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汉世祖 > 第2126章 世宗篇1 谁继大统

汉世祖 第2126章 世宗篇1 谁继大统

作者:芈黍离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18 20:14:29

第2126章 世宗篇1 谁继大统

寒天暮雪,乱石滩边,刘文济头顶毡帽,一身蓑衣,坐在江边垂钓,只不过,支出江面的鱼竿不只没有鱼钩,连鱼线都没有。显然,荆王钓的不是鱼,而是蛰伏者的寂寞。

江面上寒雾缭绕,视线不甚清晰,但过往的行船,依稀可见,视野范围内,接续不断。

荆王府内人多眼杂,也只有这等独钓寒江的环境下,方能带给刘文济一丝安定,才能稍稍放下戒备,松弛神经。

南国的冬季同样很冷,江风肆虐,更加剧其寒,即便身侧摆着一方炭炉,祛寒效果也不佳。不过,对于这样并不舒服的环境,刘文济早已甘之如饴,也正是在这种自我磨砺与沉淀之中,他整个人从内到外趋于“至臻”。

随从并不多,只五六人,零散地侍立于周遭警戒,都是最忠诚精悍的卫士,寒风难侵,水波不惊。

通往垂钓之所的小径上,一道人影匆匆而来,引起了两名卫士的警惕,不过见到来人,又松开刀柄,恢复岗哨状态。

刘文济耳听八方,来人的动静自然察觉到了,不过没有丝毫动弹,等萧恭奔至其侧,刘文济方才问道:“脚步匆匆,情绪外露,出了何事,让你如此失态?”

闻问,萧恭深深了吸了一口这江边的凉气,差点没一口气背过去,重重的吐出,沉稳有度如萧恭,此时也难掩饰激动之情,拱手长拜,声音甚至不自觉地发颤,绝不是冷的,因为内心的火热足以抹平冬月之寒。

“禀大王,京中来信,陛下,驾崩了”

很难准确描述出初闻如此“噩耗”时大汉荆王是怎样一种心理活动,但是,从他遽然而起,脚滑摔倒,又迅速起身,两眼死死地盯着萧恭,这一些的反应,又似乎足以诠释其心情了。

刘文济目光中的意思,不言而喻,萧恭再拜,道:“陛下于十九日,驾崩于上阳宫!”

“回江陵!”撂下一句话,并不多作言语,刘文济转身即走,小径之上,健步如飞,一直到登上车驾之前,方才发现,手里依旧紧紧地握着鱼竿,骨节已然捏白。

放下鱼竿,又发现鱼篓落下了,不需侍从帮忙,刘文济选择亲自折返去拿。等刘文济提溜着一个极其普通的鱼篓回来时,已然恢复了平日里的从容不迫,面上已不见丝毫波澜。

对于荆王集团的众人来讲,他们并不知道多年的蛰伏、积累、等待,是否就是为了这么一天。但是,当天子驾崩的消息传来之后,核心圈子里的人物,都难掩其激动。

就此事,刘文济势力自然进行了一番紧急商讨,当机立断,决定即刻起行,进京,夺位!

紧跟着,萧太妃一纸书信飞马而来,上边只有一个字:稳!

简洁有力的一个字,就像“定”字诀一般,彻底帮助刘文济把心定下来。只稍作斟酌,便更改计划,决定暂时不急于进京,毕竟,朝廷还未发丧。

而于刘文济而言,也有稳着来的理由,从天子驾崩之后,他与大汉帝国命运的联系就陡然紧密起来。不为其他,就因为他是太宗皇帝之子,一个除了“血脉问题”,没有其他任何可以说道的毛病的亲王。

天子无后而崩,不论朝中当权者是谁,在决定继位者的问题上,都不可能绕开他!当然,在京的萧太妃,也能给刘文济一定的信心。

又足足等了三日,天子驾崩的消息,才从官方渠道正常地传至江陵,并由江陵开始,继续向整个湖广,以及更难的两广乃至安南扩散。

于是,江陵震动,湖北震动,中南震动!要知道,就在去年春,天子还巡幸湖广,那时虽然荒唐,但看起来还算正常,身强体健的,这不到两年的时,怎能发生如此惊天之变?

