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汉世祖 > 第2122章 康宗篇13 帝国病斑,皇帝无后

汉世祖 第2122章 康宗篇13 帝国病斑,皇帝无后

作者:芈黍离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18 20:14:29

第2122章 康宗篇13 帝国病斑,皇帝无后

或许是兴致大减的原因,当夜的西苑野宴并没有持续多久,就在皇帝意兴阑珊的宣布下结束。也不回宫了,就在御营过夜,这也不是什么奇怪的地方,野外露宿刘文澎都是体验过的。

大开的御帐内,烛火将之照得透亮,各种摆饰齐全,活似一座可以拆卸移动的行宫。为驱夜寒而生的小火炉边,刘文澎贴近坐着,烤得满头大汗也无所觉,一张年轻的面庞上满是思索之色。

刘文澎很少有露出如此认真表情的时候,而此时他满脑子想的,恰是“出巡计划”,作为一个从心随性的皇帝,念头一起,那是怎么也收不住了,已然默默琢磨起出巡事宜了,当然,他需要考虑的,只是去哪里,剩下的,自有臣仆们去安排。

在刘文澎纠结先北边还是南边时,衣着鲜艳的内常侍秦辅从帐外走了进来,满脸不愉,向皇帝行礼都哭啼啼的。

回过神,察其状,刘文澎当即便骂道:“你这副脸色做给朕看的?让你回宫给太后送熟肉,还委屈你了?”

闻问,秦辅慌忙跪下,拜道:“官家误会了!能为官家与太后效力,是小的福分,荣幸之至,何谈委屈?”

刘文澎摆摆手,随口问道:“被太后斥责了?”

“太后非但没有斥责,反而夸奖官家孝心,并让官家保重身体”秦辅解释了下,迎着皇帝的目光,迟疑几许,方才说道:“只是小的回宫之际听到一则消息,恳请官家做主。”

见秦辅磕起了头,刘文澎来兴趣了,道:“说说看!宫里出了何事?”

“不是宫里,是宫外。小的兄长秦协今日被刑部的人带走,被刑部尚书徐士廉打入天牢了”

秦辅一脸委屈巴巴、哭唧唧地向刘文澎解释起事由。事情并不复杂,秦氏兄弟出身贫寒,时运之下,秦辅得以进宫为奴,因为机缘,最终成为了刘文澎身边的小太监之一,因为机灵,从中脱颖而出。

刘文澎登基继位,秦辅自然水涨船高,秦辅发达了,那秦家人也跟着享福,尤其是其兄秦协。

宫里有人,在宫外自然难免横起来,尤其在满城华贵的西京内犯了几次事,最终也轻松揭过之后,就更加张扬了,内常侍秦辅的名头,至少在一般的官僚下吏眼中,是很好使的。而在近两年,“秦大官人”在京城中,也渐渐有了些名声,短短的时间内,便“挣”下了万贯家财。

不过大汉的权贵们,连秦辅这个皇帝心腹宦官都瞧不上,又怎会把区区一个秦协放在眼里呢?过去不加理会,只是因为每惹到自己头上,不愿意无端树敌罢了,真较起劲来,又有谁会把秦协当回事。

此番动手的,正是刑部尚书徐士廉,作为雍熙老臣,徐士廉并不是一个纯粹的忠直之士,深沉而有见识,干练而不失手腕。

经过这么多年的观察,他不仅对皇帝刘文澎尚且失望透顶,更对围绕在皇帝身边的幸臣小人厌恶至极,早就存有教训一番的心思。

经过一段时间暗中筹谋,搜集其作奸犯科之政局,如今一举发作,直接抓到刑部审办。并且,逮捕的罪名很严重,假天子之名,行掠夺盘剥之事,一欺君,二害民,调子一起,就要置其于死地,狠狠地杀一杀这些奸贼蠹虫的威风。

当然,秦辅向皇帝的汇报,就是另外一套说辞了,诉苦说,其兄秦协是为皇帝搜罗名马的过程中,相中了一匹高昌健马,堪称马中极品,在马主人在“协商”的过程中发生了一点“小冲突”。

