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汉世祖 > 第2075章 太宗篇22 盛世盛典

汉世祖 第2075章 太宗篇22 盛世盛典

作者:芈黍离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18 20:14:29

第2075章 太宗篇22 盛世盛典

爆竹声声在洛阳城内处处作响,漫天的烟火在夜空中绽放,璀璨的花火映照下,是京邑之中的繁盛夜景。

去年由于国丧的原因,又在禁娱期,中秋节庆基本停罢,对此,士民人心中就算谈不上怨气,多少有些遗憾,中秋毕竟是大汉帝国五大节,也是大汉士民百姓一年终少有能放松的日子,很受欢迎,官方民间都很重视。

(元夕、嘉庆、端午、中秋、冬至,为大汉五大佳节,君臣共庆,举国同欢)

去岁有多遗憾,今秋就有些喜悦,再加上这是新皇登基后第一个中秋佳节,因此共赏明月度金秋乃是朝野间的共识,就是一再提倡节俭、打击铺张的皇帝刘旸也松了口,同意进行中秋庆典,并且决定在乾元殿举行一场御宴。

再加上,今科制举也在中秋之前完成考试、阅卷、录取,又添一份喜庆,刘旸还决定于乾元殿上钦点状元。

宫墙之间,被灯光映得透亮的乾元殿,有如一座水晶宫,漆黑的夜色也难以掩盖其闪耀的光芒。比起市井间的喧嚣,这里同样热闹,只不过多了几分森严宫规的约束,在座的也都是大汉的权贵阶层,最次也是帝国精英,都是高素质群体,遵从礼法、循规蹈矩也是最基本的行为认知。

盛大是其表,庄重是其礼,几百人的乐师团合奏宫廷雅乐,熟练地演奏着一场盛世长歌。这样的氛围,让所有人都不免陶醉其中,每个人的脸上也都带着喜悦而不失礼节的笑容。

便是高居龙床的刘旸也不免深受感染,这样的光景在开宝时代并不少见,只不过看风景的位置换了,他成为了那张至高权座上的独行者。刘旸试着去体会世祖皇帝在位时是何感受,但最终都是失败,他完全无法做到皇考的从容睥睨。

“宣新科进士入殿觐见!”伴着内侍郑元堪称浑厚的宣号声落,整个乾元殿间气氛陡转,所有宾客停杯放著,目光齐刷刷地投向殿门方向。

在权贵们或好奇、或玩味、或审视的目光下,205名新科进士,由内侍引导着,小心翼翼,毕恭毕敬步入乾元殿,踏上这座大汉最巍峨雄壮、富丽堂皇的宫殿地面。

由于时期上的特殊性,雍熙元年这一科参考的考生数量突破了4500人,可说是开国以来最多的一次。

同时,也是各科录取人数最多的一次,经过严格审议、核准流程,报请刘旸批准之后,拟录进士共205人。

其中进士科自然是大头,计88人,明经18人,明法32人,史科15人,农科20人,医科12人,算科12人、工科8人。

比起往年的取录名额,提升了差不多五成,而从各科的录取人数来看,明法的地位在科举上已然巩固,重要性仅次于进士科,明经、史科则有自己的基本盘,出人意料的是农、医、算、工这四大专科科目,所录人数,同样打破了历史。

在开宝时代足足三十年的政治熏陶下,已经有很多读书人在学习、考举上选择农、医、算、工四科,毕竟竞争压力要相对小一些,左右都是籍以登科入仕的门槛。

不过,这个情况如今也发生变化了,因为聪明人实在太多了,持相同想法的人也太多了,导致的结果就是,如今连四大工科也成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情况,竞争之激烈可见一斑。

