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汉世祖 > 第503章 最后的旅途3

汉世祖 第503章 最后的旅途3

作者:芈黍离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18 20:14:29

第503章 最后的旅途3

黄鹤楼聚宴后,老皇帝又在江夏逗留了两日。一天用来观察这座华中商业大埠,八方辐辏,舟船相接,空前繁荣的商业情景与老皇帝预计相去弗远,甚至犹有过之。

一天则用来体察民情,半天待在城内的鱼行,沾了一身腥味,半天待在走货通道,与门吏、税吏一道,观察他验货、收税,默默地体会着江夏这座城市的发展,感受着它运转的节奏。

这本不是座大城,而今却是翻天覆地,进而容纳十万人,这是如何做到的!以当前大汉社会的生产力,每一座大城的供应,代价都是巨大的,江夏没有政策优势,上下都得考虑成本,是怎么突破道道难关,一步步发展至如今。

仔细研究下来,根本原因,或许还是生产力的进步,过去几十年,朝廷在民生上还是做了少事情的,也取得了不小的成果。直道的修建就不提了,四通八达、连接各大中城市的道路,是大汉高效运转的保障之一。

在衣食方面,更是苦心孤诣,粮种的不断改进,堆肥技术的改良,生产工具的大规模打造,畜力的大规模使用,占城稻的大规模引进与种植,海外资源的掠夺,等等,都大大提高着大汉的基础物质水平。

至于棉花,从引进、培育、发展、改良,逐步扩大成为一项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产业,朝廷除了投资钱粮、人力、土地,还用数以十年计的时间来保驾护航,等待其发展成熟。

而对棉纺织技术的大力推进,不吝重赏,更是效果显著,自南到北,各种本不应该出现在这个时代的纺织机冒了出来,对这方面,老皇帝虽然不懂,但只需要知道这些工具大大提高了棉纱、棉布的生产效率即可。

最早被卢多逊从西域带回的两个棉农,已然在大汉发展成了两大棉花家族,改良棉纺工具、技术者也成为了棉纺贵族,都是犒劳他们在此行业中开天辟地般的功劳。

像进献儋州改良纺织技术的周仁浚更是官运亨通,平步青云,一路升迁,如今已是河东道布政使,河东那是什么地方,不用多说了。

这些,都是老皇帝颁发的“生产力进步奖”。

全国范围内,大修水利,鼓励诸道州因地制宜,兴修水库,疏通沟渠,如黄淮地区,一些修修补补工作仍在断断续续进行,清淤排沙、植树固堤更是每年的“必修课”。

各县里设立专事农牧生产技术的农所,乡里派驻农吏,指导生产,具体效果如何暂且不提,但都是朝廷有作为的证据

同样开历史之先河,科举设立农科、工科,从根本上改变两者的政治地位,而不再是名义上的“士农工商”。

只不过,不管是出身工农,还是修习农工学问技术,当了官就基本脱离了原来的阶层,并且越走越远,并不能真的将其与普通农工一概而同。毕竟,自古以来在中央之国,只有两种人,权贵与其他。

但是,名义上的进步,那也是进步,有些事情,甭管事实如何,表面功夫,就是该做足,并大力宣传,能够落实于制度,本身就具备积极意义。

总而言之,大汉朝廷在生产力的提升上,还是想方设法、费尽心机的,极大地丰富了大汉的物质基础。

若没有这些,单单靠放松的营商环境,靠商品的流通,大汉城镇发展能够到如今的地步,那也是痴人说梦。

于鄂州,或者说江夏而言,也正是赶上了一个治世,国家整体又处在一个昂扬向上的态势,再兼地利人和,方才崛起了这么一座长江大邑。

当然了,江夏这边也不全是真善美,假恶丑同样很多,阳光越艳丽,阴影也就更深重,繁荣往往也是罪恶的温床。更深入的情况,老皇帝没精力也没心思去了解,但他能够看到的,还是江夏的普通士民百姓,日子过得还忙碌而紧张。