但刑部差官,却不管是非曲直,以此蛮不讲理,将秦协捉拿,府宅查封,家人也都控制起来,云云。

对秦协,刘文澎还是有点印象的,甚至觉得此人不错。此前,刘文澎曾微服出宫游玩,对“民望颇高”的秦大官人很感兴趣,由秦氏兄弟领着,体验了一番西京市井间的“江湖风云”,过足了瘾,甚至还在秦协的家中住了过一晚。

这样一个忠心有趣的人,竟被刑部的人无端拿去问罪,刘文澎听了,顿生恼怒。同时,他忍不住发散联想了,莫不是平静了半年,外朝那些大臣又出幺蛾子了,一个小小的秦协,值得堂堂的刑部尚书去针对,显然,这是在给他这个皇帝找事.

对徐士廉,刘文澎印象实则是不错的,深沉了点,话不多,不像李沆那些人,总想着要在他身上套一层枷锁,同时,当年吕蒙正要废皇城司时,徐士廉可是坚决站在皇帝这一边,持反对意见的。

因此,在刘文澎眼里,徐士廉这个太宗老臣,纵然不像王钦若、董俨等人是心腹“帝党”,至少也是个“自己人”。

偏偏是个自己人,一声招呼不打,搞起事情来了,于是,刘文澎当即派人前往刑部,就“秦协案”要徐士廉的解释。此事,秦辅主动请命前去,没办法,徐尚书可是个狠人,他怕不抓紧时间,他那兄长被当堂判死,先斩后奏,活不过两日.

一个秦协,死活不论,都只是在刘文澎心里溅起微澜,相比之下,还是那些不确定的联想,才让他蹙眉难释。

深夜里,皇城使王约奉诏来见。自从“废司危机”后,王约再度提高了往的宫里跑的频率,削尖了脑袋往皇帝身边钻,努力地刷着刘文澎的好感度。

不得不这么做,刘文澎这个皇帝,爱也好,恨也好,时间都太短暂,若是不经营好关系,那是大概率保不住自己位置的。皇帝若是插手朝廷要职的安排,或许会伴有一定的麻烦与角力,但撤换一个皇城司,那真就是一道诏谕的事情,同和白水一般简单。

因此,如王约者,依旧保持着太宗时期的干练,只不过这份干练,除了维持皇城司基本职能之外,把更多的心思放在逢迎皇帝上。事实上,对王约这样的宦官奴臣来说,刘文澎这样的天子,才是更好伺候的

而对刘文澎,王约也基本能做到有问必答,比如此时问起秦协之事以及朝中是否发生了什么变故,就立刻领会到皇帝担忧与猜疑。于是,以一口肯定的语气向皇帝保证到,秦协之事问题不大,很有可能,只是徐尚书见其猖獗无度,横行不法,意图为民做主,整治此獠,平息民怨。

对此,刘文澎更加惊奇了,一个秦协,能搞出什么民怨?于是在皇帝的反复追问下,王约迫于“无奈”,把秦协的一些情况详尽地汇报上来。

王约是个很会抓重点的人,其他鸡毛蒜皮的腌臜事情一笔带过,着重讲述近两年来秦协假借觐献皇帝在民间搜罗宝剑骏马、名器珍奇,其中必然伴随着巧取豪夺,中饱私囊,乃是破人家门,害人性命的情况.

王约通篇不提秦辅,但每一件事给人的感觉,背后都是秦辅的影子,注意着皇帝那逐渐难看的脸色,王停顿了下,又继续道:“官民有受秦协欺压掠夺者,皆敢怒不敢言,只因——”

“够了!”刘文澎显然听不下去了,一脚踹翻了面前的小火炉,飞溅的火花打在王约身上,激得他差点跳了起来。

不过,看皇帝这愤怒的模样,心头不禁乐开了花,但面上依旧稳着,还赶忙跪下,请道:“官家息怒!”

