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汉世祖 > 第394章 还欠着外债

汉世祖 第394章 还欠着外债

作者:芈黍离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18 20:14:29

第394章 还欠着外债

差点背过气去,神情恍忽的,缓了许久方才恢复意识,此时的王彦升,内心已然压抑至极,但还是尽量克制着。

被无尽的失望包裹着,但装了十几年湖涂的脑筋,却格外清醒,一把推开围在身前表现地一脸关切的几人,王彦升起身再拿起另外一本账目,语气“平静”地问道:“这些账目若实,府内每月用度如此巨大,就是五千、一万贯,你们也能花得干干净净,这账上不足一千贯,能支撑几时?一年才开个头,后面的日子不过了?这账目定然有问题,说,出在哪里?”

听王彦升提及此,王英豪兄弟仨与那几名管事面面相觑,还是王英豪低声道:“朝廷的俸禄每月都照时拨下,还有府外经营的产业也能进项,因此还是能支撑的......”

这样的解释,当然说服不了王彦升,只见他恶狠狠地道:“就是加上你们兄弟的职俸,每月不过五百贯吧,这点钱能顶何用?什么产业进项,能有多少?你们必定有事瞒着我,给老夫如实说来!”

闻问,王英豪一脸的纠结,犹豫几许,还是低头劝道:“父亲,您就别操此心,家中事情,儿等能料理好,下南洋的费用,也一定想办法尽快筹集!”

“什么办法,去偷?去骗?还是去抢啊?”王彦升彻底爆发了,反转剑柄,狠狠地砸在王英豪身上:“到这个地步,还想诓我,真当我老湖涂,可欺吗?”

王英豪吃痛,倒在地上龇牙咧嘴的,但顾不得这许多,就地跪下下,拜道:“父亲息怒!儿不敢!”

说着便磕起头来,很是用力,冬冬作响,没几下,便有些晕乎乎的,头皮都磕破了,仍旧不停,大概这辈子都没对自己这么狠过。看着长子宁肯自残,都不肯说实话,王彦升的心是不住往下沉。

一脚踹翻他,扭头看着另外两个儿子:“你们说!”

这二子人模狗样的,但面对如此状态的老父亲,却是怂得彻底,对视了一眼,同时埋低头,装没听到,不肯发一言。

见二人这副反应,王彦升顿时明了,家中钱空的事,这俩逆子也有一份。挪开了注视在二人身上的目光,缓缓地走到一名胡子花白的官家面前,抬起剑就架在他脖子上:“王金,你跟着我四十多年了,你是不会骗我的,说说看!”

看着老主人已经有些癫狂的老主人,名为王金的老仆眼神中也露出几分不忍之色,他并不害怕脖子上的锐器,只是关心他的身体,实在不能再受刺激的。

然而,王彦升狠起来,同样是六亲不认的主,见其缄默,完全一副要抹了他脖子的样子,清醒了些的王英豪起来,高呼着“不要”,想夺下王彦升手中剑,结果又被一脚踹翻。

到这个程度,王金也绷不住了,犹豫片刻,还是决定实话实说:“府中亏空,有一些外债在弥补......”

到此时,王彦升完全呆住了,怎么也想不到,会得到这样一个答桉,枯瘦的手此时格外有力,勐地抓住其胸襟,恶狠狠地盯着管家:“此言当真?”

“是!”王金长叹了一声,老脸上也有些惭愧。

而王英豪见老管家把实情道出,也不由瘫坐在那儿,干脆不起来,垂头丧气的。“啪嗒”两声,手中的利剑滑落在地上,王彦升笑了两声,笑声中带着些凄凉:“老夫英雄一世,晚年竟然还要遭此屈辱,堂堂的公府,竟然要靠借债度日,贻笑大方,贻笑大方!”

王彦升很气,同时也很不解,怎么会这样?按理说,即便只靠他郡公每年的俸禄,都足以养活这一大家子了,当然,脑子里浮现出那一笔笔巨大的支出项目,这点理所应当的念头迅速变成了灰色......

即便刚强如王彦升,面对这样的情况,也有些扛不住了,再度坐下,失魂落魄一阵,抬眼发问,语气中透着无尽的疲惫:“都向谁借钱了?”

王金低声道:“乡里的一些郡望贤达以及富商,另外就是洛阳大商康宁。”

“康宁!”王彦升回忆了下,道:“那个卖皮货的?”

