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汉世祖 > 第307章 算盘打得很美,终究落空

汉世祖 第307章 算盘打得很美,终究落空

作者:芈黍离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18 20:14:29

第307章 算盘打得很美,终究落空

已是盛夏,天气炎热异常,即便夜深了,空气中也弥漫着一股炎燥之意,令人难耐,倒与近来京中躁动的氛围相衬。

在几名仆人、侍卫的随护下,赵匡义骑着马,轻驰于街道上。赵匡义不提为人如何,但为政做事,分外勤恳,喜欢亲力亲为,从来不辞劳累,这是刘皇帝都认可的。

一副宽和的外表,通情达理,和协臣僚,但骨子里自傲自矜,作风也比较强势。当然,赵匡义本身,还是以身作则,比较能服人。

又格外重视效率,从进入官场开始,就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公务处理上,一心扑在权力经营,不肯浪费丝毫时间在一些无谓的事情上。

上朝下班,从来都是骑马,就是嫌车辆太慢,奉调入京后,表现得就更极端了。近些年,大汉朝廷多事,赵匡义也更勤恳卖力。

不过近来,尤其是刘皇帝决议要推动财税改革之后,赵匡义的心情却不怎么好了。倒不是迫于勋贵的身份,要反对这项决策,政治觉悟一向很高的赵匡义在感受到刘皇帝决心之后,就迅速调整好了心态,想好了改制大潮下如何自处,又如何表现。

同时,以赵匡义的见识,心里也清楚,税制改革只要做成了,确实对国家、对百姓是有利的,有助于夯实帝国根基,是战略性的改革举措。

而作为税制改革下利益必然遭到侵害的利益集团代言人,或许会想办法保全止损,不过也只打算顺势而为,至于代表勋贵集团,直接对抗,这种愚蠢的做法,聪明的赵匡义是不会做的。

甚至于,赵匡义还有意把改制的差事接下来,在李昉那等“愚人”眼中,这是一件麻烦、困难的差事,吃力不讨好。

但在赵匡义看来,这确实一个难得的机会,比起退避,徒惹刘皇帝猜忌敌视,倘若能掌握改革的主导权,那可操作的空间可就大了,这几乎是十年难遇的扩大影响、培植势力的机会。

按照刘皇帝的心意推动改革,首先就能得到刘皇帝认可,能体现出他赵相公一心为公、不惧阻力、敢于任事的高贵品质。

而在主持的过程中,固然会得罪一些人,但官僚集团与他们勋贵本不是一路人,对于越发膨胀的庶族官僚本就该有所压制,这是作为勋贵的本分。

同时,勋贵集团之间也不是一团和气的,派系有别,山头林立,利益之争尤其激烈,这一点在开宝初年大规模授爵策勋之时,格外明显,为了爵禄高低、位次先后,一干骄兵悍将明里暗里斗得是你死我活。

就他们赵家而言,至少与慕容氏是不怎么对付的,当涉及到东宫,影响到隔代嗣君时,阵营对抗就更加激烈了。

因此,借着改革之机,打击一下政敌,不也是顺带的事吗?赵匡义可太清楚了,那些勋贵之家,背地里蝇营狗苟、作奸犯科的情况太寻常了,吏治整饬,不过只处置了一些杂鱼罢了。

而毫无疑问,能够主持税改,必然大权在握,否则何以推动,那样,他赵匡义将真正走上权力巅峰,这是他多年孜孜以求的目标。

一旦事成,正式成为大汉的首相,不也是理所应当的事情吗?

如此有利、有名又有权的差事,赵匡义岂能放过。而相比这真正的大利,税改可能给赵家带来钱粮上的损失,实在是微不足道。

对于税改的利弊,赵匡义自己做了充分的衡量,不断揣摩着刘皇帝的心思,观察着朝中局势发展变化。尤其是眼瞧着李昉在税改筹备过程中的糟糕表现,始终无法压制各种争论,做出有效推进,刘皇帝重点交代的清丈田亩,更是进展迟缓,以赵匡义的城府,都难免窃喜,直觉只待一次主动请缨,便可担负重任。

然而,一切的构思与遐想,终究只是一厢情愿。眼看时机差不多,赵匡义主动地旁敲侧击,向刘皇帝表达愿意为君分忧的想法,结果只是被刘皇帝褒奖一番,然后,然后就没有下文了。

赵匡义做足了姿态,抛足了媚眼,结果似乎都是给瞎子看的,刘皇帝始终没有松口,宁肯让李昉继续站在台上出丑,也不肯用他。赵匡义也找太子刘旸试探过,结果刘旸也只是安抚一番,同样不做任何表态。

因此,这段时间,赵匡义虽然积极参与税改之中,为新税制建言献策,但只有参议权,渴求不已的主导权,始终没有拿到手。

而当得知刘皇帝已经派人传诏,把赵普召回京时,赵匡义是难得地破防了。此时此刻,赵匡义哪里还看不出来,刘皇帝要用的竟是赵普!那是赵普啊!

理解,是很难理解的!刘皇帝怎能如此?对李昉,赵匡义可以小视,对朝中任何人,赵匡义都有竞争乃至压制的信心,但唯独赵普,赵匡义没有任何底气,格外忌惮。

赵匡义更不理解的,是赵普为相二十载,势力庞大,影响力十足,当初刘皇帝是何等忌惮!如今,怎么就能按捺住猜忌之心,再度启用赵普,付以大权,托以重任。

赵匡义不解,但更多的是愤慨,是不甘。他赵匡义,入仕二十余载,从来都是兢兢业业,克己为公,打拼了这么久,终于在大汉的权力中枢扎下根来。

如今,只差最后一步了,但恰恰是这最后一步,始终跨不出,与那首相之位间就像隔着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一般,近在迟尺,却又远在天涯。

过去,赵匡义一直按捺着,忍耐着,等待着,美好的希望在未来,甚至给自己做好了最终的计划,那就是等太子刘旸上位。

然而,心理安慰并非每时每刻都有用的。时至如今,赵匡义的耐心也有些不足了,他赵匡义也不算年轻了,即将步入知天命之年,而刘皇帝又老而不死,等得让人心急。

而最让赵匡义感到心忧的是,他逐渐意识到了,真正压制着他的,恰恰是刘皇帝,虽然比较隐晦,但那种来自刘皇帝隐隐约约的忌惮,赵匡义还是感受到了。

这也是赵匡义最为疑惑的,他自忖,没有什么值得刘皇帝猜忌的,他毕竟不是他那个战功赫赫、军中威望崇高的哥哥。

若说是受赵匡胤的牵连,那也说不通,毕竟赵匡胤退居幕后已经十多年了,近些年身体也不好。更何况,他赵家虽是顶级权贵,但并非独树一帜,同级别的家族可以数满两只手。更何况,若真猜忌他们兄弟,又何必步步提拔,把他赵匡义捧到宰相的位置上?

怀着沉重而压抑的心情,赵匡义没有回自己的府邸,信马由缰的,来到了荣国公府。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