“你所言种种,悉属实无误?”刘文澎冷冷地盯着王约。

王约老脸屏得严肃,郑重道:“老奴岂敢欺君?”

“为何此前不报?”刘文澎恶狠狠地道。面对皇帝的质问,王约不由怅然地说道:“秦协曾放言,说官家曾到他家借宿,十分看重他,并自诩为‘布衣学士’,老奴念及官家与之的特殊关系,心存忌惮,怕触了官家天威,因此”

“狗屁!”刘文澎终于忍不住骂出了声。

前去刑部传谕的内常侍秦辅并不知道,就在他离开圣躬的半个时辰之内,他们兄弟被皇城使王约反复背刺,刺激得皇帝刘文澎杀心大作。尤其是,刘文澎前不久才听说过唐敬宗李湛的故事。

而刑部一行的结果,也让秦辅惊魂失魄、通断肝肠,因为刑部尚书徐士廉给出的回复时,罪民秦协,大闹公堂,冒犯国威,被施以杖刑,熬刑不过,已经死了。

徐士廉说得轻飘飘,秦辅却是怒不可遏,直斥徐士廉违法断案、草菅人命。然徐士廉是何人,岂能怵秦辅,直言会给皇帝一个交待.

最后秦辅灰头土脸地奔西苑了,即便再伤心愤怒,也不敢再刑部大堂耍威风,这个地方,是大汉帝国法制最威严的地方之一,谁敢触之,打死人真不是什么大事。

满怀悲愤,直奔御营,刚至帐外,便嚎啕大哭,打算膝行入帐告状。结果直接被四名早有准备卫士按下,不由分说,堵嘴,捆缚,拉到御营一侧的密林中,丢到早就挖好的深坑中,三下五除二给活埋了

刘文澎这个皇帝就是这样,感性的时候多于理性,爱起来的时候能视为股肱心腹,恨起来也弃之如敝履,杀起来眼睛也不眨一下。

或许是自觉理亏,关于此事的后续,刘文澎也就没有怎么计较了。徐士廉在次日上了一道“请罪表”,刘文澎也只以用刑过度,小小地斥责了一番,此事也就过去了,倒让准备斗上一场的徐士廉意外极了,对皇帝倒也有了几分不多的改观。

另外一方面,从秦氏兄弟也佐证一点,不是皇帝只用私财,嘻嘻享乐于宫廷,对帝国天下就没有多大的损害了,这只是比起那些好大喜功、滥用民力、奢侈无度者,损害没那么严重罢了。

区区秦氏二兄弟,就能搞得乌烟瘴气,惹出官怒民怨来,而况其他。

亲政之前且不说,那是不管中枢有多少纷争,但一切仍旧延续着雍熙朝的规矩来,又有刘暧、张齐贤苦苦维持,局面还算平稳。

但从刘文澎“亲政”的这两年来看,那只摧毁君主**帝国的幽灵,又开在大汉帝国的上空游荡了,即便还很远,还游荡在天外,但从那清平盛世的苍穹上,已能窥到一丝阴影。

首先便是刘文澎那些所谓不“劳民伤财”的享乐,应该不会有人真以为,全都是少府置办,全都消耗内帑,所有账目清明,所有来源清白.

多的不说,就提一点,在宫藏之中,世祖时代存有大量从各地搜罗的名酒佳酿,五六十年份的都有不少。或许有些让人咋舌,在整个太宗时代,宫中竟没有新添一坛子酒,仅靠世祖留下的储藏,就满足了太宗皇帝在十四年时间里各种宴会、典礼以及赏赐之用,就这样,等到刘文澎继位,还剩下六成.