世上聪明人何其多也!也就在荆王仪驾,自江陵出发北上,回京奔国丧之前,荆湖北道官场一个重量级人物,时任湖北布政副使的兖国公王增找上门来了。

仅看爵位便知,这位是何出身了,王朴之孙,王侁之子。说起来,王氏家族,在最近的三十年发展得并不好,已经逐渐从大汉顶级权贵的行列中彻底退了出来。

究其原因,还在于三十多年前的榆林之乱,作为早期平叛主帅的王侁,当时的处置有诸多欠妥之处,而结果也导致榆林局势糜烂。虽然榆林之乱的起因、肆虐、平定,在背后还有诸多更为复杂的因素,但王侁那口锅,背得也是没有一点毛病的。

也正是从榆林罢帅开始,王氏家族就开始走下坡路了,当然,也就是王朴面子大,在世祖心目中地位高,换作其他人,或许已经被打落凡尘了。

王侁其人,心气很高,胸怀却不够宽广,性情也很骄横,但才干还是有些的。也正因有了榆林之乱的教训,反倒沉下心来,谋图复起。

在儋州时,用了四年时间,将当地蛮乱彻底肃清,果断狠决,屠了上万人,让世祖对他的印象大为改观。

后来又调任安南,担任都指挥使,仍旧负责剿贼平乱,在其任上,将一大批表面归顺、暗怀异心的原土著部族给清理了,虽然一度掀起了较大动荡,但却实质性地推动当地汉化发展。名声虽不好,但是劳苦功高。

然而,十余年的辛苦努力,只是为了拿回原本就属于自己的荣誉与地位,这样的经历,于王侁而言,也是颇为苦闷的。

同时,在世祖驾崩之后不久,王侁也在多年的劳累,以及始终萦绕心头的苦闷之中,郁郁而亡,到死连帝国核心统治区域都没能重返,就更别提光大王氏门楣、先父荣耀了。

到如今,又是二十来年过去了,王氏人才青黄不接,爵禄虽然继续传承着,但政治上却已然退化成一个普通勋贵家族了。这至少,与干祐时期王朴在帝国、在世祖心目中的地位是不相符的。

而作为王氏嫡长,当代掌门人,王增多年以来,孜孜以求者,自然也是重筑家族荣光,把王氏重新带回帝国权力中心。当然了,理想是丰满的,但才具实在有限,熬了这么多年,也只是个湖北布政副使。于寻常官僚而言,这自是高官重职,但于兖国公而言,远远不够。

在这大变之际,王增主动找上荆王刘文济,其目的,当然是来投诚的。正常的努力,实在艰难,就只能走捷径了,而在过去的两年中,王增是默默关注着刘文济的权贵之一,他觉得,在刘文济身上,可以赌一把。

而对于王增的投诚,刘文济是意外多于欣喜,已经养成的谨慎性格的他,并没有接纳,而是交待他,当于此大变之际忠于职守、理政安民。王增对此,不免失望,然而,却并不灰心,至少,荆王殿下并没有拒绝不是吗?紧跟着,王增便开始默默联系起来了,尤其是京畿那边,既探知消息,也把握局势发展,做好随时支持荆王继位的准备。

烂船还有三斤钉,何况是兖国公王氏家族,有些资源不使用,但不代表没有,而一旦发挥起来,总归还是有些影响力的,关键时候,未必就不能起到奇效。

就连日益衰落的王氏都打起自己的小算盘,甚至冒险付诸于一定行动,可想而知,京畿之中,又是何等的波诡云谲、尔虞我诈。

腊冬时节的洛阳,除冷了些,一切似乎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天子驾崩就仿佛对京畿士民没有什么影响一般,街市拥簇,交易频繁,喧闹依旧。

当然了,一点影响没有也是不可能的,至少很多士民,都停下了年货的采买与准备,皇帝驾崩了,即将到来的这个新年,注定没好过。

与此同时,驻守京畿所有禁军部队,都收到了枢密院的军令,全军戒严,禁止出入,违令者斩。洛阳周遭诸关要隘守军,也是如此。

在皇帝驾崩的情况下,就是枢密院实则也没有调动兵马的权力,但是一道戒严令,却还勉强在职权范畴之内。而所有的动作,只为保证一点,在新君继位之前,大汉军队,必须保持中立、保证稳定,这也是所有权贵们的共识,谁敢妄动,必遭围攻。

当然,巡逻治安、京畿秩序,还是需要维持的,洛阳府及巡检司的差役、官兵们,也大举出动,严管出入。这也就导致,实际掌握着巡检司的老将常古真,一跃成为洛阳城内实权最重的少数人之一,无他,冲他手握的三万巡检司兵马,就得给他这个面子。

