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汉世祖 > 第1689章 高规格

汉世祖 第1689章 高规格

作者:芈黍离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18 20:14:29

第1689章 高规格

第1689章 高规格

雍王刘承勋要下南洋的消息,很快就传了出去,并且在官方的推动下,扩散地很快。当然,对于绝大多数的官员百姓来说,这不是什么大事,甚至引不起他们丝毫的兴趣。

但是,对于那些利益相关的阶层、团体、个人来讲,就是一个再明显不过的政治信号了。从政事堂到海军,从勋贵到商贾,乃至最底层的渔民船员,海外贸易这条庞大的利益链条中的利益相关者,都大受鼓舞。

关于南洋战略,一直伴随着巨大的争议,积极开拓的力量随着海外利益的显露不断壮大,但保守的力量同样巨大,千百年根深蒂固的观念,让很多人都对南下开拓的政策抱有偏见,对于未知的事物,有人抱有积极探索精神,有人则畏之如虎,宁愿故步自封。

刘皇帝之所以派刘承勋南下,就是因为,发展了那么多年,争论了那么多年,对于海外贸易,对于南洋战略,需要有一个定论了。

对于那些保守的声音与力量,刘皇帝允许他们存在,甚至于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帝国的基石,护盘子的行为也是值得理解的。

只不过,在涉及到国家战略,甚至是路线之争的时候,刘皇帝还是要坚决地破除那些阻力,派刘承勋出巡就是一个最明确的态度了。

雍王刘承勋,这可是大汉亲王,刘皇帝的嫡亲弟弟,可以说,在大汉宗室之中,刘承勋是皇帝太子之下的第一人。

尊贵的身份,显赫的地位,隆重的威望,这些都体现着刘承勋南巡的特殊。与此次相比,过去能够让人联想到的,大概只有齐国公刘昀出使高丽、日本之事了。

然而,刘昀虽是皇子,但不论地位与声望都与刘承勋差距甚大,显然,在刘皇帝眼中,南洋那些化外蛮夷之属,比起高丽、日本这两个一衣带水的“友邻”更重要。

当然,从利益的角度来看,也确实如此,毕竟,高丽、日本终究是一个独立的国家,政治文化上渊源深厚,也无法满足大汉对外逐渐增长的掠夺需求。

同时,此次南巡,不只体现在规格上,也体现在规模上,刘皇帝给刘承勋准备了一支堪称豪华的使团队伍。

除了朝廷诸部司各派代表官吏之外,还从三馆抽调了几十人的学士、博士,并携带大量的经史子集、百家名著,因此,从使团队伍的构成上,就带有政治文化宣传的目的。

同时,从东海海军,抽调一支由二十支各类战船组成的舰队,随行护航,海军军官的构成,也从金明湖军官学校中挑选,又从东京禁军之中抽调了两千甲士作为仪仗,军官则由陆军军官学校以及一些勋贵子弟组成。

考虑到南洋特殊的气候,还专门配备了一支医疗团队,并对南洋的各基地、据点提前去了一道诏谕,让他们全力准备迎接支持。

为了保证南巡的顺利,甚至着枢密院向南洋地区的海军下了一道军令,对活跃在南洋的海盗们进行一次清剿,至少要保证出巡路线的太平。

对于这个高规格的南巡使团,刘皇帝甚至私下里同太子刘旸说,他这是给刘承勋配备了一个小朝廷。

一直到开宝二十一年秋,七月初三,一切准备妥当之后,刘承勋正式从东京出发,带着随行使团前往密州,密州军港,也是正式的起航点。

刘皇帝亲率百官,摆出一个十分隆重的阵仗,给刘承勋送行。并且,在随行的使团中,又加了几个重量级的人物,最具备代表性的,就是齐国公刘昀以及皇孙刘文海(晋王刘晞长子)。

齐国公刘昀大汉宗室一奇人,出了名的开明,对于新鲜事务接受程度很高,在兴起的海外贸易中,齐国公府就属于获利者。

齐国公府下,养着一支从事海外贸易的船队,每年都赚取了丰厚的收入,当然,其初衷,竟是为了满足刘昀对海外新鲜玩意的收集,可以说,齐国公刘昀是大汉宗室中最“潮”的一个人。

当然,宗室之中参与到海贸浪潮中的,还有不少,比刘昀更具代表性的,乃是九皇子楚国公刘曙,并且楚国公府下属的船队,要比齐国公府大得多,获利也更多,干得出格的时也更多,吃相也更难看,基本就是,用海外土著的血汗,来满足刘曙的**。

