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汉世祖 > 世宗篇26 北廷国相

汉世祖 世宗篇26 北廷国相

作者:芈黍离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18 20:14:29

世宗篇26 北廷国相

赵王府,威严壮丽的正门前,伴着沉闷的声响,厚重的大门被缓缓开启,北廷王刘文共走了出来,艳阳的照耀下,让人看不清其面容,但从其回首的动作,能够感受到一抹惆怅与眷恋。

作为赵王刘昉的长子,刘文共也是最类其父的人了,至少从样貌上看来是这样的,为王多年养成的那股气度,也格外不凡。

岁月催人老,不知觉间,刘文共也是快五十岁的人了,两鬓的发丝也染上了几缕白霜。而此番他亲自东来汉都,除了参加宗王大会之外,就是做最后一次努力,希望能把老父接回北廷,一家团聚,共享天伦。然从其表现来看,显然失败了。

王府大门的关闭声把刘文共从沉浸的思绪中拉了回来,再抬眼时,紫红色的门面已然彻底合上,那股子送客之意,再明显不过了。

门前,王驾、僚属及卫队静静地等候着,一名颔衔长须、眉带傲意的中年官员快步走上前来,躬身一礼:「大王!」

看着其人,刘文共深吸了一口气,方才轻轻摇头,沉声道:「北廷,还是只能靠我们自己!」

闻言,中年人看起来也不是很意外,只是以一种可惜的语气,应了声:「是!」

实事求是地讲,虽然是亲生父子,刘文共也素来对刘昉抱以崇敬之情,但两者之间,终究是二十来年不曾见面了,在时光的伟力作用之下,那份感情还剩下几分,是要打个折扣的。

何况,两者之间并不只是父子亲情那么简单的关系,还有国家与王权,而一旦牵扯到权力,那事情往往都会变得复杂。

而刘文共意图请刘昉这尊大佛回北廷,更重要的用心,显然是为了再借用老父在大汉帝国内部的影响力,毕竟,刘昉已是七十高龄,时间不多了,说不准哪天就没了......

事实上,刘文共有时也不免对刘昉这个父亲生出些怨气,明明在帝国拥有那般高的权势与威望,也知道北廷在中亚三国中的弱势与落后,长久以来,却始终不愿主动为北廷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

早年安西都督府分家之时,北廷就是比较吃亏的,其国能有今日相对兴旺之气象,那也是刘文共三十年间辛苦经营发展所得。

对刘文共来说,此行只要把刘昉请回北廷,只需包装宣传一番,别的地方不敢说,至少在帝国西北,能够引起不俗反响。看看两年前康王叔是怎么做的吧,而赵王这杆大旗,岂不比康王要吸人眼球的多,足以给北廷再引一波人口、人才过去。

但刘昉人虽老,但心不昏,刘文共的用意他是一眼看出,也果断拒绝。对于大汉帝国,赵王坚持并坚守了一辈子,几成执念,愈到晚年,其志愈坚,可不是刘文共与北廷国能够动摇的。

为了断了刘文共的念想,刘昉甚至让他以后不要再来赵王府,逢年过节也不需遣使来,只需好生为臣藩属,专心经营国家即可......

赵王父子俩,是完全不同两个时代的人,经历也大有不同,尤其在建制称国以及经受了ysl圣战的洗礼之后,刘文共就更难理解刘昉对帝国那种深入骨髓的不可动摇的感情。

因此,面对老父的坚定拒绝,他除了失望之外,也只剩下唏嘘了。登王驾返回时,按下心头那怏怏波动,刘文共低头看着侍候在侧的中年人,以一口严肃的语气吩咐道:「子覆,就按照你的策略,徂徕堂全力开动,延揽四方,功名利禄、钱粮田宅,无有不舍,只要人来!」

「臣谨遵王命!」中年人闻言,精神大振,恭拜道。

中年人本名张寒,字子覆,关内华州华阴人,因生于开宝二十七年(989年)寒月,故名之。张寒其人,打小不事生产,以侠气闻名乡里,个傥多智,及长,敏而求学,学有所成,也曾参加州考,屡试

