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四合院之再启人生 > 第391章 多了间耳房

四合院之再启人生 第391章 多了间耳房

作者:老狼爱牛羊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4-10-21 23:29:58

第391章 多了间耳房

第391章 多了间耳房

“这全聚德的创始人也不是鲁地的,是河北HS市人,你不知道吧,他当时是个贩卖鸡鸭的小贩,就在前门肉市街做生鸡鸭买卖,后来盘下这店面,才开始用挂炉烤鸡鸭卖,慢慢发展起来的。”

几人听了大为惊奇,一个卖鸡鸭的小贩?全聚德?

“所以说,不要看不起贩夫走卒,说不定其中一个以后就是个了不得的存在,这人不可貌相。”

“别没事就教育我们,赶紧的,接着说。”

几人正听得有趣,结果朱雪峰开启了育人模式,几人都很不满意,还是夏雨虹心直口快的直接打断,朱雪峰只好告别教育事业,接着说道。

“刚才是扯远了,这烤鸭其实起源在金陵和苏杭一带,应该是南北朝的时候就出了名,在南宋烤鸭就成为了临安“市食”中的名品,深受士大夫的喜爱。”

“这么说京城的烤鸭也是从南边过来的?咱们没听说苏杭和金陵有什么著名的烤鸭店。”

“这個说来就话长了,这烤鸭的技术,到元朝时期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特别是焖炉烤鸭和挂炉烤鸭的形成。”

“你还没说,怎么就传到京城来了,还这么大的名气。”

夏雨虹听得很认真,忍不住提醒道。

“明朝的国都先是建在金陵,这你们应该知道吧。”

“你俩明天嘴严着点,这次的事先别让他俩知道,都还小。”

“知道知道,怕乱了他们的心境,没法正常学习和生活是吧,都说几次了,可你也不考虑下我们,这么大的事,还只能憋在心里,你说难受不难受。”

“去吧去吧,我得去睡会。”

“师兄,你懂的真多,看来我也要找时间看点书,要不然啥也不知道。”

夏雨虹没考虑太多,这地方离家没几步的事,林娜倒是强调一句。

“小虹,先送你回家休息,我再送娜娜。”

又转过头来问道,“雪松雪梅应该也回来了,明天带上他们俩,咱们一起去逛逛,你必须得来。”

“少给自己贴金,人家是皇亲国戚的朱,你是养不肥的猪,吃这么多也不见长胖一点。”

这是一家子逛街的意思,不去可不行,虽然两人还没商定好地方,朱雪峰也只能硬着头皮应了。

一顿大餐配上一顿美食文化,几人心情都很不错。

“好哇好哇,不过这庙会估计没啥好看的,都要初十了,还能有啥。”

“燕子,你看着家,我送一下她们。”

“不用,她家远,我不用送,你送她就行。”

“那边水系丰富,养鸭子的多,除了烤鸭,还有著名的盐水鸭、板鸭酱鸭、鸭油烧饼和鸭血粉丝等等,可见吃鸭子在金陵一带很有传统,至于京城这边,那都是沾了咱们老朱家的光。”

“有了皇家的背景,这烤鸭才一飞冲天,经过多次改良后的京城烤鸭才流传至今,至于苏杭和金陵,那边的也就慢慢没落了。”

“得送,拎着这么沉的包呢,得让他帮伱拎回去,对了,小虹,明天有啥安排没有,要不然咱们去转转吧,大过年的都没看一眼。”

夏雨虹揪着某人的耳朵,朱雪峰只好拨弄开,太不注意自家男人形象,燕子还在呢,自己现在在果明代表的就是老朱家好不好。

“我这有有能遗忘记忆的药,吃一颗能忘掉最近一个月的事,你要不要试试。”

梁燕打着哈欠回了房间,朱雪峰几人拎着包,推出出门前收起来的小摩托。

“没错,这烤鸭就是明朝传过来的,明朝时期,烤鸭已经成为宫廷御膳的美味,明成祖朱棣迁都后,烤鸭技术也随之传入京城,并逐渐成为京城地区的传统美食。”

几人一下子明白了,烤鸭应该是明朝传到京城的。

夏雨虹还以为真有,连连摆手,“我可不试,谁爱试谁试。”

