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汉世祖 > 第1812章 浪潮下的密州变迁

汉世祖 第1812章 浪潮下的密州变迁

作者:芈黍离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18 20:14:29

第1812章 浪潮下的密州变迁

第1812章 浪潮下的密州变迁

河南道这边早已为雍王一行做好了接风洗尘的准备,宴席就设在港内最大的酒楼,东海阁内。胶州港已然初具一座港口城市的雏形,除了行政级别仍在胶西县下,以及缺少全面的行政管理体系,其他的基础设施,是十分完善的,尤其是商业、民生条件。

从二十年前起,密州便出现了一个特殊现象,知州不在州治,知县不在县城,都喜欢外出考察民情,至于考察地点嘛,十有**都在胶州港。原因是明显的,贪恋港口的富庶繁华。

到后来,胶西县干脆未经允许,把治所迁到港口,选了一块风水宝地,作为办公场所。理由也很简单,环胶州湾一线,人口激增,治安恶化,迁徙治所便于就近管理。

然而,结果是,胶州港的治安状况,没有得到丝毫改善,反而日趋恶劣。阳光之下存在阴影,繁荣背后也往往酝酿着罪恶。

随着海外贸易的兴起,依靠着胶州港湾的海利,几十年的发展下来,密州的人口、经济结构已然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虽然农渔依旧是主业,但不论官府还是民间,都更加重视海上了。

因此,密州辖下的土地矛盾,并不尖锐,甚至于由于大量的人口涌入港湾赚钱谋生,导致有些土地抛耕。而密州最大的问题,就在于**与治安。

一个发展起来的地方,往往伴随着一些负面的东西,密州就是如此。依托着胶州港优良的港口以及对外贸易条件,各方势力蜂拥而至,形形色色,鱼龙混杂,尤其是民间,诞生了大量帮派势力,在胶州港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他们也如野草一般狂野生长。

利益动人心,欺压良善,鱼肉百姓且不说,为了争地盘,抢财源,相互仇杀,每年发生的伤害案件,数以百计。胶州港的犯罪率也一直居高不下,即便有东海舰队在旁驻扎,也没有起到多少震慑效果,毕竟海军是没有权力上岸插手地方事务的。

治安恶化,社会公序良俗受到严峻挑战,但密州与胶西县官府,过去却没有太多的作为。一方面,是官僚本身存在的妥协性,只要不出大乱子,维持表面安定,保证税赋的正常缴纳,不影响其名利前途,其他事情都是可以谈,有充足的妥协空间。

而拥有胶州湾的密州官府,实则并不需要多做些什么,每年两税定额,摊派到他们身上的,毫无压力,甚至余利颇多。即便遇到些困难的年景,也有热心的土豪士绅们帮忙,保证完成朝廷的税收任务便是,而这种情况,本就是少数。

为了让官老爷们当官当得舒心,下面那些蝇营狗苟之类,表现就更加贴心了,从不会闹出什么大乱子,有也早就压制下去了。即便闹出了人命,也提前料理干净,绝不给上官们添麻烦,甚至于出现了一些潜规则,谁要违反,那将群起而攻之,比朝廷那些杀头的律法约束力还要强大。

要市面繁荣,要民生安定,小事情,做出一个假象还不容易吗?至少在上官来视察的时候,密州永远是政通人和,百业俱兴。

在过去的二十年间,密州就是一个十分魔幻的地方,世间最荒诞、最残酷也最真实的一面,在这里完美地呈现出来

权钱勾结就是一个客观规律,仿佛就是真理,任谁也违背不了,控制不住。不少密州官吏,收了好处,与那些黑灰色势力沆瀣一气,甚至于,密州官府还需要他们帮忙维持治安。

否则,已经超过现有州、县衙门管理极限的人口,也根本管不过来,毕竟没有升格的密州,官府各类属吏严重不足,在这方面,朝廷做过明确限制。

不得已之下,密州、胶西官府,在原本的职吏体系下,又设置了一些“编外人员”,翻译为“临时工”,用以辅助管理。

而这些不在编的职位,虽然在官府眼中,不算什么,甚至是可以随时舍弃的棋子。但这些职位,却得到了密州地头蛇们的追捧,即便是临时工,那也是披着官皮的,对于一般的江湖草莽、黑恶势力而言,也是实实在在的权力,甚至是洗白上岸的机会。

何况,普通的黔首氓民懂得什么,他们只认官身,也往往软弱地屈从于暴力与强权。官府的当权者们,有自己的亲旧需要照顾,地方的乡绅郡望以及那些商贾,也需要安排些自己人,方便做事,这些势力勾搭在一起,可想而知过去的密州地方究竟是什么情形。

有官府做后台,掌握着执法权的那些“临时工”,自然是肆无忌惮,对普通工商农民,是想怎么拿捏,就怎么拿捏。

密州的污浊情况,甚至流出州内,传到道司,河南道按察司当初迫于舆情,还对密州官府进行过一次治理,拿下了一些州县官员,但治标不治本,风波一过,时间一久,便故态复萌,即便作风有所收敛,但本质并没有多少改变。