不第,就甭提更高级别科考了。

根本原因在于,帝国上层阶级日益固化的大环境下,似张寒这样一无出身,二无师门,三无靠山的纯纯庶民,是很难出头的。再加上,张寒其人,自负才气,出身卑微,但腰杆很硬,不肯折节下人,尤其是那些他眼里「尸位素餐」之辈。

同时,朝廷在对中高级人才的选拔培养上,是更注重实务能力,不单以文章优劣论长短,但在基层,在更为广泛基础领域,也更加侧重基本学识素养的考核,而在这一方面,张寒又不是个循规蹈矩、按部就班的人。

端拱元年,是张寒最后一次参加州考,若是通过了,就有机会到洛阳去参加端拱二年春闱,像他这样的人,只有在更高更大的舞台,才可能将自己的本色才智展现出来,才更有被赏识提拔的可能,然而,他还是被刷下来了,当时的张寒,已经二十六岁了。

从那之后,张寒就彻底放弃了科考入仕,选择走「吏—官」这条上限很低的路,凭着早年在乡里积攒的声望,再兼读过书,考过举,又通算术,谋得了一个华阴县南渭乡税吏的职位。

严格来说,帝国的体制,并未彻底对张寒关上大门,乡镇税吏的职位,虽然卑微,但在地方基层,也算一个有身份、有地位、有权力的职位。

只不过,张寒自负蛟龙,只能游于浅谈,而区区一个税吏,也根本无法施展其才长之百一。同时,张寒个性十足,任税吏期间,好打抱不平,给人写状纸,辨狱案,当着税吏的职,办着判官的差。

在税务收取上,又喜欢严格按照税法来,时不时的,还有些体恤贫民的举动,这自然不为上司、上官所喜。再加上,在为民请命的事情上,得罪了当地乡绅。

不出意外的,张寒的税吏只当了四个月不到,便被罢免了,甚至于被知县拿到县衙,责以「税务不清,有私昧之嫌」,打了十板子。这十板子,也彻底把张寒对大汉帝国的效忠之心给打掉了。

当然,对于一个处在强盛期的统一帝国而言,像张寒这样的落魄书生,其个人际遇与意志,都是微不足道的。而孤傲如张寒,也苦闷了很长一段时间。

只不过,他是个懂得变通的人,朝廷正道走不通,自然寻求另辟蹊径。改变的机会,在端拱二年秋降临到张寒的头上,他结识了一个人,北廷国崇仪使下属典客朱焘。

这个朱焘就是华阴当地人,其父曾在县衙为吏,三十来年前,作为「援西吏」被调赴安西,都督府分家,拆为三国,归属于北廷,其后便「世居」长明城(初为黑汗国乙寄乌骨城,黑汗灭国后,改为杨城,以纪念杨延昭之功,更名杨城,北廷建国后,又被刘文共更名长明城,作为王城)。

有这层经历在,朱焘虽生于华阴,却是地地道道长于长明城的北廷人,人比较争气,在其父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从一个西迁的小士族,成功进入到北廷国的核心统治阶层中,靠着不错的学问、见识与辩才,经刘文共考核后,授予典客之职。

这个典客,在北廷的国体系内,可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人物,职权以及所能调用的资源也非同一般,它最主要的职责,就是为北廷延揽人才、招募人口。

大汉帝国的诸多封国中,「汉人口」都是各国十分重视的问题,但各国国情与实力不同,也导致各国在这方面的政策有所差距。

而第一个将人口上升到国家战略发展高度的,也正是北廷国,从ysl二次东征大战结束之后,十余年间,北廷国更加大了在这方面的投入。

刘文共设崇仪使,以心腹大臣充任,活动于帝国京畿,总理此事,负责打通维持上层关系,其下设典客数名,负责具体的延揽招募事宜。

在最近的十五六年间,通过「崇仪—典客」两级干臣的活动,

再加刘文共不遗余力的支持,北廷国从汉地招揽了超过8万的人口,再加自然增长以及其他渠道来人,北廷国的核心人口也终于在建隆二年图突破了二十五万人。

很难想象,这是前前后后差不多三十年时间的成果,开拓之艰,可想而知。同时,由于陆上交通不便,以及北廷国吸引力的问题,在这方面北廷国投入的代价也是巨大的,刘文共几乎是空竭其力,以徕人口。