当然,这种局面下,最有价值的东西不在每一科录取刘多少工科进士,而是这种风潮背后,在大汉社会上,在读书人群体中,形成的新的治学之道、修身之理、为政之法。

虽然很多人的初衷,还是为了当官,为了有所作为而采取的逢迎办法,但形成规模之后,也几乎促进了一场思想变革。比如已经登陆洛阳的湘江学派,也算是这种思潮下的产物。

这大概是世祖皇帝给大汉子民留下的一桩不那么显耀的功德,他曾一度把务实之风注入骨子里了,甚至有过犹不及的情况,出现了许多只务实而不修德的官僚,至今为人所诟病。

当然,随着开宝时代的远去,世祖皇帝的压制力逐渐消失,一些反者,包括看不惯这种风潮的人,开始抬头了,直接抨击世祖之政他们不敢,但拐弯抹角、含沙射影,他们拿手得很。

本次秋举,就被盯上了,会考筹备阶段,就不断有官员提出,当压缩农、医、算、工四科的录取人数,甚至该取消。

理由也很简单,因为开宝时代有不少贪官污吏都是这四科出身的人(虽然其他出身的人更多),同时四科之中,充斥着大量投机取巧、不修德行之人,这样的人是“小人”,只会败坏大汉优良正气之风,不适合为官,更不适合教育管理士民百姓

提出这些意见的,当然都是些传统儒道士,但根本原因还在于,四大专科实则是从他们碗里抢食,压缩着他们的生存空间。

事实上,到雍熙元年的今天,那些坚持传统、维护旧礼的老儒生、卫道士们,只在明经科有竞争力了,就这还得进行一些与时俱进的改变,就是史科,也不完全由他们把持。湘江学入京后,首先批的就是这一部分人……

而对他们在科举改制上的主张,皇帝刘旸的态度明确而坚决,几乎没有丝毫犹豫地予以否决。

刘旸只提了两点,其一敢违《祖训》乎?要知道,关于科考上的规定,尤其是取材办法与取材思想,是被世祖皇帝纳入到祖制宗法中的,如今大汉科考场上场外呈现的风貌,都在他制定的祖制中找到解释,今秋制举只是继续延续其制罢了。

其二,官员务于实而短德行,那就从这方面进行劝改,对官员之教育鞭策,本也是朝廷吏治的一部分。

至于官员犯了罪,不管是贪墨徇私也好,还是其他罪行也罢,自有大汉法制约束,有监察管理,从科举上动心思,就是南辕北辙,还背祖坏制,愚人之举。

乾元殿修得的确大气,用在宏伟、震撼的辞藻都难形容概其十一,至少就当下,在满殿宾客、侍者、卫士的情况下,一下子引进两百多名进士,依旧绰绰有余。

士子们依照次序鱼贯进殿,个个表情肃重,动作一板一眼,规矩是他们鱼跃龙门后的第一堂课,学得也十分到位。

或许与很多人想象中的不同,那种年轻英俊的书生才子,在新科进士中几乎没有,如要寻找,或许得到京畿市井间的说书杂谈中去听了。

大汉的开科取士,一直都面临着一个“老龄化”的趋势,殿上这一科,也大概是历届以来“最老”的一科了,以三十岁以上为主,四十岁以上次之。

尤其是医、农、工这三门需要足够经验的科目,更不乏须发花白者,面露沟壑、皮肤粗糙者就更失风采。郎中登科,农夫中第,工匠为官,调侃的就是这三门,即便事实上,三科进士,同样是修习圣人之道,其中学富五车者未必弱于那些博学鸿儒。

而本科,年纪最轻者,竟然是一名来自江南道苏州的士子,丁谓,时年二十八。

见到郑重下拜的进士们,刘旸都决定不用“年轻俊杰”来夸奖他们了。而放眼望去,殿堂之中,对这届的进士,不是少人都面露玩味,也有微带调侃之色的,当然,还有三馆、翰林院的一些老学究们,表情更是精彩.