见朱雪峰和林娜都在笑,才意识到被骗了,没好气的揍了一拳。

“就会欺负我是吧,娜姐也是,还在一旁看笑话。”

“谁骗你了,是真有,你要是受不了咱们就吃一颗,免得你难受。”

夏雨虹哪里会再次上当,不再理会朱雪峰的小把戏。

“明天我们不去庙会,就去王府井吧,有段日子没去了,逛逛东安市场和百货大楼,正好两个小家伙学外语,还可以去外文书店转转,还有那炸糕。”

林娜噗呲一下就笑了,“没想到小虹这么大人了,还惦记这一口,那就去王府井,正好我也想去瞧瞧,一起去照相馆照个相。”

夏雨虹当然同意,这要是她们俩和朱家三兄妹一起照一张,太有意义了。

没一会就送到了夏雨虹家,老夏他们应该都在上班。

“小峰,你去送娜姐吧,家里没人,正好补个觉,这些天跟着你东奔西跑的,还真有点累,娜姐,说好了,明天早上,咱们去大院子等他。”

送完夏雨虹,送林娜回家路上,朱雪峰突然想起什么,扭头问道。

“娜娜,你妈上次研究的药怎么样?有进展吗。”

林娜没好气的白了朱雪峰一眼。

“我妈几次三番的让你去我们家坐坐,你就是各种借口,这会想起来问了,他们研究了,说是搞清楚了成分组成,没能耐做成丹药,只能做了药汤,结果没法达到那种医疗效果,估计能有个三成的作用吧,倒是比一般的药强一点,现在已经报上去了,还没音讯呢。”

估计这药效的差距就在炼丹的环节,至于原理朱雪峰也搞不明白,大概、可能是炼丹更能激发药效吧,这炼丹可不是谁都会的,即使会也很难确保成功,杨师伯倒是会,可练出来的也差了不少,炼丹这还真是老祖宗的绝技,不是那么容易搞懂的。

“一会我的包你也得帮我拎回去,可不能厚此薄彼。”

林娜在身后坏笑,朱雪峰知道她是逼自己进门见家长,可也没法推脱,只能厚着脸皮上门。

“那是当然,我还没和伯父伯母拜年呢,对了我干妈家还没去,要不你们明天去逛街,我去看干妈怎么样。”

“你可以先去,我们等你,又不是非得逛一天,再说了,介沙、帕岗、扶桑、香江都逛了一遍,该买的礼物都准备了不少,真没啥好逛的,就是想去看个热闹。”

王府井可不是没啥可逛,而是可以逛的挺多,尤其老字号不少,吃的、喝的、玩的、用的应有就有,有句话说得好,要在王府井也找不到,全国各地你也别瞎跑了,肯定也没有。

还有百货大楼,那是全国独一份的牛气,卖糖的都能熟练到不用称,直接手抓,你说说,这得卖出去多少才能练出这么一身本事。

还有不少店直接是从外地把有名的店直接搬过来,谁让这里是首都呢,那四联理发馆就是个例子,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只知道这家的手艺好,价格略微高一点。

其实这家店是1956年成立,里面的师傅是申城最有名的四家理发店“紫罗兰”、“华新”、“湘铭”、“云裳”的理发师,所以名字就叫“四联”,也就是四家联合的意思。

到了林娜家,运气爆棚,林教授和许老师都不在家,朱雪峰一脸遗憾。

“真不凑巧,你爸妈也不在家,得嘞,有空再来吧,我也得回去看看弟弟妹妹,明天见。”

“且,一边去,总算是看透你了。”

朱雪峰笑着跨上小摩托,“悔之晚矣吧,走了,明天大院集合,我要是不在,就等我会,我得出去一趟,尽量早点回来。”

大院子除了玩耍的孩子和一些大娘婶子的,男人们都在外面忙和,今天太阳不错,院子里横七竖八牵了不少绳子,用几根竹竿和木棍子支着,晾晒被子和褥子。

朱雪峰推着车小心的穿梭,只见三大妈正把褥子翻了个面,正用一根竹条捶打,一阵灰土在迷漫。

“三大妈,您这动静不小啊,大冬天的,合着家里褥子都翻出来了吧。”

“哟,小峰啊,这不难得今天大太阳,拿出来拍拍,听说你去外地厂子里学习去了,这是才回来吧,年都没在家过吧。”

