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汉世祖 > 第308章 新贵

汉世祖 第308章 新贵

作者:芈黍离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18 20:14:29

第308章 新贵

“陛下!”回到崇政殿,落座不久,一名气度厚重的中年官员,便至御前,垂首候命。

此人名叫吕胤,字余庆,官宦出身,后晋年间以荫补入职。哪怕到乾祐十五年,以荫补出仕任职的官僚将吏,仍旧占据了半数以上,这也是一直以来朝廷的主要举贤渠道。剩下的,则于乱世之中,寻得机会,展现才能,得到任用。然后才是通过征召、科举,入仕为官为吏者。

当然,随着刘承祐当政以来,改革积弊,削平天下,国家趋向于稳定,社会恢复治安,再经过十多年的沉淀发酵,科举出身的官员在大汉的官僚体系中,力量也在不断加强,影响在扩大。

似乎王朴、王溥、王著、李昉、卢多逊、张洎等,都是其中的翘楚,虽然这些人并不能算作一个朋党,但也从侧面证明,科举出身的官员在大汉的比重。并且,可以想见,未来科举仍旧会发展成为大汉最重要的取才渠道,就因为其门槛较低,并且相对公平。

吕胤呢,是荫补官员中的佼佼者了,累任多方,是从基层的岗位,一步步被提拔起来的,又经历过晋末乱世,见识广泛,深晓时弊,每居任,多有善政。这样一个履历扎实,而又能力出众的官员,哪怕在人才辈出的大汉初年,也是不可能被埋没的。

吕胤仕途生涯的转折点,在乾祐元年濮州案,当时柴荣杀不遵政令、自行其是的濮州刺史张建雄,被召回京后下狱,听候处置。当然后来是重视轻罚,柴荣被派到徐州,准备南征。

濮州案,原刺史张建雄基本是白死了,但濮州作为黄河流域的重要州县,还需人治理。当时柴荣就举荐了吕胤,由他出任,吕胤升任之后,迅速废除了一系列的张建雄的恶政,改行乾祐新政,不到两年的时间,便使濮州士民,享受到了天子与朝廷的恩泽。

其后,就是一发不可收拾,从濮州刺史调任彰德知府,后又迁任大名知府、河东布政使司参政。在乾祐十二年到十三年的全国官政调整中,原本是有机升任河东布政使的,不过刘承祐一道诏令,调任中央,并且直接担任崇政殿学士承旨。至于大舅子郭侗,则被外放到沧州任知府,原知府楚昭府则出任河东布政使。

这一次升迁,对于吕胤而言,算得上是仕途的又一转折点,虽然崇政殿学士承旨的品秩并不算高,但是作为皇帝的近臣,崇政殿的重要职位,内外盯着的人可一点都不少。

而吕胤这由外而内,再经过在崇政殿的履历,再进一步,不是做一方大员,就是成为一部主官,将来登堂拜相可能也大大增加。

在崇政殿任职,只花了半个月,吕胤就取得了刘承祐的认可。他在地方治政上的经验太丰富,很多事情,都能看到其实质,能给刘承祐提供许多他看不到的视野,对于刘承祐下放的事务,也都能妥善处置,与政事堂那边,配合也相得益彰,极大地弥补了王朴与诸宰相们的矛盾。

没错,回到东京,位在宰臣,因为政见的缘故,作为崇政殿大学士的王朴,与政事堂那边屡有冲突,范质在时激烈,魏仁溥当政后,仍旧有争端。在其中,吕胤这个后期之秀,竟然起到了一定的调节作用,这是刘承祐没有想到的。

而刘承祐看重吕胤,在于此人冷静、镇定而不乏果断,办事能力极强,并且,很受刘承祐欣赏的一个品质便是秉正,不盲从,不受胁,正义执言。

去岁,前宣慰使赵上交去世,按照成例,对其盖棺定论,是该有所追赠。而赵上交,在晋末汉初的历史舞台上,也算一个风云任务,从迎河东军入东京,再到后面的科举制度完善,帝制王化宣传,为大汉也做了不小贡献。

不过,以宰臣陶谷为首了一干人,主要是陶谷,却以赵上交为有罪之人进奏,不宜厚待。这种时候,恰逢刘承祐咨以此事,吕胤只是很平静的说,赵公因识人不明,而受贬谪,前过已受惩处,何以加之?死者已矣,叙其生前,功与过孰重?