不过老皇帝也不会同情心泛滥,在他如今的观念里,人是分三六九等的,人生在世,各安其位,既然是普通人,就要谨守普通人的本分,承受普通人的辛苦劳碌,这是整个社会运转的一环。

身为下人,若是只想着获得上人的待遇,那既不切实际,也容易滋生问题,影响社会稳定。能够给下人,保留一丝通过拼搏奋斗跻身上人的可能,就已经是最大的公平了。

只不过这一点,是目前朝廷做得并不算好的地方,毕竟,权贵们恨不能把所有的好处都薅到自己盘子里,怎么可能愿意给下人留出空间,当然这就属于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了。

体察了一番江夏的市场风貌,老皇帝也就结束了在此地的视察,至于他始终关心的农村状况,却没抽时间去看。总归,要比罗山县那边好吧,毕竟依靠着大江,鱼米丰足。

下一站,自然是道治江陵,到了荆湖北道总得去首府看看,再有樊知古的亲自邀请,若是不去,面上既不好看,还容易引发一场不必要的**,影响樊知古威望,给他治理湖北带去麻烦。

别看鄂州这些年发展不错,崛起势头就像插了翅膀一样,但若给荆湖北道诸州排个名次,那占据第一的仍旧是江陵府,鄂州勉强第二,其次岳州,再次襄州,余者就暂且不论了。

而江陵府,在事实上也从没担心过鄂州能威胁到自己地位,就一点,鄂州僻处湖北道东部,只要朝廷不对湖北道州建置区划做调整,鄂州发展得再好,也难以承担起首府的职能。

鄂州逗留三日,即开拔江陵府。

从洛阳出发南来,一路都是车马,老皇帝估计也腻了,于是这回西去江陵选择坐船。龙舟是没得坐了,一般江船、游船又不放心,为策圣驾安全,从长江水师中选了一条主舰,作为皇帝座驾,并抽调一支水师溯流护驾。

在鄂州,也是常年驻泊有一支江防水师,规模并不大,编制两千出头,大小船五十来艘,唯一的一艘大舰也不过一千料,作为老皇帝西行的座驾。

出发前,老皇帝还亲自对鄂州水师进行了一场检阅,大异从前,这还是老皇帝此番出巡以来,第一次对地方军队进行检阅训话,完全不符他的行事风格。

江陵距离江夏陆路约三百来里,水道蜿蜒曲折,则要更长,溯流而上,靠浆帆为动力,全力赶路,日行也不过四五十里。加上沿途走走停停看看,前后仍花费了半个多月时间,方才抵达江陵,正好在江陵过中秋。

抵达当日的情况,与在鄂州的流程一般,欢迎仪式,衙司座谈训话,接见士民代表,并且,当夜还于江陵城内的太白楼上聚会,君臣民都尽兴而归。

不过,比起在鄂州的温情脉脉,在江陵这边,老皇帝便展露獠牙了。就在翌日,武德司吏卒出动,对湖北道下辖的两支主力水师进行清理,目标明确,行动迅疾,为了策万全,弹压可能出现的骚乱,还有大内军士配合,登船拿人。

谁也想不到,前一夜还载歌载舞,君臣尽欢,夜尽天明之后,便是雷霆霹雳。基本没有什么阻力,事实上,即便没有大内军配合,携诏令去拿人,也不可能遭到反抗,天下人对于老皇帝的敬畏,恰恰属中等阶级最为深重。

于是,荆湖北道的水师,有半数的中高级军官,都在此次行动中被捉拿,几乎是一锅端。搞出这么大动静,当然是师出有名的,细枝末节且不提,就参与走私这一条,就已经是死罪了!