“嗯,跑得挺远,回不来,您先忙着,我回家看看两个小东西,这点点心您拿着,这是滇省的特产,您尝尝。”

三大妈眉开眼笑的说道。“那哪成啊。”见朱雪峰拎着个小纸包直接递了过来,连忙伸手接过,“哎呦呦,我拿我拿,别掉了。”

两小听到动静,也跑了出来,老二一脸开心的帮大哥卸下大包小裹,小妹解下最后一个小包,嘟着嘴。

“大哥,你还知道回来啊,今天都初九了。”

“这不是有事吗,上面有安排,不去也不行,总比你雨水姐寒假在学校军训好点吧。”

“那人家春节也是回家过的,大哥,你这包太沉,都是啥呀。”

朱雪峰伸手从小妹身上取下来拎上。“都是给你们带的礼物,回家再看。”

小二十天不在家,家里变化不大,还是年前准备的样子,桌上还罩着两人中午的剩菜,朱雪峰揭开筲箕,一盆酸菜粉丝炖白肉,一个素炒腌白菜梆子。

“怎么一点新鲜菜都没有,全是白菜啊,家里没新鲜菜了吗。”

“我们初五才回来,新发的菜才长出来三种,想等着大哥回来一起吃呢。”

看看厨房两小又用老法子发了不少蔬菜,却舍不得吃,朱雪峰心里蛮不是滋味,将小妹搂在怀里。

“大哥很开心,但以后不用给大哥留,你俩正长身体呢,老二,记住,新鲜菜别再留着,再说,大丫她们那肯定也不少,真没必要。”

“这些天都过得怎么样,给大哥说说。”

两小连忙叽叽喳喳的向大哥一一描述回家过节的见识,总的来说,一切都好,二叔和小姑家今年收成不错,养鱼场打着和轧钢厂共建的名义,在轧钢厂老张的帮助下,送过去一台手扶拖拉机,又完善了几个大池子。

秋季成功孵化了第一批后,后面已经勉强掌握孵化技术,现在大大小小的鱼苗估计有三千多尾,大的成鱼也有十几条,没舍得卖。

家里收成也比去年好,队里养的鸡每家都分了二十多块,比去年强多了。

“带回去的东西都分了吧。”

两小点点头,“都分了,二叔和三姑还说,下次可别这样,家里现在也养了猪,不缺肉。”

大哥备了好多东西,光是猪肉每家就各准备了十五斤,没办法,牛村送来一整只,朱雪峰推脱不了,最后买了半只,送了干妈和高教练一些,另外半只全院集资分摊,倒是家家户户都有份,每家也有个三斤左右,相当不错。

养猪的饲料两家都不愁,张处长去买鱼,总是帮着带点饲料过去,别的后门朱雪峰没有,弄点饲料还是不困难。

“大哥,还有两件事,一个是邹大爷在你走了的第二天就来了,他…。”

说着,老二去大哥房里拿来了房契,朱雪峰接过,看了一眼,诧异的问道,“这是怎么回事?,怎么邹大爷的房子落在我们家名下?”

老二吞吞吐吐的,小妹在一旁小心翼翼的帮着解释,好一会,朱雪峰才明白。

邹大爷老两口应该是回来迁户口,然后去投奔儿子,结果邹大爷多了个心眼,他先把户头迁进老朱家,进行合户,又自己交了房款,换成私房,这样朱家的房契就换成了现在的这样三间厢房带一间耳房,最后才迁走两人户口。

看着房契,有些无语,前年三人三间就被人盯上,现在城里房子很紧张,很多人都在排队,自己这莫名其妙的变成了三间厢房加一间耳房。

“房子钱款也是邹大爷交的?”

听出来大哥不满意,老二不敢看大哥的眼睛,“邹大爷没告诉我们,是他要了本,自己去办完了才告诉我,我知道后只好把房钱给他补上。”

邹大爷这是耍了个小聪明,朱雪峰也没脾气,叹了口气。

“唉,事已至此,先就这样吧。”

“邹大爷说,那边房子还连着这边的暖气,本来就该是一起更合适,要住进来别人更麻烦。”

邹大爷的确是一番好意,最后临走了,还想着要帮一把,可自己家又不缺这么一间耳房,三个大院子在哪摆着呢。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