张寒落魄之时,担任北廷典客的朱焘正好衣锦还乡祭祖,无意中听闻了张寒的事迹,当时就动了心思,在从侧面了解其背景经历之后,备好礼物,亲自登门拜访。

一番交流下来,虽然同样察觉了张寒的傲气,但更为其才情见识所吸引,在几番交流之后,终于向其发出邀请。而张寒对朱焘的意图,则早就窥破了,但哪怕是帝国体制的弃儿,张寒依旧傲气地很,并没有一口应允,只是答应去西域看看。

就在端拱二年秋,张寒与其好友胡冬(同为落魄学子)一道,踏上了前往北廷国的旅途,一路,见识着河西走廊、西北风光,也观察着朱焘这个北廷王座下的典客,更见证了一场辛苦而缓慢的数百移民的迁徙之旅。

别的不提,至少从朱焘身上,能够感受到一股北廷君臣发展国家的志气。当年冬季,至北廷,进长明城,张寒与胡冬二人好生参观了一番这座西域荒蛮之土上拔地而起的「汉城」,即便隆冬腊月,即便天寒地冻,即便不那么热闹,张寒也从内心产生了一种感动。

比起在华州以及关内道见识经历的那一切,数千里之外的异域发生着的一切,这里的汉人展现的精神,那股闪耀着的独属于汉文明的光辉,是那样的动人。

后在朱焘引荐下,张寒与胡冬得到了刘文共的亲自接见,一番考察下来,刘文共大喜,他发现二人都是才士,尤其是张寒,刘文共多年以来接见过的汉地人才不少,其中不乏师出名门、望族之后,但没有一个像张寒给他的感觉特殊,其人才思、急智、见识、学问,让刘文共数遍北廷上下,一时间也找不出能够比拟的。

没有任何犹豫,刘文共请求张寒与胡冬能够进入北廷政府为官,辅助他,共同成就一番事业,并表示必将委以重任。然而,对刘文共的盛情邀请,张寒仍旧没有在第一时间接受,胡冬倒是有些动心,不过见好友迟疑,他也就没有表态。

事实上,对于自己的未来,张寒是有过一番考量,就是出仕西域三国,只不过,他的第一目标,乃是安西国。这也是许多往西域闯荡的汉地人才的第一选择,毕竟安西地方更好、国力更强、待遇也更好。

北廷国苦心孤诣,耗尽钱粮,招揽的人口,还不如安西正常的人口政策,这就是两国的差距所在。面对刘文共,张寒也直白地表明了一点:北廷的庙太小,人口既寡,水土条件也一般,发展潜力有限,即便穷尽一生,也难有什么成就。

对张寒的评价,刘文共很觉受伤,但又不得不承认所言有理,最后,甚至说不出什么挽留之言了。对张寒,刘文共没有强求,只是继续展现着他的诚意,在张寒逗留长明城的那个冬季,屡次召他进王宫赴宴、问对,而每一次交流完,都是长长一声叹息,因为张寒去意甚坚。

到端拱三年春,张寒向刘文共辞行,他表示,要继续西行,也不掩饰目的地,说要去安西试试。刘文共虽然失望,仍没强求,并且还亲自送行,赠予马匹、衣物、路费、官凭文书等。

临别之际,刘文共向张寒表示,一栋房子能建多高,需看地基有多夯实,北廷发展固然有限,但他若还能活二十年,就为北廷再夯二十年之基础......

