面会一年比一年多,只要按自己的计划实施,两个船坞和码头还是大有可为的。

香江的工业区迟早得迁出本岛和九龙,向着更偏僻的地盘迁移,物流自然也会跟着迁移,现在并不看好的地段,就酝酿着着巨大的机遇,除了朱雪峰,谁也想象不到香江在接下来三十年发展的速度和快速扩展的需求。

凭着后世的记忆,朱雪峰已经仔细分析过香江现有的地盘和发展区域,心中已经勾画了好几种备选方案。

其实还有一种更疯狂的想法,但现在条件不成熟,那就是向港府申请一块岛礁,然后自主填海,按照现在香江的政策,填海所形成的地皮,填海人拥有极大的权势。

吹沙造岛这个想法,还只存在于朱雪峰的脑海,未和任何人沟通,毕竟有些太过于疯狂,第一步就是得有自己的船厂。

“江先生,谢谢你的详细介绍,合作愉快!”(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