经济发展,商品流通,长江这条黄金水道里,流淌着的财富,足以动摇人心。过去的三十来年,江上的走私活动很猖獗,很严重,严重到负责巡航、治安、剿匪的水师参与到其中的程度。

收受贿赂,批条子,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甚至都是小事,把水师舰船当作走私船,那就不只是犯了政法,还犯了军法,是概不能容忍的。

而根据荆湖北道水师内部举报,以及武德司的调查,水师做的事,还远不止于此!比如,恶意拦截商船,私收舟船税,如果只是收过路费也就罢了,谋财害命的情况也很多;更有甚者,豢养水匪,养寇自重

这一桩桩,一件件,摆到老皇帝面前,引发的剧烈震动可想而知,又如何能忍住杀心,不对长江水师大力整顿。

长江水师,算是大汉内河水师的精华所在,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南平高氏时期,在原荆南水师的基础上,进行扩张。后来,又糅合了一部分湖南水师以及后来居上的江南水师,多年发展下来,形成如今的长江水师。而长江水师,又与其他水系水军,共同构成大汉内河水师。

而关于内河水师,最大的变革,要属指挥权下放,分道、分段,下放给各道州指挥司,保持一定战争功能的同时,还负责治安、剿匪、缉私等事务,而枢密院那边,直接统辖的,则是海军。

但如今看来,水师权力的下放,却成为了滋生**的温床,让那些人更便利、更容易地与地方势力勾结在一起。

湖北水师如此猖獗,肆无忌惮,糜烂至斯,显然不可能只是部分官兵上下勾结,上头必有靠山,军地必有结合,内外必有勾连。

一番惊天动地的行动下来,湖北水师半数的军官被拿下,战力基本算是废了。与之同时展开行动的,是对荆湖北道司及蒋江陵府官场的清洗,重点放在司法、税务、监察三大系统,一次性拿下了六十余人。其中职级最高的,一个是荆湖北道副都指挥使、湖北水师都指挥使魏忠,一个则是江陵知府符昭寿。

后者什么身份,也无需赘言,光看姓就知道了,皇亲国戚,符皇后的弟弟,太子的亲舅舅。至于前者,背景反而要复杂些,前长江水师都指挥使魏璘之子。

虽然没有那么大的名气,但魏氏同孙家一般,同出南平高氏,也同样是湖北望族,是荆湖北道最顶级的食利者。

在大汉,几乎与孙家同时发迹,早年之时,不管是平楚、伐蜀,还是后来东进平定江南,都有魏璘率领水师奋战的身影,在一统天下的大业中,有魏璘一份功绩,同时也奠定了魏氏在荆湖北道的地位。而魏忠,则是如今魏氏的当家人,也是道司大吏。

这二者的被捕,对于湖北官场来说,可谓是一场大地震了,让很多人都措手不及。自建置以来,三十余年间,荆湖北道也经历了大汉政治的变迁,固然因为各种争斗、运动、变革而受到影响,但整体而言,都是平稳渡过的,而从来没有像这一次这般,大清洗。

很多人都是无所适从的,谁都没想到,但谁也都看得出来,老皇帝要下狠手了。抓了那么多人,连小舅子都一并下狱了,总不是闹着玩的。

于是,心怀恐惧下,很多人都找到布政使衙门,求到樊知古这儿,希望樊使君能够出面,带领他们共度时艰,挽救湖北这场突如其来的官场危机。

事实上,对于此事,就连樊知古都大感愕然,毕竟事前一点征兆都没有,一点风声都没流出,前一夜还在太白楼君臣同乐。然而,仔细想想,这也符合老皇帝的作风,不动则已,动则如雷霆。

冷静下来之后,樊知古反而安下心来,没有如一般湖北官僚那般惊慌失措。湖北之弊,不在他,他毕竟只是个就任还不足两年的布政使,事前没有得到一丁点暗示,既可以看作是对他的一种保护,也是一项考验。

同时,对湖北情况才熟悉,刚刚涉及一些深层次的东西,樊知古在心里做过一番衡量后,得出结论,老皇帝施雷霆手段整治湖北官场,对他这个荆湖北道布政使来说,也未必就是件坏事。

终究是个外来者,还是寒门出身,与孙、魏等湖北望族根本上是有区别的,难以真正尿到一个壶里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