刘文共一番话,动情之余,也算回答了张寒当初拒绝他的理由,但是,张寒仍旧不为所动。不过,却建议好友胡冬留下,让刘

文共不至于一无所得。

张寒之去,刘文共很失望,甚至为此卧病了几天。而这个时候,反倒是新投效的胡冬,告诉他,张寒必定归来......

刘文共问为何,胡冬表示,他很了解这个好友,人虽孤傲,志趣远大,但并非不同情理之人,其人虽去,但心已经留下了。

对胡冬的劝说,刘文共只当是一种安慰,但在接下来的一年,无时无刻不在盼望着,甚至专门遣人在伊丽河畔等待。

这一等,就又是一年多,在建隆元年初夏,西游的张寒果如胡冬所言那般,返回了长明城,风尘仆仆、衣衫褴褛,但精神头十分不错。

刘文共自是大喜,见到张寒,抓住他的手,久久不语,甚至忍不住落了泪。对此,张寒表示到,他去年就打算留下的,但鉴于对西域的了解太少,他前往安西,也并非去投效,毕竟,那里又有谁认识他?

张寒的目的,是对中亚的局势与情况进行了一番调研了解,而经过一年多的走访察看,他自觉能够出仕北廷,为刘文共出谋划策了。

从建隆元年开始,张寒正式加入北廷国,起初被拜为典史,为北廷国的制度、法条等各方面,进行了一番全面的改革梳理,在「以汉为纲」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入乡随俗的改变,以便更好地统合当地的部族与原住民。

同时,凭借着敏锐的洞察力,帮助刘文共完善国家发展制度。在制度方面,如果仅说条文,帝国中央有的是借鉴之处,但是否适合北廷这个藩属,如何执行落实,又能否起到预想的作用,这就没那么容易了,这方面的不足,也正是张寒到来之后,才真正开始完善。

到建隆二年秋,在肯定了张寒的「实操」能力之后,刘文共不顾议论,直接任命其为北廷国相,由其秉政,治理国家,筹划发展策略。

刘文共治北廷,军事上的问题,张寒谨慎地没有插手多嘴,但其他方面就不客气,而最让张寒肯定的,就是延揽人才、人口这一项政策了。

张寒在「崇仪—典客」制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一项改革,「徂徕堂」就是在他的建议下组建的,这事实是北廷的一个针对安西、康居以及大汉的间谍机构,除了刺探各方面的情报之外,就是为北廷国延揽各类人才。

同时,在汉地人口的充实方面,张寒也提出了新思路,从地域、目标、渠道、手段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与办法,包括一些「特殊手段」。比如,张寒从一些汉商嘴里听说过的,人口贸易.

当年,鉴于ysl方向的作战压力,刘文共选择从海东撤军,将北廷的发展重心放到国内,变扩张方向为北方。对此,张寒同样表示支持,但支持之余,也表示,北方苦寒,且开拓不易,但如欲长远,北廷的未来还在安西、康居之地......

没错,张寒为北廷国筹谋的发展大略的最终形态,是向安西、康居二兄弟之国动手,甚至于向东。当然,这需要等待,需要一个最恰当的时机,甚至只能期待后代子孙。

毕竟,当下的北廷国还很弱,周边除了北方,没有一个能扳手腕。但是,处在「兄弟们」的保护之中,也可安安稳稳地发展积蓄实力,中央帝国迟早会衰落,安西、康居二国面临着ysl的压力,未来时局变化如何,虽未可知,但可期待。

而从张寒提出这等「同室操戈」的战略就可看出,他究竟是怎样一种人了,甚至于,让刘文共都感到在使用一柄双刃剑。

但是,眼瞧着在张寒秉政之后,渐显兴旺之象的北廷国,他又只能按下心头的那点惊悸。此番宗藩大会,张寒也得以随刘文共进京,途径华州时,大摇大摆地还乡省亲,当年杖责他的知县还在,被张寒狠狠地奚落一顿,至于曾经得罪过的乡绅,更是备好礼物,诚惶诚恐地前来

告罪、求饶。

至于大会达成的新约,在张寒看来,正可给北廷国的人口战略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与便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