刘曙好享受,这不是什么秘密,而为了满足其奢侈的物欲,各项开支自然巨大,需要足够的资源来供其挥霍。

针对他好逸恶劳、贪图享受的毛病,刘皇帝教训了不止一次,但是,屡教不改,实在惹怒了刘皇帝,还有符惠妃哭哭啼啼地维护。

久而久之,刘皇帝也就放弃了,刘曙再不成器,也是他的儿子,贪图享受虽然不是什么好习惯,但这本就是人性。

再者,当年秦王刘煦的事情,还是在刘皇帝心中扎下了一根刺,刘曙这样,也不见得是坏事,只要在国内不胡作非为,逾制乱法就是了。

也因为刘皇帝的关系,刘曙在国内虽然做了不少荒唐事,但却不敢乱来,尤其触及朝廷法制,但对外盘剥,却实在没有什么压力了。

由齐楚二公府事就可以看出,在海外拓殖兴起的过程中,参与其中的利益饕餮,绝不止那些地位底下的海商,逐渐占据主导力量的,还是勋贵阶层。

若是要打压,岂不是在打压刘昀、刘曙这些人,影响了他们的利益,他们也是会跳脚的,因此,一部分的勋贵,也是支持海外开拓的核心力量。

回到刘昀身上,这些年,他倒还是没能轻松自在地做他的逍遥公,即便他想,刘皇帝也不如其愿。对于这个好做咸鱼的儿子,刘皇帝时不时地会鞭策一下,希望把他的聪明才智用到对国家有益的地方。

因此,近些年,刘昀被刘皇帝安排负责市舶司事务。这些年,大汉前前后后在沿海沿河地区设立十处市舶司,而朝廷通过市舶司获取的财税,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受重视。

到开宝十八年,干脆整合出来,于财政司下单独设司,统一管理天下诸州市舶司,刘昀便是第一任的市舶使。

此番,刘承勋被遣巡视南洋,刘昀大概是静极思动,心思活泛起来,高丽日本他去过,对于南洋地区,他也是抱有极大的好奇心,但不亲眼目睹,总是笼罩着一层迷雾。

于是,主动向刘皇帝请命,愿意陪同皇叔一起南下,散播大汉荣光。难得见刘昀有这种积极的时候,刘皇帝自然乐于接受,很快就下达了以齐国公刘昀为副使的诏令。

刘昀遂愿了,顺便还把市舶使的差事给让出来了,而由此引发了一场对市舶使的争夺,连吴国公刘晖与楚国公刘曙这两个相看两厌的皇子都动了心思,当然,全部被刘皇帝否决。

这两个皇子,刘皇帝可了解得很深,刘晖写文章、做学问尚可,文坛名气很大,写出的诗词被时人与李煜并列。但二者风格,却是两个极端,李煜是极尽苦情,刘晖是极尽浮华,这也是身份际遇导致的。

但在刘皇帝看来,这个过去常被他欣赏夸赞,称为皇家文曲星的七儿子,却变得有些华而不实了,因此,他搞文化事业,是支持的,想要参与朝廷具体事务,尤其是财政之权,那是不能同意的。

至于楚国公刘曙,那就更不需多谈了,刘皇帝基本放弃了这个儿子,当安乐公可以,要做事,首先怀疑的就是其能力与用心,也可能把市舶司这个朝廷重要的财政部门交给他的手上。

最终,市舶使之职,花落由财政使王著提名的两湖转运使郑起。郑起是南唐降臣,曾担任过金陵令以及江宁知府,王著在江南任上时就十分看重,此人微末之时就是有名的强项令,特点就是清廉自守,为民请命,不畏权贵,让一个声名在外的清官管理市舶司,又是王著这个老臣推荐,自然没有拒绝的道理。

而由于刘昀的请命,刘皇帝又生出一个念头,准备从诸皇孙中挑出一人,也安插进南巡队伍中,如此,老中青、爷叔孙三代可就齐全了。

皇孙之中,可供挑选的人并不多,大部分是年龄不合适,选来选去,只有刘文海了。皇孙之中,年纪最大的,应该是秦王刘煦长子刘文渊,如今已然十八岁了,但是他正跟着其父在安东打拼。十六岁的刘文源亦然。

因此,只有被刘晞寄养在宫中陪伴高贵妃的刘文海了,因为此事,还惹怒了高贵妃,护犊之心一起,甚至强闯崇政殿,质问刘皇帝用心。

刘皇帝虽然强势,但面对爱孙心切的高贵妃,终究不便恼怒,也不忍责难,讲了一些“皇子皇孙不能养于妇人之手”的道理,更使高贵妃雌威大作,眼泪成了她最犀利的武器。

道理讲不通,诏令又不能更改,刘皇帝最终竟然选择退避三舍,其后几个月都躲着不敢见高贵妃。

当然,高贵妃并不是不通情理的女人,只是舐犊之情压过了一切,毕竟开宝八年出生的刘文海也才十四岁,见改不了刘皇帝的决定,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为刘文海在安全上多做了些准备与叮嘱。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