“是!”王金道。

“他还做起借钱的买卖了?”王彦升澹澹道。

“他不向一般人借,据说,有不少达官贵族,都向康宁伸过手,都来者不拒......”

“这等把戏,你们看不出来?”王彦升讥讽地看着自己的儿子们与老伙计。

王英豪开口了:“府上只向康宁借了五千贯,已经还了一部分,利钱也不高,康宁也从来没向公府提出什么过分要求!”

说这话时,王英豪甚至有些沾沾自喜的情绪,王彦升的心则是沉到底了,怎么就生了这么些蠢钝如猪的儿子。以前觉得长子还有点为数不多的聪明,但如今看来,这样的小聪明,只会取祸,还不如一直当个米虫的两个弟弟。

“等他开口的时候,还容你拒绝?”王彦升冷冷地盯了王英豪一眼,连怒气不争的情绪都没有了。

沉着脸,思考良久,王彦升看向王金,吩咐道:“你去告知准备南下的儿郎们,让他们安心等待两日,钱款费用,老夫一定准备好!”

“可是,府中实在无多少活钱了!”王彦升说得信誓旦旦,王金可没有任何底气,忧虑地提醒道。

“你要背我令吗?”王彦升给了个冷漠的眼神。

“不敢,老奴这便通知下去!”

王彦升则没有理会三个儿子,捡起地上的剑,翻舞两下回鞘,叫上那几名库管,朝库房而去。

......

八方楼,位于洛阳北市内,是一座规模中等的酒楼,名气不小,菜色极佳,尤其是四海八方的美味都汇聚于此,其主人,就是洛阳大商康宁。

几十年风云变幻,对大汉的商界也是如此,在手工业大发展、商品经济大扩张的历史背景下,崛起了一批又一批的富商,同样也因为各种各样原因倒下了一批又一批的大贾,而能几十年屹立不倒的,才真正有资格得到“大商大贾”的称号,其中所倚仗的,也绝不仅是善于经营的聪明头脑,在大汉这样的特权社会,背景才是第一位的。

康宁显然就是这样一个人,出身不算普通,原本叫康延宁,乃是前朝大臣康福的族侄。而康福乃合川伯康延泽之父,而王、康两家才因为孙辈之间的冲突坏了关系,而康延泽与康宁一脉关系似乎又不怎么好,这其中的关系,有些复杂。

说到康宁,他起步很早,还在天福十二年的时候,就已经在从商,那时候还是兵荒马乱的,天下盗贼蜂起,连刚进了开封的刘家能不能坐稳天下都是问题,那时候做买卖,是要搏命的。

而得益于出身,有发家的资本,康宁胆子也大,带着一些族人,又收买了一些盗贼流民,跑到淮南去采(抢)买(劫)粮食,然后输送回开封。

那时候,开封新入了几十万河东军民,最多的是嘴,最缺的是粮,斗米三百文,只要把粮食成功运到,就是暴利,只跑了三趟,康宁的本钱便翻了两番。

不过,粮食的暴利生意,并非长久之道,朝廷虽然默认乃至暗中支持他们从外地搞粮,填补京师,但康宁却很有眼光地提前转向。

康宁转向的目标是在当时利润极其微薄的“运输业”,并且头一个客户就是大汉朝廷,靠着康家的名头,直接找上了当时的计相王章,表示愿意帮助朝廷运粮到前线,为获取信任,首先便捐了一百石面粉,正为大军出征而头疼的王章感其“诚”,同意让他试一试,安排人分类一部分任务给康宁。

从开封到邺城,道路并不远,杜重威叛军又被高行周围困在元城内,而康宁那一伙人又有丰富的运粮经验,连同他捐的,第一批五百石的军粮,成功运抵前线。

有了第一次,后面的事情就顺利了,而整个“平杜”战事下来,康宁带着他的伙计,帮朝廷运了三千多石的军粮,这不比一支辅兵营的作用小了。

而整个运输生意,康宁别说赚钱了,此前粮食生意的利润,全赔了进去。但不得不说,这却是康宁发家致富的开始,严格地来说,他康宁与朝廷而且是朝廷核心权力部门搭上关系的时间,要比康延泽兄弟要早得多,而再没有比在官方庇护下做生意,更有保障,也更能赚大钱的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