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汉世祖 > 第225章 辽国的应对

汉世祖 第225章 辽国的应对

作者:芈黍离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18 20:14:29

第225章 辽国的应对

九月秋高气爽马肥,万里无云,因为汉辽战争的缘故,天地之间都弥漫着一股肃杀之气,而作为主战场的燕云地区,则更散发着一种令人心悸的味道,仿若大劫之至,躁动难安。

辽归化州,文德县,此为原武州治地,十数万辽军已然集结于此。在幽燕地区鏖战的这段时间,辽国境内,可是一点都没有放松,征发部卒、南下作战的步伐进行得很快。

即便以辽国所控区域之大,部族分布之广,等到汉帝刘承祐抵达幽州之时,辽军大股部队也陆续南下集结,并屯驻于文德县。

与汉军一样的,辽国也是皇帝耶律璟亲征,两个年纪相仿,并掌控着同时代东亚最强大的两个帝国的君主,将第一次发生正面碰撞,这一碰,就是惊天动地。

汉帝国这边大举动兵,倾国之力,辽王朝这边,动静同样不小,殿帐宿卫军、诸部部卒军、各地州县军以及征召的仆从军,加起来,其动员的军队也超过三十万了。

这样规模的兵力,已然堪比当年耶律德光灭晋了,并且精锐齐出,未尝余力,仅从数量上来说,这已经是辽国十分之一的人口了。

事实上,对于此番大战,辽国这边的准备是不足的,哪怕对汉辽之间的关系有着深刻的认识,但大汉那边突然大举兴兵,还是有些出乎其意料。

毕竟,雁门一战后,双方都有“积极”的行动,互遣使者慰问,意欲消除“误解”。就辽国这边而言,还想多做些战争准备,改革军事建设,完善战略计划。

但是,大汉悍然兴师,完全打乱了辽国的节奏,令其有些措手不及,使其陷入被动局面。而在国家的组织动员方面,辽国是不如大汉的,更何况辽国已经有整整十一年没有打过大仗了。

不过,再是突然,再是棘手,于辽国君臣而言,面对汉军的大举北伐,他们也没有别的选择,唯有积极应对,打这一场并不在他们近期谋划之内的决战。

文德县这边,集中了辽国15万军队,以骑兵为主,屯兵于此,已有两日。一方面是,大部分人都经过长途跋涉,都十分疲惫,需要休整,对于底盘庞大的辽国而言,开启南征,还没走到国境线,就已经跋涉千里,而漠北部族,更是南下数千里。

另一方面,则需要进行一定的整军训练。辽**队中,论军纪之严明,训练之有素,只有宿卫殿帐的皮室军可可与中原相当。而由于军队来源于广泛,在军纪军令的申明,作战的配合方面,确是要做些准备,毕竟此番面对的也是精锐尽出的汉军。

同时,汉军的动向,需要探明而后动,对于这一仗如何打,也需要拿出个章程来。

有些巧的是,当年世宗耶律阮也是率大军行经过于文德县,意欲东出居庸关,入寇幽燕,南侵大汉。只是因为耶律察割之乱,丢了性命,虎头蛇尾。

火神淀那边,兵变的遗迹仍旧残留着,既至此地,耶律璟还是带着随行宗室、文武进行了一番祭拜。然后,便以此为鉴,加强了对从征兵马监视与掌控力度。

殿帐之内,随行宗室、大臣俱在,气氛有些严肃,这已经是南下以来,耶律璟举行的第四个军事会议了。

不过此次,耶律璟先是发表了一番振奋人心的演讲,然后对在石城县阵亡的高模翰进行了一番追思致哀,并给其盖棺定论,追封为安丰王,大荫其子嗣。

事实上,高模翰的阵亡,对于辽国的影响,远比汉军想象的要严重。在汉军看来,只是攻杀了一个辽高官大将,还是一个渤海人。

然而,就是这个渤海人,早已成为辽国的一面旗帜,助其安抚渤海人心,统治其地。三十年的时间中,渤海故地,不只是辽国的粮仓、纵深之地,还为其提供了大量的兵源。

辽国的各类军队中,包括御帐亲军,都活跃着渤海遗民的身影,在辽国的扩张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在巩固边防与对外战争中,卓有功勋。

而高模翰,则是其中的佼佼者,不只本身能力出众,资望隆重,且对辽忠诚,他本人就是一面吸引渤海人为辽国效命的旗帜。

如今这面旗帜,在汉辽大战之初,就意外地阵亡的,这对辽国的打击,不可谓不重。渤海人中,有像高模翰这般对辽国尽忠者,同样的,暗处对其统治不满,阴怀复国意图的野心家,也不少。

高模翰的死,影响巨大,就如耶律璟所说的,他不伤心石城一战损失的数千兵马,唯独痛惜老将高模翰之死。了解过具体战况之后,耶律璟当即下令,将弃高模翰而走的那两千奚骑中的主将斩杀,为其殉死。

不过,就目前而言,一个最直接的问题,摆在耶律璟面前:“安丰王不幸殁于战阵,如今当以何人,统领辽东诸军,对付卢龙汉军!”

