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汉世祖 > 第251章 此冬二三事

汉世祖 第251章 此冬二三事

作者:芈黍离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18 20:14:29

第251章 此冬二三事

新一年的到来,使得长期处在战争阴云下的幽燕百姓,也增添了几分生活的希望,汉辽双方虽然仍在鏖战,但至少严酷的冬季是熬过去了。并且,随着南方大批物资的北援,因为去岁秋季作战,而遭到重大创伤的幽燕士民,得到了很好的援护。

事实上,大汉朝廷需要供养的,又何止北伐大军,还有诸州的百姓。刘承祐北来的这几个月,除了的督看军事之外,几乎所有的心思与精力,都放在安抚燕地军民上了,包括新复州县的百姓,这些人中,大部分都是在辽国的统治之下,达二十年的,想要收揽其心,不费些心思,也是不可能的。

而最主要的手段,就是以利邀之,用好处收买,对于这些新附之民,刘承祐表现出了优待。比如分地、蠲免赋税、废除辽政。而在高防、宋琪、宋雄等原幽州干吏的配合努力下,幽燕诸州,已经成功接入大汉的统治体系。

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以及对这些幽燕旧吏的考察,刘承祐发现,燕王赵匡赞手下,还真有不少人才。其中最受到刘承祐欣赏的,就是原来燕王府长史宋琪了,此人直接被点为权知幽州府,负责整个幽燕地区的民政事务。

从燕王心腹到天子幸臣,宋琪的仕途看起来是越走越顺了,对皇帝的看重,宋琪也表现出了十足的热情,思想身份转变得很快,根据天子收治幽州的政略,积极配合。

而除宋琪等燕王臣属之外,其余诸州官吏,包括辽国任命的汉族官员,刘承祐基本都选择的留用,只是这些人身上打着一个“标记”,将来考核都会被特殊看待。

不过,像此前在石城县临阵反正的土豪王璘,因为他的投名状纳得份量十足,则是直接被接纳。后来在遵化被马全义收复后,刘承祐亲自点王璘为蓟州知州,并让他驻守遵化城,也是特殊对待。

而汉天子对自己这么个小人物,如此厚待,王璘是既满意又感激,忠诚度直线上升。事实上,王璘也是恰逢其事,因缘际会,机会来了,抓住了,权力、地位、财富接踵而来,挡也挡不住。

有留用的,当然也少不了被清算的,有一说一,在契丹统治的这二十来年中,还真培养出了不少死忠汉臣,而对于这些人,自然不会手软,清查问罪,推鞫判刑,根本不怕找不出毛病。

刘承祐从来不会一味地宽忍,刚柔并济,恩威兼施,才是他的手段作风。到乾祐十二年开春,已复诸州士民人心虽然还远远谈不上依附,但是总归是承认了大汉的统治。

相较于民政事务上投入的精力,花费的心思,原本最为刘承祐所忌惮的燕军,反而出奇地顺利解决了。在冬季休兵整顿的过程中,原本从属于燕王的几万燕军,彻底被消化干净了,其精锐被充入禁军之后,剩下的老弱,都暂时被编为辅卒,继续为汉辽战争效力。

这是很直接的收编消化了,原本燕军的体系,被切割得支离破碎,然后被朝廷侵吞干净。前后,没有引起什么动荡。

之所以能够顺利地解决燕军的问题,也是由诸多因素共同促成的。

其一,作为原燕军的领袖,燕王赵匡赞很配合,在收编的过程中,甚至主动去做工作,帮助安抚军心,消解怨气。赵匡赞的作为,完全展示了他的政治眼光与决断,既然选择了归服朝廷,就没有做更多的保留,妄图继续掌控军队这种犯忌的事,更不像他所能做出来的。

而由于赵匡赞如此乖巧懂事,刘承祐对他的戒心也降到历史最低,甚至生出了一种愧疚感。对赵匡赞再度说了一次,卿不负我,我不负卿,这一回是推心置腹,不带一点虚伪。

其二,则是形势与势力使然。开战以来,燕军进行了一波大扩军,兵力增至四万,但在与辽军的作战中,伤亡过半。且在之后,随着战事的发展以及兵力的配置,使得燕军被分为数支,分散诸军各地。

朝廷想要吞并,他们是一点办法都没有。再加上,与韩军配合作战的过程中,总归产生了一定的情谊,而臣服于朝廷也是大势所趋。

其三,随着赵思绾及其党羽被清除,燕军内部肃清了许多,剩下的将领,基本都是倾向于臣服朝廷。同时,对于各级将领,在编入禁军之后,都有妥善的安排,对于底下的官兵,一切待遇都随禁军。

关于燕军问题的处理,实则还是那一套,恩威并济,而经过这一波消化,刘承祐的心病又去一块。

幽州,已正式被提升为幽州府,自从去岁冬辽军自怀来西撤后,安排好山右的军事驻防后,刘承祐便起驾返回,尔后便一直坐镇城中。

而随着开春,天气回暖,冰雪消融,休整了一个冬季的汉军,也即将再兴武功,对辽军发起新一轮的攻势,连名字的取好了,就叫着“春季攻势”。

然而这个时候,来自东京的消息,却让他忍不住发怒。

“无知腐儒,短视匹夫,焉知国家远略,竟欲阻我大计!”行在内,当着将帅们的面,刘承祐难得地失态了,斥骂一通。

原因嘛,自然是范质等臣联名上书,希望他能够顾念邦本,不误农时,尽快撤军,并且说东京人心浮动,希望他能回朝坐镇,以孚官民之望。

事实上,哪怕远在幽州,对于朝中的情况,刘承祐也是很了解的。早在去岁冬,就已经有人提出撤军之议了,内外臣僚,上下职吏,人那么多,嘴那么多,有些杂声,也是可以理解的。

是以,对于那些人,你心里有想法可以,他可以当做没听见。但范质不一样,他是当朝首相,一举一动,都影响着朝政的运转,人心之所向。

在大军北伐,战略进展到关键的时刻,不管有什么意见,都该戮力同心,共襄此事。范质该做的,是安抚人心,统一思想,全力支持前线作战。

然而,他此番,竟然带头,联合了一批官员,向刘承祐上书,这在刘承祐看来,已然触犯了他的底线。

对于范质的性格,刘承祐也算了解了,他也相信,此公进言,是发乎公心,非为一己之私。但是,他能够容忍范质的刚直犯上,但对于他每每在关键时候,所表现出的“不识大体、不顾全局”,是十分恼怒了。

因此,这是多年以来,刘承祐头一次如此不留口德,直骂范质。而此言一出,可以想见,必将引起一股政荡。总得来说,就皇帝近来对范质的态度来看,其人,已经跟不上皇帝的脚步,不适合再做大汉的宰相了。

“既然知道,北伐已经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不趁此时机,全复旧土,把辽军赶到长城以北,他日复来,又当付出多大的损失?这点账,都算不清吗!”刘承祐还是怒意盎然,其意难平。

见皇帝如此气氛,在座的将臣们一时都不敢作话,一个个都眼观鼻、鼻观心的。直到刘承祐情绪平息下来,柴荣方才主动劝道:“请陛下息怒!范公等,也是为国家考虑,耿直谏言,他们远在东京,不知前方战况,陛下久在朝外,引起他们的担忧,也是可以理解的。还请陛下,稍息雷霆之怒......”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