新科进士们,在这大殿上,当然不敢东张西望,但对异样的气氛多少能够察觉一二,有些权贵的目光是不假收敛的,一个个“瑟瑟发抖”,只能强撑着。

二十名内侍分为两波,一递碗,一倒酒,整齐而从容地,给两百多名新科进士倒上酒。

其后,刘旸方端起酒杯,环视一圈,朗声道:“众卿举杯,与朕一道,敬本科进士们!”

“陛下请!”

“谢陛下!”

两拨人,两道声音,都齐整而震撼,殿中的回响,更是不断冲击在所有人的心灵,这样的氛围中,每个人都本能地致以敬畏。

饮罢停杯,侍者斟酒,一切都是那么秩序井然,一阵窸窸窣窣的响动后,大殿之中再度安静了下来。

刘旸俯视着满脸敬畏的进士们,开口点名了,首先叫道:“边定!”

“臣在!”一名中年从容出列,拜于陛下。

刘旸审视了他一眼,含笑道:“你父边公乃是乾祐功勋,国之栋梁,今日得中,也算相得益彰,只盼你自律自砺,不堕先父英名!”

“是!臣定当秉承先父之志,竭忠报国,矢志不渝!”面对皇帝的温言勉励,边定显得很激动,当即毒誓道。

边定乃是乾祐老臣边归谠之子,边归谠是老来得子,而距其离世也快三十年过去了。对个人与家族而言,三十年的时间,足以发生沧海桑田般的变化,而在过去的三十来年间,边家有些家道中落的意思。

而边定从少时起,立志重振家业,多年苦读,又在地方为吏近十年,如今考上进士不算什么,但被皇帝亲口点到,还提及早已被人遗忘的老父,如何能不感激振奋,毕竟边家振兴有望了

“丁谓!”刘旸又唤道。

很快队伍中,站出一名颇具“姿仪”的青年,言语中也抑制不住兴奋:“臣在!”

刘旸扫了丁谓一眼,不得不说,这副卖相,初见之下,还真不那么让人心喜。不过,面上刘旸却淡淡然的:“你是本科士子中年龄最小的,文章却是最为胆大的!朕且问你,你一个生长于苏州的南方士子,何以对西北边务如此了解,说得头头是道?”

面对天子询问,丁谓极力地按捺住心头的激动,肃声应道:“禀陛下,臣弱冠之时,曾与三五好友偕行,游历西北道州,遍访地理人情,收获很大,记忆犹新,因而斗胆妄言边事!”

此次进士科的策略、实务,都有边事的题目,刘旸显然是看过丁谓文章的,因有此问。

“游学之旅不容易吧!”刘旸问道。

“禀陛下,非但不容易,还几经危险,几乎丢了性命”

“数千里的游学经历,很是难得!”刘旸点头道:“日后若是做了官,但愿也能沉下心来,为国谋忠,为民谋益!”

“是!臣谨记陛下教诲!”丁谓赶忙应道。

“孙何?”抬眼,刘旸又唤到一人。

就在丁谓身旁,一名风度儒雅的中年站了出来,举止更加从容:“臣在!”

刘旸道:“这一届有不少天赋异禀者,少具英才。听说你十岁便能识音韵,十五岁写文章便能引经据典?”

闻问,孙何显得很谦虚:“陛下谬赞,臣不敢当。写文章,臣犹待学习,至于经世达务,则有如蒙童.”

闻其言,刘旸笑了笑,没有表示什么。沉吟少许,缓缓起身,步至御座前,严肃地道:“在场2二百又五名进士,都是朝廷精心挑选出的人才,你们将来,是定然要为官、育民、治政、执法、理财乃至从军的,朕对你们只有一句忠告,学以致用,为国为民,不要辜负中第前吃的苦”

“谨遵陛下教诲!”众人齐声拜道。

刘旸再回宝座,瞥了郑元一眼,轻声道:“宣诏吧!”

很快,今科一甲的名单正式公布了,探花边定,榜眼丁谓,状元孙何!

并且,这一届的人才,还真是不少,除这三人外,另有钱若水、俞献可、洪湛、曾会、周仪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