常古真出身平平,是真正从底层一刀一剑打拼上来的老臣宿将,并且,其经历颇具传奇性。幼年惨变,青年复仇,中年从戎,年近古稀了,甚至能够影响到帝国皇位的继承,参与到决定帝国未来的活动中

常古真是标标准准的“西征派”将领,在西北前前后后打了二十多年仗,甚至在魏王刘旻对安西的“营所制”改革中,也成为营主之一,在安西体制下享受着真正封建贵族的待遇(目前由其子孙在安西经营)。

而在常古真崛起的背后,当然少不了太宗皇帝的扶持,他就是在太宗不断的提拔,到达如今地位的。这,同时又反应出,自世祖以来,对寒门后进将帅提拔,以平衡传统勋贵将领的意图。

不管如何,至少在平康八年的这个冬季,洛阳城中,包括在朝权贵的大量人等需要看常古真的脸色行事,同时有更多人通过各种方式拉拢他,老臣也由此感到了几十年来都未感受过的“热情”。

洛阳的局势,也正处于这样一种,复杂、诡谲乃至荒诞的氛围中。最荒诞的地方或许就在于,皇帝驾崩了,除了宫廷、朝堂、官府挂起白幡,披上丧服,从里到外,自上而下,没有一点国丧的样子

当然,这也是可以理解的,皇帝走得太突然,膝下又无后,生前有没有明确制定一个继承人,哪怕备胎都么有。这样的情况下,大汉的权贵们,心思当然都集中在,谁能承继大统,这个关乎帝国前途、万民利益的重大问题上来。

帝位的争夺,从来都是激烈而残酷的,康宗留下的,更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散乱局面,就更加剧其冲突与混乱,甚至让人诸多权贵无所适从。

不过,短暂的混乱之后,大伙便迅速适应了。人心固然难测,局面或许混乱,但利益却是永恒的,不论公利还是私利。而基于利益而展开的帝位之争,梓宫运回紫微城后就已经展开了。

当其时,最先表态提议的,乃是宰臣寇准,他总是那般坚决而果敢,引人注意,干脆而坚定而表示,大行皇帝无后,当迎荆王刘文济为帝。

不得不说,在过去的这些年中,寇准与刘文济之间几乎没有超过同僚的关系,甚至没什么来往。当然,这也是刘文济刻意韬晦,所有朝堂宰相,他都没有进行任何的讨好交结。

然而,当山崩之时,寇准却毫无犹豫、指名道姓地选择支持刘文济。其所持立场,也很简单,就坚决地秉持一个立场,太宗之后。而谈及太宗之后,数来数去,在寇准眼中,就只有刘文济了。

寇准代表的,实则是朝中很大一部分人的看法,至少“太宗之后”这个前提几乎是共识,只是,具体地来看,就有诸多讲究了。

太宗之后,可不只荆王刘文济一人。

寇准之后,有徐士廉、向敏中等宰辅大臣陆续附议,但也只表明当立太宗之后的意思。

然后反对的声音开始冒头了,竟然来自慕容氏外戚,他们反对的,当然是刘文济继位。理由有三:其一,自古以来,只有兄终弟及,没有弟终兄及的;其二,荆王久病,难承其重;其三,有契丹血脉。

这三点,第一条当然站不住脚,莫说弟终兄及,就是侄终叔及的,都有。

第二点,倒是其短,但疾病,也大不过法统,只要荆王还有口气,他就是有资格继位。

真正具备杀伤力的,自然是第三条,这一点,足以引发许多权贵潜藏心底的反感与排斥。

提了刘文济,那作为太宗长子的安南王刘文涣,被摆上台来,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而比起刘文济,刘文涣的法理性,则更强了,同时,血脉上还是根正苗红的。

但同样,提议刘文涣后,反对声来得比刘文济还要迅猛,理由嘛,已经就国什么的基本没有提的必要,七寸就在于“常妃通奸、血脉存疑”这一点。

此事,虽然早已成为宫廷秘闻,但上层权贵们实则心知肚明,过去不提,只是为尊者讳,但涉及到大汉帝国江山的纯粹与皇室的血脉正统,那就顾不得什么脸面了。

当然了,这仍是有解决办法的,至少刘文涣后来有生了几个儿子,剥夺常妃所出二子的继承权即可。

这是个办法,但反对者可不会考虑其合理性,而涉及大位之之争,也从来不是讲理的事情,最终拼的,还是实力,或者还需要几分运气。

而帝位之争,随着刘文涣、刘文济两兄弟相继抵京,也开始进入一个新阶段。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