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汉世祖 > 第316章 状元、探花两条路

汉世祖 第316章 状元、探花两条路

作者:芈黍离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18 20:14:29

第316章 状元、探花两条路

“张信臣!”饶有兴趣地看着恭立在面前的张去华,刘承祐语气中似乎带着意外:“听说你这三年,久居家中,足不出户,潜心修学。如今一参考,便高中状元,名传东京,看来这几年,也是学有所成啊!”

皇帝看起来一副平和的样子,张去华也显得从容,拱手应道:“臣不敢言有所成,只是比起当年轻狂,有所进步罢了!”

看得出来,张去华还是很自信的,刘承祐左右晃动了两下,略加思索,淡淡地说道:“当初,给你一个军器监主簿,你不愿意做。如今高中状元,朕还是任你为军器监主簿,可能胜任?”

闻言,张去华表情终于变了,愕然地望向皇帝,得到的一个认真的神色。脸色变幻几分,张去华一拱手,沉声道:“谢陛下赐职!”

“堂堂的状元郎,到军器监当一主簿,是否大材小用,有辱斯文?”刘承祐这么问窦仪。

窦仪如今是一脸老态,看着张去华稍显落寞的背影,若有所思,尔后道:“此子才气逼人,名声广传,甚至高于当年之扈载,然缺少锻炼,还需打磨一番。既然三年前他瞧不上一主簿,那三年后,便仍让他从此做起,如不堪此任,那也难以承担更重的职责。陛下如此安排,臣以为妥当!”

得到了窦仪的认可,刘承祐心情转好了。对于张去华,刘承祐倒也没有太多的恶感,年轻人嘛,气盛、锋芒毕露,都是可以理解的。

当然,也是刘承祐的心态越发成熟大气,换作十年前,敢在他面前这么装,纵使不嫉恨,仕途上也不用想有什么好的发展了。

如今嘛,他倒愿意包容些,与其成长的机会,倘若最终不堪磨炼,那也不足惜,如今的大汉,已不缺治国人才,刘承祐也不用像国初那般如饥似渴地网罗人才。

相较之下,比起大部分人,张去华是很幸运的,出身好,少有才名,又入了皇帝眼,这样的起点当真不低。

当然,为他的年轻气盛,也该付出代价,并且这代价不小,三年的时间,还是从军器监主簿做起,当年的意气任性,没有任何改变,哪怕他已经是状元郎。

一个眼神,一个态度,一句话,就能决一个俊杰的命运,皇帝的权威,就是这般让人陶醉。

与张去华相比,年纪还要小些的赵匡义气度自是胜过不少,站到刘承祐面前,面庞之上表露出的是不与其年纪相称的沉稳,这是个政治天赋点满的人。事实上,与赵匡义有所接触的人,对其气度评价都不低。

打量了赵匡义几眼,如今的刘承祐,对于这些身具“帝王之姿”的俊杰,心态已经完全放开了。而对赵匡义,更多的是种好奇。

碍于脑中固有的印象,对于宋太宗,刘承祐实际上也是有所鄙视的。因为他得国不正,因为他以文驭武,因为从他开始,就种下了一颗让中原汉民承受数百年屈辱的苦果。

然而,看事情,终究不好片面,尤其刘承祐当了这么多年皇帝之后。唐末五代祸乱之源,就在于武将难制,干弱枝强,君权则更加衰弱。

作为一个文人出身的皇帝,他没有赵匡胤的军事能力与威望,想要压制武将,是可以理解的,只是矫枉过正罢了。

在宋初那几十年的纷乱之中,在军事上几度遭受重大挫折,“驴车战神”的名声流传千古,对外军事决策各种出错,赵匡义有太多值得后人鄙视的地方。

但是,如果因此以偏概全,全然否定他,却也不够公平。客观地来讲,在这样的情况下,赵匡义仍旧能维持宋朝的稳定,巩固其统治,在诸多乱事中岿然不动,骄兵悍将也被他拿捏得死死的,君主权威高涨,要做到这些,绝非庸才所能的。