地方势力勾结在一起,是极其顽固的,对朝廷不敢反抗,面对打击也没有太多强力的反击,但朝廷想要根除他们,同样是不可能的。而作为朝廷代表的官僚,又往往受不了诱惑与威胁,与之勾结。刘皇帝所深恶痛绝的那些景象,在密州尤其突出。

因此,当刘皇帝爪牙伸向地方道州之时,在河南这边,密州就是一个重点打击对象,武德司的专使王疆,更是下了狠手。

作为大汉北方第一大港,胶州港还是比较受瞩目的,武德司也不可能没有丝毫察觉,只是过去他们的重心在于国安监控,吏治只是其中极小的一部分。若是把精力都放在地方的这些蝇营狗苟上,那武德司恐怕就干不了其他事情了。

何况,过去的密州,虽然弊病丛生,罪恶重重,但表面上确实呈现出一派兴旺繁荣、茁壮发展的景象,官府的权威很足,朝廷的统治很巩固,这是超过武德司甄别标准的。

不过,这一回,在刘皇帝意志下,武德司自然也转移工作重心,全心全意为刘皇帝的吏治澄清运动服务,把精力都放在反贪除恶上来。

王疆也是前武德使王寅武的族侄,原本也是受了牵连的,不过等王玄真意外崛起,获得刘皇帝信任,拜为武德使后,王疆也跟着死灰复燃,后被任命为武德司河南道都知。

对于密州的情况,王疆自然不是一无所知,甚至可以说很了解,以前不动,那是不在意,但如今诏令来了,政治狂潮一起,密州就是河南道这边第一个开刀的地方。

王疆与京中专使相互配合,根据搜集的证据,对照名单,按图索骥,从州衙开始,把相关人等,一一锁拿。整个过程也非一帆风顺,有武德司的情报,加上紧急行动,对官僚的抓捕,很顺利,他可不敢反抗,以免以一人之罪,株连到家族亲人。

问题恰恰出现在那些利益关连者身上,不管是豪强乡绅,还是那些黑恶势力,竟敢反抗,尤其是那些江湖草莽,居然聚众对抗官差拘捕。

那些人胆大包天,以凶狠立身存世,无所畏惧,但再狠也狠不过武德司,直接将之定性为造反叛乱。于是官兵出动,平叛剿贼,那些盘踞在胶州港湾的大小民间势力,被扫平了一大半,很多人,连审讯的机会都没有,就直接被杀了。毕竟,都造反了,还审什么。

对密州的综合整治行动,前后持续了近两个月,两个月后,密州州县官府,有八成的官吏下马,轻一点的就地免职,重一点则流放,而更多的是被押到西京去,不是去接受审判,是去赴刑。为了避免放权太过,刘皇帝做下了规定,如非特殊情况,一应犯官罪吏,都要押到京城服刑。

不得不说,这一次的大整治,对密州而言,是伤筋动骨的,原本良好的经济形势受到重挫,民间的经营行为受到严重打击,官府混乱,行政秩序瘫痪了好一阵,港口也一度萧条,一切的一切,都仿佛在证明朝廷的治贪除恶是错误的一般。也就是刘承勋回来得晚,要是早半个月,在胶州港看到的就是另外一番景象了。

随着道司随后的插手,一切终究是慢慢好转起来了。史德珫自河南各地调派了一些基层职吏,以填补空缺,甚至让副手权密州知州,把武德司席卷过后的烂摊子先收拾起来,恢复衙署职能,维持民间稳定。

就像刘皇帝说过的,如今的大汉,当真不缺做官的人,像密州这种发展过头的地方,则是缺少官吏。朝廷治贪,固然让天下官僚感到恐惧,但同样的,也给一大批苦苦熬着的中下级官员更多机会,毕竟,有人下则必有人上,流动起来了方显活力嘛。

密州之事,就是如此,河南道内,愿意到密州当官任职的人,可不在少数。且不提其经济条件,就冲其刚刚被整治过,就该是相对安全的地方,毕竟,两次炮弹不会落在同一个弹坑,朝廷也不可能对一个地方反复折腾。在这一点上,官僚们倒是看得清楚。

于是,密州的空缺,很快就被临时填补上了,涉及重要职位的人事安排,也只待上报西京,等吏部的确认落实,一般而言,基本不会反驳。当然,在这风波迭起,乱象纷呈的局面下,吏部大概是也是中暑最忙碌的一个部司了,毕竟涉及到太多的官僚上下与职位变动了。

借着密州大清洗的机会,史德珫也把过去行政上积累的一些问题给解决了,首先便是给密州与胶州港升级,尤其是胶州港,从胶西县下独立出来,成为直属密州的县级港口,并配备完善的官僚机构人员,同时,大量扩充胶西、胶州港的僚吏数量,也满足管理需求。

毕竟,以当初胶西县包括差役及乡镇属吏加起来,也不足三百人,却要管理整个胶西县与胶州湾沿岸地区,怎么看都不合理,完全跟不上胶州湾发展的速度,需适当调整,以适应发展需要。

而经过史德珫各项整顿安抚措施落实后,密州也逐渐安定下来,毕竟底子在那里,只要秩序稳定下来了,什么都回来。甚至,由于清除那些吸血的蠹虫,很多人都发现,如今的胶州湾,空气都仿佛比往年可要清新多了,人也轻松多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