面对此问,北院大王耶律屋质说道:“陛下,如今滦平营三州,主事者乃辽兴军节度高勋,其人性情敏捷,为人勤勉,通达军政,又负责汉务多年,这段时间,已整合东路诸军,抵御汉军,不若以之统管榆关道大军!”

高勋是也是中原名门出身,是后晋末年,少数坚持投靠辽国,并为之效力的人。事实上,一直以来,对于汉族的名门子弟,才学之士,辽国君主都还是很重视了,从不吝啬高官重爵厚待。

像正史上,贯穿整个契丹兴衰史的韩氏家族,如今已然在辽国国内生根发芽,与国休戚。前边提到的韩匡美,制定并执行“围点打援”计划的那人,就在檀州当统军使,协助萧思温御备。

不过,此时听耶律屋质的建议,立刻就有契丹大臣不乐意了,向耶律璟道:“陛下,臣听说,安丰王兵败身死,皆在于石城汉人的背反,否则不至于此。而被俘虏的汉族军,全部投降了汉军,转而进攻大辽。

由此可见,汉人与大辽终非一心,今两国大战,岂能付汉臣以大军。为防不测,还请陛下慎重决定,另委良将!”

事实证明,在一部分契丹贵族大臣中,仍旧对汉人势力保持着戒备与忌惮。而耶律璟闻之,眉头也不禁紧皱而起,他倒不是担忧汉人的背反,而是这种胡汉猜忌,着实不是个好兆头。要知道,此次,辽国动员的大军中,各路乡丁伪军就占有四五万人,这不是个小数目。

不过,经过慎重考虑,耶律璟还是没有选择将东面事务交给高勋,而是看着耶律屋质:“可还有其他人选?”

闻言,耶律屋质又想了想,说:“南枢密副使耶律绾思,尚在中京,以其南下统军如何?”

闻之,耶律璟想了想,说:“可以!”

耶律绾思并不是个名气很大的人物,不过这是契丹宗室,并且有个在“宋辽战争”中大名鼎鼎的儿子,耶律休哥。如今耶律休哥还年轻,不过已经有些名气了,少年从军,并且在几年前平定室韦的叛乱中,立下军功,进入了耶律璟的视野。

“以耶律绾思为东南招讨使,高勋为副使,统领卢龙及辽东之师,自榆关道,威胁汉军侧翼!”耶律璟做下决定。

而后看着耶律屋质等大臣,拿出了一封书信,扬了扬,道:“汉帝派人给朕送来一封信,说知道朕洗好畋猎,想要同朕会猎于塞北,你们觉得,朕该如何回复?”

闻之,安平王耶律敌烈当即道:“今大军在此,何惧汉军,岂容其猖狂,或可领军出关,与其会猎于燕南,以作答复!”

对于血气方刚的耶律敌烈,耶律璟直接忽视了,还是征求于耶律屋质的意见。这些年,虽然对耶律屋质的权力有所打压,但事到紧急,每决大事,最看重的,还是此君。

对此,耶律屋质也给了一个肯定的回答:“陛下,南朝此番,大举动兵,来势汹汹,兼取幽燕军民,前番鏖战之中,又多有胜绩,其势正盛,兵锋正锐,不可与之正面交锋。

臣以为,莫若暂时稳守关城,俟其来攻,消磨其士气,以待反攻良机。汉军已有分兵动向,陛下则集精兵于一路,一旦其露出破绽,则发起致命一击,以求破敌!”

对于耶律屋质的建议,耶律璟基本保持认可态度,但是,不免发问:“汉军会主动进攻吗?”

“汉军此来,必然立足于进攻!”耶律屋质很肯定地应道。

而就在这场会议过后没几日,耶律璟就收到了来自居庸关的消息,汉军果然大举北上,兵分两路,进攻密云以及居庸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