而这剩下的六成,在平康六年春,已然见底了,少府又开始从全国各地采购美酒陈酿了。

同时,不知道停罢了多少年的“贡酒”制度,又重新恢复作用了,刘文澎并没有下诏,但是东南西北、四面八方,只要是有名酒产出的地方,官府都主动搜罗好酒,以为贡酒进献。

初时,规模不大,数量不多,基本都是作为试探,但宫中的茶酒使是照单全收。然后,就一发不可收拾了,望风影从者,数不胜数,连车载道的各地名酒,顺着帝国通往诸道的直道,接续不断地向京城输送。

对于这种情况,朝中当然还有去进谏提醒的声音,然而,朝廷本身就有贡献制度,只是两代先皇克制,不让地方进献罢了(世祖是严令采购,太宗则是用世祖遗产就够了)。

这件事情,关键还是看皇帝的自制能力和道德水准,而用这两者来考验刘文澎,本就略显荒诞。

因此,劝谏是没用的,因为皇帝根本不可能听,没有足够的酒,怎么办宴会,起歌舞?

惹得烦了,皇帝也是会发飙的,理由也很充足,各地贡酒,都是地方官吏百姓一番心意,尔等谏止,是要阻断朕与官民亲近?其心可诛

另一方面,地方官吏们觐献贡酒,除了讨好皇帝,为仕途增添一份助力之外,更多的,显然是通过这个办法,谋取私利,抑或填平一些财政上的亏空的,这可是“正大光明”的机会。

如果说皇帝能得的贡酒价值为一,那么地方官僚从中,往往能获得三、四倍的利益,干得过分的,十倍尚且不止,而这些财富从哪儿来,治下生民而已。

这还只是“贡酒”一项造成的影响!

由此,也可以得出另一个结论了,那就是在刘文澎亲政后的这两年,大汉帝国的官场开始浑浊了,吏治再难保持曾经的清明了。

朝堂之上,权贵们矛盾重重,冲突不断,争权夺利,也越发明显,同时,也尚书令王旦为首的宰相们,更多是只是维持帝国的整体稳定,朝政的正常运转,对于地方,尤其是一些弊端,并不能集中精力或者说没有足够的权威去解决。

盘根错节的政治利益关系网,导致严重的掣肘,身处其中的人,除了在维护自身利益上能卖力之外,并不能做更多的事情,做了往往陷入泥潭。当然,总有一些满腔热血、一派公心的良臣,但与大环境对比起来,又显得微不足道了。

因此,平康时代的大汉,整体上依旧处在一个康平的状态,但是,太宗时代那等优良清肃、昂扬向上的政风,却在不断败坏,这种并不显著、悄无声息的**,更令人无力,大汉帝国这座庞大躯体上又开始出现各种明显的病斑了。

这一切,显然就是一个康乐皇帝造成的,至少从太宗皇帝手里接过帝国的刘文澎,要负主责!

这一场的夏猎,又持续了两日,以皇帝败兴而归告终。败兴的原因在于,皇帝刘文澎所用宝雕弓的弓弦断了,这让人十分心疼,更觉丧气。

然而,等回到宫城,一则噩耗更让他惊魂痛心,他两岁的儿子,大汉帝国的皇太子刘继业夭折了!

这些年,刘文澎嬉玩之余,在后宫的耕耘上,也未尝懈怠,上有太后逼迫,下有群臣关心,同时他自己也希望子嗣充盈。

只不过事情的发展,往往事与愿违,过去的这些年,后妃们实则给他生了两子三女,但多夭折,得存下来的,只有一子一女。

尤其是皇子,那是杨皇后所生嫡子,份量可想而知。而刘文澎虽然对杨皇后的端庄、严肃感到乏味,但对她生的皇子,可是疼爱异常,取名继业的同时,又于平康五年秋直接册立为皇太子。

然而,这才一年不到,被他寄予厚望的太子,就这么夭折了,即便是刘文澎,也是痛断肝肠,嚎哭不已。或许,就是太宗驾崩时,刘文澎都没有如此伤心过。

愤怒的天子,可以伏尸百万,伤心的皇帝,也同样危险。悲伤之余,刘文澎一声令下,把坤明殿伺候的几十名宫人全部处死了。

而太子之薨,其影响必然是深重的,因为帝国的上层权贵们再度发现一个问题,都平康六年了,大汉帝国的皇帝似乎又没继承人了

或许,只能等皇帝再努力耕耘,再生点?又或许。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