固然,私德私行,赵匡义有诸多让人不齿的地方,贪色、篡改历史、好大喜功等等,但作为一个皇帝,还是称得上合格。这一点,刘承祐也是在自己当了这么多年皇帝后,才能够有那些深切的体会,对于赵匡义的一些政策也就能够理解,至少于当时,是合乎国情的。

当然,他后期的作为,守内虚外,放弃北伐,防守反击,从那之后给中原汉民贴上一个“软弱”的标签,也是在为他前期军事策略的失误买单,买大单。

摒弃那微不足道的个人感情因素,如今作为大汉的皇帝,对于赵匡义,刘承祐却持一种欣赏的态度。或许在他的手下,赵匡义能成为一代名臣、名相呢?

“赵广阳公后继有人啊!”带有这样的心理,看着赵匡义,刘承祐目光也越发平和,感叹的语气中都透着欣赏之意。

而察觉到了皇帝的态度,还没正式出道的赵匡义虽然心喜,却没有表露出来,而恭敬地道:“臣身无寸功,德行浅薄,然深受君恩,承袭父泽,素来惶恐,以不堪其恩泽。今,臣所为者,唯有仿效父兄,尽忠陛下,报效国家!”

“我们的探花郎,有此觉悟,殊为难得啊!就冲此言,赵广阳公,后继有人啊!”刘承祐这回是当着赵匡义的面,同窦仪讨论。

对此,窦仪显然也表示认同,在大汉的勋贵子弟中,像赵匡义这样的人,还是不多的。显然,窦仪也很欣赏这个年轻人。

因为在当朝,赵匡胤的成就与地位,远高于赵弘殷,因此赵弘殷死后,其爵位由赵匡义继承。至于赵匡胤,则是凭着自己的能力与功劳,独辟一脉。这对于赵家而言,是极大的荣宠,当然,类似的事情并非个例,父子两代一起作为开国元勋的,还是有一些的。

偏过头,刘承祐对赵匡义道:“你既然觉得自己德行尚且不足,那便振奋你的精神,发挥你的才干,治政安民,为国建功,使你配得上身负的这份恩泽!”

刘承祐这番劝勉之语,让赵匡义略显感动,当即应道:“臣谨记陛下教诲!”

看着他,刘承祐又来兴致了,问道:“进士及第,只是仕途开端,你觉得,你自己的才能,当授予何职,供你施展?不必有顾忌,直言无妨!”

对此,赵匡义原本还想圆滑地应一句,敬听朝廷安排。不过,其心思转得很快,注意着刘承祐的神态,猜测其心理,决定赌一把,正色答道:“陛下,臣愿知一县,治三千户民,昌兴教化,劝课农桑!”

按照此前大汉对州县户籍的调整,三千户以下为下县,但是,哪怕是下县,对于一个上进的官员而言,却是个极好的平台。

对他没有选择留京为官,而希望能到地方上担任父母官,刘承祐倒没有过于意外,只是更加高看他一眼。

直接对窦仪吩咐道:“就按探花郎的要求,如有职缺,即外放!”

“是!”窦仪应道。

“谢陛下!”赵匡义赶忙道。

虽然说是后补,遇缺补上,但有刘承祐这句话,再加窦仪本就欣赏赵匡义,基本可以肯定,吏部的安排落实工作不会怕。

对于赵匡义,刘承祐已经是破格了,否则,一般的进士,想要外放实职,是需要一段时间历练,再通过考核的,而想要直接成为一县之主官,则更难了。

没办法,哪怕这么多年了,刘承祐仍旧难免受“名人效应”的影响。

张去华、赵匡义之外,对于榜眼马适,刘承祐同样勉励了一番,只是明显没有前两者重视。对于其人,也安排了个去处,好去处,去开封府任职。

至于其他人,则不用刘承祐考虑了,自有吏部安排,而刘承祐自身也没有掺手的意思,哪怕这一科中,确实有一些让刘承祐感兴趣的人,他更想旁观一次,这些人的发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