然后,刘承祐便降下恩谕,加谥号,追礼部尚书衔,同时封侯,以其孙袭爵。当然,对于赵上交的厚待,并不是因为吕胤的谏言,除了对赵上交的公平定论外,也因为刘承祐想到了赵曮,那个英年早逝,当初最受他喜爱的近臣赵曮,袭爵的就是赵曮的儿子。

至于陶谷,又引得皇帝不满了,因为刘承祐清楚,陶谷针对赵上交,就是因早年的积怨,而采取的报复。陶谷善于揣摩圣意,在担任宰臣的这些年中,办的很多事也确实挺合刘承祐心意,但这个人就是有改不了的毛病,明明年纪不小了,却总是得意忘形。而刘承祐之所以没撤换陶谷,既因为他确实有用,也在于不想随便打破朝堂新建立的平衡。

可以说,在皇帝身边,吕胤展现出了非凡的政治才干,突出的治务能力以及良好的个人操守。而随着王朴的病重,在崇政殿,吕胤也成为了实质上的主事者。

此时,看着沉稳地站在面前的吕胤,刘承祐也平和地问道:“有什么事情?”

“江淮兵马都监赵延进已进京,请求觐见!”吕胤答道。

点了点头,刘承祐又问:“潘美、曹彬、郭廷渭呢?”

“尚在途中!估其脚程,也当在这一两日内抵京!”吕胤说道。

“好!”刘承祐旋即吩咐道:“那就先见赵延进吧,吩咐下去,让他稍事休息,饭时进宫,陪朕用膳!”

“是!”

刘承祐召赵延进、潘美、曹彬、郭廷渭这些将领进京,显然不只是为了听取外将述职,最重要的,还在于为了平南之事做准备。除了郭廷渭,其他三人,都处在平南的第一线,这番举动,也正式宣告,皇帝已经做好了用兵的心理准备。

“另外,西北招抚使卢多逊上奏,定难军李光睿有异动,似乎在暗中联络契丹,建议朝廷加强军事防备!”吕胤又道。

闻之,刘承祐眉头顿时就是一皱,双目中闪过一道冷芒,道:“看来这李光睿也如其父一般,非安分之人,如其私结契丹,西北必然生乱!”

“陛下所言甚是!”吕胤说道:“夏绥内则纷乱不停,外则为朝廷所迫,其势愈窘,李光睿若想寻求破局,唯求外力,甘肃回鹘、漠北契丹,都是其交结对象,相较之下,契丹力量更强,对大汉的危害也更大!”

略作沉吟,刘承祐吩咐道:“让卢多逊加强对定难军的监控,再令枢密院降一制令,着灵、盐、丰、延诸州兵马,提高警惕,加强防御!”

“是!”

压制着那少许的负面情绪,脸上露出笑容,刘承祐看着吕胤,说:“此番春闱,会考士子颇多,听说你弟吕端也赴京参考了?”

“回陛下,正是!”吕胤有些意外地应道。对于自己这个弟弟,吕胤有种说不出的感觉,早就可以为官任职,却不急于出仕,不用科考,却在误了几年之后赴京。但是,吕胤也能感受到自己弟弟的不凡,只是不敢在皇帝面前自夸。

刘承祐则笑了笑:“那就祝他今科能够高中吧!”

“臣待家弟,多谢陛下!”吕胤赶忙道。

沉吟的一会儿,吕胤主动问道:“敢问陛下,文伯公身体如何?可曾改善?”

闻问,刘承祐看了他一眼,微微一叹:“不容乐观啊!几至油尽灯枯,为国操劳这么多年,观其衰朽至此,朕也是悲从心来,颇为不忍。朕如今能做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尽量让他在有生之年,能够看到大汉一统天下!”

慨叹一止,刘承祐情绪收敛,又对吕胤道:“你若有闲暇,可赴王府,替朕探视!”

“是!”吕胤对于王朴,还是很钦佩的,如今有了皇帝的应允,他也可以放下心中的某些顾忌,前去探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